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本周,我們將共讀羅素的代表作《幸福之路》。想真正讀懂一本書,就要對這本書的作者有充分的了解。開始閱讀《幸福之路》前,我想和大家先聊聊羅素其人。
羅素是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同時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每一個頭銜,都是他人生成就的見證。
羅素是一位世紀智者。縱觀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出生貴族家庭,坐過牢,獲過諾獎,愛過很多人,還收過一個天才學生。
一、 童年無比孤獨
都說女孩要富養,其實男孩也要富養。這種富養,不僅指物質條件,更指精神薰陶。羅素之所以能成為大學者,與他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羅素出生於英國蒙茅斯郡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他曾祖父是內貝特福德公爵六世,祖父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擔任過外相和首相。
羅素是家裡排行老么,他上面有一哥一姐。他剛一歲多時,命運就向他伸出了魔爪。那一年,他母親和姐姐感染白喉相繼去世,一年半後,他父親也因病過世。
不到兩年時間,羅素和哥哥從寵兒淪為孤兒。祖父母不忍見孫子受苦,便將這小哥倆接到自己家中撫養。祖父母住在潘布羅克宅邸,那是維多利亞女王賜予的封地。
當時,祖父已經83歲。和孫子們在一起時,他時常會提起自己年輕時的某些輝煌時刻。祖母性格安靜謙遜,她也常給孫子講羅素家族的光輝歷史。
貴族血統以及由這種血統所帶來的自由主義精神,深深感染著羅素,讓他很小就意識到,自己的家族有為公眾服務的責任。
這種嚴肅的家庭氛圍,養成了羅素溫和穩重的性格。一轉眼,他到了上學的年紀,祖母覺得公立學校不適合貴族子弟,於是便讓他在家接受教育。
羅素的老師,除了家庭教師外,還有他的姑姑阿嘉莎和叔叔羅洛。直到16歲考入劍橋大學前,羅素一直都在家學習。
祖父家的物質條件極好,貴族的生活方式,奠定了羅素優雅而平和的人生底色。然而,童年歲月留給羅素最深的印象卻是:孤獨。長大後,羅素說,自己從未體驗過童年交友的樂趣,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為了排遣寂寞,羅素常去花園玩耍。和大自然的接觸中,他的智慧也被一點點開啟。後來羅素回憶說,小時候他經常會想,自己的父母究竟是怎樣的人。因為太孤獨,他總愛思考深刻的問題。而思考問題本身,帶給了他極大的快樂。
孩子天性都愛自由,而祖父母家的規矩特別多,這讓年幼的羅素倍感壓抑。在那個大家族裡,沒有人真正關心羅素的內心。就在他最孤獨無助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羅素11歲時,哥哥開始教他幾何。漸漸地,羅素愛上了這門學問。一頭扎進數學的世界後,羅素找到了真正的快樂。隨後,他又愛上歷史和文學。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裡,羅素忘了時間,忘了孤獨。讀完了自己是書後,羅素還不滿足,他又將祖父書房裡的書讀了個遍。
晚年時,羅素說自己小時候曾一度想要輕生,「是大自然、書本以及數學,將我救了回來。」
從羅素的童年經歷中,我們能得到很多啟示。一個人在遭受命運打擊時,如果沉溺於痛苦本身,必將越來越消沉。相反,如果他能把時間花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上,全心全力去做好它,那麼,他一定會找到人生的意義,繼而獲得巨大的幸福。
二、婚姻之路異常坎坷
1890年,羅素拿著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學習。
初到學校時,他不知道廁所在哪裡,又羞於啟齒問別人,於是,他每天都步行去車站附近的公廁方便。羅素內向敏感的性格,可見一斑。
在大學,羅素師從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當初,羅素參加入學考試時,就是懷特海把他推薦給了校方,可見他有多欣賞羅素。多年後,羅素也當了老師,他也收了一個著名學生——維根斯坦。維根斯坦是天才,有人認為,他的成就超過了羅素。
在羅素的學術生涯中,懷特海和維根斯坦是最重要的兩個人。而羅素的一生,都在和像他們一樣的頂級牛人打交道。近視者朱,近墨者黑。可以想見,羅素的精神世界有多豐富多彩。
事業上,羅素獲得了巨大成功,而婚姻上,他走得並不順利。羅素一生結過四次婚,擁有數不清的情人。在情感世界裡,他始終像個飢餓的孩子,一路追尋愛情,只為擺脫孤獨。
1894年,羅素戀愛了。他的意中人,是比他大5歲的美國平民女孩愛麗絲。當他興衝衝地把戀愛的消息告訴家人時,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
然而,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阻力越大,動力越大。最終,羅素還是力排眾議,迎娶了愛麗絲。他們的婚禮現場,沒有羅素的一個親人。幾年後,這段不被祝福的婚姻,因為羅素的出軌而宣告結束。
之後,羅素又結過三次婚。而每一次離婚,都是因為他移情別戀。直到80歲高齡時,他還能同時和幾個女人談戀愛。從世俗的角度看,他確實很渣。然而,回顧一下他的童年經歷就不難發現,他之所以對愛情如此執著,可能是源於他童年缺愛的事實。
一個人越沒有安全感,就越想從他人身上獲取安全感。對羅素來說,尋找安全感的方式,就是不斷戀愛。羅素也知道,自己的花心傷害了很多女人。晚年時他說:「在我所愛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們,我的心地將偏狹得多。」
一戰爆發後,英國加入了盟軍。羅素投身反戰運動,在各地發表和平演說,還撰寫了許多反戰傳單。後來,英國逮捕了羅素,其後,他在獄裡度過了六個月。
一年後,羅素收到劍橋大學的復職通知書。但他向學校提出申請,要了一年的假期。1920年9月,梁啓超邀請羅素來北大講學。隨後,羅素攜第二任妻子來到中國。
在中國,羅素受到了頂級禮遇。中國文化人的幽默、敏銳的洞察力及高超的鑑賞力,讓他吃驚之餘,讚嘆不已。
三、數學家獲諾貝爾文學獎,一生都在期盼世界和平
大學時期,羅素主攻數學,課餘研究文學、哲學、政治和宗教。
他花了十年和老師懷特海合著了三卷本的《數學原理》。這套書,被視為數學和邏輯發展史上的裡程碑。此外,羅素提出了著名的「羅素悖論」,推動了20世紀數學基礎的研究。
哲學上,羅素著有大名鼎鼎的《西方哲學史》。此外,他和維根斯坦、摩爾、弗雷格等人一起開創了分析哲學流派。
數學和哲學,是羅素最著名的兩個研究領域。有意思的是,羅素在1950年獲得的諾貝爾獎,卻是文學獎。一個數學家榮獲文學獎?有沒有搞錯?
沒搞錯!瑞典文學院認為,羅素對於20世紀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通過自己的各種著作(數學、哲學、歷史、文學等),極大推動了人類進步。所以,為表彰他創作了多部捍衛人道主義的偉大作品,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其實,羅素本身就是文學家,他寫過很多文辭優美思想深刻的小說和散文。所以,這個諾貝爾文學獎對他來說,名至實歸。
冷戰時期,作為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知識分子,羅素敏銳地意識到,在未來,核武器將對人類文明造成重大威脅。於是,他與愛因斯坦等學者聯手,共同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文章大聲疾呼世界和平。
1959年,BBC採訪羅素。主持人問他:「羅素伯爵,假定這段錄像將被我們的後人看到,請問您想對未來的人們說些什麼?」
羅素沉吟片刻後,淡定地說: 「我想說兩點:一是智慧,二是道德。有關智慧,我想說,不管你在研究什麼,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更願意相信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地去審視,什麼才是事實。」
接著,他又說:「關於道德,我想說,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這個日益緊密相連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彼此。總會有人說出我們不想聽的話,想要共存,而非共亡,就必須學會寬容與忍讓。因為它們對於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存續,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年,羅素87歲。十一年後,他在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8歲。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哲學的本質,何嘗不是如此。
愛因斯坦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在中國,王小波、劉瑜等學者也對羅素推崇備至。羅素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了,然而直到今天,他的著作依然影響著千千萬萬普通人。
這就是世紀智者羅素的魅力。
【今日互動】你最喜歡的哲學家是誰?請說說他的故事吧。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