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力學之《光論》(二)

2020-08-23 意識物理學

上次講到基子的一些本質屬性(意識),講到基子的結構,體能和基腦,還講到基子是物質,但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終極粒子,也是宇宙中唯一的有「腦「的粒子。

5,」隊列間距」

在現代物理中光的概念非常合糊不清,按牛頓的說法它是一種「物質微粒」,卻不能說明這種「物質微粒「是如何形成光的?惠更斯說它不是物質,只是另一種物質在「波動「而已,麥克斯韋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普朗克則認為無線電波是按「份「吸收和發射的,首次用「光子「一詞稱呼它,但僅限于振蕩電路中的電磁波,這裡的「份「應該就是「波動性「,愛因斯坦認為一切自然光也具有「波動性「,一律稱為「光子「。

他們說的」波動「並不是「波」,更不是由粒子排成的」波」,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人們認為光是由「光子「組成的光波,可當初「光子「一詞可不是這麼用的。

愛因斯坦說的「光子「應該就是指一個「波」(份),但同時他又認為光的運動是「波」形運動,如下圖

現代物理認為光子是如上的「振動「方式運動的,上邊是「高頻振動「,下邊是」低頻振動」】

它是我們永遠感知不到的粒子,我們只能感到它組成的隊列,比如波的「色「,包的」力「。

有了「腦「,才能用「意識「控制身體,並按自己「創造「的規則行事,所以基子才能合成物質,又能合成能量,並能使能量變成物質的「食物「,並使物質為爭奪能量而進行更有意義的「能級競爭「,使世界具有了「進化性「。

如果沒有」能級競爭「,也就沒有進化,宇宙只是個永遠「簡單重複「的世界,永遠是一個樣子,當然也就不會「進化出「我們人類。

基子的存在方式是「隊列態「,即排列成各種不同的」隊列「——基隊列,保持「隊列間距」,定距運動,同進同退,同快同慢,同向同轉。

」隊列間距「就是「基隊列「內部的個體(基子)之間的相互距離,它是個「定值距離「。

從「隊列間距「上分,「基隊列「可分為兩大類——波隊列和包隊列。

」波隊列」就是能量,以光速運動。「包隊列」就是物質,比如質子電子等,具有「自旋「特性。

在《力論》和《宇宙進化論》中主要論述的是物質,即基子是如何合成物質的。

而在《光論》中主要討論的是光的問題,也就是能量,看看基子是怎麼合成光波的,光波有什麼變化。

6,「即時跟從「

  • 基子為什麼能「自主列隊「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它是「意識因子「的原因之一,如果象現代物理學認為的那樣,物質沒有意識,不會自己運動,只有在「受力「的情況下才會運動,那它怎麼可能「自主列隊」呢?

上一講說了,基粒子有四喜四厭,其中「喜群厭單「就決定了它不會「單獨行動「,而它又「喜動厭靜「,面且總是以光速前進,這兩條就決定了它一邊運動,一邊列隊,但是它有這個」以隊形運動「的能力嗎?

以「隊形「運動是需要」技能「的,因為這意味著基子先要」排列「成一個」固定隊形「(即」隊形「內基子的「隊列間距」不變),然後再以這個隊形作為「運動個體「,向某個方向運動,「共進共退,同向同轉,同快同慢」。

【上圖是波隊列(紅圈內)運動示意圖,從左上角運動到右下角,各種顏色的「即時跟從線」是「粒子跟從軌道「,表示運動前的粒子位置到運動後的位置,內部各基子正是按這些「軌道「移動的,一個跟一個,並且是「即時跟從「】

但這種「隊形移動「不可能把整個「隊列「變成一個「固定體「,它是不固定的,它之所以在運動中能「保持「隊形,是因為基子具有「測距」能力(計算力)與」跟從「能力(觀察力),基子可以利用這兩種能力隨時「調節」相互距離。

這就決定了基子具有」隊列運動「的能力,首先要保持好「隊列間距「,其次要同進同拐,同速同向。做到這兩條,就可以以某種「基隊列「完成任何「隊列運動「。

《力論》中講過「包隊列」的運動,也就是質子電子等的運動,這是「高能基子「才能做到的「並體自旋運動」的技術。

「包隊列「的運動技能需要隊列中的基子具有「即時跟從「的能力,也就是隊列內一個粒子向某個方向運動時,相鄰基子「近乎同時跟從」,才能做到「並體「的間距。

【基子一個挨一個緊緊「靠」在一起,密排成一個「面「,這樣的「隊列「就叫「包隊列「,其基子的「間距「就是「並體間距「】

整個隊列都必須做到「即時跟從「才能保證「包隊列「不散,這種跟從叫「強即時跟從「。

7,「弱即時跟從「——能量

能級較低的基子,做不到包隊列中的那種「強即時跟從「,而是要慢一些,所以導致」隊列間距「更大一些。

因為基子運動速度是光速,極其快速,每秒三十萬千米,那怕只有百分之一秒,也能跑到三千公裡之外,萬分之一秒,也能跑三十公裡。

所以,要想保持」並體間距「,就必須」即時跟從「,那怕晚億分之一秒,都遠遠達不到「並體間距「,包隊列就不能形成,也就合不成質子和電子等粒子。

低能基子做不到「並體」間距,其「跟從能力「比高能基子略差,所以可以結成「波隊列「。

「波隊列」的隊列間距叫「感知間距」,也就是基子的距離必須保持在其「感知「範圍內,這種跟從能力叫「弱即時跟從「。

【光波內部的基子(綠色球)一個排一個,等距離分布,這個距離正好等於基子的「感知範圍」,一旦超過這個距離,基子就無感了】

如果基子的」即時跟從力「低於「弱即時跟從」,就會導致基子之間失去「感知「,就不會互相跟從,也就連「波隊列「也形不成。

由上可知,物質就是高級基子的組合體,是「優質的「基隊列,能量就是低級基子的組合體,是「低質的「基隊列。

  • 說到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為什麼兩個電子碰撞會「湮滅「?為什麼質子碰撞會產生碎片?

因為包隊列在碰撞下會「散包「,大包(質子類)碰小包(電子類),大包會「受傷「,小包會變成光,而兩個相當的包碰撞,隊形會解體或分裂成碎片。

【小包(電子)撞上大包(質子或核),小包會湮滅,化為「散光】

【兩個大包碰撞,會撞成碎片】

碎片也叫「基卷「,它具有和包隊列同樣的「自旋性」,也是一種「隊列「,也可以運動和簡單偏轉,但不能作「意識性運動「。

包隊列具有「自旋「性質,所以既使成為「碎片」,也會在自旋中變為「捲曲「狀。

8,「意識更新」

  • 基子的能級是什麼意思呢?

基粒子作為唯一擁有「基腦「的具有真正「自主意識」的個體,當然具有「意識上的等級「——能級。

基子是「萬能運動者」,是宇宙萬物中的「運動冠軍「,它能完成任何其他「組合粒子「所不能完成的運動路徑,無論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不論多麼難轉的彎,還是多種方向的「即時轉換」,如前進時突然後退,再突然前進,或是突然前進轉側進,各個方向任意直拐,它都是其他物質難以相比的,而且運動速度更是如此。

它是運動方面的「最強者「,卻是意識方面的」最簡單者」,它的意識層級是最低的。

是所謂「運動的巨人,意識的矮子「,因為其他物質都是」組合態」,只有基子是」單體「,其他物質都是」組合意識「,自然比基子的」單體意識「更加複雜,更加高級。

雖然意識至簡,但也有能級高低。

基子在「體能上「是無差別的,也就是」四性」和「七格「,每個基子都是完全一樣的。

差別只在「意識五力」方面,即」感知力,跟從力,計算力,記憶力,適應力這幾方面。

意識論必須是進化論,因為「意識體「必然隱含著三個屬性,即利己性,跟從性,適應性,這三者合在一起,就是」進化「。

但是進化是講條件的,不是物質什麼都不幹就自然會進化。

本論有二十六大基理,其中之一是:物質的意識由物質的經歷決定。

基子是「學習型「粒子,物質的進化源於基子的「記憶能力」,「記憶是進化之本」,基子在運動中不斷適應,不斷學習,不斷記憶,意識在不斷「更新」,這就是為什麼物質具有適應能力。

那麼為什麼有的基子可以合成物質粒子,有的只能合成能量呢?下次再說。

相關焦點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
    37,」四大趨勢」上次說到宇宙進化的「四大趨勢」,一是物質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的身體越來越「小型化「,二是物質的運動系統(如星系,星體)都是從高溫走向低溫,三是物質從「宏觀上「從「合」走向「分「(即原來的「統一宇宙「變成如今的「散碎宇宙「),四是物質從」微觀上「從」分「走向合(即從原來的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一)
    如果電子老去,就會出現在「二維螺旋軌道「(即星體原子的軌道)上「吸收小於輻射「的情況。而電子要繼續在自己的「地盤」上運動,輻射必須是特定的,減少輻射必將「脫軌「。這個時侯,電子只能從自己的身體上「抽取能量「用於輻射,這就叫「衰變「。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三)
    ,主體卻是原子核之力。【物體(網絡)運動的速度快慢,上邊是低頻擦核,下邊是高頻擦核】「借力」大小決定於受力大小(在電子的扁軌能力範圍內)。掉下來是因為正負力方向不一致,導致負力轉正,二力互反,引發「重力加速度效應「,衛星物質逐步恢復重力,因此「繞轉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在逐漸減小,衛星要想不掉下來,只有加速。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六)
    上次說到「重力剪刀差「和「球層理論「,導致星體內各處物質重量不同,內球層重力總是大於外球層重力,所以星體在「正力狀態「下總是保持「同一球層內重旋比相同,因此無論是自轉量還是重量都完全相同,同樣的」內球層與外球層的重旋比總是存在差異(「重旋比差異「)。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七)
    這就意味著作用的雙方物體儘管大小不同,類別不同,但是組成物質的單位粒子(原子)的運動力是守恆的,那麼雙方碰撞原子的作用(碰撞)力也就相當。物體之間的作用是原子之間的作用導致的,兩個物體之間的碰撞總是從雙方的原子的碰撞開始的。這裡邊有個原子受力如何傳遞的問題。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限網速度「的意思是物體在快速運動時必須保持「電子網絡「存在,一旦速度超過」限網速度「,網絡就不存在了,固體就會粉碎(解網)。但是所謂的受力運動,雖然是物體因受到外來作用才發生了運動,但並不是說這個「運動」之力是「外來之力加於其上的「。毫無疑問負力運動的物體(包括三態之物),其運動之力只能來自自己,而不是來自外力。固然外部的作用力是導致負力運動的原因,但不是運動的」力源」。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當物體從a』點落到地面時(即O點),地球已經自轉了90°,原來的O點已經到了a點,如果物體沒有參加自轉運動,它應該落在現在的O點,原來的C點上。綜上所述,在星體(慣性系)內部觀察,物體運動是一種運動狀態(速度,方向,規跡),在慣性系外觀察,該運動呈現另一種運動狀態。前者叫」相對運動「,因為它是「運動中的運動」,後者叫」絕對運動,因為它是「靜止中的運動「。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運動系統分為兩類:一,平面系統「,二,球狀系統。「平面系統「是由「球狀系統「組成的「上級系統「(或叫母系統),而球狀系統「則是指球狀星體(子系統)。比如太陽系就是個「平面系統「,而太陽系內的星體都是「球狀系統「。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即電子),它們只能存在於宇宙泡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的「零次重力線「區域,零次重力線最初產生於系統邊緣處(右邊的藍色弧線),隨著正力衰減,零次重力線逐漸向內「平移「,當」平移「到雲核時(即雲核外的藍色線圈),就沒有零次重力線了,黃色弧線區域表示一條旋臂】所以「零次重力線」是一個「內移的,逐漸縮小的環「。
  • 火星探索(二)
    大家肯定還記得我國的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其中玉兔二號月球車就在月球背面進行了月球行走,然而玉兔二號的行走並不是持續的,它有一個休眠期,這個休眠期倒不是怕玉兔二號累著了,要休息休息,而是受月球溫差的影響,因為我們知道月球沒有大氣,它的晝夜溫差甚至能達到三百攝氏度,而玉兔二號的主要能源是太陽能,因此在月夜期間(受潮汐鎖定的影響,月夜足足有十來天的時間
  • 核酸與核苷酸(二)
    核苷(nucleoside)是戊糖與鹼基縮合而成的。糖的第一位碳原子與嘧啶的第一位氮原子或嘌呤的第九位氮原子以N-糖苷鍵相連。戊糖是呋喃環,C1是不對稱碳原子,核酸中的糖苷鍵都是β糖苷鍵。鹼基與糖環平面互相垂直。在tRNA中含有少量假尿嘧啶核苷(Ψ),它的核糖與嘧啶環的C5相連。
  • 激素的作用機制(二)
    相關的蛋白磷酸化之後活性會發生改變,磷酸基團水解(去磷酸化)後活性即可恢復,稱為可逆磷酸化調節。這是酶的共價調節中最典型的一種,例如腎上腺素的級聯放大過程。詳見《酶活性的調節方式(二)》一文。蛋白激酶的種類很多,根據底物被磷酸化的胺基酸殘基不同,可分為絲氨酸或蘇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根據其調節因子可分為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可被cAMP別構激活,簡稱A激酶或PKA),cGMP依賴性蛋白激酶(G激酶或PKG,被cGMP別構激活),以及Ca2+依賴性蛋白激酶(C激酶或PKC,被鈣離子激活)等。三磷酸肌醇使Ca2+濃度升高,二醯甘油提高C激酶對Ca2+的敏感性。
  • 物理學中的未解之謎(二)
    弦論認為引力子(和其他粒子)是能量的閉環,但是到目前為止,數學工作還沒有產生太多見識。重力可能以粒子的形式在超出我們所熟悉的三個空間(長度,寬度和高度)和時間(持續時間)之外的額外維度中起作用。夸克(基本粒子)。到目前為止,這些計算似乎表明宇宙的真空可能未處於最低的能量狀態。那意味著那是虛假的真空。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宇宙就可能不穩定,因為足夠的暴力和高能事件可能會使虛假的真空變成低能狀態。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將出現一種稱為氣泡成核的現象。能量較低的真空球將開始以光速生長。沒有任何東西,甚至是物質本身,都無法生存。
  • 【收藏】常用表徵方法(二)
    )三維形貌的觀察和分析; (2)在觀察形貌的同時,進行微區的成分分析。試樣在三度空間內有6個自由度運動(即三度空間平移、三度空間旋轉)。且可動範圍大,這對觀察不規則形狀試樣的各個區域帶來極大的方便。) 當電子束照射樣品時,入射電子在樣品內遭到衍射時,會改變方向,甚至損失一部分能量(在非彈性散射的情況下)。
  • 資訊時代(二)科學與資本
    學者威廉·瓊斯( William Jones)擔任孟加拉地區最高法院的法官期間,成立了亞洲學會(Asatic Society)。這個學術組織致力於研究亞洲的文化、歷史和社會,其中又特別以印度為重。1785年瓊斯發表了他對梵文的觀察,成為現代「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之作。梵文是一種古老的印度語言,後來成為印度教神聖儀式中所用的語言。
  • 觀「焰」識「猛禽」(Raptor)二
    有趣的是這恰好是猛禽引擎在做的一個優化,梅林-1D(左一)的2.36/3.48為理論68%, RD-180(左二)的2.72/3.48為理論78%,RS-25(右二)的6/8為理論75%,而猛禽引擎(右一)的3.54/4為理論的89%,循環方式的進步讓猛禽正向著理論最佳數值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