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冰爽的飲品,一份香甜的冰淇淋,想必是很多人在炎炎夏日的快樂源泉。沒有冰箱、空調的古代,人們也能像我們一樣喝到冷飲嗎?其實,享受這些美味並不是現代人的特權,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古人有哪些消暑佳品。
烏梅湯:宮廷御飲風靡坊間
自古以來,酸梅湯就是上好的夏日飲品。《周禮》中所說的「六飲」中已有用梅子製作的冷飲;北朝時也有烏梅浸汁製作飲料的記載。到北宋時,酸梅湯已很常見,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便提到了東京汴梁街頭出售「梅汁」等夏令冷飲的情況。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北京夏季涼飲,以酸梅湯為佳品。系以烏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圍之,久而自涼,不傷人,且祛暑也」。
清代,烏梅湯經御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因其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闢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現代酸梅湯的配方就是由此時發展而來。
「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酸梅湯後來流傳到民間,於是大街小巷尤其是乾鮮果鋪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冰鎮熱水酸梅湯」的牌子。攤主手持一對小青銅碗,不時敲擊發出錚錚之聲。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聞聲自清涼之感。一碗下肚,暑氣全消。
飲子:街邊「奶茶店」裡的「網紅」
飲子是一種用果品、草藥和香料熬製而成的湯劑,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天然草本茶,和現在的涼茶非常類似。通常可代水常飲,冷服熱服皆可。
杜甫《寄韋有夏朗中》中「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的「飲子」,就是指用草藥熬製出來的飲品。
在唐代,「尋常之藥,不過數味」的引子便流行於民間醫人與民眾之中。當時長安街頭的飲子店很多,就像今天街頭的奶茶店一樣生意興隆,有的店還可以先喝後付錢。
古代街頭的飲子店
飲子還可以用果品製作,蔗漿就是其中的高檔品。
《楊太真外傳(下)》說到一件事:楊玉環去世之後,唐玄宗茶飯不思,於是張皇后就給皇帝送去了一道「櫻桃蔗漿」。白居易的《想東遊五十韻並序》裡頭也曾經提到過蔗漿,說的是「味苦蓮心小,漿甜蔗節稠」。
到了宋代,「飲子」更為多樣,史籍中記載有香薷飲、紫蘇飲、二陳飲、薄荷飲、桂花飲、豆蔻飲等等……這些飲子多選用花葉、香料等藥材,因此又稱為香飲子。
《清明上河圖》中的飲子店
今天,飲子依然流行。比如廣東流行的五花茶、金銀花茶、茅根竹蔗水等;時下的冷水泡檸檬、薄荷水也算是香引子的一種。
酥山、冰酪:「冰淇淋」誰不愛呢?
冰淇淋是不少人夏天的最愛,唐代有一種叫酥山的甜品,堪稱唐朝人的「冰淇淋」。
「酥」是從北方遊牧民族傳來的一種乳製品。製作「酥山」要先將「酥」(乳酪)加熱到近乎融化的狀態,然後滴淋在器皿裡,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做好之後再將其放到冰窖中冷凍,最後還會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點綴。
王泠然詩云:「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除了白色的「酥山」,還有「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賣酥山的小販在唐朝街市上非常普遍,平民百姓也能享用。
南宋詩人楊萬裡曾在《詠酥》中描寫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覺:「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元代,經過御膳房的多次改進,一種叫「冰酪」的冰凍奶食成為宮廷夏日必備的消暑甜品。冰酪的製作方法不得外傳,只有皇宮裡的人才有口福享用,但有御賜冰酪的傳統。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大都時就曾吃過冰酪。
相傳,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元世祖忽必烈把冰酪的製法透露給了他。馬可波羅回到家鄉,又把它獻給了義大利王室,冰酪便傳入了歐洲。
加冰:快樂加倍!
冰,絕對是夏季的消暑「神器」。想像一下:在烏梅湯、飲子裡加塊冰,快樂瞬間翻倍!古代取冰、貯冰不容易,但這也難不倒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
《詩經·七月》有言:「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描寫的就是冬季鑿冰貯存的場景。鑿下來的冰會放置於特製的容器「冰鑑」內。夏季一到,人們取出冰塊,「挫糟凍飲,酎清涼些」:一杯清涼可口的冰鎮米酒入口,立刻神清氣爽。
冰鑑及其原理示意圖
不過冰塊終究是「奢侈品」,普通百姓無福消受。「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可見到唐代,冰塊依然是難得的「尖兒貨」。
冰塊真正成為平民百姓的消暑佳物,還要從宋代算起。人們發現,利用硝石(主要成分是硝酸鉀)溶於水時的吸熱反應,可以「點水成冰」。專門製冰、售冰的商人也開始出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開封府內經常可見「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販。
明清時期,冰塊使用更為普及。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到酷暑,京城裡就有「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曰冰胡兒」——就是原始的冰棍兒。北京有個冰窖口胡同,便是因其地原有清代內宮冰窖而得名。
結語:正所謂「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夏季吃冰,古人也「好這口」,他們創造出來的佳品流傳至今,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情。不過,雖說吃涼可以解暑,但青年君還是要提醒大家,吃涼過多會傷害脾胃,一定要注意適量適度啊。(作者:實習生馬詠言,綜合《古人夏天有冷飲喝嗎》《我國古代飲料與冷涼食品探源》等)
馬詠言 來源 人民網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