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解釋了中子的衰變原因,今天就進一步解釋一下質子不能恢復中子的原因。如果沒有閱讀過前面文章的讀者朋友可能對下面的內容有點摸不著頭腦,敬請諒解!
1.為什麼說質子不能恢復中子?
因為中子能夠釋放電子成為氕原子,所以,所以目前的學術界大都認為質子也可以吸收電子轉化為中子。於是就有了星球演變能夠形成中子星的說法。
其實,質子是不能再恢復中子的,原因就在於質子已經失去了對電子具有吸引力的10陰性體。沒有了10陰性體的參與,質子核心的5陽對7-2電子具有同性斥力,所以是無論如何不能恢復中子的。因此,質子吸收電子恢復中子的可能性就如生出來的孩子重新回到娘肚子裡一樣不可能。
雖然,元素有釋放正電子的β+衰變,但β+衰變並不是質子變成中子,而是核電荷與電子負電荷在極度不平衡狀態下的自然調整。質子釋放一個正電子,也就是釋放了3-8性體,質子本是由5陽1-6、3-8三個性體構成,釋放一個3-8正電子後,就變成了5陽與1-6的兩元組合,形成的並不是中子,而是失去物質存在形式的歸零組合。所以造成β+衰變的原因或許並非單純外界負電荷的極端不平衡,而是還有構成核子的質子數多於中子這個內在原因的主導。
2.中子多於質子的原子核會產生β-衰變
因為一顆質子核心的洛書5陽剩餘約束一顆中子核心的河圖5-10組合(即:強力的結對),能夠形成最為穩定的歸零組合,所以一個原子核中如果存在多餘的中子,就可能因為得不到足夠力度的5陽約束,而揮發10陰(形成中微子釋放電子)而表現
β-衰變。
3.元素的電子俘獲衰變
元素的電子俘獲衰變,是構成原子核的中子多於質子造成的中子吸收電子,而絕非質子吸收了電子。中子本是負5性體,一個原子中如果多了一顆中子,整個原子就會增加一個負5性、如果多了兩顆中子則會增加負10性。而負電子是7-2正5性體,所以就有可能被中子吸收電子。一顆中子吸收一顆電子以後就變成了歸零組合,而會失去物質的存在形式。所以,應該是原子內部一種自我平衡的手段。質子雖然帶有與電子結對的3-8正電(負5)性體,但由於質子核心5陽的收縮排斥作用,質子只能牽制負電子而無論如何都吸收不了負電子的。
4.質中子基本平衡的原子核
質中子基本平衡的原子核源於原始空間的質中子結對。我們知道參與聚合的基礎元素是氫,但是,氫的三個同位素中:氕因不帶中子而並不能參與元素聚合,這與沒有女人的家庭不能生兒育女是一樣的道理;氚則在目前的大自然中並不存在,即便在原始宇宙質中子初始結對時,有大量氚原子誕生,但在漫長的宇宙演化中能夠保持下來的必定十分稀少。這就決定了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中子參與聚合;最多能夠參與聚合的就是氘。
因此,目前的物理學認為元素質量數大於序號的增長都是由增加中子造成的,對92號鈾元素的質量數238的解釋是238-92=146顆中子,極性對應學認為是缺乏依據的。退一步說,即使有少量多餘中子參與聚合,但多餘的質量數一定不是全部由中子產生的,而是由深度聚合增加的質量數。其實,能夠在宇宙中保存至今的元素,其中子多於質子的數量,可能最多不會超過兩顆,超過太多則不能穩定,而必然會在短時間內衰變。這就決定了高序號元素快於序號數的質量增長,大都是由深度聚合增加的能量揮發率決定的質量數增加
前面文章已經講清楚了質量本源於能量的揮發,即:0(10-10)-(9-4)能量=1-6質量剩餘。這就意味著元素聚合程度(能量揮發率)與生成的質量數是正相關的。因為元素的序號越高即意味著聚合程度越高,所以,核子表現的質量與序號增長具有正相關性,即:元素序號愈高單個核子所表現的質量愈大。
理解了上述這個洛書質能分化式,並不是單單明白了高序號元素質量的來源問題,而是破解了宇宙的質能起源問題。因此,在此有必要再重複一下:
原始零性態空間(包括現有的質量體),揮發的熱性能量與生成的質量正相關。其簡化分化式:0-1=-1,0減去的正1是能量、剩下的負1則是質量。
其完整的洛書分化式:0(10-10)-(9-4)能量=1-6質量。其能量揮發多少與質量生成多少,均由空間單位(原始歸零組合——氘元素)總量的質能分化率決定。
結語
終上所述,構成原子核的質子與中子極性具有自然調整的平衡能力。核子在恆星的演變過程中,從低序號元素到高序號元素聚合,但這種聚合併非從單純的某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聚合,而是在恆星的內外壓力差作用下同時進行全方位聚合的,但聚合的最高程度也就是四個層次結構全部圓滿的鈾元素。
其實要弄清楚質子究竟能否變成中子並不難,只要全世界的實驗室能夠做成一例質子吸收電子變成中子的例子,就可以否定易學核心圖譜——極性對應學給出的答案。
氕元素是唯一能夠與所有元素結對,但不能參與核子聚合的元素。氕元素的作用就是使星球產生集結性引力(目前所認為的萬有引力),其目的就是使核子產生全方位多層次聚合而生產出各種元素。等到完成使命時,其本身就會隨著能量的揮發而離開星球。星球的最終歸宿就是在失去剩餘氕氫所產生乾性引力的前提下,因解體——產生超新星爆發,而成為揮發質量元素、吸收虛空能量的反極化天體的。宇宙中星雲瀰漫的區域,就是這種反極化天體存在的標誌;宇宙的能量積累——熵增和虛空的膨脹限制,就是因反極化天體的存在而得以平衡的。
因為質子不能恢復中子而決定了中子星說和黑洞說的不能成立。中子星說和黑洞說只是根據任意質量體都具有引力推測的結果。因為實際的引力是5陽乾性剩餘表現引力、質量體的坎性表現重力的乾坎對應作用力,而且乾性剩餘對能量體——包括產生引力的5陽乾性體都會產生排擠力,所以決定了星球引力的變化是符合於世界萬物的普遍性生死盛衰規律的。由此決定了星球質量的壓力在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經歷一個持續下降的過程,而並不是違反普遍性宇宙規律的一直上升直至變成「黑洞」的過程。
宇宙規律就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舉出一例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而變得力大無窮、直至具有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並沒有說清楚引力的產生原因,也沒有認識到乾性體揮發會造成星球引力的下降,所以,認為由純粹質量就能產生的萬有引力推測的「中子星」和力大無窮的「黑洞」,在現實宇宙中並不存在。目前的問題是在不具備產生「中子星」和「黑洞」可靠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就試圖應用天文觀察證實「中子星」和「黑洞」的存在,甚至還利用「中子星」或「黑洞」的「合併」「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注。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的一個猜測。由於愛因斯坦把場與波的關係混淆了,所以他同樣理不清引力的傳遞方式的。牛頓早已明確引力是由場傳遞的。極性對應論則明確了星球的兩種引力都是以靜態輻射場的形式傳遞的。星球的靜態輻射場就如長在樹枝上的枝葉華蓋,其傳遞既不是波動也不需要介質,就是一個極性勢力範圍而已。所以,為了證實愛氏理論的「全部正確」而在「引力波」猜想一百多年後既然「發現了引力波」,其最終的結果只不過一撮鬧劇而已。
天文臺能夠接收遙遠星球發出的光,是因為我們的望遠鏡對著星球捕捉到的;引力波探測器躺在地上,卻能夠接收到三十億光年外「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問題之一:引力波探測儀每天接收到來自於地球本身的幹擾波不下一萬五千次之多(這是從事引力波探測的工作人員早期透露的問題),而且沒有對準天空中的特定方位,又怎麼能夠辨別某個波就是來源於天空中某個位置的引力波呢?
問題二:引力是內向牽引力,又是怎麼樣產生以光速傳遞的外向性波動的呢?外向性波動又是怎樣表現內向性牽引力的呢?
問題三:拿不出黑洞合併、中子星合併的任何證據。況且,大天體合併不符合極性對應學的宇宙演變規律:星球的距離與星球的衰老程度(能量揮發率)正相關,與性差反相關。
綜上所述,「引力波的發現」只不過是多種猜測的疊加,而且是無法排除來自於地球自身一萬五千次幹擾波的情況下「探測到的」。在此筆者要說的是:宇宙學脫離哲學普遍性規律和自然規律,並不是意味著宇宙學已經進步到了一個高級階段,而是恰恰證實了宇宙學已經誤入了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