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其它粒子來說,中子的衰變速率可謂極為緩慢,其它粒子的衰變速率大都在百萬分之一秒乃至萬億分之一秒之內,而一個自由的中子需要經過大約15分鐘,才衰變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但是為啥要等這麼長的時間才衰變呢?部分原因是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很接近,如果母粒子與子粒子質量很接近的話,那麼衰變速率就會變得非常緩慢。這並不奇怪,因為如果子粒子質量要是具有更多的質量直至等於母粒子的話,那麼衰變速率就會降為零。
但是,把一個中子放在一個特定的原子核裡,它就變得穩定了!例如,氦原子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氦原子裡面的中子的壽命相當於宇宙的年齡,甚至更長。事實上,這種事情發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穩定元素的原子核中。
這其實與能量如何發揮作用有關。我們首先就來探討這個能量問題,然後再以氘核做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地球與月球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想想地球與月球這個系統。我們知道地球的存在,會在周圍空間中產生一個引力場。然後再考慮月球,很顯然月球的存在會影響地球的引力場,反之亦然。所以說,地球和月球之間通過引力場有了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蘊含著能量的,那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假設月球處在離地球無窮遠處,那麼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應該是零,我們就可以設定此時的相互作用能為零。不過事實上月球就在地球附近,如果要把月球拉倒無窮遠處,我們得需要額外的能量才能推走月球,並使相互作用能變為零。那麼根據能量守恆,很顯然原來的相互作用能必須是負的,這樣再加上額外的能量才能變為零。(其實,這種相互作用能有一個更為通俗的稱呼,就是「勢能」,不過為了不至於混淆,我們還是使用「相互作用能」。)
相互作用能是負的,拆開月球和地球需要正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月球與地球不能彼此飛離。事實上,如果真要把月球和地球拆開,需要的能量十分巨大,目前人類所有的技術手段都產生不出那麼多的能量。
氘核內的中子
通過類比地球與月球,我們來考慮一下氘(氫的同位素)的原子核。氘核很簡單,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這樣就有相互作用能,而且根據計算會發現,其絕對值大於裡面粒子的動能,這正是氘核穩定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公式推導:
氘核的靜能=質子的靜能+中子的靜能+質子的動能+中子的動能+相互作用能
在這個公式裡,相互作用能是負值,並且其數值大於質子的動能+中子的動能,因此不難看出:
氘核的靜能< 質子的靜能 + 中子的靜能
根據質能等價原理,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
氘核的質量 < 質子的質量 + 中子的質量
我們之前說過,所有衰變後產生的粒子,其質量總和一定小於衰變前的母粒子質量。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回答為什麼氘核內的中子不能衰變的問題了。
假設中子可以發生衰變,那麼氘核就會變成兩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兩個質子都具有正電荷,彼此排斥,與此同時,電子和反中微子也會離開現場。這樣它們之間可以說沒有了負的相互作用能,系統只包含所有粒子的靜能和動能。既然動能總是正的,那麼衰變後系統的能量至少要大於所有粒子的靜能。不過,科學數據表明兩個質子的靜能之和就已經超過了氘核的靜能,也就是說衰變後的質量大於衰變前的質量。所以,氘核內的中子不能衰變。
另外,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所有的穩定的原子核,但並不是所有原子核裡的中子都是穩定的,一些的不穩定元素,其內部的中子是可以衰變的。不過在衰變之前,它們都能存活一段時間。它們的衰變過程也五花八門,例如質子變成中子,中子變成質子,有的還放出阿爾法粒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