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盧瑟福是發現「原子核」的「天選之人」

2020-12-07 化學幫幫忙

人們從古代開始就對物質的構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限於當時科技水平的低下,人們只能用想像和經驗來彌補認識的不足。古希臘的哲學家曾經提出過「四元素」說,而古代中國哲學家也提出金木水火土五行,認為萬物統一於五行,即五種元素。

古希臘的四元素說

時間來到了十九世紀,英國年輕的科學家道爾頓結合前人的質量守恆定律、定比定律,經過自己的潛心研究提出了他的原子論學說,迅速被部分科學工作者所接受,在科學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原子的熱潮。當時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接受了道爾頓的原子理論,認為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原子,是一個不可再分的實心小球。

道爾頓

打破「原子不可再分」神話的是J. J.湯姆生。他從1886年起研究真空放電,經過11年的努力,於1897年4月30日向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了實驗結果。他測定了電子的速率及其荷質比(m/e),明確地指出它們是帶負電荷的帶電粒子,其荷質比至少超過氫離子的荷質比1000倍。但是,電子是否比原子更基本呢?帶著這個問題,湯姆生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他分別在真空管中充入不同的稀薄氣體,又用不同材料的陰極重複實驗,電子的荷質比都不改變。據此,他斷言電子是一切原子中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這一斷言無疑是向傳統觀念挑戰的宣言,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話至此已支離破碎。

湯姆生

通常情況下呈電中性的原子中還包含有帶負電的電子這一事實表明原子中必定還包含有帶正電的部分,那麼這些正電荷的載體是什麼呢?它們又是如何在原子中分布的?但是對單個電子的直接感知永遠是超出人類感官的能力之外的。好在,人類洞察自然的本領與手段並不限於直接感覺。恩格斯曾指出:「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就是藉助於假說(模型)的力量而逐漸成熟的。

在實驗發現電子之後的第六年一一1903年,湯姆生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結構模型一一「葡萄乾布丁」模型他認為原子裡面帶正電的部分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原子球體(直徑約為10-10米)中,而帶負電的電子則在這個球體中遊動。

湯姆生的這種原子結構模型使人們對原子的認識產生了質的飛躍,拉開了人類探索原子內部奧秘的序幕。但是湯姆生提出的這樣的假說要轉變為科學理論還需要大量的實證,還需要對原子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無論是證實還是證偽,我們必定都要打入原子的內部去獲取情報,才可以知道在原子內部是否存在均勻分布著的正電荷。那麼,怎麼進去呢?派誰去呢?誰有這麼大的本事?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盧瑟福就是這樣的「天選之人」,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就落到了盧瑟福的頭上。

盧瑟福

在講盧瑟福的研究之前我想先請朋友們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把原子比喻成一個球,現在想知道這個球裡面有什麼,你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研究它內部的結構?

當然是用一個硬東西將球砸開呀,裡面有什麼不就一目了然了嘛。

盧瑟福在當時和我們想的是一樣的。那麼,問題來了,原子是微觀粒子,非常微小,用什麼砸?既然原子是微觀粒子,個頭非常小。那麼,你用來砸它的東西也必須是與它大小相仿的微粒,而且需要帶電荷,這樣就可以了解原子內部電荷的分布情況。最後,這種微粒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和速度,這樣才會具有一定的動量,才能把原子「砸開」,一窺其內部情況(即不能用電子這樣的微粒去轟擊)。為什麼我們剛才說盧瑟福是「天選之人」呢,兩個原因:一、他是湯姆生的學生,在老師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後,他積極地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二、他手中正好有能夠「砸開」原子的「秘密武器」。

而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元素放射性的發現。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了鈾的放射性,居裡就曾指出放射性是原子的內在過程。由此產生了原子結構的思想,也提出了探究這一結構的任務。「放射性」這個術語是居裡夫人提出來的,用它來描述鈾的輻射能力。

居裡夫人

居裡夫人還進一步發現了第二种放射性物質——釙。到1898年12月,居裡夫婦又提煉出一些放射性比釙還要強的東西,其中含有另一種在化學特性上和鋇很相似的元素,居裡夫婦把它定名為鐳,意思是「射線」。盧瑟福也參與了元素放射性的研究,並於1898年發現鈾和鈾的化合物所發出的射線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極易被阻擋物吸收的,他稱之為α射線;另一種有較強的穿透能力,他稱之為β射線。經過盧瑟福設計的巧妙實驗,最終研究得出α射線就是高速運動著的氦離子(He2+)流,而α粒子完全具備我們剛才所說的砸開原子的幾個條件:有質量、有速度、帶電荷。當1903年盧瑟福的老師J. J.湯姆生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結構模型一一「葡萄乾布丁」式之後,盧瑟福便萌發了用α粒子砸開原子來驗證湯姆生原子結構模型的想法。但此時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砸什麼?既然要研究原子的內部結構,當然是砸向某種原子,但是原子很微小,宏觀物體都是由數量及其龐大的原子構成的,要使α粒子砸向單個原子幾乎是不可能的。有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呢?盧瑟福的助手給他提供了一個該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都知道金屬有延性,是指金屬可以抽成細絲。例如最細的白金絲直徑不過1/5000mm。金屬又有展性,是指可以壓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延展性最好的金屬是金。據報導①有人將28克金延展至65公裡長;②一兩黃金,壓成金箔可覆蓋兩個籃球場。那麼,金箔自然會成為盧瑟福的選擇。

金箔

怎麼砸?怎麼觀察?最好要向金箔發射一束α粒子,我們要觀察α粒子與金箔的原子發生作用後會怎麼運動。(它們也許會徑直穿過金箔,也許會發生某種偏轉,也許會以各種角度反彈回來。因此,要做「散射」實驗。)觀測α粒子散射靠的是閃鋅屏,閃鋅屏也叫閃爍屏,是在屏幕上塗一層硫化鋅,α粒子打到它上面會發出微弱的閃光。實驗者用肉眼通過顯微鏡對準閃爍屏幕,一個一個地計數,再移動顯微鏡的位置,分別讀取不同位置的閃爍數,由此可以確定α粒子散射的統計分布。

除了上述的問題之外,做這樣一個實驗能不能在正常的空氣環境中進行?當然不行,這樣的實驗顯然需要在真空中進行,防止氣體分子對α粒子的運動產生影響。

至此,所有重大問題都找到了解決辦法,盧瑟福開始了震驚世界的著名實驗——「α粒子散射實驗」。

α粒子散射實驗示意圖

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只是想驗證湯姆生的原子結構模型,並不是想推翻他的老師的設想,但實驗結果卻遠非他想像的那麼簡單。α粒子散射實驗的數據顯示三個主要結果。第一,絕大多數α粒子直接穿過,沒有發生任何偏轉;第二,有少量α離子發生小角度的偏轉;第三,有非常少的α粒子(大約1/50000)沿著來的方向被彈回。

這個實驗的重點就在第三個現象上。α粒子如果被反彈回來,一定是遇到了質量比自身大得多的微粒(根據動量定律)。我們不難想像出金原子裡絕大多數地方都是空的(證據:實驗時,絕大多數的α粒子都垂直通過了金箔),金原子中絕大部分質量都集中在原子中一塊很小的區域裡(證據:實驗時,一些α粒子居然從金箔向它們入射的大致方向反彈回來。這種結果很少見)。

那麼實驗中的第二個現象可以讓我們得出什麼結論呢?有少量α粒子發生小角度的偏轉,說明它一定沒有碰上那個質量非常巨大而體積又非常小的區域,那麼為什麼還會發生小角度的偏轉?從電荷角度考慮,α粒子帶有正電荷,它們一定靠近但並沒有碰上原子中的正電荷。而發生小角度偏轉的這部分α粒子數量也是很少的,那就說明原子中的正電荷肯定也集中在某個很微小的區域。由於原子是電中性的,那麼帶負電荷的電子只能在這個帶正電荷微小的區域之外啦。

盧瑟福原本只是希望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老師湯姆生的原子結構模型,結果實驗現象與他當初的設想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盧瑟福完美踐行了亞里斯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他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的證據歷時兩年終於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盧瑟福所描述的原子裡有一個帶正電的、比原子本身小10000倍的中心。這個中心同時也包含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對於金原子來說,他發現原子中心的電量大約是電子電量的100倍。電子圍繞著帶正電的中心高速旋轉,就像行星圍繞太陽運動一樣,因此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也被稱為「行星模型」。1911年3月,這種新的原子模型在科學界公布。隨後,1912年10月,盧瑟福第一次使用了「原子核」這個術語。

盧瑟福「行星模型」

相關焦點

  • 盧瑟福轟開原子,發現質子,並且預言中子的存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1898年盧瑟福剛剛學習了三年,他老師湯姆遜收到了一封信,是加拿大的麥克吉爾大學,我們這邊師資緊缺,想麻煩湯姆遜老師看看能不能從您的研究生裡面選一位來我們這當教授,您手底下的人隨便挑一位,那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主啊,湯姆遜一看盛情難卻就想把他最喜歡的學生盧瑟福派過去。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盧瑟福的母親要他放牛的時候順便撿柴火,對於盧瑟福這麼聰明的人來說,自然不會老老實實地幹活,他把柴火綁在了牛尾巴上,為什麼不放在牛背上呀,因為他要騎在牛背上,結果進門的時候牛尾巴落在門外,牛一使勁尾巴掙斷了,這個故事是不是有點熟悉呀,我們洪武朱皇帝也幹過這活,不過盧瑟福沒有象朱元璋一樣把牛吃了,因為這是他自己家的牛。
  • 故事: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要說質子,還得從老湯姆孫說起。老湯姆孫發現電子之後,聲望日隆,成為了物理學界領軍人物,不過老湯姆孫並沒有故步自封,而是銳意進取,打算再次開創輝煌,於是老湯姆孫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老湯姆孫認為原子就是一個西瓜。
  • 盧瑟福100多年前看到了原子核!
    很多朋友可能不理解電子為什麼也能拿來放大圖像,其實這是利用電子的波粒二象性來作為「光源」的!當然電子束在100千伏電壓加速下時,對應的波長為0.004nm,如果需要短的波源,那麼提高加速電壓,當然電子顯微鏡也只能在一定範圍內調整,並不能隨心所欲按你想要的倍率調整,要不然你得升級一臺更高加電壓的電子顯微鏡!
  • 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
    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但是原子本身又可以繼續細分,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不同的原子外面有不同數量的電子,那麼就有一個疑問,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呢?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最開始提出一個原子結構的模型的人,就是湯姆森,也就是是電子的發現者,湯姆森發現原子內部居然會有另一種物質存在:電子,而且電子不僅僅可以在原子內部運動,還可以脫離原子跑出來,所以湯姆森就提出一種原子的結構模型:西瓜模型。原子就好像是由多個電子組成,有點類似於西瓜裡面有很多西瓜籽,這些西瓜籽相對均勻的分布在原子裡面。
  • 電子為什麼不掉進原子核裡面
    但是同樣的問題卻沒有發生在原子內部,原子內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萬有引力雖然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們之前有強大的電磁力,那為什麼電子最終卻沒有落到原子核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頭說起了。不過湯姆孫的學生盧瑟福表示還是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吧。這個不做實驗憑空想像出來的理論被打臉的太多了,為了驗證老師的理論,盧瑟福決定做一個實驗,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試驗。
  •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鱷魚象徵科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常常這樣解釋說,「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裡,鱷魚勇往直前,絕不四顧,張開大嘴就會吞食一切。」 「鱷魚和銅像有什麼關係呢?」人們大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 「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位主人公就像鱷魚一樣,在科學之海中勇往直前,從不退縮。」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說。
  • 尋找萬物的本源:進入原子核
    發現質子對於原子核的研究,其實還和上一期的老朋友盧瑟福有關。上一期,我們有聊到盧瑟福研究原子時,用α粒子(氦核)轟擊金箔,然後記錄α粒子之後的變化。通過這個辦法,盧瑟福發現原子核。那關於原子核是不是可以再分,盧瑟福想到的還是用α粒子轟擊的辦法。其實也好理解,他無非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撞開原子核,這樣不就知道原子核是不是可再分了。這次盧瑟福選擇的是轟擊氮原子核,結果他發現有一些極其小的物質被炸了出來。經過分析,他發現這些極其小的物質就是氫原子核。
  • 【科技名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
    然而,盧瑟福的功績還不止於此。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1871年,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895年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實習,成為物理學家湯姆生的學生和助手。
  • [趣味化學]揭開原子內幕的盧瑟福
    盧瑟福進一步對口射線的穿透力進行研究,他發現,大部分a粒子都可以穿透薄的金屬箔,這些粒子在金屬箔中「如入無人之境」,可以大搖大擺地通過。這一現象說明,固體中原子間並不是密不可人的,排列並不緊密,內部有許多空隙,所以a粒子可以穿過金屬箔而不改變方向。  實驗發現,也有少數a粒子穿過金屬箔時,好象被什麼東西擠了一下,因而行動軌跡發生了一定角度的偏轉。
  • 改變世界的科學實驗:發現原子核的存在(圖)
    達爾文的蘭花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達爾文乘坐小獵犬號完成的那次著名的南美之旅。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進行了一些最重要的科學考察。那裡有20個左右的島嶼,每座島上都生長著獨特的蘭花,完全適應了所在島嶼的特殊環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達爾文回到英國後所做的試驗,其中有些就與蘭花有關。
  • 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湯姆遜的學生,在湯姆遜的指導下,盧瑟福對各種射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離子,盧瑟福稱它為a粒子。盧瑟福讓他的學生和助手用a粒子去轟擊金箔,利用螢光屏記錄那些穿過金箔的a粒子。
  • 盧瑟福從挖土豆的窮小子到科學偉人
    當劍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下來的時候,他還在挖土豆,當他看到通知書,他說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挖的最後一個土豆了。後來他加入到了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遜的研究生。湯姆遜就是成功發現電子的人,是當時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湯姆孫非常欣賞他的才能。當時流行的原子模型還是湯姆孫的布丁模型(棗糕模型、西瓜模型).
  •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年8月30日生於紐西蘭,因研究放射性物質及對原子科學的貢獻,被稱為核物理之父,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於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為紀念他,第104號元素被命名為「鑪」。歐內斯特·盧瑟福祖籍蘇格蘭,祖輩皆務農,盧瑟福兄弟姐妹一共12人,他排行老四。他的童年是艱苦,12個兄弟姐妹的生計全靠父母的勞動。
  • 致敬盧瑟福,淺談「行星繞日」原子模型的由來
    「行星繞日」模型裡的「行星」指的是電子,而「恆星」指的是原子核。「行星繞日」模型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一種模型,盧瑟福提出這個模型是基於α粒子散射實驗的現象提出的。這個模型能夠合理的去解釋一些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並且對此前提出的原子的「西瓜模型」(又稱「麵包葡萄乾模型」)提出質疑。
  • 電子為什麼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1909年,盧瑟福用a粒子轟擊金屬箔時發現:大部分a粒子都可以穿透薄的金屬箔而不改變方向盧瑟福由此推測原子中大部分是空的,內部一定有一個帶正電的堅硬的核集中了原子絕大部分質量,a粒子碰到核上就會被反彈回來,碰偏了就會改變方向,發生一定角度的偏轉,因為原子核佔據的空間很小,所以大部分a粒子能穿透過去。1920年,盧瑟福提出了中子的概念,認為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並於1931年得到證實。盧瑟福把太陽系和原子結構進行類比,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 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在不少的原子示意圖中,正如行星環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在環繞原子核旋轉。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當年盧瑟福笑傲江湖,成為一代雄主,當然因為他功力高絕,門下弟子眾多,更重要的是他手握屠龍寶刀,足以號令天下。這把屠龍刀就是α粒子。靠著α粒子,盧瑟福做了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就是這麼來的,靠著α粒子,盧瑟福發現了質子,揭開了原子核的秘密,這把屠龍刀借給弟子查德威克玩了兩天,查德威克就發現了中子,徹底了解了原子核的構成。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靠著α粒子,盧瑟福做了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就是這麼來的,靠著α粒子,盧瑟福發現了質子,揭開了原子核的秘密,這把屠龍刀借給弟子查德威克玩了兩天,查德威克就發現了中子,徹底了解了原子核的構成。雖然屠龍在手,天下無敵,不過倚天劍還是出現了,對屠龍刀的地位發起了挑戰,β射線就是這把倚天劍。
  • 天選之人是什麼梗 天選之人含義出處及相關段子
    「天選之人」是很常見的網絡用語,從字面意思大概就可以理解了,那麼天選之人出自哪裡?下面來看看。「天選之人」是什麼意思  作為網絡流行詞的該詞,字面上的意思是指上天選擇的人,作為網絡流行語,主要在英雄聯盟、絕地求生等網路遊戲玩家中流行,指的是遊戲中運氣極好的玩家,能夠絕地躺贏,0殺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