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重心平穩。在講究主次筆畫就的同時,不能失去重心,否則一個字就會失去平衡。以歐陽詢的「青」字為例,上部的豎畫偏右失去平衡,但下部「月」字內部的兩個小短橫寫到右邊豎上了。這樣,上面偏左,下面偏右,整個字的重心就平衡了。
所以,練書法把握字的重心非常重要。那麼漢字的重心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一些人認為字的重心就在一個字的中線上,主張漢字以中線為中心,寫字時要把握中線,把重心寫在中線上,使中線兩側的筆畫,在變化中保持均衡、對稱。
這種認識看似很簡單,但是卻造成了書法創作的很大問題。按照這種辦法寫出來的字往往有餘,藝術性不足。字體看著好像是美術字一般,雖規矩端正,卻缺乏名家書法藝術的精氣神。
那麼漢字的重心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書法家啟功先生經過認真觀察,認為漢字的重心在於字的左上,就像人的心臟位於人體左上方一樣。啟功說:「漢字結構最重要的規律就是中心的確定,這個中心不像其他書法家所說的在字的正中央,而是在字的正中央偏左偏上的位置,就像人的心臟在人體中心的左上方一樣。中心部位筆畫緊湊、穿插勻稱,而後向四方擴展,必然好看。」
傅以新在《書法結體研究》中說「人眼的視覺中心偏高」,這與啟功的見解頗有相似之處。這應該與由左到右的書寫流程及地球重心有很大的關係。字的左上是漢字的重心——啟功先生的這個觀察非常的敏銳,它對於把字寫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重心靠上,決定了豎畫向下伸展,字的下半身長。
以「千」字為例,它的上半身短下半身長。這就好像一個人長著大長腿似的,這樣寫字看著才顯得好看。位於字體下部的撇捺往往也有這種情況。為什麼這樣?這跟漢字的重心有很大關係。重心是靠上的,所以說字的上下平衡感並不是從正中間斷開的,而是要往上移。這樣的話,才可以保證字的平穩。
這就是說,字的上半部分要寫得相對小一些,下部分要寫得相對長一些,才能夠形成平衡。這個原則決定了:字的上半部分可以「以小博大」,只需要有限的程度就可以與下半身構成平衡了。如此,可以推導出漢字書寫的一個重要竅門——上緊下松!(或者說上小下大、上窄下寬等)
上緊下松的搭配更符合審美原則,比如說人的上嘴唇和下嘴唇看似對稱,可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下嘴唇要比上嘴唇厚,這就類似上緊下松的原則。 又如,「三」這個漢字中間形成的空距,貌似應該相等,保持「間距均勻」,可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按照上緊下松的原則,上邊的空距要小於下邊的空距,這樣形成的字才更美觀。
第二,重心靠左,決定了橫畫向左側伸展,字形左小右大。
重心靠左,決定了漢字在書寫時左側要稍長。以「十」字為例,左側的橫畫要長於右側。這樣做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人們在觀察漢字時是要依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來看,左側的筆畫首先出現在人的視野之中,因此左邊的筆畫更為重要。視覺的延續性不喜歡突然被打斷,所以豎畫要寫在橫畫較靠右的位置。這就是使得「十」字的橫畫顯得向左伸展,左側比較長。
其次,重心在左,所以左側的部分能以小博大,因此字要寫得左小右大(或稱「左緊右松」"左低右高」),以求字勢。這個漢字書寫法則決定了橫畫左伸,因為橫畫越向左越延伸,漢字的左部就越小。從審美心理上講,由小到大更符合人的視覺效果,而由大到小會比較突兀,不符合審美認識的心理。古人所說的「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這同樣符合「左小右大」或說「左緊右松」的原則。王羲之的字「轉左側右」,字勢整體上左低右高,向左下傾斜,這同樣也是由於重心處在左上所決定的。
所以我們看一看,啟功先生的這個理論是不是對於寫字來說很重要呀?想寫好字,要記住重心平穩不假,但是重心並不是處於正中間的,而是處於字體左上方中間一樣!掌握了這個法則,寫出來的字才更有美感。記住了這點我們寫字時對於平衡感的認識就會更進一步,寫出來的字就會更符合人的審美認識規律了,離書法藝術的進步也就會更近一層。相反,把漢字的重心放在中間,這是很多人寫不好字的原因。
至於「左上」這個重心的位置到底在什麼地方,啟功後來又進一步總結了黃金結字律,認為它就在漢的黃金分割點上,這是啟功對書法結構規律探討的一個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