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2020-10-07 意識物理學

上次講到銀河系中「銀暈恆星「是如何產生的,是「銀河球攤展「時,因正力不足而使一些「留守雲團「沒有參加到「星雲大遷徙「中,所以繼續留在原來的運行軌道上,各繞著「銀河軸「旋轉。

【上圖是銀暈恆星的運行軌道示意圖(上下兩個扁形黑線圈),大黃圈代表銀暈區域,兩個小黃圈代表兩個銀暈恆星,藍圈代表銀河盤,由於攤展其超出了原來的銀暈區】

110,「射電輻射「

據觀察,這些「留守雲團「大多形成了球狀星團,而不是疏散星團或單星,說明其物態是「質子態」,沒有原子和原子類力,所以沒有遷徙能力,只能就地演化,但是「質子類力「極強,所以阻止了「攤展「,反而聚縮成球,到了後來正力衰減,開始了攤展,甩下了一顆顆單星。

雖然都是球狀星團,但「留守雲團「演化成的球狀星團更加年老,所以從那兒傳來了「射電輻射「,而超級雲團演化成的球狀星團則是最年輕的,那兒現在還在製造恆星,所以那兒沒有發出「射電輻射」,這些新生恆星幾乎全是質子組成,沒有更重的元素。

是否發出「射電輻射「是衡量星體年老年幼的標準。

  • 再回到次級雲團如何演化成疏散星團的問題上。

前邊說到,次級雲團的物態叫「亞核態「,也就是「質子態「和「原子態「的混和態,「亞核態「並不是均勻態,其質子和氫原子的比並不確定,一般內部壓力越大,氫原子含量越少,質子含量越大,反之,內部壓力越小,氫原子含量越多,質子含量越小,這是因為壓力越大電子越難「嵌「進去,這意味著次級雲團靠近銀核的一端質子多一些,越往另一端氫原子越來越多。

有了原子就有了原子類力,而少了「質子類力「,這就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和物質遷移,前邊說過,「質子類力「只在短距離內「發力「,導致「質子態「下星雲易分裂為塊,「而原子類力則可以在比較長的距離內「發力「,所以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而不是脫落,因為電子力抵消了一部分質子力(負力總是反對正力的)。

觀察那些疏散星團,它們都呈現不規則形狀,也就是呈現當初的雲團形狀,只不過分解為單星了,它們並沒有產生核心,所以沒有聚縮成球狀,反而進一步攤薄了。

「亞核態「的攤展能力強於「質子態「而弱於「原子態「,所以次級雲團發生了一些緩慢的攤展,才攤開成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不可能象臂尾雲團那樣攤的很薄,分割後產生雲核,還能再聚成球,然後再攤展。

111,「雲團分解「

所以次級雲團在攤展過程中容易沿「電子多的區域開裂」,進一步分解為若干「子云團「,然後這些「子云團「會產生雲核,並縮聚成球,這就是疏散星團中的恆星。

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

【上圖表示星系(或雲團)的「零次重力線「區域,零次重力線最初產生於系統邊緣處(右邊的藍色弧線),隨著正力衰減,零次重力線逐漸向內「平移「,當」平移「到雲核時(即雲核外的藍色線圈),就沒有零次重力線了,黃色弧線區域表示一條旋臂】

所以「零次重力線」是一個「內移的,逐漸縮小的環「。

  • 現在觀察到這些大質量藍星富含金屬,從太陽上我們知道,太陽大氣層就富含金屬,金屬是怎麼產生的呢?

現在的恆星理論有個錯誤之處,即認為老年恆星沒有較重元素,只有氫和氦,而年輕的恆星才包含一些重元素,現代天文理論認為這是第二代,第三代恆星在生成時受到了「感染「。

112,「天文悖論「

現代天文理論認為老年恆星會發生爆炸,重元素就是產生於恆星的爆炸中的,所以第一代恆星不可能有重元素,但是由於爆炸產生了很多重元素(比如鐵和鈷),所以在第二代以下的恆星生成時,就把包含這些重元素的物質吸進去,合成了就一代恆星。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天文理論認為老年恆星沒有重元素而幼年恆星反而包含重元素的原因

這怎麼可能呢?舊恆星上沒有重元素?反而剛產生的恆星上有重元素?這是因為現代人不知道元素是怎麼來的造成的。

這是現代天文理論的一個悖論。

本論認為各級元素都是在「缺能「條件下自發「聚合」而成的,正如氣體遇冷會凝結,液體遇冷會自動固化一樣,原子核遇冷,當然也會「凝結「,即「核聚合「。

【上圖是下雨時雨滴的形成過程,雲霧中水分子遇冷會往一起湊,電子退軌導緻密度大增】

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是因為「缺能「造成的。

自從「星系發射「以後,能源危機就開始了並且永遠存在,並且越來越缺能,宇宙最終也必毀於「能源危機「。

本論是意識論,意識的三大特徵就是利己,適應和進化,利己導致適應,適應導致進化,我們總說外界環境在不斷改變,所以物質也應該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那麼為什麼環境會「不斷改變「呢?正是因為能源危機下,一切都須改變。

所以,在本論中無論是物質還是能量,其實質都是一種「基隊列「,物質是「並體隊列「,能量是「波隊列「,也就是說,電子也好,質子也好,都是「並體隊列包「,它們都離不開能量而存在,有了能量才能完成自身運動

【上圖是意識論中的「光波隊列「,小黑點代表基子(單個光粒子),整齊排列成一個面,叫一個「面波「,圖中畫了四個波,以光速向前作「直線運動「】

【上圖是「基包隊列」,也就是基子的「並體隊列」示意圖,圖中紅色小圈代表單個基子,它們一個挨一個排列,而且不止一層,層數越多「包皮「越厚,電子或質子也就越堅固】

113,「核聚合「

而在能源危機下「並體包「總是能量不足,怎麼辦呢?就是「結合借光「,於是質子與電子合成原子即氫,這樣物質就縮的更緊了,能量不容易「流失」了,後來又缺能了,於是只好進一步「緊縮「,這樣氦就出現了,後來又缺能了,於是氦再聚合成碳,再缺能,再聚合,於是越來越重的核就產生了(詳見《核論》)。

【上圖是意識論中的氫聚合為氦的示意圖,四角上四個氫(上面兩個的核外電子更小,更靈活)由於能量不足發生聚合,達到「極性距離「,定距運動,兩個」靈活電子「隨質子進入核內,而另兩個電子則只能在核外繞轉,黑線圈代表電子軌道】

所以重於氦的元素是在缺能條件下依次聚合而成的,而不是通過超新星爆炸產生的

這就是為什麼本論認為含有較重元素的恆星比較年老,而所含元素越簡單的恆星,就越年輕,如果一顆恆星上只有氫,那一定是剛剛生成,能量還不缺,所以沒有合成氦,經過一段時期的演化,恆星表面會缺能,就會逐漸合成一些氦。

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恆星表面基本是氫,還有一定量的氦,說明這些恆星比較年輕,如果比較年老,象太陽這樣的臂尾恆星,表面不但有氫和氦,而且還有碳和氧,不但如此,太陽還生成了大氣層,裡面全是金屬元素,這就比較年老了。

現代核子物理同樣在「核聚合「的問題上犯了「方向性「錯誤。

也就是說,現代天文學家認為那些富含較重元素的恆星是年輕的恆星,實際上它們都是老年恆星,而他們認為那些「老年「的,只包含有氫的恆星,恰恰是最年輕的恆星,在超級星團中的恆星連氫都沒有。

114,」並列恆星」

我們可以以銀河系的情形來說明,現代天文學認為:靠近銀核的球狀星團是「老恆星「,因為它們只有氫和氦,而疏散星團中的恆星是「少恆星「,因為它們都富含重元素。

但是我們前邊一直講,銀河系中最先產生星體的地方是臂尾雲團,因為它是首先從旋臂掉落的,後來隨著「零次重力線「的「內收「,才依次產生了次級雲團和臂首雲團。

當然,雲團產生後還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演化才最終產生了星體,如臂尾雲團中生成了雙星系統和恆星系統,次級雲團生成了疏散星團,超級雲團生成球狀星團。

這就決定了臂尾區的恆星生成最早,而疏散星團的恆星次之,球狀星團中的恆星生成最晚。

證據是球狀星團中至現在還在製造恆星,並且沒有重元素,而疏散星團攤的更開,以平面分布,早已不聚在一起了,富含重元素,這都是在缺能條件下自動聚合的,而且至現在仍然能看到發光星雲,只有恆星系統只能生成一兩顆恆星,其他都是暗星,全部是重元素組成,比如太陽系的行星,曾經是放射星。

次級雲團分割下來後,經過一定的攤展,由於前邊說過的」慢攤展,易分解」的特點,就紛紛開裂,這一來攤展的更快了,生成了多層「並列恆星「,至今仍在攤展。

」次級雲團」導致了「並列恆星「的產生,它們先是「切割「成差不多大小的不規則雲片,彼此保持定距,同向前進,但是由於速度減慢,這些雲片產生了次重力。

【並列恆星是由次級雲團分解為碎片,然後這些碎片還會進一步分解,並且一邊分解一邊攤展,同時各自重力收縮成為恆星的】

這些「雲片「的內部形成了雲核,這就導致星雲聚縮成球,於是恆星產生,新生恆星的雲核具有調節「重旋比」,開闢「新式軌道「的能力,所以新生恆星在」新軌道「上運動。

  • 為什麼「母雲團「(即次級雲團)沒有產生雲核,而「子云團「卻產生了雲核呢?

並非是「母雲團「沒有產生次重力,根據本論的次重力理論,重力是必備的且是一維的,只要「母雲團」物質失去了銀河重力,就會立即產生次重力——原子重力(或質子重力)。

所以次級雲團分解後物質就產生了次重力,只是亞核態是」雜態「,原子類力遠小於「質子類力「,這就導致雲團容易從有電子的地方裂開。

如果是「原子態「星雲,則只有原子類力連接物質,這樣的星雲易攤展,易遷移,不易分解,因為電子具有扁軌運動的能力,如果是「質子態「星雲,則物質由強大的」質子類力「(核力)連接,物質不易攤展變形,易破裂成「塊「。

上述兩種」態「都不易分離,而「亞核態」由於電子穿插,電子力小,所以聚力小,易分解,儘管產生了次重力,那能等到雲核產生?在此之前早就分開了。

115,「能級刀「

  • 為什麼「子云團」沒有進一步分解就聚縮成星了呢?

攤展導致減速,減速導致分割,分割再致減速,「子云團「分割後,由於再次減速,重力再次得到加強,就會形成「重力收縮「,於是「子云團「收縮成球,這樣疏散星團就造出了「並列恆星「,定距定向,同速前進。

「子云團」體量較大,所以產生的恆星也是大質量恆星,由於體量大,失能較少,所以至現在仍然保持高能級,向外輻射藍光

現在那些大質量的藍星應該全部變成原子了,根據還是那兒發來射電輻射,本論認為任何恆星都不會發出射電輻射,前邊說過,發出射電輻射的一定是「緻密暗星「,而且包含重元素,它們來自子云團「的「能級切割「。

前邊說過,如果切割雲團體量太大,就會出現「能級切割」,從其身上一片一片往下「削「,直到大小合適為止,太陽系就是這樣形成的,詳見《日論》。

「能級刀「削下來的部分太小,本身就是低能級,「削「下來後失能更加嚴重,就會強力收縮,形成「重元素星「,它們都會發出「高頻低密「的射電輻射。詳見《日論》。

那麼「並列恆星」是怎麼進行如今這種「定距運動」的呢?下講再說。

相關焦點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此「確定性」是由「重旋比(還有保留重旋比)調節「決定的,兩種「重旋比調節「都是攤展性的」外拐」,這是正力衰減所致。前邊說過,「軌道調節」只能做到「內拐「(重力收縮時)和」外拐「(攤展時),不能「上拐「和「下拐「,正是這一點決定了軌道是「平面性「的,這又是由「周期性輻射「決定的。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即電子),它們只能存在於宇宙泡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日論》或《宇宙進化論》)。)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68,「限網速度「固體的「固結力「(網力)由電子的「交軌頻率「決定,當電子的繞核頻率很低時,即電子對核的「劫持力「就越低,導致固體的「固結力「也越低,固體就越容易「裂網「即破裂。「限網速度「的意思是物體在快速運動時必須保持「電子網絡「存在,一旦速度超過」限網速度「,網絡就不存在了,固體就會粉碎(解網)。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三)
    既包括電子之力,主體卻是原子核之力。【物體(網絡)運動的速度快慢,上邊是低頻擦核,下邊是高頻擦核】「借力」大小決定於受力大小(在電子的扁軌能力範圍內)。如果計算正確,那麼這個速度就是本論的「失重速度「。掉下來是因為正負力方向不一致,導致負力轉正,二力互反,引發「重力加速度效應「,衛星物質逐步恢復重力,因此「繞轉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在逐漸減小,衛星要想不掉下來,只有加速。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在《力論》中曾經說過,三項運動中公轉最重要,因為沒有公轉,就會被群體拋棄,其他兩項運動就失去了意義。綜上所述,在星體(慣性系)內部觀察,物體運動是一種運動狀態(速度,方向,規跡),在慣性系外觀察,該運動呈現另一種運動狀態。
  • 意識力學之《光論》(二)
    在《力論》和《宇宙進化論》中主要論述的是物質,即基子是如何合成物質的。而在《光論》中主要討論的是光的問題,也就是能量,看看基子是怎麼合成光波的,光波有什麼變化。6,「即時跟從「基子為什麼能「自主列隊「呢?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六)
    上次說到「重力剪刀差「和「球層理論「,導致星體內各處物質重量不同,內球層重力總是大於外球層重力,所以星體在「正力狀態「下總是保持「同一球層內重旋比相同,因此無論是自轉量還是重量都完全相同,同樣的」內球層與外球層的重旋比總是存在差異(「重旋比差異「)。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一)
    這都是因為能量不夠,導致群體中的「落後分子「跟不上集體,被群體扔下,在《力論》中曾詳細論述了「系統力守恆「和「攤展效應「,「自轉延遲「以及「星雲分割「,這都是「分「的過程。大量的「星基子「在電子的肚子裡形成「電光壓「,「電光壓「就象皮球裡邊的「氣「一樣把皮球「撐「圓,「電光壓」則把電子「撐「圓,沒有」電光壓」,電子(或質子)就不能輻射。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七)
    這是因為在負力運動的狀態下物體放棄了正力運動,而同一星體內物質的系統力是守恆的。這就意味著作用的雙方物體儘管大小不同,類別不同,但是組成物質的單位粒子(原子)的運動力是守恆的,那麼雙方碰撞原子的作用(碰撞)力也就相當。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
    並體的「包隊列「必須是高速旋轉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隊形,如果不自旋,一者隊列將以光速直線向前,瞬間跑的無影無蹤,二者,根據本論的「基能守恆」定律,「並體隊列「中有「併力「存在,正是隊列中的」併力」才把隊列緊緊的「粘」在一起,否則質子和電子是不能形成的。
  • 我的物質基理(10)——力
    在牛頓力學中對力的認識是:任何作用力都有作用強度(力的大小)、作用方向、作用點三要素。當我們利用現代科學重新進行各種作用力的認真分析時,對作用力的要素可以直接肯定的有作用強度和作用方向,作用點只是宏觀上的認識,任何作用力在微觀上都不存在作用在「點」上,一般都是同時作用在多個點或面上,牛頓力學中的作用點認識誤導了人類對力的正確認識。
  • 常識之自然(1)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自動向西,太白金星,啟明星)、地球、火星(有小行星帶)(2)巨行星:木星、土星(3)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陽(核聚變反應)1、大氣結構:光球(可見)(發生太陽黑子)、色球(發生耀斑)、日冕(發生太陽風)2、太陽活動:太陽黑子(世界上最早記錄《淮南子》
  • 百草特普(二十三)胡枝子
  •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 時空是彎曲的(下)(宇宙系列之三)
    強大的力場,會把我們撕裂粉碎。不過,廣義相對論在預測黑洞的同時,還預測了白洞的存在。若黑洞是吞噬萬物,那麼白洞是噴射萬物,任何物質都不能在白洞內停留,一定會噴向洞外。
  • 宇宙位面論(上)質能互換
    宇宙位面論(上)質能互換 鄭有志著摘要:宇宙中實際上可以把所有的物質歸咎於兩種存在,一種是物質存在,一種是能量存在。物質存在不斷的燃燒釋放能量,而能量存在則反之。兩者處在同一個空間坐標上,通過宇宙黑洞或者白洞作為連接通道進行質能互補。
  • 世界的始基(下)(宇宙系列之四)
    麥克斯韋方程組,因其簡潔對稱之美,曾被譽為上帝譜寫的詩歌。如果說普朗克是量子論的開創者,揭開了量子的序幕;那麼愛因斯坦則是量子論的奠基者,奠定了量子的堅實地位。光量子,後被物理學家劉易斯簡稱為光子。愛因斯坦的光子說,也掀起了第三次波粒戰爭。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呢?既是粒子又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