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2020-07-24 意識物理學

上次講到有關衛星的發射和運動,分為正力衛星和負力衛星,前者可以長久運行,後者只是暫時,還說到軌道的「進動性「以及「重力修正「,「正二維運動「,還有「引力記憶「,沒有「引力記憶「,失重的物體是永不再返的。

67,「繞核頻率「

「重力修正「和「重旋比調節「不同,前者是「重力改移「,重新「標定「母核位置,而」重旋比調節「則是調節重力與旋力之值,建立新的繞轉軌道,因為它已經跟不上群體了。

愛因斯坦認為固體飛行器可以加速到接近光速,但這與本論相違,事實上也根本不可能,因為事實證明,固體運動太快極易解體。

這是因為當物體以極快的速度運動時,無論是正力運動還是負力運動,無論是三項運動還是「正二維運動「,此時原子核與電子都做該運動,這就對電子造成巨大的困難。

因為固體的電子都是結網的,電子普遍交軌形成電子網絡,固體之所以堅硬,正是因為電子一邊與相鄰原子的電子交軌,又一邊繞轉己核,如下圖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電子網絡平面示意圖】

所以當物體快速運動時,電子必須緊緊跟隨己核,與核作同步運動外,電子還必須同時繞轉己核,繼續維護網絡不散。

電子的運動力是有限的,它體小力微,卻必須作更多的運動,本來正常情況下電子就是一邊隨核作三項運動,一邊繞核。

電子的繞核是有特定的頻率的,也就是繞核一周所用的時間,繞核頻率由電子的運行速度決定。

據本論的原理,電子的運行速度由電子的輻射頻率決定,輻射會導致電子的運動減速,輻射頻率越高,電子的運動速度越慢,反之,輻射頻率越低,電子的運動速度越快。

這就是為什麼溫度越高的地方,原子越小,因為電子的輻射頻率高,反之,溫度越低,原子越大。

「繞核頻率「是電子在完成正力運動的情況下用餘力所作的繞核運動。

完成正力運動是最重要的,否則會被母體拋棄,這是無法生存的。

綜上所述,任何負力運動勢必會減少交軌的頻率,以完成負力運動。

68,「限網速度「

固體的「固結力「(網力)由電子的「交軌頻率「決定,當電子的繞核頻率很低時,即電子對核的「劫持力「就越低,導致固體的「固結力「也越低,固體就越容易「裂網「即破裂。

大家知道飛機在飛行中就很容易解體,正是因為其以很快的速度飛行,隕石也經常在空中炸散,也是其速度太快,空氣稍一擠壓即會解體,這都是運動過速導致電子的繞核頻率降低所致,這叫「離析作用「。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運動的物體會降低電子的「繞核頻率「,而且速度越快電子的「繞核頻率「越低,固體越易解體】

所以作負力運動的物體(固體7必須保持一個「最低繞核頻率「,即至少要保證這個速度下電子仍能繞核一周,這個負力速度叫「限網速度「。

「限網速度「的意思是物體在快速運動時必須保持「電子網絡「存在,一旦速度超過」限網速度「,網絡就不存在了,固體就會粉碎(解網)。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固體運動有個限網速度,超過這個極值固體就會放棄結網,固體就會粉碎】

所以飛行器是有速度上限的,任何固體都不可能無限加速,氣體和液體就更不用說了。

前邊講了那麼多,都是講物質的受力運動,即負力運動。但是所謂的受力運動,雖然是物體因受到外來作用才發生了運動,但並不是說這個「運動」之力是「外來之力加於其上的「。

毫無疑問負力運動的物體(包括三態之物),其運動之力只能來自自己,而不是來自外力。

固然外部的作用力是導致負力運動的原因,但不是運動的」力源」。

本論的物質是有「自我運動「的能力的,因為它有」自我「的意識,是一種「生命「,有生有死,所以意識都具有「自利性「,它為自己運動,外力作用於它,它當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這叫「自運動「。

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自身不具有運動能力,它們只有在受力時才會運動,不受力就處在靜止狀態,所以牛頓認為物質只有兩種本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和靜止狀態,這叫」被運動「。

現代物理學毫不關心星體的公轉,膨脹,自轉,重力及其他多維運動,統統把這些列入「慣性運動「,或者乾脆叫「靜止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至現在物理學界仍然在尋找「第一推動力「的原因,因為物質本來是不會運動的,所以必然存在一個」初始啟動力「,有了這個力,再加上「慣性力」,宇宙就可以永遠運動了。

可見在現代物理中,能量是沒有用的。

69,「自運動和被運動「

在本論中,物質的「本態」就是運動,永不靜止的永恆運動,源於基子的「不可靜止性「,物質只是各種不同的「基隊列「而已,比如「波隊列「,「包隊列「,「系統隊列「等,當然不能靜止,這就決定了物質的運動是「自運動「。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上圖是光波的兩種「隊列「,左邊是平面波,白點代表基子,一個一個等距離排列,右邊是「束波「,也是等距離排列,以這種「隊列」的形式向前運動】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質子和電子也是基子隊列,排成一個「包」形,這叫「並體隊列「】

「受力而動「的實質是「隊列碰撞」,源於「物質隊列的易散性」,所以才有懼撞性,才有了「受力而動」和「假性碰撞「(不相接原理)。

宇宙中的所有運動都是「自運動「,無論是正力運動還是負力運動,無論是膨脹運動還是星系的運動,星系內星體的運動,還是星系內物質的運動,如核,原子,分子的軌道運動,三態轉化,化學反應,生命活動,乃至消化食物,各種新陳代謝,總之一切的變化,都是物質的自我運動。

發射是互相發射,從表面上看你把一東西扔出去,好似它飛走的這個力是你給他的,實際上是它為免撞而自行運動,用的是它自己的力。

它「自己的力「包括它的運動方向,它運動時需要的輻射(免撞力),它進入別人地盤的「碰撞力(作用力)「等。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炮彈似乎是被炸藥「崩「出去的,實際是自己為免撞而自行運動的,它在空氣中飛行需要撞開一條通道】

免撞方向是物質自己的選擇,它就要為此負責,負什麼責呢?,你離開自己的地盤,等於是入侵了別人的地盤,會遭到別人的撞擊,這時侯必須進行較量。

「假性碰撞「的戰術,就是」逼退戰術「,即利用自己的拐彎技術,儘可能「逼近「對方,迫使對方退讓。

拐術差的,一般會首先避讓,所以能級高者得勝,「跟從三原則」上說過」高逐低,低跟高「,就是高能者敢於主動撞擊低能者。

如圖作用(碰撞)導致輻射增加

入侵者進入別人的領地,處處遭到撞擊,需要很多輻射才能免撞,而物質體內能量有限,所以作個「流浪的粒子「,多半處於衰變狀態中。

「被運動」把一切宏觀運動都解釋為慣性,也就是第一推力,太簡單化了,實際宏觀運動才是最複雜的。

前邊說過,負力運動是一种放熱行為,是熱脹冷縮導致的。

下雨是水汽遇冷凝結所致,這就是放熱,颳風是氣壓差所致,這也是吸熱放熱的問題,火山地震更是地熱的釋放,就是河水流動,也是放熱,那怕是人走路,也在放熱,據測算,食物在體外燃燒的放熱量與在體內消化的放熱量完全相等,總之一切負力運動,都是放熱,而且是電子放熱。

70,「天人一理「

物質運動是非常複雜的多維運動,也就是複雜的拐彎運動,而本論認為拐彎是需要輻射的,所以任何物質運動都具有特定的輻射,這就是所謂的「運動能力」。

比如地面輻射主要是紅外線輻射。地殼以下放的是紅光,大氣上層是微波輻射。

輻射能力越強運動能力也就越強。

前邊說過,負力運動會等量減少正力運動,不但減少重力,還會減少旋力,使物體減重乃至失重,同時還減少自轉乃至失去自轉。

這倒是證明了本論的「自運動「理念是正確的,即物質的運動力是守恆的——系統力守恆與重旋比守恆。

但不同類型的力之間可以互相轉換,而且可以任意轉換。

前邊講過正力削減,是說質子的三項運動在一項變化時會影響到另兩項,比如攤展加速會導致重力削減,或是自轉延遲。

重旋比調節也是如此,重力大了旋力等量減少,旋力小了重力等量增加。

不但正力內部可以互相轉化,正力和負力之間也可以互相轉化,而且負力和負力之間也可以互相轉化。

而且只要條件具備,不同形式的力之間可以任意轉化。

這是一個物質粒子「轉換角色」的問題。

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也在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面對父母長輩,我們是兒女侄甥,面對兒女,我們又是父母叔舅,面對上級,我們是下屬,面對妻子,我們是丈夫,面對丈夫,我們是妻子,面對朋友,我們是朋友等等。

什麼是角色?角色就是你要遵守的規則,如果沒有角色,也就沒有規則,人就什麼也不能做。

規則是進化出來的,有了運動就有規則,有了規則就有角色。

根據本論的「天人一理」的基理,自然與人只有層次上的差異,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物質世界的「運作方式「也大致如此。

人類舞臺上的演員是單個的人(男人和女人),而「時空舞臺「上的演員是原子(質子和電子),人就是一樣的人,但在不同的時間,或是不同的地方,上演不同的事件,物質也是一樣的物質,也是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地方,發生著不同的演變。

那麼這些「時空舞臺「上的演員——原子是如何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扮演不同的角色的呢?下次再說。

相關焦點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此「確定性」是由「重旋比(還有保留重旋比)調節「決定的,兩種「重旋比調節「都是攤展性的」外拐」,這是正力衰減所致。前邊說過,「軌道調節」只能做到「內拐「(重力收縮時)和」外拐「(攤展時),不能「上拐「和「下拐「,正是這一點決定了軌道是「平面性「的,這又是由「周期性輻射「決定的。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三)
    ,主體卻是原子核之力。【物體(網絡)運動的速度快慢,上邊是低頻擦核,下邊是高頻擦核】「借力」大小決定於受力大小(在電子的扁軌能力範圍內)。掉下來是因為正負力方向不一致,導致負力轉正,二力互反,引發「重力加速度效應「,衛星物質逐步恢復重力,因此「繞轉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在逐漸減小,衛星要想不掉下來,只有加速。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當物體從a』點落到地面時(即O點),地球已經自轉了90°,原來的O點已經到了a點,如果物體沒有參加自轉運動,它應該落在現在的O點,原來的C點上。綜上所述,在星體(慣性系)內部觀察,物體運動是一種運動狀態(速度,方向,規跡),在慣性系外觀察,該運動呈現另一種運動狀態。前者叫」相對運動「,因為它是「運動中的運動」,後者叫」絕對運動,因為它是「靜止中的運動「。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六)
    上次說到「重力剪刀差「和「球層理論「,導致星體內各處物質重量不同,內球層重力總是大於外球層重力,所以星體在「正力狀態「下總是保持「同一球層內重旋比相同,因此無論是自轉量還是重量都完全相同,同樣的」內球層與外球層的重旋比總是存在差異(「重旋比差異「)。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七)
    這就意味著作用的雙方物體儘管大小不同,類別不同,但是組成物質的單位粒子(原子)的運動力是守恆的,那麼雙方碰撞原子的作用(碰撞)力也就相當。物體之間的作用是原子之間的作用導致的,兩個物體之間的碰撞總是從雙方的原子的碰撞開始的。這裡邊有個原子受力如何傳遞的問題。
  • 意識力學之《光論》(二)
    上次講到基子的一些本質屬性(意識),講到基子的結構,體能和基腦,還講到基子是物質,但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終極粒子,也是宇宙中唯一的有「腦「的粒子。以「隊形「運動是需要」技能「的,因為這意味著基子先要」排列「成一個」固定隊形「(即」隊形「內基子的「隊列間距」不變),然後再以這個隊形作為「運動個體「,向某個方向運動,「共進共退,同向同轉,同快同慢」。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
    37,」四大趨勢」上次說到宇宙進化的「四大趨勢」,一是物質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的身體越來越「小型化「,二是物質的運動系統(如星系,星體)都是從高溫走向低溫,三是物質從「宏觀上「從「合」走向「分「(即原來的「統一宇宙「變成如今的「散碎宇宙「),四是物質從」微觀上「從」分「走向合(即從原來的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一)
    如果電子老去,就會出現在「二維螺旋軌道「(即星體原子的軌道)上「吸收小於輻射「的情況。而電子要繼續在自己的「地盤」上運動,輻射必須是特定的,減少輻射必將「脫軌「。這個時侯,電子只能從自己的身體上「抽取能量「用於輻射,這就叫「衰變「。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的「零次重力線「區域,零次重力線最初產生於系統邊緣處(右邊的藍色弧線),隨著正力衰減,零次重力線逐漸向內「平移「,當」平移「到雲核時(即雲核外的藍色線圈),就沒有零次重力線了,黃色弧線區域表示一條旋臂】所以「零次重力線」是一個「內移的,逐漸縮小的環「。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即電子),它們只能存在於宇宙泡
  • 古壎課程(十五):三拍子樂曲的吹奏方法
    請欣賞古壎課程(十五):三拍子樂曲的吹奏方法
  • 常識之自然(1)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陽(核聚變反應)1、大氣結構:光球(可見)(發生太陽黑子)、色球(發生耀斑)、日冕(發生太陽風)2、太陽活動:太陽黑子(世界上最早記錄《淮南子》>)、耀斑、太陽風(釋放高能帶電粒子流)、極光(產生條件:大氣且磁場且太陽風(高能帶電粒子))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使地球上無線電波通信受到影響(2)擾亂地球磁場,出現磁暴現象(3)破壞臭氧層,使得兩極出現極光現象(太陽風)
  • 百草特普(十五)曼陀羅
  • 錢學森從美國歸來(1955年)
    ……新中國成長記憶之12科學巨匠錢學森作用能頂五師軍寧舍美國一身貴不忘一顆中國心軟禁折磨不畏懼建設祖國志永恆歷經五年長抗爭終於回國見親人畢生精力獻中華兩彈一星維和平重溫歷史淚縱橫錢老精神萬古存詳釋:1955年10月
  • 《奇蹟暖暖》第十五章劇情解析 綾羅之死(視頻)
    《奇蹟暖暖》第十五章劇情解析 綾羅之死(視頻) 奇蹟暖暖更新了全新的第十五章,一個換裝遊戲為何會出現殺人的場景?第十五章講述著怎樣的故事呢?一起跟著蠶豆網小編來看看吧鳳死梧桐老,霓裳上將臺。凌雲摧劍舞,戚戚青鳥哀。
  •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在那裡他短暫地保持了發現世界最長無線電波(2英裡)的紀錄,後來跟隨發現電子的湯姆孫(J.J. Thomson)做研究。在研究物質放射性期間,他創造了術語:α(阿爾法)和β(貝塔)射線,又經測定發現β射線是速度快、穿透力強的電子。在1898年,盧瑟福被指派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主任,在那裡的工作使他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故事樹(之七):黃荊
    (滅,方言,有管教、調教之意),我們這些農村出來的孩子算是從小被「滅」出來的吧。二零一九年夏初四月,應正是黃荊的紫色花蕊在我們童年時期上學小路旁一簇簇開放的時候,方同學聯繫上了遠在廣東的郭同學,我們三人立刻建群,開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