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有道:原子論簡史

2020-09-06 xia聊匯


希臘哲學家德克利特

原子理論是對原子和物質的本質的科學描述,結合了物理、化學和數學元素。根據現代理論,物質是由被稱為原子的微小粒子構成的,而原子又由亞原子粒子構成。一種特定元素的原子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但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不同。原子按一定比例與其他原子結合形成分子和化合物。

以下是原子理論的簡史:

原子與原子論

原子理論起源於古代印度和希臘的一個哲學概念。&34;這個詞來自古希臘單詞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根據原子論,物質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然而,這個理論只是對物質的眾多解釋之一,並不是基於經驗數據。在公元前5世紀,德謨克利特提出物質由不可摧毀的、不可分割的單位組成,這些單位被稱為原子。羅馬詩人盧克萊修(Lucretius)記錄了這個想法,因此它在黑暗時代倖存下來,供後人思考。

道爾頓的原子理論


網絡圖片

直到18世紀末,科學才發現了原子存在的具體證據。1789年,安託萬·拉瓦錫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即反應產物的質量與反應物的質量相等。十年後,約瑟夫·路易斯·普魯斯特提出了確定比例定律,即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總是以相同的比例出現。

這些理論並沒有提及原子,但約翰·道爾頓在它們的基礎上發展了多重比例定律,該定律指出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比是小整數。道爾頓的多重比例定律來源於實驗數據。他提出,每一種化學元素都由一種原子組成,這種原子是不能被任何化學方法摧毀的。他的口頭報告(1803)和出版(1805)標誌著科學原子理論的開始。

在1811年,阿伏加德羅修正了道爾頓理論的一個問題,他提出等體積的氣體在等溫度和壓力下包含相同數量的粒子。阿伏伽德羅定律使精確估計元素的原子質量成為可能,並明確區分了原子和分子。

原子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1827年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做出的,他注意到漂浮在水中的塵埃顆粒似乎在不知什麼原因的情況下隨意移動。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假設布朗運動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這個模型及其在1908年由Jean Perrin驗證,支持了原子理論和粒子理論。

李子布丁模型和盧瑟福模型


網絡圖片

到目前為止,原子被認為是物質的最小單位。1897年,J.J.湯姆森發現了電子。他相信原子是可以分裂的。由於電子帶負電荷,他提出了一個葡萄乾布丁原子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電子被嵌入到大量的正電荷中,從而形成一個電中性的原子。

1909年,湯姆森的學生之一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駁斥了葡萄乾布丁模型。盧瑟福發現,原子的正電荷和大部分質量都在原子的中心或原子核上。他描述了一個行星模型,其中電子圍繞一個帶正電荷的小原子核旋轉。

玻爾原子模型

網絡圖片

盧瑟福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是他的模型不能解釋原子的發射和吸收光譜,也不能解釋為什麼電子不會撞入原子核。1913年,尼爾斯·玻爾提出了玻爾模型,該模型指出電子只在特定距離的原子核軌道上運行。根據他的模型,電子不能螺旋進入原子核,但可以在能級之間進行量子躍遷

量子原子理論


網絡圖片

波爾的模型解釋了氫的光譜線,但沒有擴展到多電子原子的行為。一些發現擴展了對原子的理解。1913年,弗雷德裡克·索迪(Frederick Soddy)描述了同位素,它是一種元素的原子,含有不同數量的中子。1932年發現了中子。

路易斯·德·布羅意提出了運動粒子的類波行為,埃爾溫·薛丁格用薛丁格方程描述了它(1926年)。這又引出了沃納·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1927),該原理指出,同時知道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可能的。

量子力學導致了原子理論,其中原子由更小的粒子組成。電子有可能在原子的任何地方被發現,但在原子軌道或能級中被發現的概率最大。現代原子理論描述的軌道可能是球形、啞鈴形等,而不是盧瑟福模型中的圓形軌道。對於擁有大量電子的原子,相對論效應開始發揮作用,因為粒子以光速的一小部分移動。

現代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更小的粒子,儘管原子仍然是不能用化學方法分裂的物質的最小單位。

相關焦點

  • 科學(普)有道:X射線
    有時x射線被認為是由電子發出的輻射,而伽馬輻射是由原子核發出的。德國科學家威廉·倫琴是第一個研究x射線的人(1895年),儘管他不是第一個觀察x射線的人。人們觀察到x射線是從大約1875年發明的克魯克斯管中發射出來的。倫琴稱這種光為&34;,以表明它是一種之前未知的類型。有時這種輻射被稱為倫琴輻射,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
  • 科學(普)有道:俄羅斯太空探索簡史
    在此之前,兩國都曾涉足火箭科學。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發射了該國的第一批火箭。在蘇聯,工程師謝爾蓋·科洛夫(Sergei Korolev)也做過火箭試驗。然而,學習和改進德國設計的機會對兩國都很有吸引力,兩國在20世紀50年代進入冷戰,都試圖在太空領域超越對方。美國不僅從德國帶來了火箭和火箭部件,而且還運送了一些德國火箭科學家來幫助剛成立的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及其項目。
  • 科學(普)有道:關於對流的知識
    在氣體和等離子體中,溫差也會導致形成密度更高和更低的區域,在那裡原子和分子會移動以填充低壓區域。簡言之,熱液上升而冷液下沉。除非有能量來源(如陽光、熱量),否則對流只會持續到達到均勻的溫度。科學家通過分析作用在流體上的力來分類和理解對流。
  • 人普知多少---世界人口普查簡史
    人普知多少----世界人口普查簡史 2020-11-11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普)有道:什麼是低溫學?
    液氮低溫學是研究材料及其在極低溫下的行為的科學。
  • 科學(普)有道:深入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
    當原子在重組時期開始形成時,它們使得微波輻射(光的一種形式)在宇宙中傳播,伽莫夫預測這種微波輻射到今天仍然可以觀測到。爭論一直持續到1965年,當時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伍德羅·威爾遜在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時偶然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科學(普)有道:X射線天文學
  • 科學(普)有道:關於有機矽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物質運動的」確定性」表現在它們都是」平面圓周運動「,公轉自轉都是如此,星體,系統乃至原子的軌道也是如此。此「確定性」是由「重旋比(還有保留重旋比)調節「決定的,兩種「重旋比調節「都是攤展性的」外拐」,這是正力衰減所致。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綠色弧線(黃色箭頭所指)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
  • 科學(普)有道:在偏遠星系中尋找黑洞
    黑洞(網絡圖片)黑洞是宇宙動物園裡的奇怪野獸。它們有兩種類型:恆星型和超大質量。
  • 科學(普)有道:火星衛星的神秘起源
  • 科學(普)有道:關於流星的小知識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有了原子就有了原子類力,而少了「質子類力「,這就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和物質遷移,前邊說過,「質子類力「只在短距離內「發力「,導致「質子態「下星雲易分裂為塊,「而原子類力則可以在比較長的距離內「發力「,所以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而不是脫落,因為電子力抵消了一部分質子力(
  • 科學有道(普)有道:阿波菲斯——引發恐慌的太空巖石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日論》或《宇宙進化論》)。基子有」五種意識力「,一,感知力(基腦),二,跟從力(免撞技術),三,記憶力(定位技術),四,計算力(測距技術),五,適應力(進化),由於所有物質粒子都是由基子排列「成的,所以任何的物質意識都是「基意識「合成的(意識加乘律)。
  •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沒有進行科學證偽或證實就認定「生命每人只有一次」和認定「我們活在宇宙中心」是一個道理。雖然我們無法突破自身壽命的限制而進行超長時間尺度的觀測,但科學的思考與論證總能找到一條不一樣的通往答案的路。,裡面會涉及到熱力學定律,相對論,宇宙大爆炸理論,修正後的量子力學,生物基因學,蝴蝶效應,進化論,以及概率學,正由於這個問題本身涉及多個學科,無法歸類,所以我也就沒法在科學期刊上投稿發表。
  • 幫你了解原子(上)
    了解「C」原子二氧化碳就需要C原子,分子式是(CO₂)二氧化碳假如你在喝雪碧,你有可能會感覺很爽,因為水裡有二氧化碳 ,會吸收水的熱量,二氧化碳噴出來,你就會感覺,有東西噴到臉上。C是碳,牙齒裡就有碳,二氧化碳的分子式(CO₂),一氧化碳的分子式(CO)。了解「H」 原子氫原子,狀態有氫氣,液氫,金屬氫,怎麼樣變液氫?壓縮在地球上很難形成金屬氫,在木星上,有很多氫,木星裡面,壓縮會很大,氫都變成了液氫,木星更深的地方,壓縮會更大,液氫都變成了金屬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