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是什麼物質將憤怒的中子星給冷靜了下來

2020-10-17 Snail先生

中子星是巨星的憤怒幽靈:超新星後留下的熾熱旋轉的奇異物質核心。就像裝滿熱麵條湯的熱水瓶一樣,它們要花上千萬年才能冷卻下來。

現在,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知道這些恆星是如何做到的:中子星通過釋放被稱為中微子的粒子來冷卻。這項新的研究表明,他們之所以能完成這項任務,是因為中間有一種被稱為核通心粉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波紋狀的捲曲材料,其中的原子幾乎(但並不完全)混合在一起。這種核通心粉結構在恆星內部形成了低密度區域,使中微子和熱量有了出路。

滯留的熱量如何釋放

從中子星表面刮下的一茶匙物質將重達數十億噸,超過地球上每個人的總和。這種密度有助於它們很好地捕捉熱量。雖然我們的太陽被認為是一顆黃矮星,它以光的形式釋放出它的大部分熱量,但中子星內部產生的輕粒子很少能到達表面逃逸。不過,這些狂暴的不死恆星,它們每個都有一個城市那麼大,最終還是會平靜下來,而平靜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發射中微子。

中子星的物質組成

為了了解中子星是如何冷卻的,10月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C》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對中子星內部的物質進行了更仔細的研究。

普通恆星是由常規物質或原子組成的: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小球,周圍環繞著相對巨大的旋轉電子云。與此同時,中子星的內部密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原子結構破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所謂核物質海洋。在中子星之外,核物質是指原子核內的物質,即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緻密球。而且它是由複雜的規則所支配的,科學家們至今還沒有完全理解核通心粉結構物質是介於常規物質和核物質之間的物質。

核通心粉結構物質是介於核物質和常規物質之間的東西,」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伊利諾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查爾斯·霍洛維茨說,「如果你開始在一顆中子星中真的、非常用力地擠壓物質,核會越來越靠近,最終它們開始接觸。」當它們開始接觸時,奇怪的事情就會發生。」

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科學家們都知道這種核通心粉結構物質就在中子星內部,就在它們的外殼之下,在這個區域,常規物質轉變成奇異的,鮮為人知的核物質。他們也知道中微子的發射有助於冷卻中子星。新的研究顯示了核通心粉結構物質如何幫助釋放中微子。

霍洛維茨說,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亞利桑那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齊杜林(zidulin)設計了一系列龐大的計算機模擬程序,展示了中微子在這種不可思議的環境中是如何出現的。

在中子星中產生中微子的基本公式是直截了當的:中子衰變,轉化為一個稍輕的低能質子和一個超輕的中微子。這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在太空的其他地方,包括我們的太陽,都會發生。(就在這一秒,大量的太陽中微子流通過你的身體。)

中子星,顧名思義,有大量的中子,所有的中子都以高能量和大量的動量旋轉。但是中微子的配方要求產生一個幾乎沒有動量的低能質子。然而,動量不能就這樣消失。它總是保持恆定的。這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的車突然停下來,而且你沒有系安全帶,你就會飛出窗外。)

羽狀中微子不能承擔相對龐大的衰變中子的所有動量。所以動力唯一的另一個地方就是進入周圍的環境。稠密、堅硬的核物質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可以用來釋放動量。這就像開著一輛跑車高速駛入一塊厚厚的花崗巖板上,巖石几乎不動,汽車也會像煎餅一樣,因為這種動力無處可去。中子星發射的簡單模型很難解釋核物質如何吸收足夠的動量讓中微子逃逸。

齊杜林的模型表明,核通心粉結構物質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大部分。那些捲曲的、分層的形狀有低密度區域。它可以壓縮,吸收波紋運動中的動量。就好像那面花崗巖的牆裝在彈簧上,彈簧壓縮了汽車的撞擊力。

研究人員表明,從核通心粉結構物質發射的中微子可能比中子星核心的中微子發射效率高得多。這意味著核通心粉結構物質很可能是造成降溫的主要原因。

霍洛維茨說,這項研究確實表明中子星的冷卻速度比預期的要慢,這意味著它們壽命更長。他說,時空的歷史將不得不調整,以解釋它們在億萬年中在極端高溫下不可思議的持續存在。

相關焦點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推它將是無敵的
    如果一個物體具有傳染性,能將解觸到的任何東西都轉化為自己的同類,它將是可怕且無敵的。科學家推測,宇宙中就有這樣的物質,它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被稱為奇異物質。要想知道奇異物質是什麼?那就要從最基礎的中子星開始說起。
  • 奇夸克物質天體可能在宇宙中存在,科學家發現中子星周圍神秘衛星
    我們知道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天體,其實中子星就是一個,因為中子星的能量巨大,很多內部機制的形成,科學家還在研究之中。中子星根據理論來說,根本不可能有衛星,因為中子星是巨大恆星的產物,周圍的一切都被消滅。可是近期這個說法被推翻,因為中子星周圍確實有衛星存在,而且還不會一顆。
  • 哈勃首次發現擁有旋轉圓盤的中子星,或將改變我們對中子星的認識
    ,這可能意味著某些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特徵,新發現或將改變我們對中子星的形成的認識。這顆中子星周圍有一大片紅外區域,科學家預計其大小可能有180億英裡。對於如此不同尋常的特徵天文學家給出了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認為中子星周圍有一個塵埃盤,中子星的這種情況在宇宙中還是第一次見到。另外一種解釋是認為當中子星穿過宇宙空間的時候,有一股高能的風從物體上吹了下來,猛烈撞擊到氣體中,從而產生了不同尋常的紅外光。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當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會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發生坍縮,當恆星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44倍時會產生白矮星,高於1.44倍時引力將物質中的電子和質子擠壓到一起形成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太陽的質量的3.2倍時,將產生黑洞。中子星和夸克星物理學家猜測較大質量的中子星可能含有夸克核心,甚至整個星體轉化成夸克星。
  • 中子星物質離開中子星後會怎樣?經歷兩次爆炸才能形成常態物質
    如果從中子星上取下一塊物質,並把它放到太空,它會變成什麼呢?可能有的朋友會想到變成黃金,其實有多種可能,主要是形成氫和氦以及重金屬元素等,黃金只是其中的一種罷了。當然,如果我們想從中子星上取下一塊物質,恐怕一萬年中都是做不到的。
  • 如果把1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時候就會有大量的質子和中子被釋放出來,質子遇到電子後會生成中子。但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大,所以所有的物質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地發生坍縮,這時候恆星的恆星就會變成一個中子,(當然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同時,會引發超新星爆炸。這其實就是中子星的由來。
  • 科學家發現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
    儘管對科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太過複雜,無法準確地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但這一信號帶來了更多奇怪觀測的希望。這一發現甚至預示著人們對所謂超新星的大規模恆星爆炸是如何發生的有了新認識。 「這是一個奇妙的事件,它將真正改變我們對黑洞和中子星形成的理解。」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科學家發現從強子到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相變溫度約為175百萬電子伏特(相當於2萬億攝氏度)。夸克星是一種假想的星體。當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會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發生坍縮,當恆星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44倍時會產生白矮星,高於1.44倍時引力將物質中的電子和質子擠壓到一起形成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太陽的質量的3.2倍時,將產生黑洞。
  •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這是怎麼回事呢?雙中子星合併中子星目前已經在宇宙中觀測到,而至今也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夸克星的蹤跡,夸克星只是一種理論上存在的天體。理論上,中子星和夸克星都是大質量恆星的演化終點,造成它們組成上存在區別的本質原因是質量的不同,夸克星要比中子星的質量更大。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內部結構恆星通過內部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很強的輻射壓,這種向外的壓力與自身重力相平衡。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世界由物質構成,這是人們普遍的認知,在我們眼裡宏觀的物體,它們都是由各種物質構成。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之後,也在不斷探索萬物的本質,而微觀世界的發現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國。正是人類的探索研究由宏觀走向了微觀,我們才能夠看到事物背後所隱藏的真相。那麼物質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 科學家剛剛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或最小的黑洞)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從那時起,引力波信號的探測變得更加神秘,科學家們也變得更興奮。現在,相關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中子星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雖然探測過程極其複雜,科學家們無法準確地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但這個信號卻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更多奇怪的觀測產生了希望。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中子星 質量為太陽兩倍密度驚人
    圖畫中後面的中子星發射出的脈衝遇到前面這顆白矮星時速度被降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27日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其質量幾乎是太陽的兩倍。這顆名為PSR J1614-223的中子星的大小與一個小城市差不多,相對而言並不算是一個大的星球,但其密度卻是驚人的高,它上面很少量一點物質的質量就高達5億噸!科學家們相信這顆中子星的發現對於我們理解物理學有很廣泛的意義。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
    中子星通常很小,直徑約為12英裡(19公裡)左右,但它們的密度非常大。中子星的質量通常和太陽的質量差不多;該聲明稱,一個立方體大小的中微子星物質就有著約為1億噸的質量,這相當於整個人類人口的質量。因此,中子星也就成為了宇宙中除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物體。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對中子星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但中子星的許多謎團仍未解開。
  • 比中子星更加神秘,奇異夸克星真的存在嗎?科學家該如何發現它?
    在中子星之上,還有黑洞,這要求死亡恆星的內核質量超過太陽的1.5-3倍。在黑洞內部,連中子也不復存在,一切物質都徹底被吞噬到奇點內,損失除質量、角動量以及電荷之外的所有物質。它看起來和中子星有些相似,但比中子星還要更小。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天文學家觀測發現的若干類高能天體現象與中子星的存在緊密相關,而物理學家則將中子星當作重要的天體實驗室來認識自然基本規律。值得一提的是,中子星概念最早由朗道提出,歷史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中子的發現。對這段膾炙人口歷史的回顧,不僅使人因身臨其境地體會「微觀」與「宇觀」的學科交融而受益,而且有助於培養科學創新精神。這一題材在基礎物理教育中顯然具有現實意義。
  • 引力波大發現:雙中子星併合撞開宇宙起源新大門
    第一,首次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LIGO項目組成員、美利堅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格雷戈裡·哈裡表示,此前觀測到的引力波均來自黑洞。黑洞完全由扭曲時空構成,本質上沒有物質,而中子星卻是一個切實星體,觀測兩個中子星併合與觀測兩個原子核併合「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能深入了解核物質的行為。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研究人員發現,中子星周圍1000億特斯拉的磁場讓暗物質原形畢露
    研究人員將這兩臺望遠鏡對準了銀河系和其他附近星系中的各種目標。這些區域包括相當接近太陽的中子星,以及天空中已知擁有大量中子星的其他區域(例如,朝向銀河系中心的區域)。然後,他們記錄了該望遠鏡在一定頻率範圍內測量的功率。與軸子暗物質轉換相關的信號會導致單頻通道的功率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