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個質子 有一天……-核子,質子,中子,原子,物理,科普,核電站...

2021-01-15 快科技

在《一起愉快地聊核電》前面的文章裡,咱們說到了聚變的原理,即原子核之間的結合導致質量虧損,從而產生巨大能量。

那麼核電站裡面的裂變反應,也是因為釋放結合能的緣故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那分明是鈾原子的分裂呀。

別急,咱們這就詳細說來。

有一個核子他叫小明

有這麼一個核子,他叫小明。雖然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但是呢,小明一開始絕對是個質子。

很簡單,中子這傢伙最怕孤獨了,當他單身時,整個人就衰得不行,平均壽命也就15分鐘左右,確切地說14分42秒後,這個自由的單身漢就會衰變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還有一個反中微子。

質子則不同,用長壽來形容他都顯得不恰當,因為他的壽命大於2.1×1029年,那個誰,宇宙的年齡也才138億年左右呢。

不扯這些了,反正小明一開始是一個質子就是啦!

話說,有一天,小明到處瞎逛,結果他遇到了另外一個小明。顯然,他也是獨自闖蕩宇宙的質子。為作區分,暫時叫他小華。

同性相斥,這在哪兒都是成立的。本來,他們兩個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因為他們之間的排斥力太大(都帶正電),但是呢,很不幸,他倆在一顆恆星的內部,也許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恆星內部,那裡溫度高極了,所以小明和小華的速度極快,兩人迎頭高速相撞,結果就粘在一起啦,而膠水是一種叫做核力的厲害傢伙。


粒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強

小明和小華粘在一起後,如小明所願,小華不再是一個質子,他變成一個中子了。這把小明高興得,他把小花抱得緊緊的,小花是小明給她重新取的名字。

此刻,小明和小花組成了一個新家——氘(dāo)核

小明說:花花,我發現,自從跟了你後,我的體重減輕了一點兒。

小花說:我也是我也是!可能是……咱們結合時產生了愛的火花,火花帶走了你我的一點兒體重吧。

小明說:嗯嗯,鐵定就是這個原因啦。

小明小花的小日子過得很幸福,他們的願望是就這麼倖幸福福地過一輩子,直到滄海桑田,宇宙毀滅。然而,他們這個願望只維持了1萬年。

有一天,一個不長眼的質子,他硬生生插了進來。

「真好!」那個撞進來的質子說,「現在我們組成了新的家庭,氦3!哦也!」

小明和小花對看了一眼,沒有說話,只是嘆了一口氣。

良久,小明說了一句:奇怪,我的體重又變輕一點兒了。

小花說:我也是。

那個質子也急忙說:我也是,我也是!

但是小明和小花還是沒有搭理他。

好幾萬年又過去了。

有一天,他們這個叫做氦3的家庭,又在高速中撞到了另外一個氦3,咔嚓一聲,如電閃雷鳴,之前的那個質子被撞飛了,還有另外一個質子也被撞飛了。

現在這個新家裡面有4個核子,分別是小明和小花,還有另外的一個質子和中子。這個新家叫做氦4

小花:明明哥,咱倆現在是阿爾法粒子家的一部分了。唉,我的身體變得更輕了。

小明:別傷心,我聽說,中等質量的恆星,聚變產物主要是氦4,所以咱倆應該不會再換新家了。

然而,小明錯了,很多萬年後,他們又成了碳原子核家的一部分,後來又成為氧原子核家的一部分。最後,他們又成了鐵原子核家的一部分。

小明:哎呀呀,搞半天,咱倆不是呆在一個中等質量的恆星裡呀!

小花:是大質量恆星!自從成為鐵核家的一份子後,我又變輕了好多好多!

小明:花花,你別難過。我聽說,在大質量的恆星裡面,只要產生了像鐵原子核、鎳原子核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就不會再變換新家了。

小花:為什麼呀?

小明:因為,假如我倆從鐵原子核家搬到鈾核家的時候,我們的體重就會變重一點兒,而我們身體質量變大的話,需要能量的注入才能完成。否則,咱們怎麼變重呢?

小花:對對對,我也想起來了。

小明(拍了一下腦袋):不好!我忽然想起一事,如果兩個鐵核不能再通過聚變產生能量的話,那那那……誰來頂住這顆大質量恆星自身的引力坍縮?

小花:啊?!

…………

就在小花的驚叫聲中,一個更大的聲響出現了,這也許是宇宙大爆炸以來,小明和小花聽得最大的一個聲響了。

…………

朦朦朧朧中,小花醒了過來,一看小明還在身邊,心裡那個踏實感,真是難以言表。

小花:剛才怎麼回事?

小明:超新星大爆發!

小花:我們在哪裡?

小明:一個更大的家,鈾核裡!

小花:難怪,好多好多家庭成員,真擠呀。不過還好,我的體重增加了一些呢。明哥哥,你說咱倆總是在換新家,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呀!

小明:我們這個家叫做鈾235,他的半衰期是7億多年。假如有一堆鈾235,那麼經過7億年後,會有一半發生衰變。

小花:7億年!太好了,咱倆終於可以穩定一段時間了。

…………

…………

好多億年又過去了,小明和小花親眼看見無數的鈾235發生了衰變,但他們所在的這個家還沒有。小明和小花感到很幸運,他們害怕再換新家,因為那樣的話,他們就有一定的可能要分開了。

這是一件多麼讓人傷心的事,在這浩渺的宇宙,分開即永別。

小明和小花身在超新星大爆發後產生的一片廣袤無邊的分子雲裡,也就是星雲。

後來,附近又發生了好幾次超新星大爆發,結果,在某個地方,星雲開始收縮,密度開始升高,在那核心的地方,一個新的恆星正在誕生,它就是後來人類叫做太陽的恆星。

小明和小花沒有成為太陽的一部分,因為他們的家,鈾235質量比較大,不像那些氫分子雲,引力一吸就屁顛屁顛地跑過去了。

他們圍繞那個後來叫做太陽的恆星盤旋,在盤旋中,他們跟隨好多億萬噸的鈾、鐵、矽等共同組成了一個後來叫做地球的行星。

有一天,小明推醒了熟睡中的小花。

小明:小花小花,地球行星誕生了一種叫做人類的生物,他們智慧非凡。

小花:有多非凡?

小明:你知道嗎?他們找到了我們的鄰居家,也就是鈾238,它的半衰期是44.68億年。

小花:這個我也知道呀,沒啥了不起的。

小明:但你知道嗎,他們利用鈾238的半衰期測出了地球的年齡啦!

小花:啊,怎麼測的?

小明:很簡單呀,就像一大串葡萄,假如每隔10天就會有一半的葡萄爛掉,只剩下葡萄核的話。那麼數一數剩下的葡萄核就知道這一大串葡萄到底存在多少時間了。假設一串大葡萄原來有100粒,過10天後只剩下50粒,再過10天剩下25粒,人類數一數那一地的葡萄核,就知道這串大葡萄大約存在20天時間了。

小花:人類真聰明!我忽然愛上他們了,真的。

小明:還有還有哦,人類也喜歡上我們了,他們在一個叫做核電站的裝置裡利用我們,為他們獲得源源不斷的能源。

小花:什麼!怎麼利用的?

小明:你知道的,100億噸鈾235,要經過7億多年才會有50億噸發生衰變,只剩下50億噸,而現在,人類找到另一個加速鈾235裂變的方法了,只要用一顆像你一樣的中子轟擊咱們這個家,鈾235就會分裂成大小差不多的兩個中等質量的新核,並產生巨大的能量。

小花:這真是一個奇蹟,難道人類也通曉,我們核子在不同原子核裡時的質量變化?真有這般聰明?

小明:真的,他們全知道啦!每個核子組成像鈾這樣的新家時,核子損失的質量並沒有在那些中等質量的新家多。

小花:等等,就是我們從鈾核家搬到鋇原子核家的時候會變輕,他們連這也知道啦?

小明:是的。

小花:聰明的人類,你們居然如此性感!

…………

平均結合能

小明和小花的故事講完了。咱們再來看看裡面的涉及的原理。

一個原子屬於什么元素,中子說話不管用,只有質子說了算。

在氫元素中,原子核裡只有一個質子的叫氕(pie)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的叫做氘(dao)原子,由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叫做氚(chuan)。氕、氘、氚都是氫元素,它們互為同位素。

氕原子核裡面只有一個質子,它除了跟電子結合外,再沒有別的了,但是氘和氚不同,它們都是由2到3個核子組成。

我們知道,多個核子結合成某原子核時會釋放核結合能,如果咱們把這個結合能除以原子核中核子的數量,就得到了平均每一個核子的結合能。

問題來了,同樣一個核子,它在組成氘核時結合能大一些呢,還是組成氚核時結合能更大一些?答案是後者。


平均結合能示意圖

如上圖,橫坐標是核子的數量,從1到270;縱坐標是各種元素下的平均結合能,能量單位是兆電子伏。

可以看見,氚( H3)的平均結合能在2.8兆電子伏左右,而氘(H2)只有1.1兆電子伏多一點。氫的下一位元素氦,從圖上可知,He4的平均結合能很高,He4(讀作氦4,其原子核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α粒子)是太陽或者比太陽質量小的恆星中的主要聚變產物。

在太陽的核心裏面,4個自由的質子(也就是氕原子核)經過幾個步驟,最終融合成氦原子核(α粒子),平均每秒鐘大約要有3.7×1038個質子結合成為α粒子,並釋放出極其巨大的能量。

太陽產生的能量只有22億分之一傳到了地球,分得很少很少,但就算這樣,太陽每秒鐘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500萬噸煤。

鐵峰頂

鐵元素處於最高位置附近,也就是說,56個核子共同組成鐵原子時,平均每個核子釋放的結合能最大,比鐵還重得多的那些元素,其平均結合能是逐漸降低的。

只有那些大質量恆星,它們核心才可能產生鐵元素,而大質量恆星的內部如果開始生成鐵、鎳等元素時,那麼就可以宣告恆星的末日到來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聚變時,能量的獲得是由質量虧損得到的,虧損的質量越多獲得的能量越大,所以我們能肯定,別看同樣都是核子,它們可偏心得很呢,當它是在氘核裡面時,因為平均結合能小,所以每個核子質量虧損的也就少,換句話說就是比較重一些,而在氦核中時,因為平均結合能要大得多,虧損的的質量也就大得多,所以核子要輕一些。

因此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某元素的平均結合能越大,那麼這個元素中的每個核子就越輕。

前一代恆星送給地球的寶貴禮物

表面上,核電站利用的是鈾核的裂變,而氫彈和太陽上的產能方式是核與核的聚變,給人的感覺,這似乎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能源。

然而,當我們深入核子,以及核子在不同原子核裡面的質量變化,就會發現,無論是太陽的核心還是在核電站的堆芯,它們獲取能源的方式無非是利用了核子的「偏心眼兒」——1個核子從鈾核家搬到鋇核家時,質量變輕,這跟1個核子從氘核家搬到氦原子核家時質量變輕是一樣一樣的。

大質量恆星內部聚變生成鐵、鎳等元素時,不能再通過更進一步的核融合產生能量,也正因為此,恆星內部再也沒有足夠能量抵抗恆星自身的引力從而向內坍縮,於是便有了超新星大爆發,並再次產生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給那些中等元素融合成重元素助了一臂之力,鈾得以生成。

那麼反過來,當鈾核再次分裂成中等質量的兩個原子核時肯定要放出能量,這就是核電站裡面每天都在發生的反應。

顯而易見,地球上的鈾資源是那些大質量恆星犧牲時的最後產物,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核能全都是來自前一代恆星送給地球的寶貴禮物。

原子很小,一根頭髮的寬度大約是100萬個碳原子連起來的長度,而一個小小的鈾原子裂變後產生的能量甚至可以移動一粒小沙子。如此誘人的能源,怎能不讓人神往?

2009年,美國人均耗電量1460度,而我國在2010年時,人均耗電量只有364度。

美國正在運行的核電站有100多座,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因此,關於核電站,我國的數量其實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多。

相關焦點

  • 小明是個質子 有一天……
    那麼核電站裡面的裂變反應,也是因為釋放結合能的緣故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那分明是鈾原子的分裂呀。別急,咱們這就詳細說來。有一個核子他叫小明有這麼一個核子,他叫小明。雖然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但是呢,小明一開始絕對是個質子。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接著,居裡夫婦發現釷、釙、鐳等元素也具有放射性,並發現了放射性衰變的定量規律並引入了半衰期的概念:每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概率進行特定的衰變,有N個原子的元素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因為衰變而只剩下N/2個,這段時間就叫做該元素的半衰期。由於研究放射性的貢獻,貝克勒爾和居裡夫婦被共同授予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這個術語來自古希臘,「不可分割的」,這是因為人們曾經認為,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不能被分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
  • 【輕鬆學化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之間的關係
    注意原子中電子的質量很小忽略不計,質子和中子的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相比較,均約等於1,原子序數。所以我們認為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微課視頻】【同步練習】鈾235(其原子核內有92個質子,相對原子質量為235)是核電站的主要燃料,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鈾屬於非金屬元素B.該原子的核電荷數為92
  • 質子加速到近光速,撞碎原子核,中子四散……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研究員給我們介紹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工作原理。 中國散裂中子源每40毫秒提供20多束脈衝中子束流,照射各種材料,讓人們獲得物質在原子層級上的結構和運動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對探索基礎科學問題、研發高性能材料、研究高鐵輪軌失效機理等十分重要。
  • 為什麼說質子不能恢復中子?
    質子釋放一個正電子,也就是釋放了3-8性體,質子本是由5陽1-6、3-8三個性體構成,釋放一個3-8正電子後,就變成了5陽與1-6的兩元組合,形成的並不是中子,而是失去物質存在形式的歸零組合。所以造成β+衰變的原因或許並非單純外界負電荷的極端不平衡,而是還有構成核子的質子數多於中子這個內在原因的主導。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攝影:Floto + Warner)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和自旋從何而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並不知道答案。質子和中子具有內部結構——夸克,但夸克是如何組成質子的?根據量子力學,質子不是由三個夸克簡單組合在一起,而是一鍋「粒子湯」。現在,科學家需要用電子去撞擊質子,從而窺探這鍋湯裡面到底是什麼。
  • 研究發現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在如此極微的距離裡,強核力負責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的推動和拉動,從而防止原子自身塌陷。這種超微短距離相互作用了在地球上大多數物質宏觀現象中很少見,但它定義了中子星和其他極稠密的天文物體的核心。自科學家首次開始探索核物理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強核力如何在如此超微距離裡發揮作用。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子和中子的衰變原子的衰變,實際上和原子核是有關的,說白了就是原子核的衰變。
  •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從哪裡來的?一項新的設備有望找到答案
    要了解如何,物理學家想要建立一個電子離子對撞機,用電子粉碎質子和原子核,提供原子核內部的三維圖像。可觀測的宇宙估計包含大約10^53千克的普通物質,其中大部分是大約1080個質子和中子的形式,它們與電子一起是原子的成分。但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是什麼呢?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中子的發現盧瑟福在發現質子後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他的猜測來自於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十多年後他的學生查德維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他認為這種新輻射是一種質量近似於質子的中性粒子,並設計了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種中性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子。
  • 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於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來了,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 原子核中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一個諾獎級的答案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回答核素圖的發展規律,核素圖的發展規律:(1)穩定核素的中子/核子數量比呈現某種規律性變化。沿x軸方向上,隨著質子數的增加,穩定核素的中核數量比由0.5趨向於0.6;(2)不同核素的同位素數量規律。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如今我們通常認為古希臘是科學的發源地,在古希臘有個學者叫德謨克利特,他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其中原子的定義就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其實我們現在的原子定義已經不一樣了,而且他僅僅是從哲學思辨的角度來詮釋。
  • 太棒啦,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原子團簇是亞原子物理中最令人費解的現象之一,這種結構的許多例子包括具有兩個中子暈的Li 11(鋰)核基態,還有著名的C12(碳)霍伊爾共振,它在恆星中重元素合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驗中提出的B 11共振比質子發射閾值高197(20)keV,比中子發射閾值低29(20)keV。使用SMEC模型理論研究包括殼模型的分立態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以及描述離散束縛態核子與連續態核子之間耦合的Wigner-Bartlett相互作用。
  • 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探測將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的力
    強大的核力是一種看不見的亞原子粘合劑,它把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所有原子中的質子和中子粘在一起,但這種力只能在極短的距離內被探測到,這使得研究變得非常困難。利用來自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的數據,一組核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穎的方法來研究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空間。該團隊首次表徵了它的強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在小距離上的相互作用。
  • 神秘的質子內部世界
    普通可見物質的質量約佔整個宇宙質量的5%,由「基本粒子」構成,其中99%以上的質量由大約1080個質子和中子貢獻。核子是組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的統稱。核子的質量是怎麼來的呢?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Higgs)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
  • 《自然》:研究發現超重鋁、鎂同位素的中子數超過質子數
    原子的「超載」能力比人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這是美國一個科學小組最新的研究發現。利用粒子加速器,他們創造出了超重鋁、鎂同位素,其中的中子數目大大超過質子數。  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的新理論,並加深他們對恆星元素形成以及衰變的理解。
  • 質子的壽命10^35年是怎麼來的?人身體裡的質子會衰變嗎?
    人體內有多少個原子?在標準模型下任何衰變、反應都要遵守核子數守恆定律在宇宙中所知道的一切:恆星、行星、所有你眼前能看到的、也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是和其他所有的物質一樣,我們身體超過99.9%的質量是由原子核提供的。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