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有關衛星的發射和運動,分為正力衛星和負力衛星,前者可以長久運行,後者只是暫時,還說到軌道的「進動性「以及「重力修正「,「正二維運動「,還有「引力記憶「,沒有「引力記憶「,失重的物體是永不再返的。
67,「繞核頻率「
「重力修正「和「重旋比調節「不同,前者是「重力改移「,重新「標定「母核位置,而」重旋比調節「則是調節重力與旋力之值,建立新的繞轉軌道,因為它已經跟不上群體了。
愛因斯坦認為固體飛行器可以加速到接近光速,但這與本論相違,事實上也根本不可能,因為事實證明,固體運動太快極易解體。
這是因為當物體以極快的速度運動時,無論是正力運動還是負力運動,無論是三項運動還是「正二維運動「,此時原子核與電子都做該運動,這就對電子造成巨大的困難。
因為固體的電子都是結網的,電子普遍交軌形成電子網絡,固體之所以堅硬,正是因為電子一邊與相鄰原子的電子交軌,又一邊繞轉己核,如下圖
【電子網絡平面示意圖】
所以當物體快速運動時,電子必須緊緊跟隨己核,與核作同步運動外,電子還必須同時繞轉己核,繼續維護網絡不散。
電子的運動力是有限的,它體小力微,卻必須作更多的運動,本來正常情況下電子就是一邊隨核作三項運動,一邊繞核。
據本論的原理,電子的運行速度由電子的輻射頻率決定,輻射會導致電子的運動減速,輻射頻率越高,電子的運動速度越慢,反之,輻射頻率越低,電子的運動速度越快。
這就是為什麼溫度越高的地方,原子越小,因為電子的輻射頻率高,反之,溫度越低,原子越大。
完成正力運動是最重要的,否則會被母體拋棄,這是無法生存的。
綜上所述,任何負力運動勢必會減少交軌的頻率,以完成負力運動。
68,「限網速度「
固體的「固結力「(網力)由電子的「交軌頻率「決定,當電子的繞核頻率很低時,即電子對核的「劫持力「就越低,導致固體的「固結力「也越低,固體就越容易「裂網「即破裂。
大家知道飛機在飛行中就很容易解體,正是因為其以很快的速度飛行,隕石也經常在空中炸散,也是其速度太快,空氣稍一擠壓即會解體,這都是運動過速導致電子的繞核頻率降低所致,這叫「離析作用「。
【運動的物體會降低電子的「繞核頻率「,而且速度越快電子的「繞核頻率「越低,固體越易解體】
「限網速度「的意思是物體在快速運動時必須保持「電子網絡「存在,一旦速度超過」限網速度「,網絡就不存在了,固體就會粉碎(解網)。
【固體運動有個限網速度,超過這個極值固體就會放棄結網,固體就會粉碎】
所以飛行器是有速度上限的,任何固體都不可能無限加速,氣體和液體就更不用說了。
前邊講了那麼多,都是講物質的受力運動,即負力運動。但是所謂的受力運動,雖然是物體因受到外來作用才發生了運動,但並不是說這個「運動」之力是「外來之力加於其上的「。
固然外部的作用力是導致負力運動的原因,但不是運動的」力源」。
本論的物質是有「自我運動「的能力的,因為它有」自我「的意識,是一種「生命「,有生有死,所以意識都具有「自利性「,它為自己運動,外力作用於它,它當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這叫「自運動「。
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自身不具有運動能力,它們只有在受力時才會運動,不受力就處在靜止狀態,所以牛頓認為物質只有兩種本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和靜止狀態,這叫」被運動「。
現代物理學毫不關心星體的公轉,膨脹,自轉,重力及其他多維運動,統統把這些列入「慣性運動「,或者乾脆叫「靜止狀態。
可見在現代物理中,能量是沒有用的。
69,「自運動和被運動「
在本論中,物質的「本態」就是運動,永不靜止的永恆運動,源於基子的「不可靜止性「,物質只是各種不同的「基隊列「而已,比如「波隊列「,「包隊列「,「系統隊列「等,當然不能靜止,這就決定了物質的運動是「自運動「。
【上圖是光波的兩種「隊列「,左邊是平面波,白點代表基子,一個一個等距離排列,右邊是「束波「,也是等距離排列,以這種「隊列」的形式向前運動】
【質子和電子也是基子隊列,排成一個「包」形,這叫「並體隊列「】
「受力而動「的實質是「隊列碰撞」,源於「物質隊列的易散性」,所以才有懼撞性,才有了「受力而動」和「假性碰撞「(不相接原理)。
發射是互相發射,從表面上看你把一東西扔出去,好似它飛走的這個力是你給他的,實際上是它為免撞而自行運動,用的是它自己的力。
它「自己的力「包括它的運動方向,它運動時需要的輻射(免撞力),它進入別人地盤的「碰撞力(作用力)「等。
【炮彈似乎是被炸藥「崩「出去的,實際是自己為免撞而自行運動的,它在空氣中飛行需要撞開一條通道】
免撞方向是物質自己的選擇,它就要為此負責,負什麼責呢?,你離開自己的地盤,等於是入侵了別人的地盤,會遭到別人的撞擊,這時侯必須進行較量。
「假性碰撞「的戰術,就是」逼退戰術「,即利用自己的拐彎技術,儘可能「逼近「對方,迫使對方退讓。
拐術差的,一般會首先避讓,所以能級高者得勝,「跟從三原則」上說過」高逐低,低跟高「,就是高能者敢於主動撞擊低能者。
如圖作用(碰撞)導致輻射增加
「被運動」把一切宏觀運動都解釋為慣性,也就是第一推力,太簡單化了,實際宏觀運動才是最複雜的。
前邊說過,負力運動是一种放熱行為,是熱脹冷縮導致的。
下雨是水汽遇冷凝結所致,這就是放熱,颳風是氣壓差所致,這也是吸熱放熱的問題,火山地震更是地熱的釋放,就是河水流動,也是放熱,那怕是人走路,也在放熱,據測算,食物在體外燃燒的放熱量與在體內消化的放熱量完全相等,總之一切負力運動,都是放熱,而且是電子放熱。
70,「天人一理「
比如地面輻射主要是紅外線輻射。地殼以下放的是紅光,大氣上層是微波輻射。
輻射能力越強運動能力也就越強。
前邊說過,負力運動會等量減少正力運動,不但減少重力,還會減少旋力,使物體減重乃至失重,同時還減少自轉乃至失去自轉。
這倒是證明了本論的「自運動「理念是正確的,即物質的運動力是守恆的——系統力守恆與重旋比守恆。
前邊講過正力削減,是說質子的三項運動在一項變化時會影響到另兩項,比如攤展加速會導致重力削減,或是自轉延遲。
重旋比調節也是如此,重力大了旋力等量減少,旋力小了重力等量增加。
而且只要條件具備,不同形式的力之間可以任意轉化。
這是一個物質粒子「轉換角色」的問題。
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也在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面對父母長輩,我們是兒女侄甥,面對兒女,我們又是父母叔舅,面對上級,我們是下屬,面對妻子,我們是丈夫,面對丈夫,我們是妻子,面對朋友,我們是朋友等等。
什麼是角色?角色就是你要遵守的規則,如果沒有角色,也就沒有規則,人就什麼也不能做。
規則是進化出來的,有了運動就有規則,有了規則就有角色。
根據本論的「天人一理」的基理,自然與人只有層次上的差異,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物質世界的「運作方式「也大致如此。
人類舞臺上的演員是單個的人(男人和女人),而「時空舞臺「上的演員是原子(質子和電子),人就是一樣的人,但在不同的時間,或是不同的地方,上演不同的事件,物質也是一樣的物質,也是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地方,發生著不同的演變。
那麼這些「時空舞臺「上的演員——原子是如何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扮演不同的角色的呢?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