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是否對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理解又產生了誤解?

2020-11-03 潛在的思考

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由於對事物的穩定性沒有確切的認知概念,因此,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方法肯定是沒有立足點的。人們不知道事物的穩定性是什麼,人們分析事物實際上就是盲目的!!

事物如果脫離了穩定性的性質,那麼事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據。可是現實是,人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思考問題的。所以說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必然產生很多誤解。比如說,我認為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解釋就產生了很多錯誤,帶來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認為事物的存在必然具備帶來這種穩定性存在的內部結構。我認為事物的穩定性在現象層面上本質上就是中性的。

我認為事物的穩定結構是分層級的,組成事物最小穩定結構單元的行為決定著事物的穩定與否。

以以上這種認知事物的方法作為認知事物的基礎,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才會理性,否則就是盲目認知,這也是人們對原子結構和原子核結構誤解的原因。

人們能看到,原子是一個穩定的中性的物質,那麼它必然具有形成這種穩定性的結構。那麼,組成原子的最小單元也必然是穩定的結構。既然這個最小單元的行為決定了原子的穩定性,那麼它的行為反應在原子層面也必須是穩定的,或者說是中性的。

建立在以上對事物認知的基礎上,人們可以看到,原子內只有中子是個穩定結構,而單獨把電子和質子分開來看,它們都不是一個穩定結構,只有把它兩個放在一起,才能形成原子層面的穩定性,而它的形成也必然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這種存在形式說明了電子和質子永遠是分不開的,成對出現的。並且原子得到了一定的能量,中子可以分解為電子、質子對,當失去了一定的能量時,電子、質子對會還原成中子,而且每一對電子和質子都是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轉的,不同的僅在於電子、質子對能量級的不同,它們圍繞著原子核運轉的半徑不同而已。

人們過去總是把電子和質子分開去理解,這實際上是不對的,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把它兩個分開,這個事物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正象人們不能把上和下分開理解是同一個道理,離開了上用下去解釋下,永遠解釋不清楚下是什麼,這是人類思考問題的通病。

以以上分析為基礎,人們可以看到電子和質子的存在是分不開的,過去人們強行地給質子安上正電荷和給電子安上負電荷,其實是錯誤的,這種認知事物的方法與前面所說的認知上與下的方法犯的是同樣的錯誤。

實際上,人們過去理解的正負電荷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人們覺得有正負電荷,只不過是電子和質圍繞著原子核做高速運動,形成的人們過去所理解的所謂的電磁場的兩極而已。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原子的性質是由組成原子的中子和電子、質子對的數量決定的。而能量的產生和傳遞都是通過物質結構的改變而形成的,不同的僅在於,化學變化是不同原子的原子結構的重新組合,而物理變化僅在於改變了電子、質子對形成的場的兩極的方向而已。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人們對中子這一穩定結構的研究和認知犯了對原子結構的認知同樣的錯誤。

基於我個人對事物穩定性的認知,原子核中只有中子,我覺得我們在分析中子這一穩定結構時,首先應當找到組成中子下一層面中穩定結構的微粒,而中子中不穩定的微粒,應當是穩定微粒的另一種存在形式,而且不能把不穩定微粒不同的性質分開去理解,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正象質子和電子存在形式是一樣的。按照這種方法去認知事物,物質世界的所有現象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釋!!!

相關焦點

  • 發生在中子星的爆炸,如何讓原子核產生?原子核內部發生了什麼?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由麻薩諸塞州洛厄爾大學核物理學家領導的一項發現,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對原子的理解,並有助於解釋外層空間的極端現象。這一突破揭示了存在於原子核中的對稱性,並不像科學家認為的那樣基本。這一發現揭示了原子核內的作用力,為更好地理解宇宙打開了大門,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原子核結構是怎樣的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可我最近學檢測方面的知識總是記不住,書看了兩遍了還是記不住理解不了。俗話說的好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我就用最笨的辦法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加上自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如有錯誤還請各位專業大大指出來,閒話不多說了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原子核結構。原子核的半徑為10-~10- cm.約為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今天給各位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關於原子結構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長長的故事,來釐清人們在研究原子內部結構過程中的脈絡。雖然說,我們發現了,電子是來自於原子內部,而且電子所帶的電是負電,那麼組成原子的另一部分,人們把它命名為原子核,應該帶正點。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組成,緊接著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電子和原子核以什麼樣的結構方式,在原子內部組成一個原子的呢?湯姆孫提出了他自己關於原子的結構模型,也就是「西瓜模型」。
  • 原來人們對原子結構的理解和能量的獲取的認知是有錯誤的
    過去人們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資質和中子組成的,我覺得這樣解釋是錯誤的。在分析原子結構時,我們可以看到處於穩定狀態下的原子中的質子和電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是相等的,也就是說,不同物質的穩定性來自於組成原子中的中子的數量不同,形成了不同數量的質子和電子卻正負電荷相等是中性的。所以說人們把質子和中子放在同一個層面去解釋原子,實質上是錯位的,人們過去犯了對事物認知的錯誤,所以說,人們過去對原子的解釋是錯誤的。
  • 我怎麼覺得人們對量子的研究犯了對原子結構的誤解同樣的錯誤
    因為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本質上這個事物已不存在了,事物不是單獨一面可以形成的,比如說上和下這一事物,離開了上用下去解釋下,人們能理解下是什麼嗎?可悲的是,人們卻總是用這樣的思維方法去認知事物,用不存在的思維方法去解釋存在怎麼真實的認知世界?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誤解就是這樣產生的。
  • 困擾科學家35年「原子核內部」謎團被解開。
    自1983年來科學家就發現這麼一條神秘的真相:質子與中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方式與在空間中自由移動時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夸克」一旦被局限在原子核中,運動速度便會大幅下降。夸克的運動速度主要由彼此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決定,而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力(該力也會對原子核內部的夸克產生影響)應非常微弱才對。原子核中的兩個粒子通常由8百萬電子伏特左右的力結合在一起。質子或中子中的夸克則由約1000百萬電子伏特的力結合在一起。
  • 【物理】高考物理知識點:原子結構與原子核
    二、天然放射現象1、天然放射現象: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原子核也有複雜結構。3、半衰期(1)描述衰變的快慢(2)由核內部本身決定,與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3)是統計規律,少數原子核不存在該規律
  • 大腦如何產生自由意識?源於其原子核自旋的相互糾纏
    我們的大腦如何產生自由意識並保存記憶的?最近幾年,一些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觀點:意識產生於大腦內原子核自旋的相互糾纏。馬修·費希爾(Matthew Fisher)擔心他同行們會如何看待他的項目。但最後他鬆了口氣,因為他的想法沒有遭到在場者的嘲笑。「他們認為我的項目符合科學,而沒有把我當成瘋子」。當然,費希爾的簡歷看起來也不像是個瘋子。
  • 目前人類還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能量及能量的產生和傳導的方式
    人們由於對物質結構的誤解和習慣於被現象所蒙蔽,使得人們對物質存在的形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對能量的產生和傳導,在理論上作出了主觀的臆測和解釋也就成了必然。首先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人們過去對原子結構的理解是錯誤的,由於人們不知道事物的穩定結構是怎樣形成的,不知道事物的穩定結構是一成套一層的,外層的穩定結構是由內層的穩定結構的行為所造成的,因此,在解釋原子結構時就出現了錯誤。
  • 為什麼到了原子核內部夸克會減速?困擾了物理界35年的謎團終於有了...
    為什麼到了原子核內部夸克會減速?困擾了物理界35年的謎團終於有了答案!:質子和中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與其自由漂浮時的行為不一致。原子核中的兩個粒子(質子和中子)通常被約800萬電子伏特(8MeV)的力拉在一起(電子伏特用來測量粒子的能量)。然而,質子或中子中的夸克在大約1000MeV的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Hen說道,原子核之間相對輕柔的相互作用顯著影響夸克內部強大的相互作用,這根本說不通。「和1000比起來,8才算多少?」但EMC效應看起來不像是外力輕輕一推那麼簡單。
  • 原來人們把電的傳輸理解為電子流的傳輸,這種說法對嗎?
    本來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可是人們就是要在這種淺顯的道理上犯錯誤。人們說電子傳送是在電場的作用下,物體中自由電子的傳送,這是一個多麼不加思考而荒謬的結論。不要說人們對原子結構的組成理解的對與錯,僅知道它的構成成分和成分的數量的穩定,這個物質的狀態才會是穩定的,我們也能想到一個存在狀態穩定的物質內根本不可能有自由電子。
  • 俄羅斯與比利時物理學家合作觀測超重原子核結構
    超重元素在自然狀態中並不存在,人工合成的數量也極少,而且超重元素原子核極易崩解,存在時間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秒,因此人類對其結構了解極其有限。    目前人類還沒有掌握超重元素原子核的結構以及質子和中子的排列規律,對「穩定島」的認識仍處於黑暗中的摸索階段,通過了解新元素來研究它們的物理化學屬性。         比利時科學家與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同行們找到一種方法,用超強功率雷射器和類似噴氣發動機的特殊裝置在合成出超重元素瞬間透視原子核。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人類對原子的認識之旅人們很早就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組成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也就是實心粒子。直到19世紀晚期,物理學家才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證明原子可以再分。
  • 當我們說我理解了,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像指數這樣的數學概念,人類這樣的習慣線性的大腦其實是很難真正理解的,人們理解指數要獲得其數量上的感受其實也往往需要坐標曲線圖做一個中轉來感受。我們理解電力學,也是把電路系統和傳統力學做類比,電壓就像水壩的高差製造的一股推力,電阻就像水流閥門。原子理論人們理解原子是把原子想像成一個個的球。後來人們進一步打開原子的內部,原子又被描繪成一些電子圍繞原子核在軌道上運轉的模型。
  • 電子為什麼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二是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作用為電子繞原子核旋轉所需要的角速度提供了的來源。第一節 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等人:萬物都是由一種叫做&34;的微粒組成的。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中子不帶,這就意味著原子核其實是帶正電的。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 你可能理解錯了,電子的自旋並不是自轉,電子也沒有繞原子核轉動
    盧瑟福通過他的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內部存在一個很小的帶正電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幾乎全部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被盧瑟福安排在原子核外圍繞著原子核轉動,就像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動那樣。這就是盧瑟福給出的原子的行星模型。
  • 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
    新研究為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了道路,在一項結合實驗研究和超級計算機理論計算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確定了硼兩種同位素的核幾何形狀。這一結果將為科學家們精確計算其他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一條道路,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些結構。
  • 原子結構像行星?每一顆粒子都像星球?你可能還不懂微觀粒子
    在原子內部,原子核佔據了絕大部分質量,而電子僅僅佔了一點點質量,而二者所佔的空間僅僅是整個原子的幾千億分之一,其餘絕大部分空間什麼都沒有;在太陽系,太陽也佔據了99.86%的總質量,行星的質量同樣微不足道,而且太陽系的絕大部分空間,同樣是什麼都沒有,空蕩蕩一片。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你是否也有這些誤解?
    然而,在物理學的這個領域中出現了許多誤解,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事實來揭穿這其中的6個錯誤觀念。別擔心,你並不需要了解多少的量子物理學知識才能閱讀這篇文章。我不是要解釋什麼是量子物理學,而是主要要解釋它不是什麼……1、「量子物理學全都是關於不確定性」並不是!事實上,量子物理學可能是人類創造的最精確的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