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基子的一些本質屬性(意識),講到基子的結構,體能和基腦,還講到基子是物質,但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終極粒子,也是宇宙中唯一的有「腦「的粒子。
5,」隊列間距」
在現代物理中光的概念非常合糊不清,按牛頓的說法它是一種「物質微粒」,卻不能說明這種「物質微粒「是如何形成光的?惠更斯說它不是物質,只是另一種物質在「波動「而已,麥克斯韋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普朗克則認為無線電波是按「份「吸收和發射的,首次用「光子「一詞稱呼它,但僅限于振蕩電路中的電磁波,這裡的「份「應該就是「波動性「,愛因斯坦認為一切自然光也具有「波動性「,一律稱為「光子「。
他們說的」波動「並不是「波」,更不是由粒子排成的」波」,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人們認為光是由「光子「組成的光波,可當初「光子「一詞可不是這麼用的。
愛因斯坦說的「光子「應該就是指一個「波」(份),但同時他又認為光的運動是「波」形運動,如下圖
現代物理認為光子是如上的「振動「方式運動的,上邊是「高頻振動「,下邊是」低頻振動」】
它是我們永遠感知不到的粒子,我們只能感到它組成的隊列,比如波的「色「,包的」力「。
如果沒有」能級競爭「,也就沒有進化,宇宙只是個永遠「簡單重複「的世界,永遠是一個樣子,當然也就不會「進化出「我們人類。
基子的存在方式是「隊列態「,即排列成各種不同的」隊列「——基隊列,保持「隊列間距」,定距運動,同進同退,同快同慢,同向同轉。
從「隊列間距「上分,「基隊列「可分為兩大類——波隊列和包隊列。
在《力論》和《宇宙進化論》中主要論述的是物質,即基子是如何合成物質的。
而在《光論》中主要討論的是光的問題,也就是能量,看看基子是怎麼合成光波的,光波有什麼變化。
6,「即時跟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它是「意識因子「的原因之一,如果象現代物理學認為的那樣,物質沒有意識,不會自己運動,只有在「受力「的情況下才會運動,那它怎麼可能「自主列隊」呢?
上一講說了,基粒子有四喜四厭,其中「喜群厭單「就決定了它不會「單獨行動「,而它又「喜動厭靜「,面且總是以光速前進,這兩條就決定了它一邊運動,一邊列隊,但是它有這個」以隊形運動「的能力嗎?
以「隊形「運動是需要」技能「的,因為這意味著基子先要」排列「成一個」固定隊形「(即」隊形「內基子的「隊列間距」不變),然後再以這個隊形作為「運動個體「,向某個方向運動,「共進共退,同向同轉,同快同慢」。
【上圖是波隊列(紅圈內)運動示意圖,從左上角運動到右下角,各種顏色的「即時跟從線」是「粒子跟從軌道「,表示運動前的粒子位置到運動後的位置,內部各基子正是按這些「軌道「移動的,一個跟一個,並且是「即時跟從「】
但這種「隊形移動「不可能把整個「隊列「變成一個「固定體「,它是不固定的,它之所以在運動中能「保持「隊形,是因為基子具有「測距」能力(計算力)與」跟從「能力(觀察力),基子可以利用這兩種能力隨時「調節」相互距離。
《力論》中講過「包隊列」的運動,也就是質子電子等的運動,這是「高能基子「才能做到的「並體自旋運動」的技術。
「包隊列「的運動技能需要隊列中的基子具有「即時跟從「的能力,也就是隊列內一個粒子向某個方向運動時,相鄰基子「近乎同時跟從」,才能做到「並體「的間距。
【基子一個挨一個緊緊「靠」在一起,密排成一個「面「,這樣的「隊列「就叫「包隊列「,其基子的「間距「就是「並體間距「】
7,「弱即時跟從「——能量
能級較低的基子,做不到包隊列中的那種「強即時跟從「,而是要慢一些,所以導致」隊列間距「更大一些。
因為基子運動速度是光速,極其快速,每秒三十萬千米,那怕只有百分之一秒,也能跑到三千公裡之外,萬分之一秒,也能跑三十公裡。
所以,要想保持」並體間距「,就必須」即時跟從「,那怕晚億分之一秒,都遠遠達不到「並體間距「,包隊列就不能形成,也就合不成質子和電子等粒子。
低能基子做不到「並體」間距,其「跟從能力「比高能基子略差,所以可以結成「波隊列「。
【光波內部的基子(綠色球)一個排一個,等距離分布,這個距離正好等於基子的「感知範圍」,一旦超過這個距離,基子就無感了】
如果基子的」即時跟從力「低於「弱即時跟從」,就會導致基子之間失去「感知「,就不會互相跟從,也就連「波隊列「也形不成。
因為包隊列在碰撞下會「散包「,大包(質子類)碰小包(電子類),大包會「受傷「,小包會變成光,而兩個相當的包碰撞,隊形會解體或分裂成碎片。
【小包(電子)撞上大包(質子或核),小包會湮滅,化為「散光】
【兩個大包碰撞,會撞成碎片】
包隊列具有「自旋「性質,所以既使成為「碎片」,也會在自旋中變為「捲曲「狀。
8,「意識更新」
基粒子作為唯一擁有「基腦「的具有真正「自主意識」的個體,當然具有「意識上的等級「——能級。
基子是「萬能運動者」,是宇宙萬物中的「運動冠軍「,它能完成任何其他「組合粒子「所不能完成的運動路徑,無論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不論多麼難轉的彎,還是多種方向的「即時轉換」,如前進時突然後退,再突然前進,或是突然前進轉側進,各個方向任意直拐,它都是其他物質難以相比的,而且運動速度更是如此。
是所謂「運動的巨人,意識的矮子「,因為其他物質都是」組合態」,只有基子是」單體「,其他物質都是」組合意識「,自然比基子的」單體意識「更加複雜,更加高級。
雖然意識至簡,但也有能級高低。
差別只在「意識五力」方面,即」感知力,跟從力,計算力,記憶力,適應力這幾方面。
意識論必須是進化論,因為「意識體「必然隱含著三個屬性,即利己性,跟從性,適應性,這三者合在一起,就是」進化「。
但是進化是講條件的,不是物質什麼都不幹就自然會進化。
本論有二十六大基理,其中之一是:物質的意識由物質的經歷決定。
基子是「學習型「粒子,物質的進化源於基子的「記憶能力」,「記憶是進化之本」,基子在運動中不斷適應,不斷學習,不斷記憶,意識在不斷「更新」,這就是為什麼物質具有適應能力。
那麼為什麼有的基子可以合成物質粒子,有的只能合成能量呢?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