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2020-12-08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類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密度最大的恆星,是由巨大恆星引力坍縮而產生的。中子星與它的名字一樣,幾乎完全由中性的亞原子粒子組成,這些粒子被壓縮成一個密度小得難以置信的天體包裹體。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

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偶爾,如果它們距離足夠近,質子和中子就會配對,以異常高的能量穿過原子核。這種所謂的「短期關聯」,可以對給定的原子核的能量平衡和整體性能做出顯著貢獻。研究人員在碳原子、鋁原子、鐵原子和鉛原子中尋找質子和中子對的跡象,每一個原子的中子與質子比例都逐漸提高。他們發現,隨著原子中中子的相對數量增加,質子形成高能對的概率也隨之增加。然而中子配對的可能性保持不變。

這一趨勢表明,在中子密度高的物體中,少數的質子所攜帶的平均能量比例大得不成比例。研究報告的合著者或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助理教授Hen說:當有一個富含中子的原子核時,平均來說,質子的運動速度比中子快,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質子攜帶著這種運動,我們只能想像在中子密度更高的物體中會發生什麼,比如中子星。雖然質子在恆星中是少數,但我們認為是少數。質子似乎非常活躍,它可能決定恆星的幾種特性。

挖掘數據

Hen和同事的研究基於clasc - CEBAF(連續電子束加速器設施)大接受光譜儀(一個位於維吉尼亞傑弗遜實驗室的粒子加速器和探測器)收集的數據。CLAS從1998年到2012年運行,旨在檢測和記錄當電子束撞擊原子目標時發射的多個粒子。擁有這樣一種檢測器的特性,它可以看到所有的東西,並且可以保持所有的東西離線分析,這是非常罕見的,甚至保留了人們所認為的『噪音』,現在知道,一個的噪音是另一個的信號。研究小組選擇挖掘CLAF的存檔數據,以尋找短程相關性的跡象——探測器並不一定要產生這種相互作用,但它仍然捕獲了這種相互作用。老多米尼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物理學教授拉裡·韋恩斯坦(Larry Weinstein)說:人們使用探測器來觀察特定的相互作用…

這個結果的數據來自於在維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的傑弗遜實驗室進行的連續電子束加速器設施的實驗。圖片:DOE's Jefferson Lab

但與此同時,它也同時測量了發生的一系列其他反應,所以深入研究這些數據,看看是否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希望儘可能多地從已經進行的實驗中提取科學。研究小組選擇了挖掘2004年收集的CLAS數據,在實驗中,探測器將電子束對準碳原子、鋁原子、鐵原子和鉛原子,目的是觀察在核相互作用中產生的粒子如何通過每個原子各自更大的體積傳播。隨著原子大小的不同,這四種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與質子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其中碳原子的中子數最少,鉛原子的中子數最多。對數據的重新分析是由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生Meytal Duer與麻省理工學院和老多米尼大學合作完成。

這項全面研究是由一個名為CLAS協作的國際聯盟進行,該聯盟由來自9個國家42個機構的182名成員組成。研究小組研究了高能質子和中子的信號(表明粒子已經配對)以及是否隨著中子與質子的比例增加,這種配對的概率會發生變化。從一個對稱的原子核開始,觀察隨著中子的增加,物質是如何演化的,永遠無法到達地球上中子星的對稱性,但至少可以看到某種趨勢,並從中理解,恆星中可能發生的事情。最後,研究小組發現,隨著原子核中中子數量的增加,質子具有高能量(與中子配對)的概率也顯著增加,而中子的概率保持不變。研究人員想要做的類比是,這就像去參加舞會一樣,到了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在舞池裡和女孩配對的男孩數量遠遠超過了女孩。

接下來會發生的是,普通男孩會……跳舞跳得更多,所以即使他們是聚會中的少數,男孩們,像質子一樣,也會非常活躍。這種富含中子的原子中高能質子的趨勢可能會延伸到更多的中子密度的物體,比如中子星。因此,質子在這些極端物體中的作用可能比人們先前猜想的更為重要。這一發現可能會動搖科學家對中子星行為的理解。例如,由於質子攜帶的能量可能比先前認為的要多得多,它們可能會對中子星的性質產生影響,比如它的硬度、質量比大小以及冷卻過程。所有這些性質會影響兩顆中子星如何合併,我們認為這是宇宙中產生比鐵重的原子核(如金)的主要過程之一,既然知道恆星中質子的一小部分是高度相關,將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子星)行為方式。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 :《Nature》|研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DOI: 10.1038/s41586-018-0400-z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數量小作用大,MIT 的新研究發現質子對中子星行為有重大影響
    圖丨 MIT 研究人員用 CLAS 探測器的存檔數據研究中子富集原子內的相互作用根據 MIT 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上的一篇新研究,中子星的某些特性可能不僅受其高密度中子的影響,還有可能與極少部分的質子有關——中子星有 5% 帶正電的粒子。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研究發現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利用這種方法,研究表明強核力的作用主要是將質子吸引到中高動量和短距離的中子。在分布的更遠處,他們觀察到一個過渡:似乎存在更多的質子-質子,並且對稱地出現中子-中子對。這表明,在較高的動量或越來越短的距離下,強核力不僅作用於質子中子,也可作用在質子和質子、中子和中子上。這種配對力在本質上被認為是排斥力,這意味著中子在短距離內會通過相互排斥而相互作用。
  • 《自然》:研究發現超重鋁、鎂同位素的中子數超過質子數
    原子的「超載」能力比人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這是美國一個科學小組最新的研究發現。利用粒子加速器,他們創造出了超重鋁、鎂同位素,其中的中子數目大大超過質子數。  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的新理論,並加深他們對恆星元素形成以及衰變的理解。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據外媒CNET報導,當兩顆中子星相撞時,可能會產生「千新星」這種暫現天文事件,它可以發出明亮、快速的伽馬射線。它還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漣漪。一項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作為預印本可在arXiv上獲得)描述了迄今為止最亮的千新星,並表明中子星碰撞有時可能會產生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磁星。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中子星相撞會產生宇宙最強天體?科學家給出猜想
    如果這兩顆發生碰撞的中子星進行合併,合併後的對象能夠超出臨界限制,則可能產生一個黑洞。但是這個限制是什麼呢?《物理學評論快報》裡的一項新研究著手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小組對中子星的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這個臨界極限,不僅與兩顆恆星總質量有關,還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對於後者我們仍未完全了解。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然而目前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他們預測這樣的碰撞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檢測到的光。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比如可探測到的光的數量和碰撞物體的質量,如何揭示合併背後的促成因素,比如驅動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當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會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發生坍縮,當恆星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44倍時會產生白矮星,高於1.44倍時引力將物質中的電子和質子擠壓到一起形成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太陽的質量的3.2倍時,將產生黑洞。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有一些中子星具有非常強大的磁場,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磁星。磁星的磁場非常強大,可能比地球的磁層強大一萬億倍。磁場需要帶電粒子,中子星都是由中性的中子組成,如何產生這麼強大的磁場?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他於1908年出生,1962年因嚴重車禍而喪失研究能力並於同年「因他對於凝聚態物質(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8年去世。在教育方面,朗道與慄弗席茲等籌劃和編寫的十卷本巨著《理論物理教程》對國際理論物理的教育影響深遠,至今乃被奉為「經典」。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當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會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發生坍縮,當恆星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44倍時會產生白矮星,高於1.44倍時引力將物質中的電子和質子擠壓到一起形成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太陽的質量的3.2倍時,將產生黑洞。中子星和夸克星物理學家猜測較大質量的中子星可能含有夸克核心,甚至整個星體轉化成夸克星。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在研究螢光物質是否與X射線有關時意外地發現鈾能使用黑紙包起來的底片感光,進一步研究後,他得出結論,這是新射線是從鈾原子本身發射出的,鈾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新的研究領域,這不僅使原有的原子觀念發生了重要變化,也是人們認識原子核的開始。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推它將是無敵的
    那就要從最基礎的中子星開始說起。一顆巨大質量的恆星通過超新星爆炸後會形成一顆中子星。當恆星核心的核聚變停止時,由於沒有力量來抵抗恆星的引力,它開始發生重力坍縮,內部的粒子會在強大的壓力下緊緊壓縮在一起,最終電子被壓進質子裡,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內部全部都是緊挨著的中子,為了阻止進步的坍縮,中子間的斥力開始和它們自身的引力做博弈。
  • 最新發現6顆「奇異行星」可能由神秘物質構成
    來源:新浪科技如圖所示,已知有3顆行星圍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運行。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表示,最新發現6顆環繞脈衝的行星可能是由神秘的「奇異物質」構成的。構成傳統物質的原子有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而質子和中子是由被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構成,夸克共有6種: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頂夸克和底夸克,其中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質量最輕,每個質子包含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然而每個中子包含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
  • 科學家發現了是什麼物質將憤怒的中子星給冷靜了下來
    普通恆星是由常規物質或原子組成的: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小球,周圍環繞著相對巨大的旋轉電子云。與此同時,中子星的內部密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原子結構破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所謂核物質海洋。在中子星之外,核物質是指原子核內的物質,即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緻密球。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 「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我們知道,中子星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據研究人員估測,一顆質量約為太陽 1.4 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 8 至 16 公裡之間。而相比之下,太陽的半徑約為 69.6 萬公裡。用我們的望遠鏡看去,就連普通的恆星也太過渺小、不過是個光點而已。因此,想直接測量中子星的體積是不可能的。不過,天體物理學家非常擅長開展間接測量。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它們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既擁有極強的引力,又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密度,遠遠超過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出的任何物質。儘管我們認識中子星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但天體物理學家仍不清楚它們究竟有多大。中子星存在兩個未解之謎:其中央究竟是什麼?它們的體積可以增長到多大?我們知道,中子星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據研究人員估測,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8至16公裡之間。
  • 除了中子星合併,超新星也能產生金元素
    比鐵還重的原子反而都有裂變的可能,那麼它們又是怎麼來的呢?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這些元素都是在超新星爆發或者是緻密星碰撞事件中被極其驚人的能量促使產生的。到了2017年,在觀測到了兩個中子星合併過程中重元素產生的證據後,這個理論也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