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是一種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字,它最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往上則可以追溯到黃帝命令倉頡造字,如果還要往上追溯,則能夠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不過,由於外國的文字發展歷史比較「特殊」,很多外國人對於中國的文字和文化都不是特別的理解。《周易》上說: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天文、地理,可以說是漢字最早的形式了。為什麼叫「天文」呢?因為天上的星星,就是一種「文」;為什麼叫「地理」呢?因為地上的山河就是一種「理」。人們模仿大自然的「紋理(文理)」,就創造出了我們自己的「文理」,這就是文化;文化的載體,則是漢字。所以漢字是充滿了文化味道的文字。
隨便一個字,一個偏旁部首,都可以在真正懂得漢字的人手上變成一個故事,乃至一部史書。不過,西方的文字發展歷史很「特殊」,所以他們不理解漢字的這種特點。英國諾獎得主羅素直言:漢字有三大「缺陷」,他指的是哪三方面?像羅素這樣的西方學者很多,他們看起來很「熱愛」中國文化,但是卻根本不可能走進真正的中國文化。
因為他們始終是拿自己的文化來考量中國的文化,最終得到的都是被他們的文化加工、修飾(或者說扭曲)之後的中國文化,這是由於他們自身的文化出身導致的。就像我們大多數熱愛西方文化的中國人也不懂真正的西方文化,只是學著他們的樣子在那裡「裝模做樣」,本質上是一種「以己度人」的行為。
那麼,羅素認為中國的漢字有哪三大缺陷呢?羅素是這樣認為的:首先,漢字具有書寫複雜的缺陷,它不如英語只有24個字母那樣簡單,漢字的複雜程度遠超世界其他各種文字;其次,漢字不方便排序,新式的萊諾機根本無法使用,這使得字典都無法對漢字進行正常排序;最後,則是漢字無法準確地表達外來詞彙的意思,不方便與國際接軌。
這三條缺陷當中,最起碼有2條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那就是第二條和第三條。為什麼說這兩條缺陷根本站不住腳呢?首先看第二條:漢字不方便字典的排序?真的存在這個問題嗎?很明顯是不存在的。中國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字典了,這漢字字典的歷史比西方許多文字都要早,比如《說文解字》、《爾雅》。
其中,《說文解字》產生於漢朝,而《爾雅》的歷史更為久遠,它是作為原始的儒家《十三經》之一的,至於它具體的創作時間,現在是沒有定論的。因為它被收藏於《漢書》當中,所以它的成文時間最晚不會晚於漢代,或者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或者更早。所以我們是有自己的字典的,怎麼可能無法排序呢?
至於羅素說的那個什麼機器不能排序,這很正常,機器理解不了高級文字。再看第三條,說漢字不能準確地表達外來詞彙的意思,我們先不來反駁他這一條對與不對,而是先看一看這一條在理論上是否成立呢?或者說,不能準確地表達外來詞彙的意思,是漢字獨有的「缺陷」嗎?
顯然不是的,相反,絕大多數文字都不能準確地表達漢字的意思,比如漢字的「陰陽」、「道」,西方用什麼文字來表達比較準確呢?顯然是沒有合適的詞語表達的。這至少說明,無法準確表達外來詞語的意思,是世界各種文字所共有的缺陷,而不是漢字獨有的缺陷。其次,不能與國際接軌成立嗎?
顯然也是不成立的,要知道漢字的國際化可是比英語或者西方其他的什麼語言要早得多的,早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漢朝,我們的使者就到達了歐洲,我們的文化至少影響到了中亞;而在公元618年建立的唐朝,我們更是幾乎成了整個亞洲的文明中心;後來1368年建立的明朝,我們的鄭和下西洋到達了紅海,這時候難道不需要用漢字來接軌嗎?
顯然是需要的,但是我們接軌的很好啊,沒有問題。至於說第一條:漢字太複雜。這得看是從哪個角度看了,如果單看每個漢字當然是複雜了點兒,但是如果看整篇文章,相同內容的文章一定是漢字寫得最簡單的。這一點在聯合國的文件當中就看得出來:相同的文件,漢字版本的是最薄的。
那麼,原滋原味的漢字解釋是怎樣的呢?這就要去看古老的典籍,而不能看現在的新華字典。比如一個「卜」字,你翻字典,它會告訴你這是佔卜,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是古老一些的典籍解釋就會不一樣:什麼是「卜」呢?就是一根棍子上面刻上刻度,這跟棍子的影子則會隨著太陽而移動。
所以「卜」字的本來意思應該是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因為古代的聖人通過觀測天文可以預測一年的天氣變化,乃至于吉兇禍福,所以後來就變成了「未卜先知」的「卜」,變成了後面所謂的「佔卜」。諸如此類,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部史書,也是一個故事,只有真正地去看古代典籍,才能明白其中的妙處。
《說文解字》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按照古老的文字原意創作的一部古代「字典」,對每個字都進行了非常深刻的解釋,並且會對每一個追溯它的最早起源,因此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說文解字》還配上了圖片,原價98元,現在只要65元,買一本來研究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