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的巧克力放家裡忘記吃了,一直放著。今天突然想到,拿出來卻發現有一層白霜。為什麼呢?發黴了麼?這樣還能吃麼?
Mr.1 回答:
有時候放久了的巧克力上面會有白色的褪色,這讓世界各地的巧克力愛好者們很不舒服。
多年來,研究人員已知這種叫脂肪霜的無害的變色是由液態脂肪引起的——可可脂通過巧克力轉移到糖果表面並結晶。但到底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如何防止它,仍然是一個謎。如今,研究人員實時捕獲到了這個過程並在《應用材料與界面》在線版報告了這一發現。
科學家們將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可可、糖、奶粉和可可脂——攪合在一起,磨成粉末(以加快這一進程),接著利用高功率X射線窺探這種甜食的晶體結構,細緻到幾納米。在往粉末樣品裡面加入幾小滴向日葵油後,他們觀察到液態脂肪通過巧克力中的小孔和微小空間快速地移動,很可能是毛細現象的結果——這種現象是指液體在粘合力、內聚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在多孔材料中移動。幾個小時後,油軟化了巧克力,脂肪的遷移隨之增加。
這項研究表明,在巧克力製作過程中減少它的氣孔有助於消除倒胃口的發白現象,提高巧克力的整體質量。將巧克力存儲在陰涼,但又不太冷的地方可以減少巧克力中的液體脂肪量,這也有助於消除發白現象——18攝氏度看起來是一個最佳的溫度。
那麼,我們平時吃不完的巧克力該如何儲存才能保證口感呢?
跟著小編來一起學習下
巧克力每到夏天或者稍微溫度高一些的時候,總會融化,而很多小夥伴這個時候總會選擇把巧克力放在冰箱中。
但是,巧克力放在冰箱合適嗎?有沒有其他的注意事項呢?
巧克力不適合放在潮溼環境下保存,儲存巧克力的最佳溫度是5℃—18℃。
潮溼環境下,巧克力中的糖分容易被表面的水分所溶解,待水分蒸發後會留下糖晶。即使是密封包裝的,水分還是會從外包裝的摺疊或邊角處滲透進去,使巧克力表面被一層薄薄的呈灰白色的糖霜覆蓋。另外,可可油晶粒會溶解滲透到巧克力表面再次結晶,導致巧克力出現反霜現象。
其次,冰箱內的溫度通常在10℃以下。巧克力從冰箱中取出,一旦被拿到常溫環境中,溼氣馬上會聚積在表面,使出霜、反霜的現象更加嚴重。表面結霜的巧克力不但會失去原來的醇厚香味和口感,還有利於細菌的繁殖生長,容易發黴變質。食用後,會給健康帶來危害。
巧克力美妙的口感,全在於脂肪分子的特定晶體排列,而冰箱內溫度較低,如果把巧克力放進冰箱內儲存,由於溫度劇烈變化,巧克力中所含的脂肪晶體結構便會改變,這會讓巧克力失去細膩的質地,變得粗糙;而且,低溫下會使巧克力中的糖發生結晶,美味感也會也大打折扣。
另外,一旦將巧克力從溫度較低的冰箱中取出,拿到常溫環境中,溼氣更會馬上會聚積在表面,使巧克力出霜、反霜的現象更加嚴重。
儲存巧克力的溫度是在5℃至18℃,最好的溼度則是在50度~60度之間。
1、冬天氣溫度一般低於20℃時,巧克力可以儲存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即可。
2、夏天如果溫度高,巧克力容易融化,這個時候可以放在冰箱裡,設定儲存溫度一定要保持恆溫不變,巧克力要用塑膠袋密封好,置於冰箱下層冷藏室,(置於上層冷凍室是不對的)、剛從冰箱取出巧克力時,請勿立即打開,讓它慢慢回溫至接近室溫再打開,巧克力外層就不會覆蓋一層水。
巧克力能放在冰箱裡嗎?不是說不可以,要講究方法,當然,建議,買多少吃多少,不要長時間儲存,這樣會影響巧克力原本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