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網際網路,照明設施不完善,古人們晚上都做什麼?

2020-11-29 何不秉燭遊矣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裡,農民的一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時太陽一落山整個世界就黑暗了,儘管有蠟燭和油燈,但是一來微弱的光亮不起多大作用,二來燒燭費蠟,點燈費油,天天如此也是一筆不小的生活開支。

所以古時人們尤其是窮人家就在白天幹活,儘量把活都幹完了,到晚上就不用點燈耗油了。

可是,夜晚那麼長,也不可能說睡就睡了。所以,在漫長的黑夜裡,古人為了應對夜晚的無聊,自行創造了很多有趣的活動,比如讀書、比如飲酒、比如賞月。

讀書

在古代,「士農工商」的觀念深入人心,只有讀書才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唯一正途。所以,讀書就成了古代人們常做的事情。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的《勸學詩》可以作證。夜晚,安靜而祥和,沒有人的打擾,只有自然美好事物的陪伴,實乃讀書的好時間。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夜晚雖有千萬孤獨,卻也能悟萬千寧靜。

其實比起現代人,我覺得古人更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現代社會所代表的快節奏和浮躁的生活,使得我們失去了夜貧燈燭絕,明月照吾書的優美意境。對古人而言,有月色相伴,就連讀書都變得有趣起來了。

飲酒

酒在中國古代歷史裡,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存在。人們喜歡飲酒,詩人更是如此。他們高興時飲酒、痛苦時飲酒,好似沒有什麼事情是酒不能解決的。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當你的好友如此誠心地對你下邀請,你真的忍心拒絕嗎?

更何況,這首詩的前面: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麼美的意境:寒冬臘月,暮色蒼茫,風雪大作,家酒新熟、爐火已生,只等你早點到來,你還忍心拒絕?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如果不是蘇軾醉酒,也許我們就看不到《水調歌頭》這首名篇了,也就不會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樣的名句了。

下棋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夏夜是如此美麗又安靜,自當要做點雅致的事兒,比如與好友博弈。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棋坪如戰場,落子無悔,舉止言談間見品性。得失本是身外事,嬉笑怒罵開心顏。下棋,是古人們鍾愛的一項晚間活動。

唯共嵩陽劉處士,圍棋賭酒到天明。你看,白居易可是要通宵下棋的。

賞月

古人們似乎很喜歡賞月,這與月亮本身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有關。而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不再是單純的崇拜,於是人們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王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是張若虛。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是劉方平。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歐陽修。

相思

夜晚似乎是思念一個人的好時機。沒有人打擾的話,痛哭一場也未嘗不可。

我們常用來形容相思的也無非就是「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等句子。但是這些詩句都沒有說明是否是夜晚。因為夜晚的相思會更加濃烈。不信,你來看!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詩人的思念之情有多深呢?也不過就是想念了一個晚上,想到看見偷偷伸進窗子裡的梅花,都覺得是思念的那個人回來了。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我思念的人,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古人晚上喜歡做什麼?

有的人忙於學習,「懸梁刺股」、「鑿壁偷光」;有的人忙於工作,「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有的人忙於打仗,「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所以,其實古人們的夜晚生活也是很豐富的。就算沒有網際網路,照明設施不完善,他們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

仔細想想,也許古人們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正是現代人所羨慕的呢!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寬帶安裝、照明設施不完善、公交車運行時間問題,政府回復
    但六裡小區項目開發商當初項目概算時未投資樓內通信設施建設資金,施工時也未實施此項工作,導致住房交付使用時住戶不能連接到三家運營商的光纖網絡,而安廣網絡是利用有線電視入戶的同軸電纜線傳輸網際網路信號,因此不需要另外布線。
  • 古代沒有電,古人晚上都做些什麼?難道一天黑就睡覺?
    火除了能夠做食物之外,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照明。比如說燈塔,除了能夠照明,還可以用於方向指定。現在人們普遍有兩種說法,第1種說法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能夠製造工具,並且會使用工具。」第2種說法是:「人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一個發現了火併且使用了火,其他動物不會。」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你都無法想像
    在此之前,人們正處於沒有電力的時期。那麼在沒有電的古代,太陽下山後,古人們一般都幹啥呢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你都無法想像古代太陽落山的時候,整個世界都黑了。人們不得不回家自己睡覺。所以當人們注意日出和日落時,雖然可以用燃油蠟燭照亮,但是當時這些東西都是稀有的東西。黑夜之後,窮人早睡,富人蠟燭照明,古人還有夜生活。
  •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現如今燈紅酒綠的生活,讓我們經常沉醉在智能多元化的社會當中無法自拔。電的發明為我們創造了很多可使用性的科技產品,現如今的人們都習慣性地用各種智能產品來充實自己的業餘生活,日常生活工作,我們也常常離不開這些智能產品的加持。這些產品的使用往往離不開電的動力。在封建古代人們無從知曉電的使用方式,但他們的業餘生活卻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枯燥。沒電的古代也可以看出貧富的差距。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
    古人會玩兒在沒有電的古代,太陽下山後,天地間一片漆黑,古人們一般都幹啥呢?若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古人無心睡眠的漫漫長夜,他們是怎麼打發的呢?入夜之後,窮人早睡,富人還可以用蠟燭油燈照明,許多古人也有夜生活。
  • 古代的夜晚也會燈火通明嗎?那麼古人都用什麼照明?
    生活在現代,只要我們願意做就可以照亮世界上任何一處黑暗,而如果是生活在古代?我們還能照亮每一處黑暗嗎?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人是用什麼來照明的?據考古發現,遠古時代就開始使用火了,當時的人們採用鑽木取火的方法來點火然後照明。
  • 完善照明設施,提升市民幸福感
    凱旋國際南門道路(陶然花園小區道路)為開發區建設時配套道路,該路段原安裝有路燈,但開發商完成開發工作後,路燈設施後期無人管理市照明處根據職能工作接管該段路燈後,派工作人員對南凱旋國際南門道路照明情況進行現場調查,檢查情況為:該路段沒有安裝電錶,只安裝有10桿燈,所安裝的燈杆、燈具均滿足使用要求,但部分鈉燈燒壞。
  • 五龍潭公園將增加照明設施
    為了方便市民遊園,公園把閉園的時間延長到了晚上10點。有市民反映,公園的燈光照明不是很好,特別是在「清泉石上流」北側、藤蘿架周邊,缺少照明設施,遊客在夜晚遊玩存在安全隱患。&nbsp&nbsp&nbsp&nbsp「公園免費開放以後,設施的提升也正在做規劃。
  • 西安鐘鼓樓將調整為夜間泛光照明 木建築本體照明設施關閉
    二是將鐘鼓樓調整為夜間泛光照明模式,關閉木建築本體照明設施,並開展全面檢查。三是邀請文保照明領域專家,結合鐘鼓樓夜間照明系統使用期已到的實際,抓緊完善夜間照明方案,儘快組織實施。因為上面有照亮工程,有專業電工24小時監護,尤其是晚上開啟時,通宵都有電工在監護。平時每天都有日常檢查。鐘鼓樓裝得比較多、比較高科技的設施有煙感、光界面探測器、感溫電纜等。此外還有微型消防站,配備有器材、服裝、設備、人員等,主要作用是一旦發生應急、突發情況,在消防員到來之前可以進行初期撲救。」
  • 世界上是誰發明了電燈泡 古代人晚上拿什麼照明
    燈泡,最常見的功能是照明,能給黑暗中帶來光明,晚上能更好的看清楚前行的道路,那麼燈泡是誰發明的呢?  古代有什麼照明方式?  有的會抓螢火蟲來發光照亮房屋,遠古時期人們生火照明。  蠟燭,主要用石蠟製成,在古代,通常由動物油脂製造,可燃燒發出光亮,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綑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 西安鐘鼓樓開啟夜間「泛光照明」模式 關閉木建築本體照明設施
    近日,西安鐘鼓樓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夜間照明方式調整為「泛光照明」。 12月7號,記者來到了西安鐘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11月29號起,他們已經將鐘鼓樓改變了夜間照亮模式,也就是關閉木建築本體的照明設施,僅開啟投光燈和洗牆燈。
  • 在沒有電的古代,人們都在做什麼,又是怎樣度過這漫漫長夜?
    每當我看到華燈初上,燈火通明的街道,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行人時在晚上我看著電視裡的精彩節目,在被窩裡刷著豐富多彩的網頁,使我不僅想到,在沒有電的古代,那些我們的祖先們,他們在這慢慢長夜了又在做什麼?
  • 古代沒有電,晚上漆黑一片,人們是怎麼度過漫漫長夜的呢?
    現在的很多小青年都是白天睡覺晚上活動,變成了真正的「夜貓子」,晚上才是他們活動的時間,各種酒吧、夜場、kTV,還有就是各種各樣的宵夜攤,一玩就是一個通宵或者是凌晨,但是你們有想過古代的人晚上是沒有電的,他們也沒有酒吧、夜場、KTV,那他們太陽下山後又是怎麼過生活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八卦一下古代老百姓的「夜生活」。
  • 古代沒有電燈,那漫長的夜,男人女人們會做什麼打發時間?
    古代沒有電燈,那漫長的夜,男人女人們會做什麼打發時間?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是沒有電燈的!在很久以前人們都只能用煤油燈或者蠟燭,而且這還是有錢人才能用的起的東西,所以我們讀古時候的故事的時候,就能發現有很多借光讀書的人,這也是非常常見的!
  • 從沒見這條路亮起來過,北京城這些地方的照明設施呢?
    夜越來越長,不少披星戴月的上班族們發現,家周邊總有些照明設施不盡人意的地方,挺讓人著急。近日,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12345就接到了不少這樣的反映。昨天晚上記者來到了公園北環路,晚上七點左右天已經全黑了下來,不遠處的黃亦路和三海子東路上,路兩側的燈都已經開啟,長度近三公裡公園北環路卻是漆黑一片。 摸著黑,路上的行人不少,一打聽多是來自周邊社區,在伸手不見五指的路上,不少人自帶「亮光」,有的靠開著手機手電筒功能照亮,有的則舉著手電。由遠及近的車大燈是最惱人的,在漆黑的深夜裡,突然閃過的遠光燈讓人頭暈目眩。
  • 沒有電的時代,用不起油燈和蠟燭,窮人夜晚用什麼照明?
    後來有了電燈,也是極低的瓦數,照不清人的臉,更看不了多遠,昏幽幽,讀書寫字也很勉強,但對烏漆嘛黑的山村來講,那已是極亮的光。幸福就是這樣,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江南春夏的雷電,帶著火花,總沿著電線往屋裡爬,像魔鬼的觸角,猙獰恐怖;冬天的冰雪,也比現在要凌厲,電線年年能凍出「大鼻涕」,氣候,總和電力的提升,工業的發展脫不開干係。
  • 明年 西二環將整治照明設施
    本報訊西二環明年將整治「照明」,阜成門橋下夜景照明將增加照度、橋上的紅色窗格將重新設計。這是記者今天上午從正在舉行的「北京環境整治規劃展」上了解到的。  由於西直門到阜成門為各種功能混合的區域,根據規劃建築立面照明以低色溫的暖黃光為主,亮度低。阜成門到西便門路段是國家級的金融路段,建築立面照明以高色溫的白光為主,亮度高。
  • 固態照明SSL測試發展 LED測試標準不完善
    打開APP 固態照明SSL測試發展 LED測試標準不完善 發表於 2018-03-13 09:33:00 在許多應用中,與傳統光源相比,大多數LED照明系統的持續時間更長。
  • 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斷時間的?他們除了打更,還有項更重要的任務
    但是在古代,鐘錶可是奢侈品,在鐘錶還無法量產的千年前,人們生活中的計時器就是更夫。每到夜晚來臨時,就會有打更的聲音傳來,告訴人們現在是幾點了,更夫們的工作其實非常辛苦,他們除了報時,在歷史上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大家知道是什麼嗎?而且白天沒有更夫,古人們又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
  • 古代晚上沒有電,還有宵禁,古人是怎麼度過長夜的,其實並不無聊
    但唐朝以後,隨著國力的提高,變得非常繁榮,百姓的夜生活變得有趣起來,一些農民在白天工作了一整天后很累,他們都趁著晚上放鬆一下,老人和孩子們一起坐在院子裡講故事,看他們玩一會兒,準備好第二天的農具後早點睡覺,婦女們一般做點針線活,聊聊家長裡短的,因為第二天早上很早還要繼續幹活兒,如果第二天不是很忙的話,也會去鄰居家坐下來聊聊家事等,這就是古代農民的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