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文章字數|1254字,閱讀約3分鐘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工具的使用是早期人類走向智能的代表。其中,工具的使用不斷升級,逐漸成熟,甚至開始做工具。在工具的製造中,逐漸發現銅等金屬物質的存在,既徵服了金屬物質,需要更好的工具,又可以用來製造更好的工具。
我國古人是在不斷的嘗試和使用中,慢慢發明和掌握冶金技術的。人類文明也從鐵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生產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文明的發展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那麼,在沒有金屬探測器的情況下,中國古人是如何發現礦區的,又是如何開採出來的呢?。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青銅器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很好的使用和製作。這意味著,在商代之前,中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銅的存在。當時,他們能依靠的,就是一代一代積累經驗,把握規律,找到礦區規律。後來,在政權出現後,他們開始設置職業化的官員,從而更好地發展和傳承了相關的專業知識。
關於採礦內容的記載,在我國的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是《管子地書篇》,距今約2650年。書中記載了3000多年前商代之前黃帝與大臣薄高的對話:「上有丹沙,下有黃金;上有慈悲石,下有銅金;上有陵石,下有鉛錫紫銅;上有赭石,下有鐵。」。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在黃帝時期,各個礦區的分布規律已經整理得很好,論述得很科學。在沒有地質儀器的古代時期,是前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智慧。
在小說《鬼吹燈》中,提到「摸金校尉」等盜墓賊,以及這些人「分金定孔」的技能,其實是地質學的一種特殊應用。通過識別山川分布,可以了解地下墓葬的位置。除了這些盜墓賊,普通的採礦工作其實是由人的經驗和不斷的實踐決定的。
所以,唐代詩人楊俊松在《搖龍經》中提到:「門鎖千把,有王侯將相居於此。「當然,在歷史的進程中,隨著王朝的建立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很多專業書籍開始出現。
《本草綱目》引《本草綱目》,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行集》,宋寇宗釋《本草演義》:都有對各種金屬物質的描述,尤其是綜合的《天工開物》細分門類,幾乎整理了所有金屬物質。
在尋找礦區的各種方式中,有一種方式比較特殊,那就是通過地面上的植物。地面上任何帶有藍色或紫色的奇特植物,多半是銅礦的遺址。
銅影響了該植物的生長和間接形成。一些聰明的古人記錄了這一特徵。經過多次嘗試,果然如此。這種植物也叫銅草花。當古人著手尋找銅礦時,他們的目標就是找到這種植物。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找銅極為準確,絲毫不屬於現代設備。
不過,要確定你找到的礦是不是「真的」,還需要做一些提煉才知道。古代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淘法,《天工開物》中提到:都是抄江,淘金,溜槽法。
然後在正式開挖時,再用唐宋時期的房柱法來支撐礦坑,防止塌陷。以後的朝代將繼續使用它。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採礦工作是非常全面和發達的,不亞於我們現在的採礦工作。在沒有各種現代儀器的情況下,古人展現出的智慧確實讓現代人折服。
這裡是《有故事的淡淡》,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