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2020-07-20 零下二百七十三度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作為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對於原子的探索和研究持續了上千年,從古希臘抽象的哲學推理到近現代不斷完善的物理概念,如同大多數科學探索一樣,過程中出現了無數錯誤的認知和模型。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J. J .湯姆遜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模型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同尋常,但似乎合理的構造,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並廣為接受。

幾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他試圖調和原子的兩個已知性質:帶負電荷的電子和電中性的原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是中性的,那麼一定有東西是正的。因此,湯姆遜想出了一個在當時有意義的分配方案——以古怪的英國方式,他稱之為李子布丁模型。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李子布丁模型,又稱棗糕模型、葡萄乾蛋糕模型、湯姆孫模型、洋李布丁模型等。湯姆遜開創性地把原子看作是帶正電的「布丁」,把電子看作是「李子」,李子嵌入布丁裡。這一模型提出沒幾年,就被實驗結果擊破。1911年,盧瑟福發表的實驗結果顯示,原子核擁有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電子則分散在原子外層的廣闊區域內。

組成一切的原子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萬年前,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提出了「萬物由原子構成」的原子論,並由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發展和完善。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出生於公元前460年左右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裡特斯提出了一個被許多人視為瘋狂的想法:我們周圍看到的一切都是由微小的個體成分組成,他稱這些成分為「原子」。

德謨克裡特的一些想法非常直觀。他認為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確實有幾何形狀;它們總是在運動,被真空隔開,單個原子是不可摧毀的——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真實情況。

儘管有一些哲學家仍將原子論記於心中,但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德謨克裡特斯的原子論基本上被置之度外,尤其是當它被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忽視的時候。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柏拉圖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四種元素(土、火、風和水)組成的,據說他非常討厭德謨克裡特,以至於他希望他所有的書都被燒掉。然而,德謨克裡特被一些人認為是「現代科學之父」,他的方法更接近科學而不只是哲學,就像柏拉圖那樣。

時間來到20世紀,隨著新的科學發現的出現,原子重新被提上檯面,科學研究的需要促使對其進行研究。

重回視線的原子

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正在努力解釋一些實驗結果。他發現無論如何組合化學元素,反應的總質量都是一樣的。他和其他化學家還注意到,水以不同的比例吸收不同的氣體,例如,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遠遠強於吸收氮氣的能力。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道爾頓自編的元素表

他提出,每種化學元素都是由單一、獨特類型的原子組成的。這些原子不能通過化學手段改變或破壞,但它們可以結合形成更複雜的結構——與德謨克裡特提出的觀點驚人的相似。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約翰·道爾頓《化學哲學新體系》(1808)中描述的各種原子和分子

此觀點在後來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流派,直到J. J .湯姆遜的出現。

到20世紀初,著名的研究人員如阿瑪迪奧·阿伏伽德羅、羅伯特·布朗,甚至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都已經發現了道爾頓模型的缺陷,但是直到1897年約瑟夫·湯姆遜的實驗之前,原子仍然被認為是物質的最小可能的劃分。

通過實驗,約瑟夫·湯姆遜發現陰極射線可以被電場偏轉。這意味著陰極射線不是光,而是別的東西,湯姆遜正確地推斷是電子流。換句話說,他發現了原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帶負電荷的電子,這是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已知粒子的粒子。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幫助發現電子的湯姆遜陰極射線的複製品

他甚至還測量了電子的質荷比,發現它們比最小的原子氫小1800倍。因此毫無疑問,原子是可分的,這意味著原子中的某些東西也必須是正的。

他考慮了以下三種情況:

  1. 每個帶負電的電子都有一個帶正電的粒子跟隨它到任何地方;
  2. 電子圍繞正電荷區域運行,其大小與所有電子的總電荷相同;
  3. 負電子佔據一個均勻帶正電的空間。

他本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卻錯誤的選擇最後一個作為三者中最有可能的情況。他將自己的想法提交給了1904年版的《哲學雜誌》,湯姆遜在文中寫道:

「…元素的原子由許多帶負電的微粒組成,這些微粒被包裹在均勻帶正電的球體中。…」

這一理論被物理學家所接受,他們開始設計實驗,根據這一模型來了解更多的原子。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些精確的實驗最終推翻了李子布丁模型。

否定布丁模型,提出新理論

湯姆遜的模型被他的一個學生歐內斯特·盧瑟福推翻了,由此可見湯姆遜的工作和實驗室在當時有多麼有影響力。

盧瑟福的實驗表明正電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似乎是一個原子核。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原子核像一顆恆星,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原子核運轉。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行星模型

但是有一個問題,而且是個大問題:它與經典力學相矛盾。

在盧瑟福設想的模型中,電子在圍繞原子核運行時會釋放電磁輻射。這意味著它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能量,螺旋接近原子核,並在1皮秒內發生塌縮。

這個模型是一個災難,因為它暗示所有的原子都是不穩定的,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對原子模型的討論在玻爾這裡發生終結,玻爾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模型。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碳原子原子模型

根據新模型,電子能夠在不輻射任何能量的情況下圍繞原子核在某些穩定的軌道上旋轉,這與經典電磁學的觀點背道而馳。儘管我們對原子的理解已經改變了多次,對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了解也更多,但這個模型仍然被廣泛使用,至少在非學術界是這樣。

為什麼要費心學習李子布丁模型

人們很容易注目李子布丁模型的缺陷,並且永遠不再看它。但是物理課仍然使用這個模型是有原因的,它不僅僅是作為科學史參考。

如果我們想真正學到一些東西,而不僅僅是記住它,而是建立一個過程。如果我們經歷物理學家最初是如何了解原子的,他們有什麼理論,這些理論是如何被證明或證明是錯誤的,我們會獲得更好的理解。這就是我們學習李子布丁模型的原因,因為即使是不可信的想法也有價值。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毫無疑問,我們今天使用的一些模型也可能被證明是有缺陷的,但人們仍然會了解它們。

我們仍在學習關於原子成分及其結構的新知識,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還會學到更多。科學很少是關於發現終極的、有限的真理——相反,科學是關於增加越來越多的理解層次並建立近似模型。湯姆遜的模型是這些近似模型中的一個:它遠非完美,事實上它被徹底否定了,然而,它在原子結構摸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它為更多更好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相關焦點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這是一個非同尋常,但似乎合理的構造,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並廣為接受。幾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他試圖調和原子的兩個已知性質:帶負電荷的電子和電中性的原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是中性的,那麼一定有東西是正的。因此,湯姆遜想出了一個在當時有意義的分配方案——以古怪的英國方式,他稱之為李子布丁模型。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菲茨傑拉德妥了,面對著這兩個問題,人們的思路一下就來了,那就是電子既然已經被發現了,那咱們接下來找到原子中的正電部分不就行了麼?1902年,開爾文勳爵提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球體,而電子便鑲嵌其中,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葡萄乾布丁」模型。
  • 你腦海中的原子模型是什麼樣的?
    最近,我突然發現有許多人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模型。我指的這些人是他們知道原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但卻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的結構。我認為「原子」這個概念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知道的科學術語,畢竟你、我、包括日常我們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從原子模型的發展歷史來正確的認識目前已知最準確的原子模型。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1902年,開爾文勳爵提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球體,而電子便鑲嵌其中,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葡萄乾布丁模型不過到此為止,還有一個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原子中到底有幾個電子呢?1906年,湯姆遜提出,原子中的電子數,與這個原子的原子量大致相同,也就是說,氫原子中應該只有一個電子,氦原子中那就有4個電子。
  • 高考化學難點突破之物質結構——原子結構(模型演變)
    物質結構部分內容是高考化學的難點部分,涉及原子結構,成鍵,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但是,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化學的基礎,如果能從結構入手,不但可以分析各種物質的化學性質,理解其應用,更能從本質上理解物質的組成及相互轉換。
  • 理解基因開關:美日建迄今最大DNA基因模型,含10億原子
    理解基因開關:美日建迄今最大DNA基因模型,含10億原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日本科學家攜手,「徵用」10億個原子,創造了迄今最大的DNA基因模擬。
  • 基礎物理百年停滯,是光子模型和原子模型錯了嗎?
    引力之所以沒有被統一的關鍵是沒有將引力量子化,引力無法量子化是不是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夠造成的呢?是不是我們之前對光和原子的建模錯了呢?我們知道光的波粒之爭就長達兩三百年,最後還是愛因斯坦做了個和事佬,說光即是粒子也是波,算是暫時平息了這場紛爭。原子模型也不斷修改,由實心球變成棗糕模型,再到行星模型、波爾模型,最後是現代的電子云模型。為什麼會這樣呢?
  • 理解概率波才能理解量子力學,從原子模型開始
    在說量子力學概率波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中學物理,之前我們說到構成萬事萬物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數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原子總體不顯電性。但原子核和電子在原子裡的關係是很神奇的,它們是什麼結構呢?
  • 科學(普)有道:原子論簡史
    以下是原子理論的簡史:原子與原子論原子理論起源於古代印度和希臘的一個哲學概念。&34;這個詞來自古希臘單詞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根據原子論,物質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然而,這個理論只是對物質的眾多解釋之一,並不是基於經驗數據。在公元前5世紀,德謨克利特提出物質由不可摧毀的、不可分割的單位組成,這些單位被稱為原子。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按照道爾頓的理論,原子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也不可再分割的最基本的物質粒子。那麼,放電管中的「射線」是什麼呢?湯姆遜實驗證實:是電子,而且組成物質的不同元素的原子中都有電子。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才會輻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現並被記錄下來,就形成了光譜。
  • 統計學課堂 - 如何理解數學模型
    非線性回歸的關鍵在於將模型擬合至數據中,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模型?數學模型是對物理、化學或生物狀態或過程的描述。使用模型可幫助思考化學和生理過程或機制,因此你可設計更好的實驗並理解結果。將一個模型擬合到你的數據,將獲得可在模型背景中進行解讀的最佳擬合值。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五原子模型——玻爾的宣言
    湯姆孫的兒子後來也獲得了諾貝爾獎,盧瑟福家是個女兒,招了個女婿就是福勒,福勒就是熱力學第零定律的提出者,福勒還有一個學生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狄拉克。湯姆孫發現電子後,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這就是西瓜模型或者叫梅子布丁模型,還可以叫棗糕模型,總而言之,湯姆孫先生是個吃貨。
  • 原子模型最短簡史
    道爾頓說,原子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的實心球體,同種元素的原子是相同的,如體積、質量以及化學性質等,但不同元素的原子是不同的;化合物是由兩種成兩種以上元素的原子組成的,在化合物中,任意兩種元素的原子數之比不是一個整數就是一個簡單的分數;化學反應就是不同原子的分離、結合成重新組合,而沒有原子的創生或消失。道爾頓的模型,我們到現在還在用。
  • 科學家改進了刻畫原子裂變過程的數學模型
    東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擴展了現有的數學模型,以便更準確地預測裂變反應的產物。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鈽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彈或核能發電廠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世界現在已知的有4種相互作用力存在,即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引力是我們最常見的力,凡有質量的物體都受這種力的約束。引力和慣性實際上也就是質量的根本屬性,質量與引力和慣性同在,而引力實際上就是一種慣性力。
  •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關於原子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問題,早期那些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度也就在如今我們高中階段的知識水平。那時候科學界已經有的物理學基礎就是牛頓力學、電磁學以及熱力學等等經典物理的內容。對於氫原子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原子,它有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以及一個核外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這是當時的科學家們知道的。
  • 原子級的精確模型,大大提高了對燃料電池的理解!
    科學家的模擬為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反應提供了新見解,以基於顯微鏡觀察電極活性位點的真實原子尺度模型為出發點,這種更好的理解可以為將來提高設備性能和耐用性提供線索。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極有希望用於清潔高效發電,它通過燃料與空氣的電化學反應來發電。在典型的燃料電池中,燃料電池一側的氧分子首先接收電子並分解成氧化物離子。
  • Nature Materials:闡明TMDs中三維原子缺陷與電子結構關聯!
    原子電子層析成像(AET)可用於測定晶體缺陷和三維原子結構。然而,迄今為止,AET僅限於金屬納米顆粒和針狀樣品,而將其應用於二維材料的檢測仍存在較大難點。 有鑑於此,加州大學的Miao Jianwei等人以Re摻雜MoS2為模型,通過原子電子掃描層析成像法sAET(Scanning atomic electron tomography),確定了摻雜劑、空位和波紋等晶體缺陷的三維原子位置,其精度可達4pm。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
  • 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道爾頓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