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原理
這個現象在西方被稱為Jamais vu,最早有學者提出這種現象的研究是在1824年,直到196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博士萊昂詹姆斯將其定義為「語義飽和」,他認為神經系統有一個固有特點:如果短時間發生多次重複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象點說,神經活動也是會「疲倦」的。
說了半天神經活動,可能比較抽象,簡單來講「語義飽和」的原理在於「注意力轉移」,當人眼對一個字盯了一段時間後,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就僅僅注意字的某一部分,從而使這個字喪失了整體感,繼而對這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這種大腦的行為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因為在盯著一個字看了太久之後,會自動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成聯想阻斷。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這種飽和阻斷現象均發生在字形到語義的聯接過程中。因此,人先會對字音感到困惑,繼而失去對字意的聯想能力。
日本學者二瀨由理的研究指出當這些字大小相同時,識別需要的時間較長,若這些字大小不同時,只有在這些字的字體不同時才會有明顯的完形崩壞出現。據說「粉」、「若」、「借」都容易讓人發生崩潰。
不僅在於語言,如果對一幅熟人的照片或一個熟悉的地點,觀察了過久之後都有可能會突然覺得陌生起來。類似的「神經疲倦」現象不止如此,有時也能導致感官抑制。例如人長時間處於噴有香水的房間,對香味的感官也會暫時消失,感覺不到香水的味道。
語義飽和的用處
不過通過研究這種現象還是有它獨特的用處的,比如可以用於抑制演講焦慮。對於患有口吃的患者,可以通過反覆地重複一些單詞,使得大腦的神經疲倦,繼而弱化因此而產生的焦慮症狀。
流行文化中的語義飽和體現
另外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也闡述過這種現象,美國著名詩人、作家愛倫·坡的短篇小說《貝勒尼基》中,主人公提到:「重複一些單調的常用字,直到聲音重複的過於平凡,不再向大腦傳遞達任何思想。」經典美劇《老友記》中的一集也曾提到,主角重複「Tartlets」太多次,直到發現自己忘記了這個詞的意思;奇幻小說集《貓頭鷹守護神》中,年幼的貓頭鷹重複叫著自己的名字,直到忘卻了自己的名字,以適應別人給的新名字。
當然,如果在背書等需要記憶的時候,遇到語義飽和也不用緊張,只要適當轉移注意力,一會兒就會好轉,而且在語義飽和後,對這個字的印象深淺並沒有任何的改變。
(來源:醫學界雜誌,作者姚曦)
值班:楊小明
編輯: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