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了原子核內部夸克會減速?困擾了物理界35年的謎團終於有了...

2020-11-25 前瞻網

為什麼到了原子核內部夸克會減速?困擾了物理界35年的謎團終於有了答案!

 Jane Cai • 2019-02-26 17:35:07 來源:前瞻網 E46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科學家早在1983年就發現了這一難以理解的事實:質子和中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與其自由漂浮時的行為不一致。具體地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夸克,一旦被局限在原子的原子核內後,就會大幅減速。

物理學家實在不喜歡這一現象。因為不管是不是在原子裡,中子就是中子,質子就是質子。質子和中子(這兩種粒子都屬於核子)都是由三個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的,在強力作用下彼此緊密結合。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Or Hen是2月20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的作者之一。這篇論文揭示了這一事實的成因。他說:「當把夸克放進原子核時,它們的移動速度就開始變慢,這一變化非常奇怪。」奇怪之處在於,夸克的速度主要由它們之間強大的相互作用決定,而一般認為束縛原子核的力(也作用於原子核內的夸克)則非常弱, Hen補充說。

目前已知的力中,還沒有哪個可以如此強烈地改變夸克在原子核中的行為。粒子物理學家將夸克這種速度變化稱為EMC效應,以發現這種效應的歐洲μ子實驗合作組(European Muon Collaboration)的名字命名。

原子核中的兩個粒子(質子和中子)通常被約800萬電子伏特(8MeV)的力拉在一起(電子伏特用來測量粒子的能量)。然而,質子或中子中的夸克在大約1000MeV的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Hen說道,原子核之間相對輕柔的相互作用顯著影響夸克內部強大的相互作用,這根本說不通。

「和1000比起來,8才算多少?」

但EMC效應看起來不像是外力輕輕一推那麼簡單。

根據實驗用到的原子核的研究結果,核子的體積大小(可以反映核子的速度大小)會改變10%到20%。例如,在金元素的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比它們自由漂浮時體積要小20%。

Hen說,理論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模型來解釋這種現象。

「我的一個朋友開玩笑說,EMC代表『每個人的模型都很酷』(Everybody's Model is Cool),因為每個模型似乎都能解釋這個問題。」他說。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測試這些模型,物理學家做的試驗也越來越多,但都徒勞無功。

「沒有人能夠解釋所有的數據,我們面臨著一個大難題。雖然我們現在有很多數據,很多夸克在各種不同的原子核中如何運動的測量值,但是我們仍無法解釋發生了什麼。」他說。

Hen和他的同事們並不打算立刻解釋所有的謎團,而是決定只研究中子和質子相互作用的一個特例。

大多數情況下,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不會相互重疊,而是尊重彼此的邊界——即使它們實際上只是由受約束的夸克組成的系統。但有時侯,在原子核內部,核子會連在一起,並開始短暫地彼此重疊,形成科學家所說的「關聯對」。無論何時,原子核中大約20%的核子會以這種方式重疊。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大量能量在夸克之間流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它們的受約束結構和行為方式——這種現象由強力引起。在2月20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能量流動正是EMC效應產生的原因。

研究小組用電子轟擊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原子核,發現這些核子對與EMC效應之間存在直接關係。

Hen說,他們的數據有力地表明,大多數核子中的夸克在進入原子核時根本不會改變。但那些參與核子對的少數夸克的行為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以致於在任何實驗中都改變了平均結果。小小空間裡擠了太多夸克,就會產生一些急劇的強力效應。EMC效應只是少數異常現象的結果,而不是說所有質子和中子的行為都發生了改變。

從這些數據中,研究小組得出了一個數學函數,精確地描述了EMC效應是如何從一個原子核傳遞到下一個原子核的。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傑拉爾德·費爾德曼(Gerald Feldman)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是寫了相關的新聞評論。他說:「他們(論文作者)做了預測,預測也或多或少得到了證實。」

這有力地證明了這種核子配對效應是EMC之謎的真正答案。

35年過去了,做了許多無用功之後,粒子物理學家似乎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Hen說,他和他的同事已經計劃進一步實驗來更深入地探究這個問題,並揭示更多原子中配對核子行為的未知真相。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困擾科學家35年「原子核內部」謎團被解開。
    自1983年來科學家就發現這麼一條神秘的真相:質子與中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方式與在空間中自由移動時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夸克」一旦被局限在原子核中,運動速度便會大幅下降。夸克的運動速度主要由彼此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決定,而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力(該力也會對原子核內部的夸克產生影響)應非常微弱才對。原子核中的兩個粒子通常由8百萬電子伏特左右的力結合在一起。質子或中子中的夸克則由約1000百萬電子伏特的力結合在一起。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在過去的40年中,確認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一直是中子星物理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圖片:Jyrki Hokkanen, CSC - IT Center for Science在過去的40年中,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是否存在夸克星或者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終於,芬蘭科學家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最大的中子星核心中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
  • 「奇異粒子」揭開夸克理論謎團。
    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夸克有六種類型——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頂夸克。這些夸克還有它們的「反物質」同伴——反夸克,每個粒子都有一個與自身相同,卻帶著相反電荷的反物質版本。夸克與反夸克會束縛在一起形成強子。
  • 對撞機終於派上用場?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 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
    對撞機終於派上用場?理論上,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應該互相排斥,然而,即使是含有許多質子和中子的重原子核,也會凝聚在一起。這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小組近日利用粒子碰撞,精確測量了這種強核力。
  • 原子,原子核,夸克,還有什麼?
    世間萬物是怎麼組成的,這個問題人類一直思考了幾千年。那麼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還是由基本不可分的粒子構成的呢?當原子的概念從西方傳遞過來,Atom的希臘文原意就是不可分割的,國內就首先被翻譯為「莫破」,後來才有原子的稱呼。
  • 麻省理工推薦,原子核內部未解之謎:沒人知道它發生了什麼
    在那個區域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一個密集的質子和中子的結合體,它給了原子大部分的質量。這些質子和中子被所謂的強力束縛而聚集在一起。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原子是哪種元素,中子的數量它是放射性的還是穩定的。 然而,沒有人知道這些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
    所以,其實這裡就隱含著一個問題,既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那根據異性相吸的道理,電子應該會掉落到原子核內才對呀?關於這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也蠻久的,原子模型的最終確立,經歷了好幾代科學家的努力。而我們學到的版本是波爾的原子模型的,這個模型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一個就是一般情況下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另外一個就是電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進入原子核。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首先,我這裡指的是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之所以不被原子核吸入。本質上是和「懶」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 神秘的質子內部世界
    除由希格斯機制產生的夸克質量外,質子質量主要由相對論性夸克膠子相互作用產生。如何精確地確定質量成分呢?答案是:需要先搞清楚質子的內部結構。圖:質子質量約938 MeV, 而由希格斯機制產生的夸克質量約10 MeV質子內部結構根據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Murray Gell-Mann)的夸克模型,質子內部有三個更基本的粒子,稱為「夸克」。
  • 宇宙為什麼沒有單獨存在的夸克,強行將夸克拉出來會怎樣?
    它們把夸克捆綁在一起,使之形成質子、中子及其他強子,所以,在每一個質子和中子內部,都有夸克和膠子,膠子是維持原子核穩定的重要一環。已經發現的所有重子(質子和中子都是屬於重子)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反重子則是由三個相應的反夸克組成的。
  • 核物理理論出現漏洞,宇宙中的原子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原子之外,質子和中子具有確定的大小和形狀,它們中的每一個都由三個較小的稱為夸克的粒子組成,並且這些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強烈,以至於沒有外力能夠使它們變形,甚至沒有核中粒子之間的強大力。實驗表明,在原子核內部,質子和中子看上去比它們應有的要大得多,而最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該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
  • 一根夸克大小的細絲,快速切割人體,會致人於死地嗎?
    而摩託車手被電線割頭的情況則發生很多次了,最有名的一次是1998年9月17日,105國道線廣州太和鎮到從化段路上垂著一條電線,一輛高速路過的摩託車手與搭乘者被雙雙割頭,頭部滾落幾十米遠!2004年3月16日,杭州一三輪車主在三墩路上被一根低垂的電線割去腦袋!配圖與描述無關切割人體傷害人體的原理刀能傷人上文都已經說明了,因為刀鋒非常薄!
  •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這是怎麼回事呢?雙中子星合併中子星目前已經在宇宙中觀測到,而至今也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夸克星的蹤跡,夸克星只是一種理論上存在的天體。內部結構恆星通過內部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很強的輻射壓,這種向外的壓力與自身重力相平衡。對於質量大於太陽8倍的恆星,它們核心區域的氫轉變為氦之後,通過氦核作用,還能逐漸聚變出更重的元素,一直可以到鐵、鈷和鎳等重元素。而到了鐵元素開始核聚變之後,恆星將會迅速失衡。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獲證
    最新發現與創新  宇宙在最初誕生的百萬分之幾秒內以「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這種類似「電漿」的狀態被認為是固體、液體、氣體之後的第四種物質形態。  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而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由更細微的夸克通過強作用力組成,這種強作用力通過膠子傳遞。通常情況下,夸克被約束在中子、質子內,無法獨立存在。通過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科學家們讓兩個金原子核在接近光速下對撞,利用其對撞溫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出3億多倍的條件,釋放出夸克和膠子,從而獲得「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一根夸克級別的細絲快速穿過人體,會致人於死地嗎?
    一根夸克級別的細絲快速穿過人體,會致人於死地嗎?夸克級別的細絲到底有多麼細呢?視線來到原子內部,原子也是可分的,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原子內部是極其空曠的,儘管原子的經典直徑是10^-10m,在原子內部空間中,原子核的質量佔了99%,但是原子核的體積只佔原子總體積的千億分之一。打個比方:如果將原子比作地球大小,那麼原子核只相當於地面上的中等體育場大小,其中的差別顯而易見吧。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中子不帶,這就意味著原子核其實是帶正電的。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 夸克是所有物質的基石,單獨的夸克是無法被直接或間接地觀察到
    質子和中子是構成原子核的粒子,這些粒子非常小。但這些亞原子粒子本身是由一些更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叫做夸克。圖:夸克是所有物質的基本成分,但似乎沒有任何結構,似乎不可分割。「好吧,我認為最簡單的表述方式是夸克是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我們周圍所有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傑弗裡韋斯特解釋說,他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高能物理小組創始人,現在是聖達菲研究所的沙南傑出教授。(他還是2017年暢銷書《尺度》(scale)的作者。)
  • 質子的壽命10^35年是怎麼來的?人身體裡的質子會衰變嗎?
    先說答案:質子的半衰期至少為10^35年,目前實驗中並沒有測量出來質子會發生衰變,只是一些超出標準模型的大統一理論允許存在違反重子數守恆的現象,才得出來質子衰變這個說法!而在我們人的一生中,哪怕只有一個質子衰變的機率也只有0.001%。這個機率很大嗎?其實並不大!我們下面就分析10^35年怎麼來的?以及為啥說這個機率並不大?
  • LHC探測到希格斯粒子衰變為頂夸克與底夸克
    在最近的兩個結果中,他們確定了兩個最重夸克的質量來源。大型強子對撞機的ALICE實驗的參觀中心。圖片:Jon Butterwood每個原子的中心都有一個原子核,而構成原子核的最小單元便是夸克。夸克粒子如何具有質量這一問題,使理論物理學家非常困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家預言,在宇宙中應該存在一個新的量子能量場,它存在於宇宙中的任何地方。粒子可以通過與這個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正如光子是電磁場中的量子漣漪一樣,新的「質量」場可以激發一種新的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以提出這一想法的其中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