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省理工推薦,原子核內部未解之謎:沒人知道它發生了什麼
沒有人知道原子內部發生了什麼。在那個區域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一個密集的質子和中子的結合體,它給了原子大部分的質量。這些質子和中子被所謂的強力束縛而聚集在一起。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原子是哪種元素,中子的數量它是放射性的還是穩定的。 然而,沒有人知道這些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
-
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為什麼地球還沒坍縮成中子星?
其實中子星密度也沒什麼好稀奇的,假如按中子星的門檻計算密度的話,不過就是和原子核的密度差不多!而原子核就是物質世界中最小組成部分原子的核心而已,去掉了核外電子,剩下的就是原子核!一、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原子是在大爆炸137億年後形成的。當這個炎熱而密集的新生宇宙開始冷卻時,這就為夸克和電子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夸克結合在一起會形成質子和中子,而這些粒子處於原子核中。根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說法,這一切發生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鐘內。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後期,會經歷超新星爆炸,內核會形成緻密天體包括中子星和黑洞,實際上還有一種假想中的夸克星。中子星是什麼概念哪?
-
如果把1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
困擾科學家35年「原子核內部」謎團被解開。
自1983年來科學家就發現這麼一條神秘的真相:質子與中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方式與在空間中自由移動時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夸克」一旦被局限在原子核中,運動速度便會大幅下降。夸克的運動速度主要由彼此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決定,而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力(該力也會對原子核內部的夸克產生影響)應非常微弱才對。原子核中的兩個粒子通常由8百萬電子伏特左右的力結合在一起。質子或中子中的夸克則由約1000百萬電子伏特的力結合在一起。
-
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構成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核心部位壓力巨大,是由超子構成的。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
原子核結構是怎樣的
如有錯誤還請各位專業大大指出來,閒話不多說了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原子核結構。原子核的半徑為10-~10- cm.約為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設想成一個直徑為10 m的球體,那麼原子核也只有芝麻那麼大,所以說原子內部的絕大部分是空的。
-
科學家們研究了兩顆中子星撞擊形成黑洞的臨界參數,原子核實驗正在...
一個科學家團隊調查了中子星是如何合併並形成黑洞的。計算機模擬表明,中子星的高密度物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子星是由緻密物質組成的。1.5個太陽質量的質量被壓縮到只有幾公裡的大小,這與原子核內部密度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兩顆中子星合併,物質在碰撞過程中會受到額外的重力,這會使得它們形成一個黑洞。
-
質子加速到近光速,撞碎原子核,中子四散……
要把中子從原子核中釋放出來,需要給原子核內的中子提供很大的能量,才能克服將它約束在原子核內的很強的核力。 散裂中子源,就是用高能質子轟擊原子核的辦法產生中子。 要把原子核「撞碎」,需要比原子核小的東西作「子彈」。我們的子彈,即質子,根據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質子既是一個粒子,但同時又有波的性質。質子能量越高,波長越短。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這樣從中子和質子說起。我們知道,中子和質子其實並不是基本粒子,它們內部還有夸克,它們雖然都是3個夸克構成的。但是夸克和夸克之間也有不同,由於這個差異的存在,中子的質量要比質子的質量大一點。也正是這一點點的差異,維持了原子核的穩定性。那是如何做到維持穩定性的呢?
-
當你吃一勺中子星進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恆星的後續變化是由恆星的質量決定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質量更高的恆星會演化為「中子星」或者是「黑洞」。 「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體,中子星產生的引力可以讓光線扭曲,科學家甚至在中子星的附近找到了時空彎曲的證據。
-
人們是否對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理解又產生了誤解?
人們不知道事物的穩定性是什麼,人們分析事物實際上就是盲目的!!事物如果脫離了穩定性的性質,那麼事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據。可是現實是,人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思考問題的。所以說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必然產生很多誤解。
-
原子核「神奇數字」打破了鎳78的「雙重魔力」!
同時還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實驗觀察表明,鎳-78可能是最輕的原子核,有50個中子,具有神奇的性質。較輕的同位素(即中子數相同但質子數不同的原子核)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形變,儘管中子數具有魔力。掌握富含中子原子核中神奇數字的有效性,對於理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宇宙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原子核至關重要。
-
為什麼到了原子核內部夸克會減速?困擾了物理界35年的謎團終於有了...
原子核中的兩個粒子(質子和中子)通常被約800萬電子伏特(8MeV)的力拉在一起(電子伏特用來測量粒子的能量)。然而,質子或中子中的夸克在大約1000MeV的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Hen說道,原子核之間相對輕柔的相互作用顯著影響夸克內部強大的相互作用,這根本說不通。「和1000比起來,8才算多少?」但EMC效應看起來不像是外力輕輕一推那麼簡單。
-
中子星在不斷輻射能量,是在消耗什麼?
這一問題很有意思,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知道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具有怎麼樣的特點。 中子星的特點中子星的發現被稱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它也是現在能夠發現的恆星演化的終點之一!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
-
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可以無限多麼?答案出乎意料
其次,原子核的大小也是有問題的。科學家盧瑟福曾經利用α粒子轟擊金箔,然後就發現大多數的α粒子都直接穿過去,只有極其少的α粒子的軌跡發生偏折。通過這個實驗,以及後來的科學家一系列的對撞實驗,我們知道原子99.999%以上的空間是空心的。原子核其實非常非常小,如果把原子比喻成足球場那麼大,而原子核可能只有一隻螞蟻那麼大。
-
擁有匹敵黑洞引力的中子星,一勺中子星能毀滅地球
形成於恆星末期,恆星到了末期之後,其核心裂變衰弱,壓力來與引力無法平衡,受力量變化影響,恆星會向內塌陷 ,因為在恆星末期塌縮過程中,產生巨大壓力,最終發生劇烈爆炸,不僅會將恆星壓破,內部的原子核結構也會被破壞,恆星內部的電子會被壓縮到原子核中,跟質子結合後電荷變為中性,便形成了中子,中子不帶電,大量的中子聚集到一起,便形成了中子星
-
中子星為什麼會叫做「中子」星呢?
中子星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核心部位壓力巨大,是由超子構成的。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 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