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科學實驗:發現原子核的存在(圖)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編者的話:世界上每天都有眾多科學家進行著不計其數的科學實驗,可惜大多數研究不為人知或沒有得到廣泛讚譽。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項試驗不僅能吸引科學家們的注意,也會讓普通人倍加關注。這是因為它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或是提供了針對某種頑疾的解決之道。您也許會認為,這種改變世界的實驗肯定非常複雜。對於某些實驗來說,您這種觀點一點沒錯。但是,優美而簡潔的實驗也多如繁星。

  本期博客為您列出九項偉大的實驗,它們分布於生物、化學、物理和心理學研究等領域,時間跨度長達200年。

  達爾文的蘭花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達爾文乘坐小獵犬號完成的那次著名的南美之旅。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進行了一些最重要的科學考察。那裡有20個左右的島嶼,每座島上都生長著獨特的蘭花,完全適應了所在島嶼的特殊環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達爾文回到英國後所做的試驗,其中有些就與蘭花有關。

  達爾文在種植和研究了一些本土蘭花品種後發現,蘭花的複雜花形正是為了吸引特殊品種的昆蟲來為自己授粉。這些昆蟲的外形都與某一亞種的蘭花非常匹配。這就如同加拉帕戈斯雀的鳥喙,每種形態都與特定的食物來源相適應。以伯利恆蘭為例,這種花的花蜜存儲在30釐米深的花朵底部。當達爾文看到花的結構時,便預測有一種與之匹配的動物存在。果然,在1903年,科學家發現長喙天蛾,它的長喙特別適合伸到蘭花的花蜜管底部。

  達爾文以收集到的蘭花和授粉昆蟲的資料鞏固自然選擇的理論基礎。他認為,異花授粉所產生的蘭花比自花授粉產生的蘭花更適合生存,同系繁殖的形式將降低遺傳差異性,最終直接影響該物種的生存。因此,三年後,他首次提出了「物種起源」的自然選擇理論。達爾文只用幾個蘭花的試驗便支撐起了這個理論的現代框架。

  原子核存在的鐵證

  1908年,物理學家盧瑟福因其放射性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他隨即開始進行一些實驗,意圖確定原子的結構。這些實驗基於他此前的研究。盧瑟福知道放射性射線有兩種類型———α射線和β射線。盧瑟福確定出α射線是正電粒子流。當他將α射線照射在屏幕上時,會形成一個清晰豔麗的圖像。但是如果他在α射線源和屏幕之間放置一個雲母薄板,由此產生的圖像將變成向四周散射。顯然,雲母薄板對一些α射線粒子形成了散射。但這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1911年,他在α射線和屏幕之間放置了一張只有一兩個原子厚的金箔片,在α射線源旁又放了第二個屏幕,想看看是否有粒子被反射回來。在薄片後面的屏幕上,盧瑟福看到了與上次相同的散射圖譜。而在薄片前面的屏幕上,盧瑟福驚奇地發現,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了。

  盧瑟福的結論是,是金原子核心的強大正電荷讓α粒子反彈回去的。他把這個強大的正電荷稱為「原子核」。如今,我們一提到原子仍然會想到盧瑟福所做的努力:僅含有幾個電子的廣闊空間中央,便是那帶正電荷的微小原子核。

  首次

  疫苗接種

  直到20世紀晚期,天花才在世界範圍根除。在此之前,天花一直是嚴重的健康威脅。在18世紀,瑞士和法國的新生兒中有10%死於這種由天花引發的疾病。當時唯一的「解藥」是感染過天花而倖存下來的人。許多人給自己注射天花病人創口滲出的體液,希望通過感染輕度天花獲得免疫力。不幸的是,不少人死於這種危險的自我接種嘗試。

  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著手研究天花,並找到了一種可行的治療措施。他的實驗源於對家鄉擠奶女工的觀察。這些女工經常被牛痘感染,那是一種與天花類似,卻不致命的疾病。根據他的觀察,得過牛痘的擠奶女工似乎不會被天花病毒傳染。因此,在1796年,詹納決定嘗試用牛痘感染人體,看是否會產生天花免疫性。他的實驗對象是一名叫作詹姆斯·菲普斯的小男孩。詹納在菲普斯的胳膊上劃了一道口子,然後從當地擠奶女工身上得了牛痘液體注入傷口中。菲普斯感染牛痘,但很快恢復健康。四十八天之後,詹納讓男孩接觸天花病毒,卻發現小男孩已經有了免疫力。

  如今,科學家們知道,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非常相似,以至於人體免疫系統無法區分它們。換句話說,那些本來針對牛痘病毒的抗體也會攻擊和消滅天花病毒。這種免疫系統的小小失誤卻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生命的最初———原生湯

  如果追溯到遙遠的上古時代,您將必然面對一個難題:解釋生命的化學組成———尤其是蛋白質和核酸,是如何在地球原始環境中形成的。

  1929年,生物學家霍爾丹和奧帕林各自獨立提出假設,海洋可能是形成有機化合物的「原生湯」。

  1953年,美國化學家尤裡和米勒對霍爾丹和奧帕林的猜想進行了測試實驗。他們小心翼翼地建立了一個密封系統,從而再現出地球早期大氣層環境。當時的海洋被模擬成盛有溫水的燒瓶,水蒸汽從水中釋放出來,被收集到另一個實驗燒瓶,尤裡和米勒對該實驗引入了氫氣、甲烷和氨氣,模擬無氧大氣層狀況。然後,他們用電火花代表閃電,引入到混合氣體構成的無氧大氣層中。最終,冷凝器對這些氣體進行冷卻成為液體,收集進行分析。

  一個星期後,尤裡和米勒得出了驚人的實驗結果———在冷卻的液體中存在大量有機化合物。米勒發現了幾種胺基酸,其中包括氨基乙酸、丙胺酸和穀氨酸。胺基酸是構築蛋白質的基礎,而蛋白質是細胞結構和細胞生化酶進行重要化學反應的關鍵成分。尤裡和米勒得出結論稱,有機分子能夠來自於無氧大氣層, 同時最簡單的生命體也可能在這種早期環境中孕育出來。

  光的研究

  9世紀初期,光纖仍然是一個謎題,激勵著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實驗。最值得注意的是託馬斯·楊的「雙縫實驗」,他的實驗告訴人們光是一種波,並不是粒子。但在那時,人們還是不知道它有多快。

  1878年,物理教師麥可遜設計了一項科學實驗,用以測定光速,並證實它是一種有限的、可度量的數量。以下是他的實驗步驟:

  1.首先,他在校園附近的海堤上放置兩個相隔很遠的鏡子,調整它們的位置,使光投射在一面鏡子上後,可以發射到另一面鏡子上。他測量了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發現為605.4029米。

  2.下一步,麥可遜使用一個蒸汽動力鼓風機使一面鏡子以每秒256轉的速度旋轉,另一面鏡子則保持靜止。

  3.他使用一個透鏡,將一束光聚焦於靜止的鏡子上,當光照射到靜止的鏡子上後,它會將其反射至旋轉的鏡子。麥可遜放置了一個觀測屏幕,由於第二面鏡子處於移動狀態,反射的光束會略有偏轉。

  4.麥可遜對偏差值進行測量,發現其距離為133毫米。

  5.使用這個數據,麥可遜計算出光每秒可傳播299949.53千米/秒。

  目前,科學界公認的光速為299792.5±0.1千米/秒,可見邁克遜測量是非常精確的。

  條件反射理論

  俄羅斯生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進行了狗唾液實驗。他最初進行這個實驗,是為了研究消化能力和血液循環系統。事實上,今天廣為人知的條件反射理論,就是他在進行犬類動物消化系統研究時發現的。

  巴甫洛夫試圖搞清唾液和胃部活動之間的關係。在此之前,他已發現犬類會首先分泌唾液,在此之後胃部才會開始消化。接下來,巴甫洛夫想知道外部刺激是否可以因此有類似的消化反應。為了進行這項試驗,他在為狗提供食物的同時,會點亮燈光、或是奏響節拍器或蜂鳴器。在沒有這些外部刺激的情況下,狗僅當看到食物和吃食物時才會分泌唾液。但是過了一陣子,當狗受到光線或聲音刺激時,也會開始分泌唾液,無論食物是否存在。巴甫洛夫還發現當額外刺激被證實經常「出錯」時,這種條件反射將逐漸消失。例如:如果嗡嗡聲反覆出現,卻沒有食物,狗最終將不會在聲音刺激下分泌唾液。通過這個成果,此學科各方面的知識得以轉變和擴展。

相關焦點

  • 改變世界十大實驗 居裡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圖)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僅在2007年美國在科研上就花費了3680億美元,其中18%花費在了基礎科學研究上,還有22%花費在了應用研究上面。不管是不是在實驗室,每年都會有非常多的科學家在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雖然,大多數實驗的發明沒有獲得好評,但科學家們卻仍然樂此不疲,因為利用這些實驗的結果,我們更可以好地認識世界,解決某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評選了歷史上影響最大的10個實驗。
  • 【科學講座】周善貴:超重原子核與新元素
    2018年9月13日晚7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III第155講在玉泉路校區階一5教室如期舉行。本次講座的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周善貴研究員,周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超重原子核與新元素」的講座,他主要從理論預言、實驗進展、合成所面臨的挑戰、合成機制展望等方面探討超重原子核。
  • 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會有什麼東西存在呢?
    除了原子核和電子,還有什麼東西呢?進入微觀世界,我們就不能以宏觀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它們了,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關係就像地球和月亮一樣,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穩定的旋轉。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微觀世界裡,電子並不是穩定的圍繞著原子核旋轉,而是高速的、隨機的出現在原子的核外空間的任意位置。
  • 《科學》:原子核自旋或成新式存儲器
    研究人員表示,原子核自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小的計算機存儲器,這類新式存儲器可廣泛用於量子計算機。 該研究由美國猶他大學的克利斯朵夫·勃姆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丹納·麥卡密領導。勃姆在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表示:「這是一種全新的存儲和閱讀信息的方式,以前還沒有科學家採用電子方式閱讀原子核自旋存儲的數據。」
  •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圖)
    (原標題: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圖))
  • 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還存在什麼物質?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還存在什麼物質?進入微觀世界,我們就不能夠以宏觀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它,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關係就像地球和月亮一樣!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穩定的旋轉,但是事實卻不是如此,在微觀世界中,電子並不是穩定的圍繞原子核旋轉,而是在高速的,隨機的出現在原子的核外空間的任意位置,根據正統哥本哈根學派的描述,由於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會以概率波的形式彌散在整個原子裡,當有觀測者時,它就會在某個位置坍塌成一個點,通過對這些點所在的位置進行不斷的記錄,就可以發現電子的分布概率,這個分布概率圖被稱之為
  • 原子核和電子僅佔據原子的0.0001%,其他空間還存在什麼微粒?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原子的世界是典型的微觀世界,於是我們就不能用宏觀的思維和眼光來看待。原子內的電子運動情況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老老實實的圍繞著原子核一圈又一圈的轉,而是以很高的速度隨機出現在原子核外的一些位置,某一時刻在原子核的前面,下一時刻可能就跑到原子核之後了。
  • 垂釣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測,它會改變宇宙模型嗎
    因此,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大約等於正電子所攜帶的動能,即常數Q=K(請悉知動能和動量的區別)然而,實驗結果顯示出一個連續分布的能量值和正電子的發射數量關係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大多數正電子攜帶的能量都比Q小得多,能量為Q的正電子數量實際上為零。
  • 重磅發現:即便只少了一個質子,也將對原子核狀態產生重大影響!
    來自理研西田加速器科學中心(RIKEN Nishina Center For Accelerator-Based Science)及其合作者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從氟核中敲除單個質子,將其轉化為富含中子的氧同位素,可能會對原子核的狀態產生重大影響。這項研究可以幫助解釋一種被稱為氧中子滴線反常的現象。
  • 重磅發現:即便只少了一個質子,也將對原子核狀態產生重大影響
    來自理研西田加速器科學中心(RIKEN Nishina Center For Accelerator-Based Science)及其合作者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從氟核中敲除單個質子,將其轉化為富含中子的氧同位素,可能會對原子核的狀態產生重大影響。這項研究可以幫助解釋一種被稱為氧中子滴線反常的現象。
  • 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
    首先研究原子模型的科學肯定就是量子力學了,因為這是屬於微觀世界的研究範疇,但是微觀世界和我們宏觀世界卻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微觀世界裡面的粒子其運動法則並不遵守我們宏觀世界的牛頓力學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所以當人們最開始進入微觀世界研究的時候簡直是一頭霧水。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或顛覆傳統理論
    因為它提供的結果將有望對粒子標準模型進行限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4日消息,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近日《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文章,其中論述了一種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發現,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  原子核是由強核力聚合在一起的,這種力必須克服質子間的靜電斥力而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
  • 發生在中子星的爆炸,如何讓原子核產生?原子核內部發生了什麼?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由麻薩諸塞州洛厄爾大學核物理學家領導的一項發現,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對原子的理解,並有助於解釋外層空間的極端現象。這一突破揭示了存在於原子核中的對稱性,並不像科學家認為的那樣基本。這一發現揭示了原子核內的作用力,為更好地理解宇宙打開了大門,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人類是如何知道原子的存在的,它是如何構築了我們的物質世界?
    你可能聽說過,大千世界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構成的。你或許也知道,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它們。但原子確實存在,並與每樣事物發生相互作用,構築了我們的世界。科學的榮耀之處在於,它總是通過實際觀測來發現宇宙的奧秘。那麼,我們如何得出原子確實存在的結論呢?對這些微小的結構,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呢? 要證明原子的存在似乎非常簡單:只需要在顯微鏡下觀測就可以了。事實上,這個方法並不奏效,因為即使用最強大的光聚焦顯微鏡,我們也無法看到單個原子。物體之所以可見,是因為它能夠反射可見光波。
  • 靈魂的重量:第一個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科學實驗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飄渺的想像呢,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 你以為原子核只有圓形的?too naive!
    實驗發現鋇-144原子核呈梨形,並且這一結構的不對稱程度要比此前預測的更加顯著。
  • 高二物理教案:《原子核》教學設計
    (重、難點)  【知識要點】  一、原子核的組成  1.天然放射現象(1)物質發射射線的性質稱為。元素這種自發的放出射線的現象叫做.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稱為.(2)放射性不是少數幾種元素才有的,研究發現,原子序數大於的所有元素,都能自發的放出射線,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 「人造太陽」,足以改變世界的黑科技!
    2017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宣布,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我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在全球首次實現了5000萬度等離子體持續放電101.2秒的高約束運行,創造了世界之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宋雲濤:「其實我們每一次進步,每一個物理實驗的成功,都伴隨著很多的工程的,要做很多的驗證實驗,要經歷很多失敗。
  • 電磁波看不見摸不著,這個年輕人的奇思妙想改變了世界
    在此之前,英國人麥克斯韋曾經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麥克斯韋方程組,並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可是,電磁波這東西畢竟是看不見摸不著,當時是沒有多少人相信的。赫茲對此興趣濃厚,詳細研究了麥克斯韋的理論,並立志通過實驗的方式來證明電磁波的存在。依照麥克斯韋理論,變化的電流能輻射電磁波。於是赫茲根據電容器經由電火花會產生電流振蕩的原理,設計了一套電磁波發生器。
  • [趣味物理]原子核的質量虧損
    但科學家發現,如果把1個單位質量的中子和1個單位質量的質子放在一起,形成的原子核的質量並不等於2個單位質量。科學測量一再證實,任何一個原子核的質量總是小於組成這個核的質子和中子的單獨質量之和。科學家把少掉的那一份質量稱為原子核的質量虧損。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從相對論思想出發,導出了著名的質量能量相互聯繫關係式:E=M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