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為什麼如此奇特?

2020-10-18 大科技

相比起其它粒子來說,中子的衰變速率可謂極為緩慢,其它粒子的衰變速率大都在百萬分之一秒乃至萬億分之一秒之內,而一個自由的中子需要經過大約15分鐘,才衰變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但是為啥要等這麼長的時間才衰變呢?部分原因是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很接近,如果母粒子與子粒子質量很接近的話,那麼衰變速率就會變得非常緩慢。這並不奇怪,因為如果子粒子質量要是具有更多的質量直至等於母粒子的話,那麼衰變速率就會降為零。

但是,把一個中子放在一個特定的原子核裡,它就變得穩定了!例如,氦原子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氦原子裡面的中子的壽命相當於宇宙的年齡,甚至更長。事實上,這種事情發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穩定元素的原子核中。

這其實與能量如何發揮作用有關。我們首先就來探討這個能量問題,然後再以氘核做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地球與月球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想想地球與月球這個系統。我們知道地球的存在,會在周圍空間中產生一個引力場。然後再考慮月球,很顯然月球的存在會影響地球的引力場,反之亦然。所以說,地球和月球之間通過引力場有了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蘊含著能量的,那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假設月球處在離地球無窮遠處,那麼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應該是零,我們就可以設定此時的相互作用能為零。不過事實上月球就在地球附近,如果要把月球拉倒無窮遠處,我們得需要額外的能量才能推走月球,並使相互作用能變為零。那麼根據能量守恆,很顯然原來的相互作用能必須是負的,這樣再加上額外的能量才能變為零。(其實,這種相互作用能有一個更為通俗的稱呼,就是「勢能」,不過為了不至於混淆,我們還是使用「相互作用能」。)

相互作用能是負的,拆開月球和地球需要正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月球與地球不能彼此飛離。事實上,如果真要把月球和地球拆開,需要的能量十分巨大,目前人類所有的技術手段都產生不出那麼多的能量。

氘核內的中子

通過類比地球與月球,我們來考慮一下氘(氫的同位素)的原子核。氘核很簡單,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這樣就有相互作用能,而且根據計算會發現,其絕對值大於裡面粒子的動能,這正是氘核穩定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公式推導:

氘核的靜能=質子的靜能+中子的靜能+質子的動能+中子的動能+相互作用能

在這個公式裡,相互作用能是負值,並且其數值大於質子的動能+中子的動能,因此不難看出:

氘核的靜能< 質子的靜能 + 中子的靜能

根據質能等價原理,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

氘核的質量 < 質子的質量 + 中子的質量

我們之前說過,所有衰變後產生的粒子,其質量總和一定小於衰變前的母粒子質量。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回答為什麼氘核內的中子不能衰變的問題了。

假設中子可以發生衰變,那麼氘核就會變成兩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兩個質子都具有正電荷,彼此排斥,與此同時,電子和反中微子也會離開現場。這樣它們之間可以說沒有了負的相互作用能,系統只包含所有粒子的靜能和動能。既然動能總是正的,那麼衰變後系統的能量至少要大於所有粒子的靜能。不過,科學數據表明兩個質子的靜能之和就已經超過了氘核的靜能,也就是說衰變後的質量大於衰變前的質量。所以,氘核內的中子不能衰變。

另外,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所有的穩定的原子核,但並不是所有原子核裡的中子都是穩定的,一些的不穩定元素,其內部的中子是可以衰變的。不過在衰變之前,它們都能存活一段時間。它們的衰變過程也五花八門,例如質子變成中子,中子變成質子,有的還放出阿爾法粒子等等。

相關焦點

  • 中子星的密度為什麼這麼大?
    要了解為什麼中子星會質量巨大,我們就得先從原子結構說起。原子結構其實有很多人對原子結構都有誤會,這是因為上學的時候,老師為了方便教學,會用一些模型,這些模型的比例實際上都有問題。電子和質子為什麼不會反應成為一個中子?在研究原子核模型的時代,科學家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原子核是帶正電,而電子是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落到原子核內,然後質子和電子反應稱為一個中子?
  •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如果把地球壓縮成只有22米,就是中子星的密度。如果我們從中子星上取下1立方釐米的物質,稱一下,它重達1億噸以上、甚至10億噸。一勺子的中子星大概有100多噸重。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由於中子星把如此多的物質打包壓縮到如此小的體積裡,它產生的引力足以彎曲它自己發射出的光線
  • 宇宙中為啥有如此多的氫?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中子的參與
    那麼,我們會問:為什麼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氫氣呢?為什麼大爆炸會創造出最原始的化學元素與氦的混合物?概括地講,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要中子的參與,但中子不常有。人類已知的化學元素有118種。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多樣性;在整個宇宙中,有兩種元素佔化學元素總數的99%以上,其中氫約佔78%。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原子核中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一個諾獎級的答案
    在知乎中,大家關於「原子核中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這個問題的探討是非常熱情的,我覺得應該把這股熱乎勁兒傳遞到頭條號中來,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當然,我先拋磚引玉,希望給大家開個好頭!啥是原子核?元素周期表言歸正傳,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
  • 中子星為什麼會叫做「中子」星呢?
    中子星的構成    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
  • 為什麼說質子不能恢復中子?
    在上一篇文章中解釋了中子的衰變原因,今天就進一步解釋一下質子不能恢復中子的原因。如果沒有閱讀過前面文章的讀者朋友可能對下面的內容有點摸不著頭腦,敬請諒解!1.為什麼說質子不能恢復中子?因為中子能夠釋放電子成為氕原子,所以,所以目前的學術界大都認為質子也可以吸收電子轉化為中子。於是就有了星球演變能夠形成中子星的說法。
  • 為什麼宇宙的氫元素含量如此高?
    那麼為什麼宇宙的氫元素含量如此高?這要從宇宙起源講起,過程頗為有趣。經過天文學家長期的研究發現,宇宙中分布最廣、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氫元素,每一個天體都含有氫元素,恆星更是如此,因為它們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正是以氫原子為基礎燃料進行的。雖然地球上也同樣存在氫元素,但是它的總含量並不高。在大氣的成分含量排列中,氮元素和氧元素位居前面兩位,氫元素根本無法進去前三甲。
  • 超新星爆炸,為什麼中心還能殘留中子星?不應該炸沒了?
    而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中子星也只是可能的殘留物之一,具體的殘留物取決於初始恆星的質量,以及拋射多少自身物質,有些情況下甚至不會有什麼殘留物。作為宇宙中最暴力的事件之一,超新星爆發在幾秒內釋放的能量可以相當於太陽一生釋放的,其亮度匹敵整個星系,但是為什麼如此劇烈的爆炸,還可能殘留中子星?答案答案是基於8-20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的超新星爆炸討論。
  • 中子星比黑洞更加極端的天體
    中子星是世界上最極端、狂暴的事物之一,一顆直徑雖只有幾千米的巨型原子核,質量卻堪比恆星,而中子星的生成皆源於恆星的死亡,·而中子星的生成皆源於恆星的死亡,恆星的生存依賴著其脆弱的平衡,上千萬億億噸的熾熱等離子物質,被強大的引力拉進核心,這力量是如此的強大,導致核心處發生了聚變,氫原子與氨原子發生聚變反應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質子與中子都是由夸克組成的,每個質子和中子裡都有三個夸克,夸克的不同決定了重子(質子和中子都屬於重子)的性質,它到底是質子呢,還是中子?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構成,中子由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構成,在一個重子中單個夸克的顏色分配是任意的,但必須存在所有紅綠藍三種顏色。
  • 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為什麼地球還沒坍縮成中子星?
    其實中子星密度也沒什麼好稀奇的,假如按中子星的門檻計算密度的話,不過就是和原子核的密度差不多!而原子核就是物質世界中最小組成部分原子的核心而已,去掉了核外電子,剩下的就是原子核!一、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雖然在地球上找不到如白矮星一般緻密的物質,但是在宇宙之中,比白矮星更加緻密的物質卻廣泛存在著,而其中密度最高的就要數中子星了。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雖然在地球上找不到如白矮星一般緻密的物質,但是在宇宙之中,比白矮星更加緻密的物質卻廣泛存在著,而其中密度最高的就要數中子星了。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為何Be原子核被α射線轟擊後能夠產生如此高能的γ射線?當年,深受盧瑟福「雙子」概念影響的查德威克注意到居裡夫婦的實驗,並懷疑這種射線不是γ射線而是他一直實驗尋找的中子(「雙子」)。為了搞清楚博特等發現的射線到底是γ射線還是中子,查德威克將這種射線轟擊He、Li、N 等其他原子核,也測得了這些核不同的反衝動能。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那麼為什麼人類發明的氫彈一點就炸了,但是太陽的核聚變卻能夠如此穩定地進行幾十億年呢?也正是因為如此,太陽的燃料看似無窮無盡,燃燒了幾十億年,也仍然非常耀眼。氫彈氫彈就是人類所實現的不可控的核聚變,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點燃氫彈的過程就是一個核聚變的過程。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我們剖析一下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結構,就知道其「五臟六腑」的量子力學工作原理,前者是太陽大小的恆星終結產物,而後者是大質量恆星(8個太陽以上)的產物。為了便於理解量子過程在宇宙環境下的展現,我先從地球最近的恆星--太陽說起。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如此巨大的物質產生的引力場異常強大,人在太陽表面的重量是地面的30倍。可是,太陽為什麼沒有塌縮下去?
  • 物理學家使用中子探測奇特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
    通過用中子探測矽酸鐿的樣品,羅斯希望能繪製出這種獨特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詳細地圖,然後利用這張地圖通過識別其他磁性材料中奇異的量子態來驗證她的假設。羅斯和她的合作者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討論了他們的發現。羅斯說:「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我們在這種材料中看到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利用這一知識在其他基於稀土元素的磁性材料中發現類似的多體量子態。」
  • 結合重力波數據,天文學家相信中子星有通用夸克核心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但密度最高的恆星,其內部中子和質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因此恆星本體幾乎可被視為一個巨大原子核。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清楚中子星內部是否坍塌成另一種更奇特的夸克物質,現在新研究通過中子星碰撞之重力波結果推論出,其內部可能擁有夸克核心(quark cores)。
  • 為什麼反物質沒有消滅我們的世界,中子究竟有什麼神奇的力量?
    經過蘇塞克斯大學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20多年的努力,一項旨在解決過去50年宇宙學中最深刻問題之一的實驗終於有了一個結果:即為什麼宇宙包含的物質比反物質多得多的問題。事實上,為什麼反物質不能消除所有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