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比利時物理學家合作觀測超重原子核結構

2020-12-03 科學技術部

    俄羅斯與歐洲的物理學家藉助重型雷射炮觀測超重核,首次接觸到超重核的物理屬性。超重元素在自然狀態中並不存在,人工合成的數量也極少,而且超重元素原子核極易崩解,存在時間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秒,因此人類對其結構了解極其有限。    

    近年來,核物理學家合成出數十個無法在自然狀態下存在、具有超高原子量的新元素,其中許多是在俄羅斯科學院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內完成的,114號元素flerovium(Fl)和118號元素oganesson(Og)就以俄羅斯科學家命名的,105號元素則以杜布納命名,115號元素以莫斯科州命名。    

    俄羅斯科學家合成新元素時發現了「穩定島」,觀測到位於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原子質量和序數特殊區域的元素不會輕易發生衰變。科學家們推測有超重元素存在,它們能夠保持穩定狀態數天以至數百萬年。目前人類還沒有掌握超重元素原子核的結構以及質子和中子的排列規律,對「穩定島」的認識仍處於黑暗中的摸索階段,通過了解新元素來研究它們的物理化學屬性。    

    比利時科學家與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同行們找到一種方法,用超強功率雷射器和類似噴氣發動機的特殊裝置在合成出超重元素瞬間透視原子核。超重元素原子可驅動發動機,將它們與惰性氣體混合,壓縮成窄的氣體束,以超過聲音的速度穿過雷射束照射的暗箱,雷射束擊中原子分離出電子後,原子會變成更易操控及更易響應雷射束焙燒的離子,在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下,光譜上會呈現出原子核內部的結構信息,從而使得人們能夠窺探原子核內部的秘密。    

    科學家們利用無法在自然狀態中存在的兩種同位素錒214和錒215,在穩定的銅原子63上進行檢驗,試圖揭示元素周期表中錒89的原子結構特性,發現這兩種同位素存在的時間極短,第一個衰變期是8秒,另一個只有0.17秒。    

    實驗證明是成功的,用雷射轟擊方法獲得的結論與1950年和1960年合成出同位素錒及研究所得的數據吻合,藉助電腦運算也進一步證實了對錒214和錒215原子結構特性的描述。   

    類似設備對研究重元素、搜尋「穩定島」以及解答困擾物理和化學界「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終點在哪裡」的難題都有幫助。目前這種方法可適用至105號元素,如果進一步提高原子運動速度,適用範圍還會提高。

相關焦點

  • 【科學講座】周善貴:超重原子核與新元素
    在低能核物理研究領域,隨著中子數或質子數的增加,還有一些性質獨特的核結構,如奇特原子核、集團結構、奇異原子核、轉動原子核、超重原子核、緻密星體如中子星等。奇特原子核就是相對於穩定原子核來說性質奇特的原子核,就拿僅有11個核子、卻具有巨大體積的奇特原子核鋰-11來說,其許多性質與常見核素相悖。
  • 物理學家正「製造」超重元素:元素周期表第八周期,即將被打開
    物理學家對小原子核和大原子核之間碰撞的測量,將為製造新元素的探索提供信息,並可能導致涉及超重元素的新化學。兩個誘人的目標幾乎在實驗核物理學家的掌握之中,一種是闖入元素周期表的第八周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製作了前七周期的所有元素,即從氫(一個質子)到氣體(118個質子),因此,合成更重的元素將開闢新天地。
  • 原子核集團結構與集團衰變現象研究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許甫榮教授的博士生亓衝與導師許甫榮教授、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從微觀R矩陣出發,研究了原子核集團結構與集團衰變現象,得到了一個可以描述
  • PRL:科學家新發現超重元素的六種同位素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10月26日宣布,該實驗室的科研小組發現了部分超重元素的6種同位素。
  • 超新星中是否會形成超重元素?我們能觀測到它們嗎?
    理論上認為,核「穩定島」是由原子質量處於114-116之間的原子核組成的。(薩拉:我認為你指的是原子序數),我認為在我們所生活的星球上找不到這樣的元素,但有可能在一顆足夠大的恆星的超新星上找到。無論如何,還沒有人能夠做出花崗巖的箱子{除了一個人造的加速器},那麼這種可能性就是存在的)蘇宇波評論(2019.1.28):對雙中子星合併系統GW170817的電磁觀測似乎與R過程核合成的理論模型是一致的。本文以R過程中元素豐度為出發點的理論,大致可以解釋銀河系中元素豐度問題。請繼續關注,我們將發現更多類似事件。
  • 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
    新研究為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了道路,在一項結合實驗研究和超級計算機理論計算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確定了硼兩種同位素的核幾何形狀。這一結果將為科學家們精確計算其他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一條道路,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些結構。
  • 我們為什麼要合成超重元素?傳說中的穩定島真的存在嗎?
    因此,即便超重原子核曾經被其它星體製造出來,它們也無法存留至今。實際上,人類已知的有穩定同位素存在的最重原子核是82號元素鉛,之後的各種重原子核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衰變傾向。具體而言,重原子核的衰變方式有兩種,其一是α衰變,也就是通過釋放α粒子(即He-4,氦核)變成原子序數減2的更輕原子核,這一過程會反覆進行直到該核可以穩定存在為止。
  • 重原子核自發裂變
    1939年,波爾和惠勒首先預言了重核的自發裂變現象,隨後在1940年,俄羅斯科學家的實驗發現了鈾238的自發裂變現象,證實了這一預言。裂變的發現是原子核領域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其直接導致了原子彈的發明和核能的利用。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或顛覆傳統理論
    然而要想使用第一性原理來計算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因此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模型來描述原子核結構,他們的依據一般是長期以來的經驗,以及一些簡單化的假設。這樣做的結果是,大部分的原子核都會被描述成是圓形的,或是橄欖球形的,但是根據這些模型,有些原子核的一端也可能擁有一個永久性的突起,也就是說,它們是梨形的!事實上甚至還可能有些原子核是香蕉形狀或金字塔形狀的。
  • 研究超重元素的新技術
    超重元素,英語:superheavy elements,簡寫:SHE,指原子序數超過103(鐒)、位於元素周期表底部的重元素。這些元素均為人工合成元素,具有高度的放射性,並且半衰期很短,非常不穩定。超重元素與核子和原子的量子系統密切相關,這些相關性挑戰了實驗探測,因為它們不存在於自然界中,在合成後會在幾秒鐘內消失。要將原子物理學研究的前沿應用於這些元素,需要極高靈敏度的快速原子光譜技術。
  • 瑞典科學家發現第115號超重元素存在證據
    由瑞典隆德大學物理學家領導的一支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能夠證明第115號元素存在的證據。此項研究是在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實驗的組成部分新浪科技訊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29日報導,如果你知道化學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多少個元素,你就不難理解發現第115號超重化學元素將面臨怎樣的難度。現在,由瑞典隆德大學物理學家領導的一支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能夠證明第115號元素存在的證據。此項研究是在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實驗的組成部分。
  • 格佩特—梅耶:解釋原子核結構數學模型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1906年6月8日-1972年2月20日),女性德裔美國物理學家格佩特—梅耶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196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統治下的普魯士王國西裡西亞省的卡託維茲(現屬于波蘭)。 1910年,由於其父弗裡德裡希被任命為哥廷根大學的兒科教授而舉家遷往哥廷根居住,格佩特—梅耶是她父親的家族中的第七代教授。
  • 原子核結構是怎樣的
    如有錯誤還請各位專業大大指出來,閒話不多說了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原子核結構。原子核的半徑為10-~10- cm.約為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設想成一個直徑為10 m的球體,那麼原子核也只有芝麻那麼大,所以說原子內部的絕大部分是空的。
  • 走近INR RAS:俄羅斯粒子物理研究的重鎮
    來源:新浪科技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核研究所(INR RAS)成立至今已有50年,在世界中微子和高能物理學研究的版圖上,該機構留下了許多重要的印記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俄羅斯科學院核研究所(INR RAS)成立於1970年12月24日,是位於莫斯科的一個大型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也是眾多國際研究項目的重要參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