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質子不能恢復中子?

2020-08-22 周慶和1178559755

在上一篇文章中解釋了中子的衰變原因,今天就進一步解釋一下質子不能恢復中子的原因。如果沒有閱讀過前面文章的讀者朋友可能對下面的內容有點摸不著頭腦,敬請諒解!

1.為什麼說質子不能恢復中子?

因為中子能夠釋放電子成為氕原子,所以,所以目前的學術界大都認為質子也可以吸收電子轉化為中子。於是就有了星球演變能夠形成中子星的說法。

其實,質子是不能再恢復中子的,原因就在於質子已經失去了對電子具有吸引力的10陰性體。沒有了10陰性體的參與,質子核心的5陽對7-2電子具有同性斥力,所以是無論如何不能恢復中子的。因此,質子吸收電子恢復中子的可能性就如生出來的孩子重新回到娘肚子裡一樣不可能。



雖然,元素有釋放正電子的β+衰變,但β+衰變並不是質子變成中子,而是核電荷與電子負電荷在極度不平衡狀態下的自然調整。質子釋放一個正電子,也就是釋放了3-8性體,質子本是由5陽1-6、3-8三個性體構成,釋放一個3-8正電子後,就變成了5陽與1-6的兩元組合,形成的並不是中子,而是失去物質存在形式的歸零組合。所以造成β+衰變的原因或許並非單純外界負電荷的極端不平衡,而是還有構成核子的質子數多於中子這個內在原因的主導。

2.中子多於質子的原子核會產生β-衰變

因為一顆質子核心的洛書5陽剩餘約束一顆中子核心的河圖5-10組合(即:強力的結對),能夠形成最為穩定的歸零組合,所以一個原子核中如果存在多餘的中子,就可能因為得不到足夠力度的5陽約束,而揮發10陰(形成中微子釋放電子)而表現

β-衰變。


3.元素的電子俘獲衰變

元素的電子俘獲衰變,是構成原子核的中子多於質子造成的中子吸收電子,而絕非質子吸收了電子。中子本是負5性體,一個原子中如果多了一顆中子,整個原子就會增加一個負5性、如果多了兩顆中子則會增加負10性。而負電子是7-2正5性體,所以就有可能被中子吸收電子。一顆中子吸收一顆電子以後就變成了歸零組合,而會失去物質的存在形式。所以,應該是原子內部一種自我平衡的手段。質子雖然帶有與電子結對的3-8正電(負5)性體,但由於質子核心5陽的收縮排斥作用,質子只能牽制負電子而無論如何都吸收不了負電子的。

4.質中子基本平衡的原子核

質中子基本平衡的原子核源於原始空間的質中子結對。我們知道參與聚合的基礎元素是氫,但是,氫的三個同位素中:氕因不帶中子而並不能參與元素聚合,這與沒有女人的家庭不能生兒育女是一樣的道理;氚則在目前的大自然中並不存在,即便在原始宇宙質中子初始結對時,有大量氚原子誕生,但在漫長的宇宙演化中能夠保持下來的必定十分稀少。這就決定了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中子參與聚合;最多能夠參與聚合的就是氘。


因此,目前的物理學認為元素質量數大於序號的增長都是由增加中子造成的,對92號鈾元素的質量數238的解釋是238-92=146顆中子,極性對應學認為是缺乏依據的。退一步說,即使有少量多餘中子參與聚合,但多餘的質量數一定不是全部由中子產生的,而是由深度聚合增加的質量數。其實,能夠在宇宙中保存至今的元素,其中子多於質子的數量,可能最多不會超過兩顆,超過太多則不能穩定,而必然會在短時間內衰變。這就決定了高序號元素快於序號數的質量增長,大都是由深度聚合增加的能量揮發率決定的質量數增加

前面文章已經講清楚了質量本源於能量的揮發,即:0(10-10)-(9-4)能量=1-6質量剩餘。這就意味著元素聚合程度(能量揮發率)與生成的質量數是正相關的。因為元素的序號越高即意味著聚合程度越高,所以,核子表現的質量與序號增長具有正相關性,即:元素序號愈高單個核子所表現的質量愈大。

理解了上述這個洛書質能分化式,並不是單單明白了高序號元素質量的來源問題,而是破解了宇宙的質能起源問題。因此,在此有必要再重複一下:

原始零性態空間(包括現有的質量體),揮發的熱性能量與生成的質量正相關。其簡化分化式:0-1=-1,0減去的正1是能量、剩下的負1則是質量。


其完整的洛書分化式:0(10-10)-(9-4)能量=1-6質量。其能量揮發多少與質量生成多少,均由空間單位(原始歸零組合——氘元素)總量的質能分化率決定。

結語

終上所述,構成原子核的質子與中子極性具有自然調整的平衡能力。核子在恆星的演變過程中,從低序號元素到高序號元素聚合,但這種聚合併非從單純的某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聚合,而是在恆星的內外壓力差作用下同時進行全方位聚合的,但聚合的最高程度也就是四個層次結構全部圓滿的鈾元素。

其實要弄清楚質子究竟能否變成中子並不難,只要全世界的實驗室能夠做成一例質子吸收電子變成中子的例子,就可以否定易學核心圖譜——極性對應學給出的答案。

氕元素是唯一能夠與所有元素結對,但不能參與核子聚合的元素。氕元素的作用就是使星球產生集結性引力(目前所認為的萬有引力),其目的就是使核子產生全方位多層次聚合而生產出各種元素。等到完成使命時,其本身就會隨著能量的揮發而離開星球。星球的最終歸宿就是在失去剩餘氕氫所產生乾性引力的前提下,因解體——產生超新星爆發,而成為揮發質量元素、吸收虛空能量的反極化天體的。宇宙中星雲瀰漫的區域,就是這種反極化天體存在的標誌;宇宙的能量積累——熵增和虛空的膨脹限制,就是因反極化天體的存在而得以平衡的。

因為質子不能恢復中子而決定了中子星說和黑洞說的不能成立。中子星說和黑洞說只是根據任意質量體都具有引力推測的結果。因為實際的引力是5陽乾性剩餘表現引力、質量體的坎性表現重力的乾坎對應作用力,而且乾性剩餘對能量體——包括產生引力的5陽乾性體都會產生排擠力,所以決定了星球引力的變化是符合於世界萬物的普遍性生死盛衰規律的。由此決定了星球質量的壓力在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經歷一個持續下降的過程,而並不是違反普遍性宇宙規律的一直上升直至變成「黑洞」的過程。


宇宙規律就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舉出一例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而變得力大無窮、直至具有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並沒有說清楚引力的產生原因,也沒有認識到乾性體揮發會造成星球引力的下降,所以,認為由純粹質量就能產生的萬有引力推測的「中子星」和力大無窮的「黑洞」,在現實宇宙中並不存在。目前的問題是在不具備產生「中子星」和「黑洞」可靠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就試圖應用天文觀察證實「中子星」和「黑洞」的存在,甚至還利用「中子星」或「黑洞」的「合併」「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注。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的一個猜測。由於愛因斯坦把場與波的關係混淆了,所以他同樣理不清引力的傳遞方式的。牛頓早已明確引力是由場傳遞的。極性對應論則明確了星球的兩種引力都是以靜態輻射場的形式傳遞的。星球的靜態輻射場就如長在樹枝上的枝葉華蓋,其傳遞既不是波動也不需要介質,就是一個極性勢力範圍而已。所以,為了證實愛氏理論的「全部正確」而在「引力波」猜想一百多年後既然「發現了引力波」,其最終的結果只不過一撮鬧劇而已。

天文臺能夠接收遙遠星球發出的光,是因為我們的望遠鏡對著星球捕捉到的;引力波探測器躺在地上,卻能夠接收到三十億光年外「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問題之一:引力波探測儀每天接收到來自於地球本身的幹擾波不下一萬五千次之多(這是從事引力波探測的工作人員早期透露的問題),而且沒有對準天空中的特定方位,又怎麼能夠辨別某個波就是來源於天空中某個位置的引力波呢?

問題二:引力是內向牽引力,又是怎麼樣產生以光速傳遞的外向性波動的呢?外向性波動又是怎樣表現內向性牽引力的呢?

問題三:拿不出黑洞合併、中子星合併的任何證據。況且,大天體合併不符合極性對應學的宇宙演變規律:星球的距離與星球的衰老程度(能量揮發率)正相關,與性差反相關。

綜上所述,「引力波的發現」只不過是多種猜測的疊加,而且是無法排除來自於地球自身一萬五千次幹擾波的情況下「探測到的」。在此筆者要說的是:宇宙學脫離哲學普遍性規律和自然規律,並不是意味著宇宙學已經進步到了一個高級階段,而是恰恰證實了宇宙學已經誤入了歧途。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我們都知道物質多由原子構成,原子中有原子核與核外電子,而原子核裡通常又有質子和中子。照理說大家各司其職、相安無事,但實際上物質世界卻不總是這麼簡單。萬物有其壽命,有時候也會發生一些變化,當條件合適時,中子會搖身一變成為質子,質子也能變為中子,這個時候物質的本身就會產生變化,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1931年,法國物理學家居裡夫婦用當時最強大的放射性釙Po源所產生的α射線重複了博特-貝克爾的實驗,研究了用α粒子轟擊鈹時發生的"鈹輻射",除了得到與博特-貝克爾相同的結果外,他們還驚奇地發現,這種輻射能將含氫物質中的質子擊出。人們從未發現γ射線具有這種性質,但居裡夫婦想不出這種輻射還能是什麼別的東西。他們僅僅報導說,發現α射線能夠產生一種新的作用。
  • 質子、中子下面還有什麼?
    從初中開始大家接受的物理方面的教育就說,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包括質子,電子,中子,然後就再也沒有往下細分了,至於質子、電子和中子裡面有什麼,老師沒有說,書上也沒有寫。其實這些粒子還可以細分,細分以後就得到了今天我要介紹的夸克。
  • 原子核中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一個諾獎級的答案
    在知乎中,大家關於「原子核中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這個問題的探討是非常熱情的,我覺得應該把這股熱乎勁兒傳遞到頭條號中來,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當然,我先拋磚引玉,希望給大家開個好頭!啥是原子核?元素周期表言歸正傳,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
  • 中子為什麼如此奇特?
    相比起其它粒子來說,中子的衰變速率可謂極為緩慢,其它粒子的衰變速率大都在百萬分之一秒乃至萬億分之一秒之內,而一個自由的中子需要經過大約15分鐘,才衰變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但是為啥要等這麼長的時間才衰變呢?部分原因是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很接近,如果母粒子與子粒子質量很接近的話,那麼衰變速率就會變得非常緩慢。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子和中子的衰變原子的衰變,實際上和原子核是有關的,說白了就是原子核的衰變。
  • 質子壽命幾乎是無限的,中子壽命短到只有15分鐘,這是為什麼?
    世界上有幾百萬種化合物,構成他們的只有100多種原子,構成原子只需要三種基本粒子:電子,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共同構成了原子核,它們就像兄弟一樣,大小和結構都類似,可以相互轉換。很多人都以為中子不帶電,而是質子帶電,所以中子應該比質子要穩定,事實上,中子非常的調皮。質子是1918年發現的,而中子是在1932年發現的,晚了14年。可見中子的難搞!
  • 小明是個質子 有一天……-核子,質子,中子,原子,物理,科普,核電站...
    雖然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但是呢,小明一開始絕對是個質子。很簡單,中子這傢伙最怕孤獨了,當他單身時,整個人就衰得不行,平均壽命也就15分鐘左右,確切地說14分42秒後,這個自由的單身漢就會衰變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還有一個反中微子。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一,中子和氫原子內部結構及質量的區別只能說中子可以由質子和電子形成,但不能說中子的內部結構是質子和電子。由此可見,一個氫原子(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要想變為一個中子需要吸收很大的能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E=mC,這部分能量最終變成了中子的質量,因此中子的質量比質子和電子的質量之和要大。
  • 質子加速到近光速,撞碎原子核,中子四散……
    中子束流從哪來呢? 原子包含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質子和電子可以較容易地通過氫原子的電離等方式獲得。在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物質質量由束縛在原子核內的中子貢獻,而自由中子由於其半衰期只有八百八十多秒,數量很少。
  • 黃金和鐵都由一樣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為什麼價值差別那麼大?
    金和鐵是具有不同價值的金屬,但就是小朋友也知道,金子是比較昂貴的,要不然怎麼會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是不?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二號氦元素:兩個質子一個中子就是氦三,兩個質子兩個中子就是氦四,地球上的都是氦四。三號鋰元素:三個質子和四個中子就是鋰-7,也就是做電池的鋰,三個質子三個中子是鋰-6,常見用途用在氫彈中受到中子轟擊生成氚,或者核聚變堆中用多餘的中子生成氚。
  • 原子核聚變後中子與質子數都不變,虧損的質量來自哪裡?
    為什麼要倒過來說,因為根據現象尋找本質是我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咱不妨來了解下!一、核聚變中,虧損的質量去哪了?也許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因為愛因斯坦在1905年狹義相對論中的質能方程清楚的告訴了我們E=MC^2,損失的質量徹底轉換成了能量!這是原子核中所釋放的,人類最為嚮往的「無限能源」!
  • 為什麼人看不到只有一個電子和質子的原子卻能看到沒有中子的原子
    根據我的理論,原因很簡單,單獨的一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高速運轉形成的場不具備穩定性,至少需要兩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運動形成的場才有可能形成原子層面的穩定性。所以說沒有一個電子和質子形成的原子。那麼沒有中子的原子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的理解與過去人們的理解不一樣,我的理解是原子核只有中子,而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分解而來的,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這個術語來自古希臘,「不可分割的」,這是因為人們曾經認為,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不能被分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原子是在大爆炸137億年後形成的。當這個炎熱而密集的新生宇宙開始冷卻時,這就為夸克和電子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金和鐵是具有不同價值的金屬,但就是小朋友也知道,金子是比較昂貴的,要不然怎麼會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是不?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 這就是為啥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差很小,卻能發射一個超重W玻色子
    「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大半……」 ——維爾納·海森堡我們知道中子會經歷β衰變,轉變為質子,這個過程中會釋放一個W玻色子,而W玻色子的平均質量比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差要大得多。那麼問題來了,這多出來的質量從哪裡來的?今天就說下量子力學是怎樣促使粒子衰變的。
  • 原子核聚變中質子與中子數都沒有改變,虧損的質量來自哪裡? - 星辰...
    為什麼要倒過來說,因為根據現象尋找本質是我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咱不妨來了解下!一、核聚變中,虧損的質量去哪了?也許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因為愛因斯坦在1905年狹義相對論中的質能方程清楚的告訴了我們E=MC^2,損失的質量徹底轉換成了能量!這是原子核中所釋放的,人類最為嚮往的「無限能源」!
  • 《自然》:研究發現超重鋁、鎂同位素的中子數超過質子數
    利用粒子加速器,他們創造出了超重鋁、鎂同位素,其中的中子數目大大超過質子數。  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的新理論,並加深他們對恆星元素形成以及衰變的理解。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25日的《自然》雜誌上。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間的強力作用結合而成的,質子數目決定了不同的元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互為同位素。
  • 網友問:中子可以衰變為質子嗎?
    中子可以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然後轉化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是15分鐘,實驗物理學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存在差異,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的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很相近,它們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但是質子和中子的半衰期卻相差甚遠。自由質子非常穩定,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測量的質子半衰期至少為10^35年(1000億億億年),理論物理學預言的質子半衰期也幾乎是這麼長的時間。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