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2021-01-16 集雅齋

自古流傳著「倉頡造字鬼神驚」的神話,因為倉頡造的字正好向世間萬物訴說著天機的驚人秘密。實際上,中國文字應該是眾多先人的創造。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其中有著更曲折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一」表示初始也表示混沌的整體

「一」的甲骨文(圖1)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號「一」既代表最為簡單的起源,也代表最為豐富的渾沌整體。文字一至四橫劃表示數字一至四,是原始記數符號。「一」字本義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數。《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又表示序數,指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金文(圖2)、篆文(圖7)承續甲骨文字形。春秋戰國以後,「一」字又可寫作「弌」(圖9)或「弌」(圖10),累增「弋」或「戈」旁,是一種繁化寫法。後世這種繁化寫法均被廢棄。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一」也表示「全,滿」。

「二」表示天地兩極

「二」,指事字。古文字一、二、三、四皆以積畫為之,大約都跟刻畫記數有關,是純符號的指事字。「一」是特殊指事字,「二」也是特殊指事字,表示天地兩極。《說文解字注》裡說: 地之數也。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於一。有一而後有二。元氣初分。

此二橫畫歷代寫法無大異。戰國時期產生兩種新寫法:一增繁從「戈」(圖5);二增繁從「戈」從「肉」(於6)。古文字從「戈」從「弋」每無別,從「戈」者後代寫作「弍」,作為「二」的異體字。(圖6)的「肉」旁可能是臨時贅加的符號,也可能是從「貝」的訛誤。從「貝」者後代寫作「貳(貳)」,作為「二」的大寫。

「三」生萬物

「三」,其本義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萬物的天、地、人,後引申為二,四之間的正整數、多多地、一再地等。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一」;然後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極;天地二極「二」之間,又生出人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三,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三」字本用三橫表示數量,戰國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襲至漢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橫等長,「氣」字作「三」,中間一橫較上下兩橫短,二字是有嚴格區分的。

「四」為「泗」的本字,原意表示「鼻涕」

四,指事字。最早見於甲骨文,以積劃成數的方式表示數字四。其造字原理與「一」、「二」、「三」相同,隸定為「亖」。這種寫法亦見於西周以至於漢代的金文中,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與寫作「四」者並存。金文「圖2」承續甲骨文「圖1」字形。另一系列的字形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有繁、簡兩式寫法,分別作「圖6」和「圖7」。將金文「圖2」的橫筆豎寫,就成了「llll」;將「llll」與「二」合寫,就成了「圖7」。有的金文在「圖7」的基礎上再加「二」,強調「四」與「二」的倍數關係,寫作「圖9」。對於這種字形的分析,歷來有不同的說法。《說文》認為是「象四分之形」,雖可驗證構形為「圖6」的一個,但卻對其他更多的寫法不能盡釋。近代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認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如此則「四」用作數詞是假借。

「五」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個叉號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以表示大於「四」的正整數。有的甲骨文(圖3)在字形「X」(萬物交匯)基礎上加「二」(天地之間),表示天地間交匯的萬物。《說文解字》:「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林義光在《文源》裡認為:「五,本義為交午,假借為數名。二象橫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見「X」之交也。」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

「六」為假借字

「六」的最初寫法很像「四」大篆的寫法,只是上面加了個頭而已。現代學者流沙河認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簡作廬)的本字,也是假借字。《說文解字》:「六,《易》之數也,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周易》中稱陰爻為六。六個六為「坤」卦,上六爻,是大不順的卦象。因為不順,所以人們喜歡說六六大順,來表達心中的期望。

「七」原來是「切」的本字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義:動詞,用刀分割物體。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橫、一縱

表示切分物體。當「七」的「切分」本義消失後,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寫成「七」形,並再加「刀」另造「切」代替,強調用刀分割。

由於甲骨文發現在清代末期,著有《說文解字》的東漢許慎當然沒法看到,他認為: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就是說:七十陽的正數。字形採用「一」作字根,「一」表示陽氣,折筆表示微弱的陰氣從中斜斜冒出。有點想當然哦。

「八」是分的本字

「八」本義:相背分開。《說文解字》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從「八」的字多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當「八」的「向背」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刀」另造「分」代替。古人認為「八」也是極限數,曰:「七亂八糟」。「八」像一分為二、向背分離的現狀。但現代人僅關心"八"的讀音與「發」很相近,於是帶「八」的字都跟外受歡迎。

「九」原意是探究

九,造字本義:動詞,伸手往洞裡掏摸、試探,以求確定情況。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與「又」(抓、掏)混合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確定內部情況。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隸書承續篆文字形。當「九」的「探究」的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間)另造「究」代替。《說文解字》說: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黃帝內經》說:天地之至數,始於以,終於九焉。於是多用九這一數字來附會帝王,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也多與九有關。帝王之位稱「九五」。帝王稱「九五之尊』」。與九有關的還有:青銅器有「九鼎」,皇帝周圍要設「九卿」。朝廷命宮設「九品中正」,京師置九門。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間半。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深九間。

「十」是打滿了結的紀事繩子

「十」造字本義:名詞,一根用來打結紀事的繩子,代表滿數、全數。從金文開始成為指事字。「十」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根用於紀事的垂懸的繩子。古人用結繩紀事、計數,一根繩子代表一個紀事主題,代表全數。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在繩上加圓點指事符號,表示結繩紀事。有的金文將表示結繩的圓點指事符號寫成短橫指事符號。篆文承續金文字形。《說文解字》說: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十,表示十進位所需數都已具備。「一」代表世界的東西,「丨」代表世界的南北,「一」和「|」相交成「十」,則表示東西南北中齊備。

古人認為十是數字完備的標誌,所以「十」又表示完備、齊全、達到極點,如十分、十足。「十全十美」由此而來。又通「什」,指繁雜,如古代的「什錦」也作「十錦」。

漢字中的數,並不像我們想像的就是幾個計數的數字。造字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集合了中國先人的察天識地的深邃智慧,它們深厚的含義融在了中華文化的血脈中,一直影響到現在。

擴展資料:

大寫數字是中國特有的數字書寫方式,利用與數字同音的漢字取代數字,以防止數目被塗改。

據考證,大寫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使用始於明朝。朱元璋因為當時的一件重大貪汙案「郭桓案」而發布法令,其中明確要求記帳的數字必須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複雜的漢字,用以增加塗改帳冊的難度。後來「陌」和「阡」被改寫成「佰、仟」,並一直使用至今。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漢語拼音的發明直接促進了中國漢字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中國的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通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而且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難道僅僅是憑藉直接看嗎?但不管如何,從孔子與雅言的這個例子就可以得知,古代人不可能因為沒有發明音標或韻法,就沒有語言教學,如果都不推廣語言的話,那周天子怎麼和天下諸侯溝通?識字知書的士大夫階層又怎麼和諸侯溝通?所以說,追溯到隋以前的晉、漢、秦,乃至周商夏,都一定程度存在「語同音」的,起碼上流階層都會同一門語言。我們不知道的,只是上古三代到底是用什麼樣的韻法而已。
  • 讀一字詩,看看古人是如何玩轉「一」字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中,歷代前賢創造了無數種文學形式,這其中最為耀眼的部分,應當數詩歌了了。不管是近體詩中的五絕、七絕,還是律詩中的五律、七律,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一」 字是筆畫最少的漢字,可是經過詩人巧妙的遣詞造句,卻能夠生發出一種神奇的魅力。一字詩中,每個「一」字都獨具特色,寫人狀物,自有一番情調。一字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字詩詠四大美人》。西施一顰一笑一捧心,一國傾廢一霎間。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而漢字則不同,它的每一個字不僅是符號和工具,更是圖畫。如山、川、水、馬、鳥、龍、虎都是對事物的簡筆畫,非常形象、生動。與中文的靈動相比,英文就顯得單調、枯燥的多!是圖畫必然有意義,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畫?猜測古人創造漢字的想法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 聽外國人講漢字的故事(組圖)
    林西莉的講解很有趣,她並非刻板的說教,如《說文解字》般考證每個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王國》的最大特色就在於,林西莉結合考古發現,用自己的經歷、圖片和知識,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中國文字的創造和古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在生活中所積澱下來的對大自然的敬畏、對周遭事物的描述、對衣食住行的記錄等,都一一體現在了文字之中。
  • 單子論與漢字:萊布尼茨與中國
    他覺得朱熹的「理」,就像自己的「單子」,而太極或道就跟上帝一樣,能預見一切,創造一切。萊布尼茨對朱熹的「理一分殊」用自己的單子論加以理解:個別的理是一個更大的理的表現,不是一種破碎的表達,而是一個整體。就像單子論中,每一個單子自身是整體,又反映著整個宇宙。而單子是上帝的反映,正如理是道或太極的反映。
  • 倉頡真的一個人創造了漢字嗎?西安這些漢字符號早他一千年
    直到現在,關於中華民族漢字的起源,也依然是眾多學者所爭論的學術問題之一,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了。據史料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經過數十年嘔心瀝血地鑽研之後,才最終創造了漢字,那麼這個傳說到底有幾分可信度呢?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本義指衣冠華美又注重禮儀,是先秦時期對中原地域、國家、族群的指稱。春秋時期,華夏族所分布的地區,史稱諸夏、華夏,也稱中國,本義指華夏居天下之中。所以《尚書正義》說,華夏「謂中國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中華一詞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豆字的結構也是根據豆的形狀創造出來的,甲骨文的豆一眼看過去(如下圖),就能知道豆是什麼,後來經過演變,才成了我們現在書寫的豆字。這就是漢字表意的特徵。因此,我們想要弄清漢字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字的結構入手。
  • 秦知道丨從倉頡造字,解讀漢字起源
    說到漢字的起源就要說到文字的起源。漢字也是文字的一種,漢字的起源肯定符合文字起源的一般規律。世界範圍內的文字起源,一般來說有神賜、聖人造字、所有權記號、勞動人民創造等幾種比較普遍的說法。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文字的出現呢都是原始記事方法。大家為了打破口語無法留存的局限,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而想到各種方法。
  • 「馬」字演化史:本義是家畜 圖畫方法形成漢字
    當作為六畜之首的馬和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名珠的書法相遇,我們會看到什麼?在歷史長河中,這兩種中國元素互相生發,構建了屬於古中國的文化小宇宙,甚至堪稱紛擾世間人與事的縮影。 □誠懸(書法家)   在幾乎所有文字學著作中,「馬」字都作為典型的象形字給予重點推介。但是,今天的「馬」字身上,已幾乎看不到一點象形的影子。這時候,就需要穿越到從前。
  • 中國最簡單的4個漢字,每個都只有一筆,網友:認識一個都不錯了
    毫無疑問,中國漢字無疑是這個世界傳承下來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漢字更悠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但這兩種文字都隨兩大文明的衰落出現過斷代的情況,如今想要認全猶如天方夜譚。唯獨華夏5000年的輝煌文明裡,中國漢字從未出現過斷代和失傳的情況,一直變化發展到今天。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然而「字」到用時方恨少,畢竟只有實物才能產生「象形字」,那麼抽象的東西又該如何表達呢?這時就有了用象徵手法表達出字義的「指事字」,如「樹木的根」雖然不是抽象概念,但圖畫實在不好表達,因此就在「木」下加一短筆,畫作「本」,以此說明是樹木的根。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中國的漢字,美且韻味豐富,足以震撼全世界!
    提起中國,長城、絲綢、青花瓷……想到的有很多,能代表中國的也不計其數。但是,在我看來,最能代表中國的,是漢字,在我看來,漢字是東方的藝術之巔,是祖國的靈魂!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在我看來,它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漢字是形體字,是從古代的結繩記事開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記號,再到八卦。然而通過陰陽爻能表現的東西非常有限,人們就通過觀察天地之間的事物,用各種形狀表示意思。之後就產生了甲骨文。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從零起步到實現絕對反超,從產業斷代到奮起直追,《經濟日報》這短短的二十分鐘背後,卻是王選花費數十年書寫的一段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一文,他認為,「中國文字衍形不衍聲,以致辨認書寫極不容易,音讀極難正確。這一層近二十年來很有人覺悟;所以創造新字,用羅馬字拼音等等主張,層出不窮。」誰也想像不到,在過於激進的「廢除漢字論」誕生並被否定的幾十年之後,漢字迎來了第二次生存危機。
  • 我國最生僻的5個漢字,只有一筆,認識的人卻鳳毛麟角
    201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央視一套播出,吸引了大批文化愛好者的觀看。觀看過程中,許多網友哭笑不得地發現,有些明明覺得自己會寫的字兒,怎麼提筆就忘了呢。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中國漢字背後蘊藏的秘密是:中國文化的強勢。無論少數民族入侵,還是融合,他們的文字早已被歷史擯棄,漢字卻延續至今,地位無可動搖。漢字的優勢第一、漢字是單音節字。只有這樣的文字才能創造出:「道、天、命、性、勢」這些大詞,這些大詞進一步引人深思,形成了一套中國特有的思想文化,這些文化作用在民間和政府,完成了文化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