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銀河系中「銀暈恆星「是如何產生的,是「銀河球攤展「時,因正力不足而使一些「留守雲團「沒有參加到「星雲大遷徙「中,所以繼續留在原來的運行軌道上,各繞著「銀河軸「旋轉。
【上圖是銀暈恆星的運行軌道示意圖(上下兩個扁形黑線圈),大黃圈代表銀暈區域,兩個小黃圈代表兩個銀暈恆星,藍圈代表銀河盤,由於攤展其超出了原來的銀暈區】
110,「射電輻射「
據觀察,這些「留守雲團「大多形成了球狀星團,而不是疏散星團或單星,說明其物態是「質子態」,沒有原子和原子類力,所以沒有遷徙能力,只能就地演化,但是「質子類力「極強,所以阻止了「攤展「,反而聚縮成球,到了後來正力衰減,開始了攤展,甩下了一顆顆單星。
雖然都是球狀星團,但「留守雲團「演化成的球狀星團更加年老,所以從那兒傳來了「射電輻射「,而超級雲團演化成的球狀星團則是最年輕的,那兒現在還在製造恆星,所以那兒沒有發出「射電輻射」,這些新生恆星幾乎全是質子組成,沒有更重的元素。
前邊說到,次級雲團的物態叫「亞核態「,也就是「質子態「和「原子態「的混和態,「亞核態「並不是均勻態,其質子和氫原子的比並不確定,一般內部壓力越大,氫原子含量越少,質子含量越大,反之,內部壓力越小,氫原子含量越多,質子含量越小,這是因為壓力越大電子越難「嵌「進去,這意味著次級雲團靠近銀核的一端質子多一些,越往另一端氫原子越來越多。
有了原子就有了原子類力,而少了「質子類力「,這就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和物質遷移,前邊說過,「質子類力「只在短距離內「發力「,導致「質子態「下星雲易分裂為塊,「而原子類力則可以在比較長的距離內「發力「,所以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而不是脫落,因為電子力抵消了一部分質子力(負力總是反對正力的)。
觀察那些疏散星團,它們都呈現不規則形狀,也就是呈現當初的雲團形狀,只不過分解為單星了,它們並沒有產生核心,所以沒有聚縮成球狀,反而進一步攤薄了。
「亞核態「的攤展能力強於「質子態「而弱於「原子態「,所以次級雲團發生了一些緩慢的攤展,才攤開成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不可能象臂尾雲團那樣攤的很薄,分割後產生雲核,還能再聚成球,然後再攤展。
111,「雲團分解「
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
【上圖表示星系(或雲團)的「零次重力線「區域,零次重力線最初產生於系統邊緣處(右邊的藍色弧線),隨著正力衰減,零次重力線逐漸向內「平移「,當」平移「到雲核時(即雲核外的藍色線圈),就沒有零次重力線了,黃色弧線區域表示一條旋臂】
所以「零次重力線」是一個「內移的,逐漸縮小的環「。
現在的恆星理論有個錯誤之處,即認為老年恆星沒有較重元素,只有氫和氦,而年輕的恆星才包含一些重元素,現代天文理論認為這是第二代,第三代恆星在生成時受到了「感染「。
112,「天文悖論「
現代天文理論認為老年恆星會發生爆炸,重元素就是產生於恆星的爆炸中的,所以第一代恆星不可能有重元素,但是由於爆炸產生了很多重元素(比如鐵和鈷),所以在第二代以下的恆星生成時,就把包含這些重元素的物質吸進去,合成了就一代恆星。
這怎麼可能呢?舊恆星上沒有重元素?反而剛產生的恆星上有重元素?這是因為現代人不知道元素是怎麼來的造成的。
這是現代天文理論的一個悖論。
本論認為各級元素都是在「缺能「條件下自發「聚合」而成的,正如氣體遇冷會凝結,液體遇冷會自動固化一樣,原子核遇冷,當然也會「凝結「,即「核聚合「。
【上圖是下雨時雨滴的形成過程,雲霧中水分子遇冷會往一起湊,電子退軌導緻密度大增】
自從「星系發射「以後,能源危機就開始了並且永遠存在,並且越來越缺能,宇宙最終也必毀於「能源危機「。
本論是意識論,意識的三大特徵就是利己,適應和進化,利己導致適應,適應導致進化,我們總說外界環境在不斷改變,所以物質也應該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那麼為什麼環境會「不斷改變「呢?正是因為能源危機下,一切都須改變。
所以,在本論中無論是物質還是能量,其實質都是一種「基隊列「,物質是「並體隊列「,能量是「波隊列「,也就是說,電子也好,質子也好,都是「並體隊列包「,它們都離不開能量而存在,有了能量才能完成自身運動。
【上圖是意識論中的「光波隊列「,小黑點代表基子(單個光粒子),整齊排列成一個面,叫一個「面波「,圖中畫了四個波,以光速向前作「直線運動「】
【上圖是「基包隊列」,也就是基子的「並體隊列」示意圖,圖中紅色小圈代表單個基子,它們一個挨一個排列,而且不止一層,層數越多「包皮「越厚,電子或質子也就越堅固】
113,「核聚合「
而在能源危機下「並體包「總是能量不足,怎麼辦呢?就是「結合借光「,於是質子與電子合成原子即氫,這樣物質就縮的更緊了,能量不容易「流失」了,後來又缺能了,於是只好進一步「緊縮「,這樣氦就出現了,後來又缺能了,於是氦再聚合成碳,再缺能,再聚合,於是越來越重的核就產生了(詳見《核論》)。
【上圖是意識論中的氫聚合為氦的示意圖,四角上四個氫(上面兩個的核外電子更小,更靈活)由於能量不足發生聚合,達到「極性距離「,定距運動,兩個」靈活電子「隨質子進入核內,而另兩個電子則只能在核外繞轉,黑線圈代表電子軌道】
這就是為什麼本論認為含有較重元素的恆星比較年老,而所含元素越簡單的恆星,就越年輕,如果一顆恆星上只有氫,那一定是剛剛生成,能量還不缺,所以沒有合成氦,經過一段時期的演化,恆星表面會缺能,就會逐漸合成一些氦。
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恆星表面基本是氫,還有一定量的氦,說明這些恆星比較年輕,如果比較年老,象太陽這樣的臂尾恆星,表面不但有氫和氦,而且還有碳和氧,不但如此,太陽還生成了大氣層,裡面全是金屬元素,這就比較年老了。
現代核子物理同樣在「核聚合「的問題上犯了「方向性「錯誤。
也就是說,現代天文學家認為那些富含較重元素的恆星是年輕的恆星,實際上它們都是老年恆星,而他們認為那些「老年「的,只包含有氫的恆星,恰恰是最年輕的恆星,在超級星團中的恆星連氫都沒有。
114,」並列恆星」
我們可以以銀河系的情形來說明,現代天文學認為:靠近銀核的球狀星團是「老恆星「,因為它們只有氫和氦,而疏散星團中的恆星是「少恆星「,因為它們都富含重元素。
但是我們前邊一直講,銀河系中最先產生星體的地方是臂尾雲團,因為它是首先從旋臂掉落的,後來隨著「零次重力線「的「內收「,才依次產生了次級雲團和臂首雲團。
當然,雲團產生後還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演化才最終產生了星體,如臂尾雲團中生成了雙星系統和恆星系統,次級雲團生成了疏散星團,超級雲團生成球狀星團。
證據是球狀星團中至現在還在製造恆星,並且沒有重元素,而疏散星團攤的更開,以平面分布,早已不聚在一起了,富含重元素,這都是在缺能條件下自動聚合的,而且至現在仍然能看到發光星雲,只有恆星系統只能生成一兩顆恆星,其他都是暗星,全部是重元素組成,比如太陽系的行星,曾經是放射星。
次級雲團分割下來後,經過一定的攤展,由於前邊說過的」慢攤展,易分解」的特點,就紛紛開裂,這一來攤展的更快了,生成了多層「並列恆星「,至今仍在攤展。
」次級雲團」導致了「並列恆星「的產生,它們先是「切割「成差不多大小的不規則雲片,彼此保持定距,同向前進,但是由於速度減慢,這些雲片產生了次重力。
【並列恆星是由次級雲團分解為碎片,然後這些碎片還會進一步分解,並且一邊分解一邊攤展,同時各自重力收縮成為恆星的】
並非是「母雲團「沒有產生次重力,根據本論的次重力理論,重力是必備的且是一維的,只要「母雲團」物質失去了銀河重力,就會立即產生次重力——原子重力(或質子重力)。
所以次級雲團分解後物質就產生了次重力,只是亞核態是」雜態「,原子類力遠小於「質子類力「,這就導致雲團容易從有電子的地方裂開。
如果是「原子態「星雲,則只有原子類力連接物質,這樣的星雲易攤展,易遷移,不易分解,因為電子具有扁軌運動的能力,如果是「質子態「星雲,則物質由強大的」質子類力「(核力)連接,物質不易攤展變形,易破裂成「塊「。
上述兩種」態「都不易分離,而「亞核態」由於電子穿插,電子力小,所以聚力小,易分解,儘管產生了次重力,那能等到雲核產生?在此之前早就分開了。
115,「能級刀「
攤展導致減速,減速導致分割,分割再致減速,「子云團「分割後,由於再次減速,重力再次得到加強,就會形成「重力收縮「,於是「子云團「收縮成球,這樣疏散星團就造出了「並列恆星「,定距定向,同速前進。
現在那些大質量的藍星應該全部變成原子了,根據還是那兒發來射電輻射,本論認為任何恆星都不會發出射電輻射,前邊說過,發出射電輻射的一定是「緻密暗星「,而且包含重元素,它們來自子云團「的「能級切割「。
前邊說過,如果切割雲團體量太大,就會出現「能級切割」,從其身上一片一片往下「削「,直到大小合適為止,太陽系就是這樣形成的,詳見《日論》。
「能級刀「削下來的部分太小,本身就是低能級,「削「下來後失能更加嚴重,就會強力收縮,形成「重元素星「,它們都會發出「高頻低密「的射電輻射。詳見《日論》。
那麼「並列恆星」是怎麼進行如今這種「定距運動」的呢?下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