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電,古人晚上都做些什麼?難道一天黑就睡覺?

2020-12-05 懷古品文

辛棄疾提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火除了能夠做食物之外,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照明。比如說燈塔,除了能夠照明,還可以用於方向指定。現在人們普遍有兩種說法,第1種說法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能夠製造工具,並且會使用工具。」第2種說法是:「人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一個發現了火併且使用了火,其他動物不會。」這兩種說法直到現在還有很大的爭議性,但是不論怎麼說,可以從這樣的爭議結果中得出——火對於人類而言,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物質。

然而在古代時期,人們的照明方式多半都是用火光照明,畢竟古代時期沒有電。那麼這時候也就引發出了另一個思考,古代人夜晚沒有電,那麼古人難道是一到天黑時,就必須要睡覺嗎?其實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他們可以從眾人的智慧當中,提取一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生活的亮點出來,也就形成了「古人要比現代人所想像的更快活」的現象。

首先,在古代時期,人們晚上能不能出去活動,或者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覺,要分等級說話。因為古代社會是等級非常嚴苛的時代,而大部分情況下,生活在最底層的一般都是農民。而農民又分為好幾個等級,不論是自給自足,還是賣身為契的包身工。這些農民手中的自主權很少,一般情況下這些農民會在田地裡勞累很久。晚上回到家不論有沒有光亮,都會選擇早一點休息。

因為這時候身體體力方面不允許。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人重農抑商。所以堅決不給商人,任何盈利的機會。這時候就控制市場的出現,不讓人們出門活動。這些生活在底層的農民們,晚上一方面沒有體力出去瞎溜達,另一方面是國家政策不允許人們出去。於是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們,只能天一黑就睡覺。

然後再到了紈絝子弟這一階層。也有一些比較會玩的古代人,他們在古代時期即便沒有光電,但是可以用古代的錢幣,去製造出一些照亮天光的物質出來。比如說逛花燈逛花船,甚至是參加一些晚會,用歌紅酒綠的氛圍,來讓自己的夜晚過得更加悠閒一些。所以現在人們在電視劇當中所看到的那些花燈景象,也並不僅僅只是編劇們編出來的橋段而已,在古代時期有一些紈絝子弟的確喜歡逛花市。

再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對於科舉考試的在乎程度,比現代人對於高考的在乎程度還要高一個等級。因為很多窮苦人把更多的希望只放在了科舉考試、進入仕途這一方面。覺得只有在科舉考試中能夠旗開得勝,拿到好名次,這才能夠做官。所以對科舉考試,越看重的那些書生們自然越會奮筆疾書。

也就有了懸刺股的故事出來,而到了夜晚時,學生們已經沒有了光亮看書,這時候就會想辦法製造光亮。比如說家庭條件稍微優越一些的書生們,就有條件買得起蠟燭和簡略的油燈。而家庭條件不算太好的書生們,就可以點起火把,要麼就是鑿壁偷光。

等級比較高貴的一些富家子弟,或者是達官貴族的生活圈當中,他們也不缺乏光亮。精緻的油燈,美麗的蠟燭精品,都會照亮這些皇親國戚的夜生活。而在這些富有的人群,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把自己這一輩子過得更快樂一些,或者是讓自己的家族,更能夠開枝散葉一些。這時候富貴的古代人們,多數都會出現歌紅酒綠的情況。要麼就是舉辦宴會對酒唱歌,要麼就是妻妾繞膝。

人們的生活是通過電的到來而被迫發生了改變。在公元前2750年,古埃及書當中就記錄了有一種魚可以專門用來發電。但是對於動物界中的電能量提取,古代人的意識還並不是很高,所以也就沒能利用上。在公元前600年,古希臘學家泰勒斯曾經發現過靜電,並且發現了有一些鐵礦具有磁性,但是由於古代的研究條件並不是很先進,而泰勒斯也只是提出了一個假想,最後也就無疾而終了。

直到公元1600年時,英國有一位學者名字叫做威廉。他對於電和磁,就提出了系統性研究的必要,這對後期人們研究電,埋下了基礎。1767年到1785年時間內,有一位叫做查爾斯的研究學者,提出了庫倫定律。為後期人們精準性研究電和使用,打開了大門。

最後是到1791年,當時一名叫做路易吉·伽伐尼的學者,利用青蛙和靜電發電機研究出來了一個電路,最後弄出了一臺發電機。經過重重實驗之後,在公元1800年時製成了世界上第1塊電池,並且從此可以利用這塊電池,穩定的供給電流。

1820年,人們研究出來了電磁現象。1897年時,人類又發明了電子,直到愛迪生設計出了白熾燈和直流電力系統之後,人們才開始邁入了第2次工業運動,讓電成為了第2次工業運動的主要動力。直到現在,人們已經通過電的供給,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當然也正是因為電的到來。現在的人們可以讓黑夜變成白天,娛樂設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但是人們也想像不到,如果在未來的生活中,讓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定律的話。會不會有一種新的物質會替代電?到時候人們在生活當中所依賴的物質,可能並不僅僅只是電。如果發生了其他的變化,說不定人們在夜晚中的生活模式,會變得更加豐富。而那個時候的人們,生活也許會發生新的改變。而在看那個時候的人們,反觀當下人們的夜生活,也會在對比之中,顯得當下生活更加單調了一些,這可都是說不準的事情。

關於古人的各種趣事還有很多,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紹,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此書作者翻閱大量參考書,確保每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背後,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撐;同時充分發揮東北人的幽默天賦,把每一個問題都寫成一個段子,讓你一邊捧腹大笑,一邊觀察真實的古人生活細節。翻開本書,滿足你對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現在店鋪有活動,原價128,限時特價只要88元,良心推薦,點擊上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電,古人真的一到天黑就睡覺了嗎?並非你想的那樣
    所以如今的我們很難想像,在失去了電力之後,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可我們依舊可以自史書中窺見一角,沒有電力的古人的生活,也許能讓我們代入。 我們都有聽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大多數都清楚古人是有宵禁的。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之中,古人應該都是天一黑就睡覺的吧。可事實並不是如此,古人可是比我們想像之中的,要會玩多了。
  •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現如今燈紅酒綠的生活,讓我們經常沉醉在智能多元化的社會當中無法自拔。電的發明為我們創造了很多可使用性的科技產品,現如今的人們都習慣性地用各種智能產品來充實自己的業餘生活,日常生活工作,我們也常常離不開這些智能產品的加持。這些產品的使用往往離不開電的動力。在封建古代人們無從知曉電的使用方式,但他們的業餘生活卻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枯燥。沒電的古代也可以看出貧富的差距。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你都無法想像
    在此之前,人們正處於沒有電力的時期。那麼在沒有電的古代,太陽下山後,古人們一般都幹啥呢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你都無法想像古代太陽落山的時候,整個世界都黑了。人們不得不回家自己睡覺。所以當人們注意日出和日落時,雖然可以用燃油蠟燭照亮,但是當時這些東西都是稀有的東西。黑夜之後,窮人早睡,富人蠟燭照明,古人還有夜生活。
  • 古代晚上沒有電,還有宵禁,古人是怎麼度過長夜的,其實並不無聊
    電力的發明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了,為我們現代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現如今的社會,誰回到家不是看看電視,玩玩手機或者電腦,開著電燈,享受著電力的來的便利,是在無聊了可以上街走走,但是在古代, 沒有電,而且一般城市裡面都會實行宵禁,那些古代人又是怎麼度過漫漫長夜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
  • 古人為何天不亮就要起床?聊聊古人晚上睡覺的歷史冷知識
    古人白天休息用的是蓆子,現在說的酒席、宴席什麼的就來自於「席」,我們經常聽到「席地而坐」這個詞,這佐證了古代人們白天躺臥都是在地下,北方一般是草蓆,南方是竹蓆,後來咱們這種習慣傳到了日本,就有了榻榻米,但是在中國,由於人們覺得直接在地下不太好,就對它進行了改良,那就是比床稍微低一點的「榻」,古代的榻一般放在客廳,咱們現在白天累了就睡在沙發上,而古代白天是在榻上休息的。
  • 古時候沒有電,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覺?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一黑就上床睡覺,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常見現象。首先,古時的鄉村,在平時,沒有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其次,老百姓不富裕,不捨得長時間地點燈;再次,白天勞作辛苦,早早就寢不也很正常嗎?至於說,有利於多生孩子,只是附帶的事兒了。
  • 古人晚上都幹什麼?作息時間是怎樣的?
    熬夜已經不屬於稀奇,十二點過後才睡覺的現象早已成為常態。但在古代,沒有手機,人們都會做什麼來打發時間呢?首先,讀書。挑燈夜讀、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等等典故,就能看出古人是很喜歡看書的,不分日夜。當時秉承「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宗旨,唯有讀書高。
  • 古代沒有電,晚上漆黑一片,人們是怎麼度過漫漫長夜的呢?
    現在的很多小青年都是白天睡覺晚上活動,變成了真正的「夜貓子」,晚上才是他們活動的時間,各種酒吧、夜場、kTV,還有就是各種各樣的宵夜攤,一玩就是一個通宵或者是凌晨,但是你們有想過古代的人晚上是沒有電的,他們也沒有酒吧、夜場、KTV,那他們太陽下山後又是怎麼過生活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八卦一下古代老百姓的「夜生活」。
  • 古代沒有網際網路,照明設施不完善,古人們晚上都做什麼?
    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裡,農民的一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時太陽一落山整個世界就黑暗了,儘管有蠟燭和油燈,但是一來微弱的光亮不起多大作用,二來燒燭費蠟,點燈費油,天天如此也是一筆不小的生活開支。所以古時人們尤其是窮人家就在白天幹活,儘量把活都幹完了,到晚上就不用點燈耗油了。
  • 在沒有電的古代,人們都在做什麼,又是怎樣度過這漫漫長夜?
    每當我看到華燈初上,燈火通明的街道,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行人時在晚上我看著電視裡的精彩節目,在被窩裡刷著豐富多彩的網頁,使我不僅想到,在沒有電的古代,那些我們的祖先們,他們在這慢慢長夜了又在做什麼?
  • 睡覺為什麼要選擇朝向?這還真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睡覺秘訣
    他們睡覺的時候會做什麼準備工作來助眠呢?古人提倡:「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意思是躺臥的時候身體要稍微彎曲,像一道弓箭一樣。提倡睡覺的時候要側臥,並不建議平躺著睡覺。《論語》中也提到:「寢不屍。」意思就是睡覺的時候不要仰臥。唐代孫思邈也提到:「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
    古人會玩兒在沒有電的古代,太陽下山後,天地間一片漆黑,古人們一般都幹啥呢?若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古人無心睡眠的漫漫長夜,他們是怎麼打發的呢?入夜之後,窮人早睡,富人還可以用蠟燭油燈照明,許多古人也有夜生活。
  • 睡覺為何要選擇朝向,來看看古人的睡覺秘訣,其中有何道理?
    相比如今各色的助眠產品,古代的環境是比較落後的,那麼古人睡覺失眠的時候又是怎麼解決的呢?他們睡覺時會做什麼準備工作來助眠呢?古人提倡「臥如弓」,意思是躺臥的時候身體要稍微彎曲,提倡在睡覺時要側臥,不建議躺著睡覺。相比平躺著睡覺,側臥的姿勢更有益於入睡,在側臥時脊柱多向前完成S型,四肢容易放在最舒服的地方,全身都可以得到放鬆。
  • 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是睡覺的規矩
    在麥哲倫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之前,「天圓地方」一直都是古代先哲們對於世界的看法,老話都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都被各種「規則」所束縛。就像白天工作夜晚休息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倫理綱常。對於睡覺這個事情,其實我一直都沒有很上心。大學的時候就經常熬夜寫劇本,導致工作了之後還是一樣,大多數能靜下心來寫稿都是夜深人靜的時候。
  • 古代沒有發明電,為什麼我們古人卻創造了「電」字?
    古時候雖然沒有發明電,但有閃電。閃電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現象。現在我們知道它是雲與雲之間、雲與地之間或者雲體內各部位之間的強烈放電現象。但我國古人那時並不明白 。我國古代對閃電的認識實際上,神仙的「神」字最早是個「申」字,這個象形字「申」就是從閃電的形狀發展而來的。後來人們把「申」字加上「示」字旁,才變成了今天的「神」字。「示」 就是古代祭祀的禮賓的形象,示字旁的字一般都和祭祀、鬼神有關。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經濟水平的提高,古人的夜生活有什麼變化?
    拋開這一點來講,就算是普通的農民,也斷沒有說一到天黑就上床睡覺的,那樣的生活畢竟無趣,所以他們也會想一些辦法來讓這漫漫長夜變得不是那麼難熬。那麼,因為經濟水平的提高,或者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古人的夜生活出現了哪些變化?
  • 穿越回古代,你最想看到皇帝做什麼?從《古代人的一天》展現歷史
    這是《古代人的一天》新書分享會的現場,該書作者段穎婷、張卓明現身說法,並和圖書插畫繪製團隊一起,用有趣而直觀的方式,與小朋友們分享古人的生活細節。《古代人的一天》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神奇時光策劃。這是一套非常有趣的歷史通識繪本,旨在為小朋友們提供一個了解歷史的新角度,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更夫是如何知道幾點打更的呢?得益於他們的計時工具,大多是滴漏和線香。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臺等。
  • 古人算命算些什麼?
    自古以來,算命的學問都被冠以玄學之名,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玄學文化,談談古人是怎麼理解的玄學,以及古人為什麼要算命?古人算命到底算哪些?古人算命要解決什麼問題?近現代譽滿全球的中國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將現代學科歸結為五大類,「哲學、玄學、科學、文學、神學」 ,並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與區分。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