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物質基理(10)——力

2020-10-18 bd8mo

  牛頓力學對力的認識表達得非常不錯了,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也難免出現認識上的漏洞或缺陷,早已經有人發現牛頓力學的「不適應」性問題,也有過一些具體的方法試圖解決,可遺憾的是反而人為製造出了更多的矛盾,甚至放棄了物理學最基本的物理邏輯基礎,最終搞出來了自相矛盾和否定物理邏輯的《相對論》、《量子力學》。

  在牛頓力學中對力的認識是:任何作用力都有作用強度(力的大小)、作用方向、作用點三要素。當我們利用現代科學重新進行各種作用力的認真分析時,對作用力的要素可以直接肯定的有作用強度和作用方向,作用點只是宏觀上的認識,任何作用力在微觀上都不存在作用在「點」上,一般都是同時作用在多個點或面上,牛頓力學中的作用點認識誤導了人類對力的正確認識。如:萬有引力認識大量的人認為是質心與質心之間的作用,一般物體與物體的接觸作用被認為是接觸點與接觸點的作用,物體的重量是地球或星體質心對物體質心的作用等等。這些認識都是無視一切基本物質結合體的相互作用都是基本物質間相互作用的合成,是結合成物體、星體的所有基本物質進行的作用。

  首先牛頓力學「力的作用點」認識讓人們對較小物體進入較大物體、星體內部後的物體受力認識出現了問題。實際的引力大小只會與牛頓「萬有引力」公式計算結果完全相反。這也是可以進行物理驗證的。

  其次,就是萬有引力的作用「介質」問題,牛頓試圖用「以太」來充當介質解釋萬有引力現象,但是雙增加了「以太」與各種物體是如何作用的問題,後來又有不少人試圖用「場」來充當介質的,本質上「以太」與「場」沒有區別,這兩種創造都只不過製造出了更多的無法解釋的問題,讓人類對作用力的正確認識走上了不歸的邪路。

  任何作用力在微觀上都是非零距離(或非接觸)的面對面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零距離(接觸)的點對點的相互作用,因此牛頓力學在作用點認識上是有缺陷的。

  談完了牛頓力學缺陷我們還得來談談牛頓力學的漏洞問題。我們要有效作用一個物體,施力時必須使施力物體有一定的運動速度去宏觀接觸或靠近被作用物體,當微觀距離達到一定程度後力的強度會隨著微觀距離的減小而急劇加強最終與施力能力達成一個平衡的強度值。作用一個運動物體時,我們必須使施力物體運動速度超過被作用物體速度才能產生有效作用。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要有效作用被作用物體就必須實現施力物體微觀靠近被作用物體。這必然引出一個施力速度問題,而這樣一個決定能否產生作用力的必須的物理要素卻被牛頓力學給漏掉了。沒有施力速度的作用力顯然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沒有作用速度的作用力與沒有大小、沒有方向、沒有作用點或面的作用力都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力」,顯然作用速度也是作用力的要素,與作用強度、作用方向和作用點(或作用面)構成了力的四大要素。

  辦的要素是正確認識一切作用力的基礎,此前的力學認識都是基於牛頓力學建立起來的認識,也都存在這樣的共同性缺陷和漏洞。因此人類截止目前的力學認識都沒法徹底擺脫大量的理論與實際相矛盾的困擾,當我們用四要素的力來認識自然時,此前無法有效解釋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如各種極限運動速度問題,物質物體無法突破光速的問題、靜質量與動質量矛盾的問題等等都不是什麼問題了,而且消除了相關的邏輯性問題。新的力學認識不需要任何「協變」就能夠用嚴密的物理邏輯關係解釋一切人們實際遇到和實物實驗中遇到的現象。此前的科學理論與哲學理論有哪一種有這樣的效果?

  力的認識不同,作用力的表達也肯定要不同,我認為力的表達必須明確大小和速度。這樣才能有效地分辨出各種力的基本性質,用經典力學習慣可以將力F變成Fv,F表示作用力的強度,v表示作用力的空載速度。作用力的空載速度v是作用力的極限施力速度,超過施力速度運動的物體是無法有效受力的,運動速度不同的同一物體在同一個力的作用下受力強度也會不同。也就是說:施力物施力速度與受力物運動速度之差越大受力強度也會越大,反之越小而趨近於「零」。這是任何一個力都無法無限地有效加速任何一個物體的根本原因,也是各種粒子加速器加速的粒子都無法超過真空中光速的本質原因。真空中的光速就是基本物質相互作用變化信息傳遞的極限速度。

  在現時生活中力的作用速度問題隨時在決定著每一個物質物體的運動速度。認真研究力的作用速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我的物質基理(20)——反物質
    反物質是此前的認識中因物質的定義出現了嚴重問題才產生出來的不倫不類的物理概念。正物質是物質、反物質也應該是物質,何反之有?所謂的反實質上就是電性上的反。有人人認為中性物質之反不是電性反的問題,我只能說這種認識至少對「中性」物質的認識嚴重不足,宏觀層次上由於觀測能力所限產生了「中性」這樣的認識,當逐漸深入微觀層次後,原來的所謂「中性」物質都被發現是由兩性更細微的物質組成了。一般物體、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肯定不會是例外。  正電子與負電子互為反物質、正質子與負質子互為反物質,中子與反中子又因何而反呢?
  • 我的物質基理(12)——波
    波是基本物質傳遞能量的主要形式,更是基本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基本現象或普遍現象。沒有物質不會產生什麼波更不會感知到什麼波。但是很多人對波並沒有從物質這個主體的基本屬性上來認識,而是用物質相互作用背後的現象在認識波。所謂「現象學」的認識方法就是用各種現象去解釋其他的現象,將一些現象當成了本質。
  • 我的物質基理(19)——中國光環
    通過我對光的認知,我已經找到了產生與牛頓環完全相反的光環,這就是本文要講的中國光環。  兩個作用力同時作用一個或一些物質時會產生抵減或疊加的作用,光是一種高速變化的作用或作用力,因此兩束光同時作用同一物體同樣會產生抵減或疊加的現象,光的波粒二象現象就是同一束光受到兩個物體的平行邊或同一物體的兩平行邊影響後同時作用屏幕產生相互抵減和疊加後形成光斑的。
  • 我的物質基理(25)——糾纏現象
    物質物體間的「糾纏」現象是物理環境中的必然現象,是由基本物質的基本屬性所決定的。糾纏的基本原理就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主要是靜態糾纏現象。各種結合體間的糾纏現象表現得不是很明顯,特別是相距離較遠後更加微弱。總之,結合體的極化程度越高,糾纏越明顯,糾纏的距離也越遠。
  • 我的物質基理(21)——天體運動
    要真正合理解釋天體運動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同樣要從基本物質的基本屬性認識開始。首先要認識到產生慣性的根本原因。慣性是物質物體、特別是星體相互作用產生的物理現象,並非是物質物體的基本屬性,因此任何物質物體的慣性強度在不同的物理空間就會產生不同的變化。也就是說同一物體、星體的慣性強度在不同的物理空間是一個變量而不是恆量。
  • 我的物質基理(29)——尺縮鍾慢現象
    《相對論》中以「光速不變原理」推理出運動中物體會產生「尺縮鍾慢」現象目前有大量的人說是錯誤而荒謬的,但是,我支持「尺縮鍾慢」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但是我不支持產生「尺縮鍾慢」現象的《相對論》認識。因為產生「尺縮鍾慢」現象有具體的物理原因。
  • 我的物質基理(15)——波粒二象原理
    討論光的「波粒二象性」問題前我們必須了解光經過各種物質體表面會產生什麼現象,下面我先展示一些我以雷射為光源進行的有關光的觀測照片:  1、光通過較鋒利的鋼刀口後形成的的光斑;為了更充分說明問題,我用了三種顏色的雷射速進行觀察,此實驗有條件者都可以重複。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作出更精細漂亮的光學實驗。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線條是有幹擾的光斑,是有間斷性的,而被遮擋光源的光線是連續漸變減弱的。  我們可以在較暗的屋子裡進行這些有關光的實驗觀察,我們會發現,光會繞過鋼鐵材質的阻擋物體並在其背後較大的範圍形成明顯的相應的光斑。
  • 我的物質基理(27)——實質、現象和概念
    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物理環境,物質是一切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的基礎,人類認識自然之初就是對物質產生的結合體進行初級的認識,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逐漸對物體進行了細分,最終將一切物質物體分裂成了最小的正電子和負電子,當然也分裂出了比正電子和負電子質量都要大的各種中性或帶電性的物質結合體。正負電子是目前人類科學技術分裂物體的極限,因此,我將正電子、負電子定義為基本物質。
  • 我的物質基理(24)——觀測感知的基本元素
    基本物質不僅是組成一切自然事物的基礎,更是建立一切觀測感知的基本元素,可以說基本物質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包括人類活動的一切大自然活動。本文專門討論觀測與感知。  什麼是感知元素?首先我們要充分了解各種感知信息是怎樣獲得的,無論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或觀測儀器產生各種感知信息都是完全相同的基本原理。這聽起來似乎很玄乎。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68,「限網速度「固體的「固結力「(網力)由電子的「交軌頻率「決定,當電子的繞核頻率很低時,即電子對核的「劫持力「就越低,導致固體的「固結力「也越低,固體就越容易「裂網「即破裂。前邊講了那麼多,都是講物質的受力運動,即負力運動。但是所謂的受力運動,雖然是物體因受到外來作用才發生了運動,但並不是說這個「運動」之力是「外來之力加於其上的「。毫無疑問負力運動的物體(包括三態之物),其運動之力只能來自自己,而不是來自外力。固然外部的作用力是導致負力運動的原因,但不是運動的」力源」。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物質運動的」確定性」表現在它們都是」平面圓周運動「,公轉自轉都是如此,星體,系統乃至原子的軌道也是如此。此「確定性」是由「重旋比(還有保留重旋比)調節「決定的,兩種「重旋比調節「都是攤展性的」外拐」,這是正力衰減所致。
  • 意識力學之《光論》(二)
    上次講到基子的一些本質屬性(意識),講到基子的結構,體能和基腦,還講到基子是物質,但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終極粒子,也是宇宙中唯一的有「腦「的粒子。,一個跟一個,並且是「即時跟從「】但這種「隊形移動「不可能把整個「隊列「變成一個「固定體「,它是不固定的,它之所以在運動中能「保持「隊形,是因為基子具有「測距」能力(計算力)與」跟從「能力(觀察力),基子可以利用這兩種能力隨時「調節」相互距離。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肥胖型),藍色圈代表質子,中間黃色箭頭代表運動方向(頭部向上),彼此之間保持定距(黑環),這個定距極小,電子無法進入,故沒有電子】由於本論中的質子都在高速「自旋「,而且自旋速度遠高於電子,所以最怕碰撞,尤其是與同類或體量更大的粒子碰撞,因為一碰必會「散包「或「傷殘「(大家知道,原子核內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核粒子,比如介子,中微子,正電子等等都是「傷殘粒子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有了原子就有了原子類力,而少了「質子類力「,這就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和物質遷移,前邊說過,「質子類力「只在短距離內「發力「,導致「質子態「下星雲易分裂為塊,「而原子類力則可以在比較長的距離內「發力「,所以導致次級雲團更容易發生攤展而不是脫落,因為電子力抵消了一部分質子力(
  • 常樸子:物質湮滅原理(五)
    前邊我已說過了,小S場粒子是由1個小O粒子和1個小Y粒子結合而成的,二者結合之後,自身內部剩餘了6個無斥力的空間和6個引力能量。為什麼是這樣呢?在粒子的結合中,一個引力能相等於一個斥力空間。當斥力粒子和引力粒子相結合的時候,一個斥力和一個引力相抵消,所剩下的就是相等的空間量和引力量,那空間量是沒有質量的。
  • IKA應邀參加清華大學國際基理與有機論壇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and Synthesis Symposium (「MASS」) 於2019年10月21-23日在清華大學舉行,IKA作為有機化學合成領域解決方案供應商,也受邀參加了此次活動。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
    37,」四大趨勢」上次說到宇宙進化的「四大趨勢」,一是物質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的身體越來越「小型化「,二是物質的運動系統(如星系,星體)都是從高溫走向低溫,三是物質從「宏觀上「從「合」走向「分「(即原來的「統一宇宙「變成如今的「散碎宇宙「),四是物質從」微觀上「從」分「走向合(即從原來的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