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質子內部世界

2021-01-17 中科院物理所

作者:陳旭榮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員

引子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對宇宙有極大的好奇心,比如:我們的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

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中的物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普通可見物質、暗物質、暗能量。我們眼睛所見到的一切物質,包括天上的星星,都是普通可見物質。普通可見物質的質量約佔整個宇宙質量的5%,由「基本粒子」構成,其中99%以上的質量由大約1080個質子和中子貢獻。

核子是組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的統稱。核子的質量是怎麼來的呢?

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Higgs)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在希格斯機制中,希格斯場引起自發對稱性破缺,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耦合而獲得質量。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它通過自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證實存在,則希格斯場也應該存在,從而希格斯機制也被證實。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所謂的「上帝粒子」。希格斯因為這項發現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希格斯機制產生的夸克質量很小,比如上夸克(up quark)和下夸克(down quark)的質量只有幾個MeV。所以含有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的質子質量只有大約十幾個MeV。但是,我們知道質子真實的質量大約是938 MeV。除由希格斯機制產生的夸克質量外,質子質量主要由相對論性夸克膠子相互作用產生。如何精確地確定質量成分呢?

答案是:需要先搞清楚質子的內部結構。

圖:質子質量約938 MeV, 而由希格斯機制產生的夸克質量約10 MeV

質子內部結構

根據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Murray Gell-Mann)的夸克模型,質子內部有三個更基本的粒子,稱為「夸克」。蓋爾曼因該模型獲得了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在我們知道,質子由夸克和膠子構成,膠子像膠水一樣把夸克膠黏在一起。在極短時間內,膠子可分裂為一對正反夸克。同樣,這些夸克和反夸克也可聚合為膠子。

圖:質子內部結構:價夸克、海夸克和膠子

這只是個大致的圖像,還存在更基本的問題有待解決:質子的自旋和質量從何而來?

科學家現在認為自旋、質量和其它核子性質是由其內部夸克和膠子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產生的。但我們不清楚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夸克和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由一種被稱為「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的理論描述的。

量子色動力學

完整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是量子色動力學,它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基本理論的一部分。「標準模型」描述了宇宙中除了引力外的已知相互作用力。美國物理學家格羅斯(David Gross)、波利策(David Politzer)和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因於1973年發現這個理論的一個重要特性——「漸近自由」而獲得200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QCD漸進自由的性質允許我們在高能微擾區域求解,但目前還不能對非微擾區域的QCD直接求解。

那我們就用高能碰撞實驗去探索吧。

電子探針

質子的半徑要比原子小十萬倍左右,夸克和膠子的尺度比質子還小几個量級。另一方面,核子的性質決定於夸克和膠子的集體行為,即許多夸克膠子通過非常奇妙複雜的相互作用呈現出來的整體效果。這使得我們很難完全理解質子結構和性質。

我們需要高靈敏度的探針。

自光學顯微鏡誕生以來,科學家們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等微小生物的動態。類似的方法也被應用到物理實驗中來。在20世紀上半葉,物理學家通過X射線衍射「看見」原子。50年前,物理學家在一個電子和質子碰撞的實驗中首次 「看到」 了夸克。這個探測過程被稱為「深度非彈性散射」(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 DIS)。

DIS是一種通過用高速電子束流轟擊質子或原子核來研究其內部結構的先進技術。根據量子力學裡的波長和能量的關係,碰撞過程的能量越高,虛光子的波長越短,探針的尺度也就越小。如果探針比質子本身的尺度還小很多,科學家們就能「看到」質子內部更微小的粒子,也就是可以「看到」質子內部的結構。比如,在十分之一質子尺度下,科學家們能看到價夸克;能量再高點,到質子的百分之一尺度時,就能清晰地看到海夸克;如果尺度在質子的千分之一以下,則可以看到膠子。

圖:電子-質子非彈性散射

第一個DIS實驗最早發生在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強子-電子環形加速器HERA上。科學家們進行電子和質子對撞實驗。HERA裝置位於德國漢堡,從1992年一直運行到2007年。其實驗結果雖然促進了我們對核子結構的理解,但還是沒有解決 「自旋危機」。並且,由於HERA裝置沒有重離子束流,從而也不能研究原子核中的夸克和膠子的行為。

圖:強子-電子環加速器HERA,位於德國漢堡。

就像醫生通過CT對人體三維成像一樣,為了徹底搞清楚夸克和膠子世界的物理問題,我們需要超級顯微鏡來觀察質子的內部結構和運動規律,也就是——電子離子對撞機。

電子離子對撞機

電子-離子對撞機(Electron Ion Collider, EIC)是一種大型粒子加速器,用沒有內部結構的電子轟擊質子和更重的原子核,探索核子和原子核的內部夸克和膠子的結構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EIC對撞機的一個優勢是其能量比較高,從而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質子內部結構:質子本身的百分之一到萬分之一尺度的結構。

被視為「超級多維電子顯微鏡」的EIC,將使我們獲得第一張用夸克和膠子描繪的核子內部世界的高清、三維圖像,最終形成我們對可見宇宙的全新理解。宇宙深處的神秘面紗將被揭開。

建造電子離子對撞機

科學家們正在提出新計劃:建造電子離子對撞機。

建造EIC是國際高能核物理界的最優先研究計劃之一。目前,國際核物理界已基本形成共識:EIC是研究核子、原子核內夸克膠子分布的最有效裝置。美國和歐洲都正在計劃建造高能電子離子對撞機。

2018年發布的《美國電子離子對撞機科學評估報告》明確指出了電子離子對撞機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核子質量如何產生等重大科學問題需要一個有高度極化的電子和離子束流的EIC,這個EIC還要有足夠高的亮度以及足夠的並且可調的質心系能量。這樣一個EIC裝置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裝置。」

在中國,科學家們也提出了建造中國電子離子對撞機的計劃。

基於我國2050年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的規劃,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最早於2012年主導提出,在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已於2018年底在廣東省惠州市開工建設)的基礎上,添加一條新的電子束流,建成電子束流和質子/重離子束流均極化的中國電子離子對撞機(Electron Ion Collider in China, EicC)。

圖:EicC裝置設計圖

EicC白皮書已在《核技術》在線發表

探針尺度由對撞機的能量決定。EicC的探針尺度大約在質子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左右,是研究海夸克的最佳區域。EicC建成後,將是世界上第一臺運行於海夸克能區的極化電子離子對撞機。

EicC的主要物理目標包括海夸克一維和三維結構的精確測量,原子核結構與性質、奇特強子態和質子質量起源等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相信更廣泛、更深入的物理目標還會被不斷地提出來。

中國EicC和美國EIC主要有什麼不同呢?

能量和物理目標不同。EicC能量位於正在運行的美國傑斐遜實驗室(JLab)裝置和未來高能EIC之間的空白區。三大裝置的物理目標相互補充:EicC主要研究海夸克結構,而美國EIC集中於膠子物理研究,目前正在運行的傑斐遜實驗室則主要研究價夸克結構。

圖:EIC將物質結構研究從價夸克推進至海夸克和膠子層次

展望

電子離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可提供數據,供科學家最大限度地理解QCD理論的唯一被考慮建設的實驗裝置。但是,建造電子離子對撞機對加速器和探測器等技術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將有望促進加速器科學的發展。這將不僅使核物理學科受益,也將推動未來醫學、材料學和晶片工業的發展。

電子離子對撞機的建造與運行,將使核物理的研究迎來一個新的時代。我們期待大批年輕人投入到這項探索核物質結構最前沿的基礎研究中去。

致謝:感謝中國極化電子離子對撞機工作組的專家們,特別感謝南京大學王凡教授為本文提出許多很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極化電子離子對撞機計劃》,2020.

http://www.j.sinap.ac.cn/hjs/CN/Y2020/V43/I2/20001

2. Electron Ion Collider: The Next QCD Frontier Understanding the glue that binds us all, arXiv:1212.1701.

3. 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電子離子對撞機科學評估報告》

來源: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編輯:小林綠子

相關焦點

  • 原子內部有質子,質子內部有什麼?愛因斯坦預言的神秘物質形態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預測,宇宙中存在一種名叫「色玻璃凝聚態」的神秘物質形態,這跟一種名叫「膠子」的基本粒子有關。物理學認為,「膠子」將夸克粘合起來,形成質子和中子。如果設法將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就會展現出一種奇異的現象:質子內部膠子的數量急劇增加。這是因為,光速飛行的「膠子」會分裂,形成一對能量較低的膠子,產生的膠子還會發生進一步的分裂。最後,質子內部的膠子數量將達到一個上限,膠子的數量不再增加,這時,光速飛行的質子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就被稱為"色玻璃凝聚態"。
  • 比中子星內部壓力還大,質子核心內部壓力更高
    IT之家2月23日消息 日前,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首次計算出質子內部壓力的分布,研究發現,質子的核心產生的壓力比中子星內部壓力還要大,我們一直認為中子星是整個宇宙中已知密度最大的天體。
  • 進入質子內部看看
    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存在巨大的空隙;相對於整個原子,原子核幾乎只是一個點;對於質子而言,組成它的夸克在決定其質量時幾乎無足輕重。圖片:MAGDALENA KOWALSKA / CERN / ISOLDE TEAM讓我們再進一步地探索質子的內部世界。
  • 用超級複雜的數學解決夸克問題,透視質子的內部世界
    物體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然而,深入其中一個質子或中子,事情就變得奇怪了。三種被稱為夸克的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來回彈跳,被稱為膠子的相互連接的粒子弦彈回來。奇怪的是,質子的質量一定是以某種方式來自彈性膠子弦的能量,因為夸克的重量非常小,而膠子沒有質量。
  • 質子內部「壓力大」 比中子星大10倍
    新華社華盛頓5月16日電(記者 周舟)美國一個研究團隊首次測量了質子內部的壓力強度及分布,發現質子內部「壓力很大」,比中子星核心的壓力還大10倍。  16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的研究說,構成質子的夸克承受了10的35次方帕斯卡的壓力,而一個標準大氣壓約為10的5次方帕斯卡。
  • 質子也會搖擺,是什麼讓質子搖擺?微觀世界真的好神奇啊
    這項技術類似於磁共振成像(MRI)操縱質子自旋以「看到」體內結構的方式。就像核磁共振一樣,這項技術可以用作「診斷」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提高對撞機的性能,因為它探索了質子的內部組成是如何影響質子自旋的。
  • 為弄清楚到底是什麼把世界維繫在一起,科學家正打開質子探索奧秘
    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正在忙著打開原子核內的質子,看看質子裡面到底有什麼。質子是原子核的基本組成部分,除其他外,它還被用作核磁共振成像的醫學探針。它還具有豐富的內部結構,這些內部結構由被稱為夸克和膠子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 重新測定質子大小,結果讓物理學家失望了
    一項令人喜憂參半的新觀測結果,解釋了一個困擾了物理學家近十年的異常現象,同時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多年前被認為隱藏著全新物理學理論的「神秘現象」,不過是由於測量誤差造成的。
  • 新研究發現了質子中的膠子力學,愛因斯坦又一次對了
    在物理學標準模型中,宇宙98%可見物質都和一種被稱為膠子的基本粒子保持在一起,因為膠子負責將夸克粘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而中子和質子又是構成原子的元素之一,當大強子對撞機(LHC)將剝離電子的金原子粉碎成無數質子和中子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信號,意味著質子已經被無數膠子塞滿,形成了彩色玻璃冷凝物。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那麼你知道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嗎?原子和離子存在什麼關係呢?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藉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另一種是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作為氫原子核的「唯一成員」,質子到底有多大?如何準確測量它的大小呢? 在詳察質子大小的測量方法之前,有必要先簡單了解原子的內部圖像。就像許多教科書裡的概念圖所示,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佔的空間比原子核大得多,以至於電子大部分時候在極為「空曠」的原子內部穿行。
  • 原子內部的神秘問題:科學家試圖破解EMC效應之謎
    原子核是質子和中子的緊密結合體,這些質子和中子聚集在一起,被所謂的強核力(又稱強相互作用)束縛著。質子和中子的數量決定了原子是鐵,是氧,還是氙,也決定了它是放射性的還是穩定的。然而,沒有人知道質子和中子(合在一起稱為核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在原子之外,質子和中子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每一個核子都由三種更小的粒子——夸克——構成。
  •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從哪裡來的?一項新的設備有望找到答案
    與其他原子打擊器不同,例如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或美國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它們撞擊質子和離子等複合粒子, EIC會使質子和中子與電子碰撞。後者沒有內部結構,成為一種在複合顆粒內部看到的顯微鏡。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原子核的內部怎麼會蘊藏著這麼巨大的能量?我們可以如何利用?原子核裡到底有什麼秘密? 1945年8月6日和8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先後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原子彈的空前破壞力給全世界的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就連美國也驚詫於這種新武器的威力。
  • 太棒啦,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科學家現在終於成功解釋了Be11(鈹)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在SMEC模型中的研究表明,集體共振的存在,攜帶了附近質子衰變通道的許多特徵,這解釋了這種令人費解的衰變。
  • 困擾科學家35年「原子核內部」謎團被解開。
    自1983年來科學家就發現這麼一條神秘的真相:質子與中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方式與在空間中自由移動時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夸克」一旦被局限在原子核中,運動速度便會大幅下降。夸克的運動速度主要由彼此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決定,而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力(該力也會對原子核內部的夸克產生影響)應非常微弱才對。原子核中的兩個粒子通常由8百萬電子伏特左右的力結合在一起。質子或中子中的夸克則由約1000百萬電子伏特的力結合在一起。
  • 質子的壽命10^35年是怎麼來的?人身體裡的質子會衰變嗎?
    如果進入原子內部,進入原子的核心,我們會發現原子核是由兩個簡單的核子組合的,也就是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以數百種不同的組合形式結合在一起,它們不僅決定了一顆原子是什麼類型的元素,還決定了一顆原子是否穩定。
  • 小明是個質子 有一天……-核子,質子,中子,原子,物理,科普,核電站...
    雖然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但是呢,小明一開始絕對是個質子。很簡單,中子這傢伙最怕孤獨了,當他單身時,整個人就衰得不行,平均壽命也就15分鐘左右,確切地說14分42秒後,這個自由的單身漢就會衰變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還有一個反中微子。
  • 讓你意想不到的大小:電子比質子要大得多!
    我後來查了有關物理資料,發現科學家通過實驗測到的電子半徑比質子要大!  更奇怪的是,我做過一個計算,根據電場能量的計算公式,計算電子的電場的能量,再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發現電子電場的能量與其質量幾乎是一樣的!難道電子的質量就是其電場的能量?  再計算質子,也是一樣的!  那中子呢?難道是質子鑽到電子內部去了?
  • 小明是個質子 有一天……
    本來,他們兩個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因為他們之間的排斥力太大(都帶正電),但是呢,很不幸,他倆在一顆恆星的內部,也許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恆星內部,那裡溫度高極了,所以小明和小華的速度極快,兩人迎頭高速相撞,結果就粘在一起啦,而膠水是一種叫做核力的厲害傢伙。粒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強小明和小華粘在一起後,如小明所願,小華不再是一個質子,他變成一個中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