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2021-01-21 一個人談歷史啊

每個夏天,街上的冷飲店裡都會有一群買冰奶茶和飲料的年輕人,冰棍批發店裡也會有一些買雪糕給小朋友吃的父母,他們喝著冷飲,好像夏日的酷暑已經過去一樣。

現在,家家戶戶都配有冰箱,冰箱是四季必備的電器,甚至有人說它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若無冰箱,食品不能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方便地儲藏食品,給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

古時候就沒有冰箱了,人們用什麼來儲存食物呢?遠古時代也沒有五顏六色的冷飲和冰淇淋,他們在夏天該怎麼解暑?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圖:古代人吃冰鎮的葡萄果子,

一、古代冰文化

其實,用「冰鎮」來保存食物或做冷飲,並非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冰文化,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然後把它保存起來,直到夏天使用。其中,「鑿冰」是《詩經》中所說的鑿冰之音,《詩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見鑿冰的歷史和《詩經》中所說的一樣悠久。

夏王朝還出了一本曆書,叫《夏小陣》,記載著每年三月,夏末,考慮到天氣炎熱,便將冰塊送給士大夫們解暑,這一過程被稱為「頒冰儀式」,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在《周記》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周王朝時期,官府專門設置了掌管、去冰、用冰的官吏,即凌人,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冬日組織眾人鑿冰、藏冰,等到來年春天,再把冰做成冰鑑。照片:藏冰劇照

《詩經》中曾提到「凌陰」,這是藏冰的地方,一般都是地窖,到了每年冬天,大面積湖泊上的冰都會被完全凍結,人們開始準備工具鑿冰,可以很容易地鑿冰,藏冰在哪裡?

古代的人們認為地下的溫度遠遠低於地面,於是決定建一個地窖,把地窖挖好後,在地下鋪上一層厚厚的草皮,等到湖面上的冰結成最厚的時候,再去湖面上切冰塊,然後把冰塊一個個疊起來,最高可達地窖的頂部。

等待堆滿,然後在冰塊上鋪一層草氈,然後用一些黃土撒在上面,以達到保溫的效果,最後,還要用黃土把地下室的入口封好,這樣,簡單的冰窖就完成了。

但是,由於受古代技術的限制,冰窖結構簡單,只有一個打開的機會,即,冰窖一旦打開,就不再具有保溫作用,裡面的冰必須一次性全部用完或全部賣掉,如果想買冰,就要提前預約,商家會等預約人數攢夠足夠的冰可以全部賣完,然後,買家要憑冰窖票去取冰。

所以在古時候,並非財大氣粗的王公貴族也不能使用冰塊,除此之外,剩下的冰塊將被送到旅館,留作家用,剩下的就做成「冰溜子」,由小商販沿街販賣。另外,取冰後,地上還殘留著一些冰渣,不要擔心這些冰渣的浪費,因為早些時候,有些孩子在旁邊等著,準備把這些冰渣當作點心吃。

除藏冰外,古人又想到使用硝石製冰,唐朝末,人們在製作火藥時發現了大量的硝石,偶然發現,若將硝石放入水中,可大面積地吸收熱量,使水迅速結成冰。因此,工匠們都試圖用硝石做冰,首先,把水倒進一個罐子裡,然後拿一個更大的容器來裝水,然後,把水倒進一個裝水的罐子裡,繼續往裡面加硝石,最後,罐子裡的水全部變成冰塊。

在冬季,硝石呈白色,很像白霜,味道偏苦,硝石的學名叫「硝酸鈣」,硝酸鈣溶解在水中會吸收熱量,將溫度降下來,使水結冰,等到硝石完成它的任務後,就可以用結晶的方法提取它來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經過推廣以後,人們就不再眼睜睜地等待著,等待著冰藏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製冰,隨時吃冰。

二,冰箱的原型——冰鑑

然後再談一談與冰不可分割的電器,那就是冰箱,難道在古代就沒有?的確,冰箱需要「電」才能工作,可古代沒有電,自然就不會有冰箱。古代人的智慧無窮無盡,為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就造出了冰櫃的雛形——冰櫃。早在戰國時期,冰鑑就誕生了,它是用青銅製成的容器,主要分為內外兩層,頂部有蓋,是用來製作原料的。一般情況下,人們把冰塊放在兩層之間的空隙中,然後把食物、水果、葡萄酒等放在裡面一層,再蓋上蓋子,就能保證食物不腐敗。

另一個更精巧的冰鑑被稱為「鑑缶」,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專門用來盛酒的尊缶和鑑,它正好在鑑的正中央,並且方鑑上有鏤空的花紋,花紋正好能牢牢地套在方鑑的頸部。而且方書的底部還設有機關,能將尊缶穩定地固定在方書上,尊缶與尊缶中間有一層夾層,夏季可放冰塊,冬季可放熱水,均可達到保溫作用。

至明代,京城王公貴族已普遍使用冰鑑,但此時的冰鑑大多採用木質,原料為黃花梨木或紅木,冰鑑的兩側鑲以銅環,以方便運輸。在冰鑑裡面還有一個活動板,這個活動板可以隨時移動,天氣炎熱時,就可以把活動板拿下來,把一些時令水果和飲料放進去,隨時拿出來享用。

青銅冰沙古代人特別喜歡吃冰塊,他們不僅用冰塊冷凍食物和酒水,還用冰塊製作冰沙和冷飲,比較有名的是唐朝的酥山,這是一種冰飲,由酥和碎冰組成,先把冰打碎,堆成山的形狀,再加幾勺酥油,就很有效果了,相當於今天的冰淇淋。然而,酥油原料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成本較高,所以酥油山雖可口,但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那平民又該怎麼辦?與沙冰和冰凌相比,他們可以喝冷飲,冷飲的製作成本較低,除了用冰做,也可以用冰涼的井水代替冰,喝完後,整個人都是清爽而有營養的。

在北宋時期,許多酒館都有出售各種冷飲,如木瓜汁、糖綠豆、紫蘇飲等,這些冷飲都是以冰和水為主要原料,加上一些輔料製成,另外,每到冬天,人們還會把果汁、糖和果乾放入盛有水的盆中,再放入室外,讓它們凍結,最後儲藏在冰窖裡,直到來年夏天才使用。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 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夏天有冷飲喝麼?都已經享受三千多年了
    夏日剛過,秋風送爽,在感受徐徐而來的涼風時我們也不禁鬆了一口氣,夏天總算過了,同時再次感慨:多謝空調救命之恩!這也難怪,在夏天最大的酷刑莫過於把人從空調房裡拉出來,那股熱浪驟然襲來,全身毛孔都在尖叫,好似一頭扎入了桑拿房的酸爽感簡直無法用言語描述,要沒有夏天續命三寶:空調,WiFi和西瓜,這個夏天還真是難熬啊!
  • 冷飲冰鎮水果同樣也是古人的消暑必備
    入伏以後酷暑難耐,空調冷飲冰鎮西瓜齊齊上陣,現在的科技可以讓我們輕鬆的度過夏季,但是沒有這些科技手段的古代人一樣也喜歡用冰來抵擋酷熱,古人智慧無窮,吃冰花樣並不亞於現代人。據《周禮》記載,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 從自然藏冰到人工製冰,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夏季照樣吃「冷飲」
    那麼在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製作解饞消暑的呢?古代有哪些令人喜愛的冰食在美食方面,人們從不厭倦對它的研究和開發,為了能解決在炎熱天氣下既能愉悅地享受美食,又能降溫解暑,古人們可謂費盡了心力。不僅要解決讓食物變涼的問題,還要增添食物的口感豐富化和多樣化滿足不同人群的味蕾。1、冰鎮美酒:《大招》有曰:「清馨凍飲,不醊役只。」
  • 古人是這樣製冰、保存冰的,竟然還能利用化學做冰激凌!
    隨著科技的發展,冰箱是我們每個人家裡的標配,隨時都能喝到冷飲、吃到冰棍,簡直香的一匹!也不知道古人有沒有冷飲喝,夏天不喝點冰的玩意兒,還能有啥意思!
  • 從文物中感受古人愜意的夏天
    從文物中感受古人愜意的夏天沒有空調、電扇,沒有手機、電腦……面對漫長的炎炎夏日,古人的生活真讓過慣了現代生活的人們「擔心」。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相較於現代人的生活,古人的消夏方法有很多,他們充分借鑑各種自然條件,發揮奇思妙想,把炎炎盛夏過得似乎比現代人更清涼快樂,更富有情趣。
  • 古人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是如何度過炎熱呢?看雍正的蓆子就能明白
    人們不禁開始懷念夏天,儘管炎熱酷暑,但空調和冷飲卻能解暑。想起這裡小編不禁發問,古人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的情況下是如何度過炎熱的呢?儘管遠古時代沒有空調,但它們卻有自己的方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方式。例如周王朝,貴族們會挖出巨大的洞穴,每個炎熱的夏天都會到洞穴裡來消暑。
  • 沒有電的古代,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真相令人感嘆:天才的發明
    酷熱的夏天到了,冰棍冰淇淋等物品再次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打開電視,發現古人竟在用冰塊招待客人,不禁要想一下,古代都沒有冰箱,怎麼電視劇裡面老是能看到古人吃冰呢?
  • 古人夏季吃什麼食物可以降暑?從「梅子金黃杏子肥」中可見一斑
    古代社會雖然沒有電燈、電話,以及具有科技感的通訊設備,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了無與倫比的東方文化和文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人的生活雖然沒有現代人的便利,但是他們的生活其實也充滿了很多趣味。就拿古代人過夏天來說,他們雖然沒有風扇、空調和冰箱。
  • 趣談 沒有空調,古人避暑只能用冰塊?
    然而,在古代中國,人們發揮最大的想像力也不會想到空調與冰箱的出現。如何在炎炎夏日中避暑?便是一項耗費智力與人力的工程。在空調出現之前,戶外的馬扎和蒲扇大概是傳統中國人最熟悉的乘涼工具。「夏室」:為避暑的住房改造古人為避暑而改造的住房被稱為「夏室」。
  • 從蒲扇開始,看古人是怎麼在沒有電的環境,度過炎炎夏日
    這就是古人最頂級的避暑方法,直接地域轉移。你在這呆的熱,換個涼快的地方不就好了?這和土豪們冬天去海南是一個道理。不過這只限於古人階級最頂層的部分人士,大多數是和老百姓無關。據史料記載,當時去避暑之時,所有皇帝嬪妃所住的宮殿上要有遮陽棚,門口要有竹簾,防制蚊蟻的另有措施,是古人最高規格的避暑方式。當然,四季如春的地方就免了這"住"的煩惱。
  • 古人用各種方法偷偷避暑,原來他們的夏天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難過
    可是這時處在夏天,古代的冰都是哪來來的呢?大家又是怎樣度過一個個炎炎夏日的呢?其實,在先秦時代,聰明的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天然冰來製冷了,不僅給食物保鮮,還用來做冷飲。根據周禮記載,當時的周王室就已經利用冰塊來度過炎熱的夏天,為了保證在夏天有冰可使,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來負責冰政,還將此項目的負責人稱為凌人。
  • 曾經熱死一萬人的夏天,並不是溫室效應導致的,科學家至今搞不懂
    不過,溫室效應是上世紀才出現的事情,工業革命也不過是200年前的事情,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卻曾經發生過一個氣溫異常的夏天,根據記載,當時我國的華北地區氣溫一度飆升到44攝氏度,超過1萬人被熱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在現代,人們在炎熱的夏天裡可以吹風扇、吹空調,不過在18世紀,人們卻只能用蒲扇來消暑。
  • 防暑降溫,看古人的「藏冰」文化
    按老人們的說法,今年的雨季較長,雨水也多,這夏天也難過了,溫度肯定不會低了。不過現代社會條件好了,空調,風扇,只要不出門,各類電器讓你在家也可以享受涼意。但我們是享受了現代科技發展的紅利,古人呢?古人的防暑措施,其中一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冰塊來降溫。只是古時候哪裡像現在這樣,有冰箱,也有冷庫,還有專門的製冰廠。古人的條件,比現在可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 冷知識科普:古時候沒有冰箱,人們是怎樣製冰的?
    今天的話題是:古時候沒有冰箱,人們是怎樣製冰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家用電器也是越來越多,冰箱空調更是家裡的標配,那麼,古代人是如何夏天消暑的呢?古代消暑肯定是離不開冰的,那麼古人夏天的冰又是怎麼來的呢?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古代夏天好像是沒有冰的,即使是現代也只能在冰箱裡看到冰。
  • 古人:「冰激凌」,誰不愛呢?
    沒有冰箱、空調的古代,人們也能像我們一樣喝到冷飲嗎?其實,享受這些美味並不是現代人的特權,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古人有哪些消暑佳品。烏梅湯:宮廷御飲風靡坊間自古以來,酸梅湯就是上好的夏日飲品。《周禮》中所說的「六飲」中已有用梅子製作的冷飲;北朝時也有烏梅浸汁製作飲料的記載。
  • 夏天,我家冷飲從不買,自己在家做,美味零添加,比買的好吃
    天一熱,各種冷飲成了解暑不二的選擇,尤其是孩子,更是離不開,吃雪糕、喝冷飲都停不下來。雖起吃冷飲能起到降暑去火的效果,但各種冷飲吃多了對腸胃的損傷也是蠻大的,特別是孩子,吃多了還會影響食慾,而且外面買的各種冷飲,飲料難免會有一些添加劑,吃起來也並不是那麼健康。
  • 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生火」的
    而在古代,生火工具是事關衣食住行的重要物資,那麼在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生火的呢? 1855年瑞典人將紅磷塗在火柴盒上,硫磺和氯酸鉀粘在木棒上,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分開使火柴性能趨於穩定,後來清末這種安全火柴傳入中國,因其低廉的價格和實用性迅速在中國流行,被當時的人們視為舶來品,稱之為「洋火」,現代火柴的製作原料和流程其實非常簡單,但是當時的中國製造業連火柴都無法生產,因此直到現在老一輩的人稱火柴還是「洋火」。
  • 巧克力你是如何儲存的?
    但到底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如何防止它,仍然是一個謎。如今,研究人員實時捕獲到了這個過程並在《應用材料與界面》在線版報告了這一發現。科學家們將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可可、糖、奶粉和可可脂——攪合在一起,磨成粉末(以加快這一進程),接著利用高功率X射線窺探這種甜食的晶體結構,細緻到幾納米。
  • 【冰史】古人這樣製冰
    古人們可吃不到這麼多口味的冰糕,甚至連享用冰塊都算是一件奢侈的事。不過想想也是,古代沒有冷藏設備,而且我國大部分的國土所在的氣候帶都是亞熱帶溫帶,夏天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溫度都頗高,除非登上高山,否則很難找到冰雪。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怎麼獲取冰塊的。首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冬天採冰,然後留到夏天。不過怎樣才能讓冰塊留到夏天不化掉,古人們可是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他為了能讓冰塊保存到夏天,專門建了與銅雀臺齊名的冰井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