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桃李滿天下」的老師盧瑟福

2020-12-04 笑看科普吧

我們之前提到的費米、J·J·湯姆遜培,不僅自己獲得了諾貝爾,自己也有好多的弟子獲得了諾貝爾,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歐內斯特·盧瑟福,他同樣培養了十一個獲得諾貝爾的學生和助手,當然他也是湯姆遜的弟子,這位原子核物理之父,被認為是繼法拉第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多少人被稱為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了emmm。。。。。。)

他出生在紐西蘭的工人家庭中,父親是手工業工人,母親是小學教師,家裡有十二個兄弟姐妹,盧瑟福從小就懂得團結互助,他的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節衣縮食攻他上學,後來聽說學習好可以拿到獎學金,他就拼命的學習,他的大部分學費都是靠獎學金得來的。23歲時獲得了文學學士、理學學士、文學碩士三個學位,從紐西蘭大學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跟隨湯姆遜研究,主攻物理學,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經過湯姆遜的介紹任職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物理教授,後來回到英國任職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系主任,之後接任湯姆遜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最後病逝於劍橋大學,與牛頓等人葬一起。

他在原子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過他的研究發現放射性是原子內部自發的變化,放射性能使一種原子改變成另一種原子打破了元素不會變化的傳統觀念,他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後來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他從氮核中打出的一種粒子,並測定了它的電荷與質量,他把這種粒子命名為質子。他通過α粒子散射研究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他還找到了元素人工衰變的正確途徑,實現了人工核反應,在他晚年成功的利用人工加速粒子引起了核反應。

盧瑟福有一個外號叫「鱷魚」,原因是他小時候家境貧寒,他為了學業培養了勇往直前的精神,鱷魚也有這種從不回頭的特點,所以他的學生給他取了這個外號,並把鱷魚的徽章掛在了實驗室的門上,更有趣的是他因對元素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的諾貝爾獎是化學獎,一夜之間從物理學家變成了化學家。他為人和善,從來沒有失去過一位朋友,正因為他這種性格培養了一大批獲得諾貝爾獎的助手和學生,被卡皮查稱為是一位偉人。

相關焦點

  • 桃李滿天下,盧瑟福,一個注重培養人才的成功者
    一個神一樣的教育者,:盧瑟福: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獲諾貝爾物理獎。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1951年。
  • 【科技名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
    【10月19日科技名家推薦:盧瑟福】  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  然而,盧瑟福的功績還不止於此。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1871年,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895年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實習,成為物理學家湯姆生的學生和助手。
  • 科技手抄報資料:盧瑟福
    盧瑟福出生於紐西蘭的一個偏僻小村莊,他從小就嚮往解釋宇宙,嚮往發明,嚮往創造。  1889年他考上了紐西蘭大學。大學期間,他就自己動手製成一種靈敏的檢波器,試驗了在紐西蘭大地上的第一次電報,並發表了電磁學方面的論文。憑著這幾篇論文,大學畢業幾年後,盧瑟福到了劍橋大學的卡文迪實驗室。  在這裡,他接受了老師湯姆孫的建議,開始了對原子的探試。
  • 這位老師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他的學生中有6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有一個諾獎由兩位獲得者共享),此外他的3位助手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1895年,盧瑟福被招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了湯姆遜的學生,備受湯姆遜賞識。僅僅學習了三年,就被導師湯姆遜推薦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擔任物理教授,從事放射性現象研究。 當時,盧瑟福年僅27歲,比湯姆遜接任瑞利當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時還年輕1歲,讓他更想不到的是,老師的一句推薦,竟成就了他的諾獎之路。
  •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所實驗室門前,有一個高高聳立的半身銅像,銅像旁邊臥著一條張牙舞爪的鱷魚。 「為什麼要雕一條鱷魚呀?」路過的行人常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些優秀的學生,都受過盧瑟福優秀品德的言傳身教。而這位偉大的老師,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打開了神秘的原子宮殿之門。 1908年,37歲的盧瑟福由於在放射性現象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而獲諾貝爾化學獎後,並沒有躺在功勞席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原子構造。 「原子的模樣應該像西瓜一樣,瓜瓣就是原子內部分布的正電荷,瓜子就是電子。」老師湯姆遜如此形象地說。
  • 盧瑟福轟開原子,發現質子,並且預言中子的存在
    老師這麼一問,這在學生心裡那就是一道論文題目,不過灰塵在小,有的時候我們透過陽光還是能夠看見的,電子可是小到無法想像啊,你要想讓電子顯型那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查爾斯威爾遜終於在 1911年完成了自己的實驗儀器起名為雲視,原理和剛才說的差不多,就是能夠讓足夠潮溼的空氣瞬間膨脹,這種膨脹就可以讓一個封閉的容器裡面溫度降到露點以下,就是容器中的水分達到一個過飽和的狀態,
  • 除了自己獲獎,還培養了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盧瑟福或是最強導師
    孩子是誰,並不重要,跟什麼樣的老師學,非常重要,老師的級別,決定了孩子的表現。孩子們跟「盧瑟福」這樣的老師學,能學到什麼呢?盧瑟福的老師湯姆遜就是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這就是一種「師承」。盧瑟福達到了這樣的高度,也正是這樣的高度,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有一個很高的起點。所以當人們討論盧瑟福的時候,總是想起他培養了眾多優秀的學生。畢竟,能夠像他這樣培養出如此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實在是難得一見。
  • 盧瑟福從挖土豆的窮小子到科學偉人
    盧瑟福的祖父本來是個蘇格蘭人。後來到紐西蘭,開始了新的生活.盧瑟福小時候家裡的兄弟姐妹眾多,生活也異常艱苦,但他很努力,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好。盧瑟福非常想去英國深造,好在當時有個倫敦博覽會提供的獎學金考試,競爭激烈,本來他也沒報太大希望。
  • 為什麼說盧瑟福是發現「原子核」的「天選之人」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盧瑟福就是這樣的「天選之人」,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就落到了盧瑟福的頭上。為什麼我們剛才說盧瑟福是「天選之人」呢,兩個原因:一、他是湯姆生的學生,在老師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後,他積極地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二、他手中正好有能夠「砸開」原子的「秘密武器」。而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元素放射性的發現。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了鈾的放射性,居裡就曾指出放射性是原子的內在過程。由此產生了原子結構的思想,也提出了探究這一結構的任務。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老湯姆孫提出西瓜模型以後得意洋洋,以為又創造了一個奇蹟,說不定還能獲一次諾貝爾獎,可是沒想到了他的學生——盧瑟福。盧瑟福更是神人,簡直就是一個勵志帝,他可沒有老師湯姆孫優厚的家庭條件,他就是一農家少年,其實象湯姆孫這麼好家庭條件的真不多,不過人家愛學習,放個牛砍個柴也忘不了看書,結果就鬧出了笑話。
  • 故事: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盧瑟福更是神人,簡直就是一個勵志帝,他可沒有老師湯姆孫優厚的家庭條件,他就是一農家少年,其實象湯姆孫這麼好家庭條件的真不多,不過人家愛學習,放個牛砍個柴也忘不了看書,結果就鬧出了笑話。這項絕技就是無線電技術,自從赫茲發現電磁波以來,人們都對無線電應用興趣頗大,這方面領先的又大家知道的富家公子馬可尼和窮困潦倒的特斯拉,還有一個不知道就是盧瑟福。盧瑟福打算到劍橋後賣了無線電的專利就把媳婦兒接過來,倆人恩恩愛愛雙宿雙飛,他的小算盤打得確實很好,不過卻遭到了老師湯姆孫的反對。
  • 除了自己獲獎,還培養了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盧瑟福或是最強導師
    早年困窘與最後一個土豆1871年8月13日,盧瑟福誕生在紐西蘭南島的納爾遜附近一個蘇格蘭移民家庭。母親是個教師,會彈鋼琴。父親是一位直率而精力充沛的人,經營了一家興隆的亞麻廠。這時,盧瑟福知道自己的命運要徹底改變了,他扔掉了頭喊道:「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啦!」「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這句話聽起來心酸又驕傲,但這種喜悅的心情伴隨著盧瑟福,也堅定了他的理想——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 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湯姆遜的學生,在湯姆遜的指導下,盧瑟福對各種射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離子,盧瑟福稱它為a粒子。盧瑟福讓他的學生和助手用a粒子去轟擊金箔,利用螢光屏記錄那些穿過金箔的a粒子。
  • [趣味化學]揭開原子內幕的盧瑟福
    根據以上a粒子穿過金屬箔的實驗現象(這個實驗被稱為a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設想,原子內部一定有一個帶正電的堅硬的核,a粒子碰到核上就會被反彈回來,碰偏了就會改變方向,發生一定角度的偏轉,而原子的核佔據的空間很小,所以大部分a粒子還是能穿過去。他根據這一假定計算出,原子核半徑約為3×10-12釐米,而原子的半徑為1.6×l0-8釐米。
  •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他被科學界譽為「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過一個朋友」的人。  盧瑟福5歲時上了泉林村小學,他的母親和外祖母都曾在此任教,後來由於家庭搬遷,他又轉學到福克斯希爾村小學。  盧瑟福的父母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儘管家庭收入僅夠餬口還是出錢供他讀書。為此一家人節衣縮食,在生活上非常刻苦,一直供他念完大學。
  • 致敬盧瑟福,淺談「行星繞日」原子模型的由來
    α粒子散射實驗(Geiger–Marsden experiment(s))又稱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Geiger-Marsden實驗或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是1909年蓋革和馬斯登在盧瑟福指導下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的一個著名物理實驗。目的就是為了探究原子的內部結構。此前人們已經知道了原子裡面有電子(帶負電)以及帶正電的部分。但是對於原子的細微結構,人們卻一無所知。
  • 桃李滿天下的周培源
    回國後,他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教務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大學校長等職,並在那裡教授物理長達半個多世紀,因而稱得上是桃李滿天下了。  在美國,早年不少著名的華僑學者、專家都與周培源有過一段難以忘懷的奇緣。曾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數學家陳省身,1930年參加清華大學研究院入學考試,力學科目的出題人和閱卷人均為周培源。
  • 高能實驗物理學家張文裕:回憶導師盧瑟福生命中的最後兩年
    該實驗室主任就是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記得他第一次接見我時,身穿爵位袍,端坐在一個臺子上面,身前一張桌子,就像他的畫像那樣。氣氛很正式,很嚴肅認真,但是態度很友好。他問我做過什麼工作,又問我在核物理方面準備做什麼,帶了什麼題目來。卡文迪什實驗室有研究生自帶題目的傳統。我如實回答:沒有搞過核物理,也沒有帶題目。他就安排我參加聽課。
  • 中央音樂學院王振山教授:桃李滿天下的他教你如何成為好「伯樂」
    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王振山教授教學嚴謹、科學。三十餘年來,培養了許多優秀小提琴家,在美國波士頓、洛杉磯、匹茲堡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國家愛樂樂團等國內外著名樂團中演奏。很多學生參加國際國內小提琴比賽獲第一名。
  • 大家牛才是真的牛,盧瑟福和數個諾貝爾獎(郵票欣賞)|百家故事
    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