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關鍵詞之一,大學外語專業中也頻繁提及。但是外語教育何以談批判性思維?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尚不夠深入。
何謂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不單單是詳細查證、找出錯誤、最終尋求正確答案,不是簡單地對有疑問的地方提出質疑,相反是刻意挑戰固有認知,對相信的核心部分進行思考質疑。
首先我們來看「Critical」的意思。有的人認為「Critical」一詞並沒有攻擊性,但實際在英語中,「Critical」正是用於含有攻擊性的上下文中,只是很多情況下攻擊的對象並不是人。
那麼漢語中的「批判」又是什麼意思呢?《漢語大詞典》中有一個古老的例子——《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的「統手中批判」。「批判」的例句很少,而且它一般用於公文公布的指示或判決,不存在攻擊性,是非褒非貶的中性詞。
像這樣,把西方傳來的概念套用在過去很少使用的詞彙上,往往就改變了這個詞原本的意思,為它賦予了新的含義。這樣的詞彙本沒有固有的色彩,所以加上新的意思,人們也很容易接受。最重要的是這倆個字是怎樣用在上下文中的,這決定了這個詞彙的意義和性質。「批判」一詞自成為「Critical」的譯文後才帶上了攻擊性的色彩,這也是它繼承了「Critical」包含的所有形象的結果。
日語的片假名和批判性思維
我們觀察「Critical」和「批判」的關係可以發現,日語中外來語一律用片假名表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由於漢字本身帶有色彩,如果把日語中本不存在的概念強行轉換為漢字,有時可能會傳遞出不正確的印象,導致出現「譯文不對」的意見。不僅如此,這種做法還有增加同音異義詞的數量,導致更易混淆和混亂的情況。比如現存的「科學」和「化學」,「電氣」、「電器」和「電機」,「私立」和「市立」,「辭典」和「字典」、「事典」等等,都是這種在西方影響下新創造出來的詞彙。
順帶一提,日本小學在教授生物名稱時,也都用片假名寫。這因為動植物名稱中的漢字非常之多,記住這些字和讀音費時費力,但它們用途很有限,實際上基本用不到。
原本古代日語詞彙就少,或許是受此影響,日本人基本不將漢語詞彙翻譯過來,而是直接導入,從而讓詞彙數量有了飛躍性增加。這麼做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因為把漢字直接套用在日語裡,讓漢字的讀音也大大增加了。
一般像這樣直接導入一種語言,就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向人們普及該語言(漢語或英語)的知識。明治時代,由於英語(及德語)的普及不到位,只得將外來語替換成了漢字。
「日語片假名太多,很難懂」這樣的批評並沒有從本質的的角度出發,所以並不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應該思考「為什麼片假名多?」「片假名真的不好(不方便)嗎?」「如果不好,為什麼被廣泛使用?」等等。在此基礎上,再討論「日語中的片假名多」的好壞。
我們上面說過,「Critical」實際上是帶有攻擊性的單詞。要針對事物的核心闡述不同意見,就需要規避掉這種攻擊性。最重要的是,原則上攻擊的對象不應該是自己或對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批判性思維是在尊重對方的立場和思維、保證對方發言權的基礎上,找出對方思維邏輯中的致命缺陷。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東亞人,大多無法將這兩個迥然不同的維度清晰地區分開。其結果就是被「Critical」地提出問題後,人就容易變得情緒化,轉而改變論點進行討論。
以上是我依據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的標準進行的初步判斷,絕非我所言即是正確。
通過批判性思維得出的意見容易被反擊,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就必須寬容別人對自己的批判,要做到這一點,心理建設也很重要。在此基礎上積極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和批判,才能真的掌握批判性思維。(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久保輝幸。張靖譯)
(責編:張靖、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