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炙手可熱的一種小語種,日語在中國的學習人數是龐大的。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熱門小語種,卻存在著致命的缺陷。
一個鮮明的特點
哪怕沒有學過日語的同學幾乎都毫無例外地發現,日語的書寫系統有一個鮮明的特點:裡面摻雜有大量的漢字。傳統上來說,這被認為是古代日語書寫的殘留。而學過日語的同學裡,不少有心人會發現,日語假名看似跟漢字「勾勾畫畫」一樣,但是其實是一種表音文字,只不過日語假名的標音方式跟我們所熟悉的英語十分地不同——假名似乎並不像英語字母那樣分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除了撥音符號和不發音的促音符號之外,每一個假名都是一個完整的音節。所以如果一篇文章全部使用假名書寫的話,只要學習完五十音圖,就可以毫無障礙地讀完不出任何錯誤,哪怕完全不知道這篇文章是什麼意思。我們把這種文字成為「音節文字」。
漢字卻不是音節文字
這時候有人就會問了,漢字不也這樣嗎?每個漢字都有固定的讀音,而且漢語拼音也均以韻母結尾。為什麼不說漢字也是音節文字呢?
那是因為漢字本身具有意義,漢語詞彙從本質上說是意義的組合。而假名不同,假名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讀音,所以日語詞彙從本質上說是讀音的組合。為什麼這麼講?
舉個例子。漢語裡「感謝」這個詞從本質上講就是「感」和「謝」在意義上的組合。而日語裡「ありがとう」這個詞如果拆開來看,就什麼都不是。
另一個方面,假名的數量極其有限,五十音圖再加上濁音 半濁音,拗音,撥音,促音等,通通算在一起,假名的數量不超過150個,而且每一種讀音只對應一個假名,ka就是か,不能對用別的假名,而且這個か還沒有意義。但是漢字的數量卻極其龐大,而且每一個讀音都有可能對應許多漢字,kā可以是「喀」 ,可以是「咖」,還可以是「咔」,這三個字都有意義。所以漢字並不算是假名那樣的表音文字,更不用說音節文字了。
這樣的設計會導致什麼後果?
音節文字在這個世界上十分罕見,目前主流的拼音文字裡,只有日文是音節文字。除此之外,中國彝族所使用的彝文,以及湖南的女書也是音節文字。在國外,一些印第安人部落和因紐特人部落也是用音節文字。
這種設計具有重大缺陷。從讀音上來講,因為缺乏自由輔音,以及「必須以元音結尾」,「不允許雙輔音」兩條規則的限制,日語的音節十分有限,而且聲調的缺失也進一步限制了日語語音的數量。作為對比,同為表音文字但是是全音素文字的英文,因為有大量自由輔音而且不存在那麼多限制,隨意音節的數量就比日語多。例如,同樣是m, a兩個音素,如果規定只能組成單音節,那麼理論上日語就只能組成a, ma這倆音節(註:長音不算,因為與漢語的音調不佔用音長不同,日語的長音在發音中需要額外佔用一個元音的音長),寫出來就是兩個假名。但是英語除了以上音節外,理論上還有可以通過輔音結尾的手段製造出mam, am兩個音節,合計就是四個。而對於漢語來說,雖然也是a, ma兩種組合,因為有聲調,所以每種組合實際上有四個音節,理論上有八個音節。
因為音節的數量十分有限,所以要麼出現大量同音同形詞,要麼單詞長度變長。就上面的例子來說,日語的這兩個音節表現在書面上就是あ和ま,沒有別的形式。如果不想出現同音同形詞,那就只能表示兩個意義。英語的四個音節寫出來就是a, ma, mam, am四種形式,表示四個意義。漢語的八個音節寫出來就不止八種形式,阿,啊,醃,媽,抹,麻,嘛,碼,瑪,螞,馬,罵等至少十二種形式,表示十二個不同的意義。如果日語想用あ和ま表示十二個意義,就必須增加音節數,像用「ままま」來表示漢語中的「碼」這類情況也不是不可能出現,否則,就必須忍受大量同音同形詞,比如用「ま」同時表示「媽」和「碼」兩個完全不同意思的詞。
為什麼日語裡依然會有漢字
正是因為日語的這個特點,所以如果只採用假名書寫的話,就會存在大量的同音同形詞,靠發音和拼寫均無法做出意義上的區分,這樣會給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語裡就不得不引進漢字,以期在書寫上做出區分。就像下面這個表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