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2020-11-20 GOSPELTRUTH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歐內斯特·盧瑟福(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紐西蘭物理學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871年8月30日生於紐西蘭,因研究放射性物質及對原子科學的貢獻,被稱為核物理之父,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於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為紀念他,第104號元素被命名為「鑪」。


歐內斯特·盧瑟福祖籍蘇格蘭,祖輩皆務農,盧瑟福兄弟姐妹一共12人,他排行老四。他的童年是艱苦,12個兄弟姐妹的生計全靠父母的勞動。而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christian,父親的心靈手巧,母親的樂觀向上、勤勞、樸實,他們都不因為生活的艱苦而有抱怨,父親,母親和兄弟姐妹之間有一默契,無需特別提醒,他們都知道要想生活得好一點就得自己動手、動腦去創造,需要踏踏實實的做事。春天耕地、播種,秋天收割莊稼都是全家出動:每一個成員都要分擔一些責任,盧瑟福通常都去幹農場上的一些雜務像劈柴、幫忙擠牛奶以充當差使等。全家人在勞動中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很少發生爭吵,勞動成果作為全家收穫的一部分,誰也不會據為已有。盧瑟福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養成了相互協作、尊重別人的良好品質。後來盧瑟福成名之後,他的這種品質仍然保留著。他被科學界譽為「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過一個朋友」的人。  


盧瑟福5歲時上了泉林村小學,他的母親和外祖母都曾在此任教,後來由於家庭搬遷,他又轉學到福克斯希爾村小學。  

盧瑟福的父母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儘管家庭收入僅夠餬口還是出錢供他讀書。為此一家人節衣縮食,在生活上非常刻苦,一直供他念完大學。許多年後,在一個很隆重的宴會上,盧瑟福十分感慨的說:「如果不是我的父親和母親,我永遠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他到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卡文迪許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剛從紐西蘭到劍橋時,整日埋頭苦讀,被看作「光會挖土的野兔子」。在那裡他短暫地保持了發現世界最長無線電波(2英裡)的紀錄,後來跟隨發現電子的湯姆孫(J.J. Thomson)做研究。在研究物質放射性期間,他創造了術語:α(阿爾法)和β(貝塔)射線,又經測定發現β射線是速度快、穿透力強的電子。


在1898年,盧瑟福被指派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主任,在那裡的工作使他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證明了放射性是原子的自然衰變。但他不是很高興,因為他自認為是物理學家,而非化學家。他的一個名言是,「科學只有物理一個學科,其他不過相當於集郵活動而已」。


1909年盧瑟福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同他的學生 Marsden 用α粒子撞擊一片薄金箔,他發現大部分的粒子都能通過金箔,只有極少數會跳回。他笑說這是海軍用15吋巨炮射擊一張紙,但炮彈卻會被彈回而打到自己。最後他提出了一個類似於大陽系行星系統的原子模型,認為原子空間大都是空的,電子像行星圍繞原子核旋轉,推翻了當時所使用的梅子布丁原子模型。1911年3月,盧瑟福在曼徹斯特文學與哲學學會的會議上宣布他的意外發現,同年5月,他將論文發表於「哲學雜誌」。

1919年,湯姆孫在升任三一學院院長時,推薦盧瑟福回到劍橋大學出任卡文迪許實驗室的主任,在那裡他培育出大批的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包括丹麥的玻爾(N. H. D. Bohr)、德國的哈恩、紐西蘭的馬斯頓、前蘇聯的卡皮察(P.L. Kapitsa)、澳大利亞的奧立芬特,以及英國的查德威克和考克饒夫(J. P.Cockcroft)等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1937年盧瑟福逝世時,玻爾悲痛欲絕地說:「對我來說,他幾乎是我的第二個父親!」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懷念,玻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取名為厄內斯特·玻爾。而卡皮查的一段話更是為全世界科學界所熟知:「盧瑟福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偉大的導師.……科學史告訴我們,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不一定是一位偉人,而一位偉大的導師則必須是偉人.」


中國的科學界曾經對盧瑟福培養出那麼一大批大科學家進行過這樣那樣的分析研究,但惟獨沒有提到過他的信仰對他的科學生涯的重要意義。盧瑟福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在實驗室唱歌,而且幾乎總是唱那一首歌,就是「前進,CHRIST的戰士」。



玻爾說盧瑟福早晨來時,若在走廊哼著「前進,CHRIST的戰士」,那說明實驗室工作正常;若哼著輓歌,準是貴重儀器被損或遇到疑難。多數時間他在唱「前進,CHRIST的戰士」,說明實驗室的工作大作數時間是正常的。


他說「認為學者比其他人更多的知道存在,所以就不信上帝,這種看法實在是凡夫俗子的錯誤之見。恰恰相反,我們的工作使我們更接近上帝,我們的工作只會加深我們的敬畏之心。」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2NjQ0ODQ=.html)" TARGET=_blank>[全屏欣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2NjQ0ODQ=.html)" quality="high" />推薦一個視頻給你:Libera 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1999)(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2NjQ0ODQ=.html)

作者:貓眼瞪瞪

提交日期:2009-08-08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christian。比如中國就絕大部分不是,但這個所謂的科學家群體素質怎麼樣,其科研成果有多大的可信性,實在不敢讓人樂觀。


西方也有很多科學家不是christian,特別是19世紀以後,科學研究徹底職業化了,所謂科學家多半就是靠這個工作吃飯而已。


但真正的世界頂尖級的科學家們來說,科學研究主要並不是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是用來了解上帝創造的世界的一種方法。他們中間大部分是christian,極少不是christian的也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且同意Christianity的世界觀是科學發生發展的動因。


最典型的是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一個主導原子分裂和發展核能的物理學家,他算不上是christian。但在他看來:「初期科學家分享了Christianity的觀點,認為宇宙中有一位理性的神,祂創造了一個理性的宇宙。因此人類可以透過祂的理性,發現宇宙的形式。」


  1962 年十月,奧本海默應「接觸」(Encounter)雜誌之邀寫了一篇思考縝密的文章,叫「論科學和文化」(On Science and Culture)。他在其中指出:「如同所有嚴肅的科學家都會同意地」,科學革命肇始於中古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早期。為什麼?有一大部份原因和Christianity良善的觀念有關。有關科學革命的起源,他說:科學取材自一個中國文明不存在的東西,一個印度文明和希臘羅馬帝國所欠缺的東西。科學需要的是一個進步的觀念,它不能被希臘人所謂更好的了解所局限。科學取材自一個與人類景況相關的進步觀念。而著名的Christianity二元論--信心和行為--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個觀念。這是一個改善人類景況、謙遜和意義的企圖。對於此二者,以及人類的進步,所有的人都責無旁貸。我認為約在十三世紀十五世紀時期,因為人們重新發掘古代科學家、哲學家和數學家,使得上述這個人類景況的基本觀念--補足其它宗教的世界觀--開始增強以至於開花結果。這就是科學紀元的開始。


【徐光啟(1562-1633,16-17世紀中國明朝科學家、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

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有一門叫 「幾何學」,卻不一定知道「幾何」這名稱的由來。那麼,是誰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用它來稱呼這門數學分科的呢?就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是上海人,上海有個區叫徐家匯,是他及其後裔世居之地,就是為表示對他的紀念。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科學家、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愛國的政治家。他的科學研究範圍廣泛,以農業和天文學最為突出。他不同於當時其他儒家學者,不僅精通文史典籍,而且較早從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學習西方的科技知識(包括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地理、水利),成為博學多才的學者,1604年中進士後任職於北京翰林院,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又吸取並介紹了西方的科技,對中國的科技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對農業進行長期研究,寫出集中國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的巨著《農政全書》,主持編譯《崇禎曆書》,並譯著很多書籍,其中以《幾何原本》最為著名。


1589年,徐光啟27歲時,因鄉試失敗,感到羞愧交加。當時他到韶州(今廣東韶關等地境內)在義大利傳教士郭居靜那裡第一次見到十字架,並第一次聽到JESUS的名字,JESUS為世人的罪流盡了聖潔的鮮血,獻出了生命。這使在極度痛苦中的徐光啟,得到極大的啟發,敢於正視現實生活,克服消極愁怨思想。JESUS福音的種子,開始播種在他的心田裡。


1600年,徐光啟在南京遇見利瑪竇,一見如故,埋藏在心靈深處的福音種子,像感受到陽光雨露,飽含生機。1603年,他回到南京,會晤葡萄牙傳教士羅如望,懂得了更多的HOLYBIBLE道理,作出信仰JESUS的決定,當年受洗,取名保羅,他在當時因循守舊的社會風氣下,這樣做需要極大的勇氣。後來三年他與利瑪竇在北京一起工作。他勸說父親信JESUS,他父親終於在臨終前一年半接受JESUS。他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得力合作者和支持者,在17世紀初期,他為天主教教義和歐洲來華傳教士的工作作過有力的辯護。在明朝,天主教傳教士最希望有徐光啟這樣的人成為信徒,他們重視與中國學者的交往,深知要有這些學者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把福音傳給中國民眾。他還請傳教士郭居靜到家鄉上海傳福音,很快就有幾百人信JESUS,成為上海歷史上第一批信徒,他還在上海住所附近建了一座教堂。


1616年,南京發生教難,給傳教士捏造罪名,進行陷害。徐光啟予以批駁,並以生命作保而化解,他說:「西洋傳教士是正人君子,沒有違反國法,實皆聖賢之徒,其德甚正,其守甚嚴,其學甚博,其識甚精,其心甚真,其見甚定,在彼國中亦皆千人之英,萬人之傑。」


徐光啟在朝廷裡的職位逐步提升。由於他在天文學方面造詣很高,正確推算出1629年的日蝕,因此朝廷委派他用自西方傳教士那裡學來的知識修正明朝的曆法。他於1630年出任禮部尚書,1633年去世。他在生前還幫助傳教士翻譯過屬靈書籍和科技書籍。他與李之藻、楊庭筠被早期天主教會譽稱為「聖教三柱石」。


徐光啟不僅摯愛祖國,而且深知神的恩惠。他熱心傳福音,這是因為他真正接受JESUS作救主,他曾因感受到JESUS愛他,並為他的罪上十字架而流淚滿臉。他把傳福音作為愛人如己的表現和內容,在家鄉傳福音,在朝廷傳福音,在士大夫中傳福音,在普通老百姓中傳福音,向家人傳福音,向親朋好友傳福音,無論親疏尊卑,他都一視同仁,時刻不忘傳福音是信徒的本分,他曾勸一位大臣和兩位士大夫信了JESUS。他在中國傳福音事業中,立下了極大的功勞,是傳福音的好榜樣。他說:「若國人果能畏天事天,則三代(指夏、商、周)何不可還?」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如果中國人都能敬畏神,侍奉神,那麼三代的社會情況就可重現。」他深知學習西方技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CHRIST信仰。】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
(以弗所書 2:8)

For by grace are ye saved through faith; and that not of yourselves: it is the gift of God: (Ephesians 2:8)


轉自 信仰與人生-靈魂往哪裡去

相關焦點

  • [趣味化學]揭開原子內幕的盧瑟福
    在19世紀末,物理學上爆出了震驚科學界的「三大發現」: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同一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1859一1940)發現了電子。這些偉大發現激勵了盧瑟福,使他決心對原子結構進行深入研究。  1899年,盧瑟福用強磁場作用於鐳發出的射線,他發現,射線可以被分成三個組成部分。
  • 科技手抄報資料:盧瑟福
    盧瑟福出生於紐西蘭的一個偏僻小村莊,他從小就嚮往解釋宇宙,嚮往發明,嚮往創造。  1889年他考上了紐西蘭大學。大學期間,他就自己動手製成一種靈敏的檢波器,試驗了在紐西蘭大地上的第一次電報,並發表了電磁學方面的論文。憑著這幾篇論文,大學畢業幾年後,盧瑟福到了劍橋大學的卡文迪實驗室。  在這裡,他接受了老師湯姆孫的建議,開始了對原子的探試。
  •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鱷魚,是盧瑟福科學精神的象徵。(網絡圖) 這個銅像的主人就是被同行稱為「科學鱷魚」的盧瑟福。盧瑟福絕對算是全世界對諾貝爾獎貢獻最大的人,因為他和他的學生,一共12人相繼獲得諾貝爾獎。 盧瑟福在實驗室(網絡圖) 經過一翻論證,盧瑟福決定用一種叫「α」的粒子去轟擊原子。
  • 【科技名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
    【10月19日科技名家推薦:盧瑟福】  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  然而,盧瑟福的功績還不止於此。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1871年,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895年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實習,成為物理學家湯姆生的學生和助手。
  • 又一個「桃李滿天下」的老師盧瑟福
    (多少人被稱為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了emmm。。。。。。)他出生在紐西蘭的工人家庭中,父親是手工業工人,母親是小學教師,家裡有十二個兄弟姐妹,盧瑟福從小就懂得團結互助,他的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節衣縮食攻他上學,後來聽說學習好可以拿到獎學金,他就拼命的學習,他的大部分學費都是靠獎學金得來的。
  • 致敬盧瑟福,淺談「行星繞日」原子模型的由來
    「行星繞日」模型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一種模型,盧瑟福提出這個模型是基於α粒子散射實驗的現象提出的。這個模型能夠合理的去解釋一些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並且對此前提出的原子的「西瓜模型」(又稱「麵包葡萄乾模型」)提出質疑。並且就α粒子實驗來說,盧瑟福模型是解釋其現象最方便,最直觀的一種模型。
  • 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湯姆遜的學生,在湯姆遜的指導下,盧瑟福對各種射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離子,盧瑟福稱它為a粒子。盧瑟福讓他的學生和助手用a粒子去轟擊金箔,利用螢光屏記錄那些穿過金箔的a粒子。
  • 為什麼說盧瑟福是發現「原子核」的「天選之人」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就是藉助於假說(模型)的力量而逐漸成熟的。在實驗發現電子之後的第六年一一1903年,湯姆生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結構模型一一「葡萄乾布丁」模型他認為原子裡面帶正電的部分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原子球體(直徑約為10-10米)中,而帶負電的電子則在這個球體中遊動。
  • 高能實驗物理學家張文裕:回憶導師盧瑟福生命中的最後兩年
    他的課﹑湯姆孫(J.Thompson)的課都要聽,還要聽幾門基礎課,例如狄拉克(P.Dirac)的量子力學和瓊斯(L.Jones)的物理化學。還有兩本書,是當時盧瑟福規定每個研究生都要念的。一本是海特勒(W. Heitler)寫的《輻射的量子論》,一本是莫特(N. Mott)和馬塞(H. Masell)合寫的《原子碰撞理論》。這兩本書對我的幫助很大,真正是結合物理問題來寫的,不像有的書儘是符號。
  • 盧瑟福從挖土豆的窮小子到科學偉人
    盧瑟福的祖父本來是個蘇格蘭人。後來到紐西蘭,開始了新的生活.盧瑟福小時候家裡的兄弟姐妹眾多,生活也異常艱苦,但他很努力,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好。盧瑟福非常想去英國深造,好在當時有個倫敦博覽會提供的獎學金考試,競爭激烈,本來他也沒報太大希望。
  • 桃李滿天下,盧瑟福,一個注重培養人才的成功者
    一個神一樣的教育者,:盧瑟福: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獲諾貝爾物理獎。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1951年。
  • 大家牛才是真的牛,盧瑟福和數個諾貝爾獎(郵票欣賞)|百家故事
    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裡將原子分裂,他又在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第104號元素為紀念他而命名為「鑪」。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 科學(普)有道:原子論簡史
    李子布丁模型和盧瑟福模型1909年,湯姆森的學生之一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駁斥了葡萄乾布丁模型。盧瑟福發現,原子的正電荷和大部分質量都在原子的中心或原子核上。他描述了一個行星模型,其中電子圍繞一個帶正電荷的小原子核旋轉。
  • 1898年9月1日,盧瑟福命名α粒子和β粒子
    1898年9月1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為《鈾元素的放射性及放射產生的導電性》。
  • 除了自己獲獎,還培養了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盧瑟福或是最強導師
    高中物理課本上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叫做「α(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也稱作「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根據這個實驗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貝塔)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為了紀念盧瑟福的成就,元素周期的第104號元素「鈩」,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盧瑟福轟開原子,發現質子,並且預言中子的存在
    當年盧瑟福剛27歲,這絕對是繼承了瑞利的優良傳統,當年瑞利就是伯樂,相中了湯姆遜,湯姆遜28歲就當上教授了,現在這個湯姆遜又臨兵點將把27歲的盧瑟福也派過去了,盧瑟福聽了也挺高興的,直接從學生就變成老師了,同樣搞科研當教授還能賺錢。
  • 除了自己獲獎,還培養了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盧瑟福或是最強導師
    那次考試人數眾多,成績優異者比比皆是,盧瑟福本身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考完回家之後,正趕上自己家菜園子土豆豐收,盧瑟福二話不說也開始下地挖土豆了。1895年,在地裡挖土豆的盧瑟福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發來的通知書,通知他已被錄取為倫敦國際博覽會的獎學金生。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就這樣艱苦的環境,要想讀大學就得靠獎學金,這對於盧瑟福來說倒沒有什麼難度,他就是靠獎學金讀完了大學,要想繼續深造,還得靠獎學金,這對於盧瑟福來說有點難度。大學畢業後,盧瑟福參加了劍橋大學的獎學金考試,只考了第二名,可人家劍橋只要一個,難道農家少年的飛天夢就這麼斷絕了嗎?
  • 「展廳展品」湯姆遜和盧瑟福引發的科學革命
    (圖片來自於網絡)在這幅圖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即突破點。人類對於知識的探求,就是通過不同點的突破逐步進行的。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到達突破點,那麼,那些推動人類某一領域進步的頂尖科學家,是如何達到突破點並推動科學發展的呢?大家不妨來科技館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