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INR RAS:俄羅斯粒子物理研究的重鎮

2021-01-12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核研究所(INR RAS)成立至今已有50年,在世界中微子和高能物理學研究的版圖上,該機構留下了許多重要的印記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俄羅斯科學院核研究所(INR RAS)成立於1970年12月24日,是位於莫斯科的一個大型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也是眾多國際研究項目的重要參與機構。INR RAS主要開展宇宙學、中微子物理、天體物理、高能物理、加速器物理與技術、中子研究和核醫學等方面的工作,在俄羅斯各地擁有許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設施,如巴克桑中微子觀測所(Baksan Neutrino Observatory)。另一方面,INR RAS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等機構在中微子和高能物理等領域合作開展了許多大規模實驗,包括CMS、ATLAS、LHCb、NA61和NA64等。

INR RAS是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根據蘇聯政府的指示而建立的,理論物理學家莫伊西·馬爾科夫(Moisey Markov)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影響了後來進行的研究。INR RAS成立時以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的三個獨立核實驗室為基礎,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莫伊西·馬爾科夫的雄心。每個實驗室都由頂尖的物理學家負責:諾貝爾獎得主伊利亞·米哈伊洛維奇·弗蘭克領導原子核實驗室;柳博夫·拉扎列夫領導光核反應實驗室;格奧爾基·扎塞平和亞歷山大·丘達科夫領導中微子實驗室。監督這一切的是INR RAS的首任所長阿爾伯特·塔夫切利澤,他曾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JINR)的研究員。1987年,維克託·馬特維耶夫接替他擔任所長,之後在2014年由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接任。從2020年開始,馬克西姆·利巴諾夫(Maxim Libanov)開始擔任INR RAS的所長。

INR RAS發展時間線:(1)1971年,特羅伊茨克,理論物理學家莫伊西·馬爾科夫在為介子研究設施奠基;(2)建設中的直線加速器第一階段設施;(3)直線加速器裝置俯視圖;(4、8)貝加爾湖中微子望遠鏡水下光學模塊的部署;(5)巴克桑中微子觀測所中微子委員會成員;(6)巴克桑中微子觀測所在隧道內的實驗裝置;(7)俯瞰巴克桑中微子觀測所的實驗室

從一開始,INR RAS就致力於大規模研究設施的建設和運行。INR RAS的總部建在一個名叫特羅伊茨克(Troitsk)的小鎮上,距離莫斯科市內約20公裡。1973年,INR RAS成立了一個加速器部門,其長期目標是建立一個介子研究設施,可容納一個600MeV的質子和氫離子線性加速器。第一道波束在1988年射出,最終加速到20MeV,該設施也在1993年完全投入使用,被稱為「莫斯科介子設施」(Moscow Meson Facility)。現在,該設施擁有歐亞地區最強大的質子直線加速器,可為核研究、中子物理、凝聚態等領域提供基礎和應用研究手段,並為各种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治療和許多其他應用的研發提供技術支持。

以中微子命名的小鎮

在特羅伊茨克實驗室以南1600多公裡處的高加索山脈中,坐落著INR RAS的一個科學實驗室——巴克桑中微子觀測所(BNO)。該設施建於1967年,於1977年開始運作,是蘇聯同類觀測所中的第一個。在巴克桑地下300米處有一臺閃爍望遠鏡(BUST),於1978年開始採集數據。與觀測所同時建造的還有一個名為「Neytrino」(俄語意為「中微子」)的小鎮,可供科學家和他們的家人居住。1987年,BUST是首次直接探測到超新星SN1987A中微子的4臺中微子探測器之一。

巴克桑觀測所並沒有就此止步,科學家們的下一步是建立鎵-鍺中微子望遠鏡(GGNT),這是「蘇聯-美國鎵實驗」(SAGE)的核心。這個實驗對解決太陽中微子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鎵異常(gallium anomaly),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解釋。SAGE目前仍在運作,而隨著鎵-鍺中微子望遠鏡在2019年完成最新升級,實驗團隊現在的目標是尋找惰性中微子。

1990年,根據馬爾科夫和丘達科夫最初的建議,另一個中微子探測器也開始建造。INR RAS與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合作,在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建設一個水下中微子望遠鏡,如今已經成型。這臺水下中微子望遠鏡採用裝有光電倍增管的玻璃球,可探測中微子與湖水相互作用產生的帶電粒子發出的切倫科夫輻射。第一個為貝加爾湖開發的探測器是NT200,它從1993年到1998年花了5年時間建造,並進行了超過10年的宇宙中微子探測。現在,NT200已經被貝加爾湖立方千米深水中微子望遠鏡「Baikal-GVD」取代,該望遠鏡的第一階段計劃已於2015年完成,預計在2021年建成。Baikal-GVD的有效體積為1立方千米,將用於記錄和研究來自天體物理源的超高能量中微子流。

留下印記

毫無疑問,INR RAS在高能物理學領域已經留下了深刻印記。儘管該研究所最受認可的工作是在中微子物理領域,但莫斯科介子設施對其他高能物理學研究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一個實驗通過氚的β衰變,對反電中微子的質量進行了直接測量。「Troitsk nu-mass」實驗始於1985年,多年以來,該實驗對反電中微子質量極限的測量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直到2019年,德國的KATRIN實驗才改變了這一結果。事實上,KATRIN實驗的建立也有INR RAS的參與,而Troitsk nu-mass實驗被認為是KATRIN的原型。

INR RAS的研究人員已經獲得了中等能量質子和中子參與的核反應的實驗數據,以及光核反應——包括利用主動極化靶研究質子的自旋結構——的數據。他們還觀察到了相對論核碰撞的新效應,一個新的科學方向已經誕生——核光子學(nuclear photonics)。天體粒子物理學中的兩種效應以INR RAS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一個是「GZK截止」(GZK cut-off),這是超高能量宇宙射線光譜中的高能上限,以美國的肯尼斯·格雷森(Kenneth Greisen)與INR RAS的格奧爾基·扎塞平(Georgy Zatsepin)和瓦迪姆·庫茲敏(Vadim Kuzmin)三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另一個是與中微子振蕩有關的「MSW效應」(Mikheyev–Smirnov–Wolfenstein effect),以INR RAS的斯坦尼斯拉夫·米赫耶夫和阿列克謝·斯米爾諾夫與美國的林肯·沃爾芬斯坦三人的姓氏命名。

2020年4月,工作人員正在為Baikal-GVD水下中微子望遠鏡安裝新的光學模塊集群

INR RAS的理論研究也聞名遐邇,包括攝動理論的方法研究、測量理論中的基態(真空)研究、攝動理論框架外強子強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研究、膜世界模型研究,以及尋找宇宙重子不對稱形成機制的研究等。

INR RAS的科學家積極參與CERN和JINR的合作項目,也參加了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中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一些大型國際實驗的工作。INR RAS還經常開展教育活動,設有自己的研究生院,並在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等鄰近機構中設有教學部。

INR RAS的未來深深植根於正在建設的新型大規模基礎設施。Baikal-GVD將與南極的IceCube實驗一道,對來自深空天體的中微子進行探測,並有望幫助科學家最終確定它們的性質。INR RAS還在準備利用超導無線電頻率腔對特羅伊茨克的線性質子加速器進行現代化改造,同時也計劃在線性加速器中心的基礎上建造一個大型核醫學中心。還有一個提議是在巴克桑中微子觀測所建造一臺「巴克桑大體積閃爍探測器」,該探測器將含有10噸級的超純液體閃爍體,能夠以極高的精度記錄由太陽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所產生的中微子,足以區分不同的太陽模型。

過去50年來,INR RAS一直在持續進步,而隨著世界領先的新項目陸續上線,這個研究所或許將帶給我們更多驚人的發現。(任天)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潘衛民:走近粒子加速器,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
    內容簡介:什麼是粒子加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它在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探索微觀世界的重要工具吧!為中國高能物理研究「加速」目前我國的「加速器」行業工作者正在為我國的加速器事業付出哪些努力?讓我們走近「加速器」人,聽聽他們的高能物理研究故事吧。科學家介紹:潘衛民,男,198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加速器專業,同年考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生,加速器專業。
  • 俄羅斯建造出製造雜交準粒子的裝置
    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NRNU MEPhI)的學者們研究了「光—物質」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在研究新型光源、生物傳感器,以及在管理化學反應時可使用這種效果。YT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的研究者們展示了藉助可調諧光學共振腔控制局限在小量的電磁波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 粒子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1月8日上午,我校舉行「粒子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校黨委書記許武、校長助理朱長飛、物理學院執行院長劉萬東和中心主任趙政國教授共同為中心揭牌。他說,我校粒子物理學科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良好的聲譽,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中心的成立是粒子物理學科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凝聚學科隊伍、凝練學科方向、整合優勢資源、提升整體科研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希望中心不斷加強與校內其他院系以及中科院和兄弟院校的合作,充分發揮科研潛力,在校級科研機構中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我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 中國正成為國際阿爾泰學研究重鎮
    中國正成為國際阿爾泰學研究重鎮 ——訪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副會長、阿爾泰語言分會會長呼格吉勒圖 2014年09月19日 07: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9月19日第648期 作者:唐紅麗 字號 內容摘要:內蒙古大學原副校長呼格吉勒圖
  • 抗癌路漫漫其修遠兮尋找RAS抗癌靶點有點難
    研究癌靶藥 美國科學家微生物學家畢曉普(M.Bishop) 與H.E 瓦爾默斯(Harold E. 然而科學家至今還沒有找到一款針對RAS的藥物被成功研發,於是給它冠以「不能開發藥物的癌症靶點」的惡名,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首個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靶向KRAS G12C的口服抑制劑AMG510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個「不可成藥」的靶點是否將成為歷史呢?還看臨場效果拭目以待。
  • ...研究所|俄羅斯|射電望遠鏡|基礎研究|馬克斯·普朗克|俄羅斯...
    俄羅斯審計諮詢公司FinExpertiza發布研究報告稱,2010—2018年間,俄羅斯科研和研發開支從5230億盧布(約83億美元)增至1萬億盧布(約158億美元),增幅高達96%。在具體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也精彩紛呈。
  • 終極粒子模型——粒子物理在此終結
    科學家們也不例外,自牛頓,愛因斯坦以來,一直至今,所有的物理大咖們皆是在用物質思維來研究物質的表象。他們從來就不知道應該追問:物質從何而來?當然也就更不知道如何正確回答了!索維爾會議的一眾物理大咖們 可以認為,包括牛頓,愛因斯坦在內的所有物理大咖們都屬於「物質群」,他們的思維皆被深困在物質的牢籠之中,他們屬於物質時代! 於是,歷經數代物理大咖們的努力和心血,構建了一個物質粒子的:標準粒子模型!
  • 中國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從高能所的上空俯瞰,這個酷似羽毛球拍的建築群,是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他的支撐下,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在研究強子的結構,在研究陶輕子的質量,它的精確的性質,那麼在研究量子色動力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 粒子物理幫助考古發現隱藏結構
    俄羅斯古城傑爾賓特(Derbent)下面有座被掩埋的中世紀建築,在地面露出的部分只是一個拱頂。科學家之前猜想它可能是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 也稱拜火教)的寺廟,或是一個蓄水庫,或是一座基督教教堂。
  • 走近粒子加速器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inac 4」線性加速器為該機構包括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內的加速器組合注入更高能量的離子束,幫助LHC實現更高亮度。 黑洞首張照片的發布,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巨大轟動。「黑洞是什麼?黑洞裡面有什麼?
  •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政國: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研究是產生尖端技術的...
    會上,趙政國圍繞基本粒子與宇宙,特點、方法和裝置,粒子物理實驗舉例,關鍵科學問題和尖端技術等方面展開分享。「科學是關於物質世界和現象的知識體系。它需要沒有偏見的觀測和系統的實驗來證實。」趙政國認為,科學就是追求反映普遍真理或基本規律,就是尋求自然界物質世界未知的答案。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單元是什麼?
  • 精確人工智慧――核物理與粒子物理領域的新生力量
    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已經成功描述了所有已知基本粒子以及控制整個宇宙的全部四大基本力中的三種(除重力以外)。而這三種基本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簡稱強電力行業)與弱相互作用力(簡稱弱力)——不僅控制著粒子的形成,也決定了粒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逐漸衰減。
  • 歐洲粒子物理追求全球化方向
    圖片來源:KEK 更新後的歐洲粒子物理計劃,或許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方向。 歐洲粒子物理計劃曾經僅為歐洲的物理學家提供研究方向;而5月30日出臺的更新後的歐洲粒子物理計劃,或許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方向。 更新後的計劃建立在2006年制定的原始戰略的基礎上。
  •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將於2020年7月6-11日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採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向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介紹粒子物理研究的現狀和前沿、展望粒子物理的未來。
  • 高能物理研究和粒子對撞機那麼有用,為什麼有人反對有人贊成呢?
    近日,有關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觀點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王貽芳院士,主張通過建造對撞機來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儘快追趕上西方。另一種是不贊成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楊振寧院士,認為有關高能物理研究的盛宴已過,中國應該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其它科研領域。
  • 高能物理粒子對撞機是個啥
    一部數萬字的網文,充滿了學術名詞,跨越了近兩百年的物理、高能物理發展進程,可以說是一篇經典的、深入淺出的入門級的高能物理教科書了,毫無疑問是位專業人士和團隊的嘔心瀝血之作。那麼到底文中所爭論的核心的粒子加速器到底是個啥呢,高能物理到底研究什麼呢。這個的確很高深莫測。簡單的說,我們想知道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比如,分子是有什麼組成的,原子內部是什麼?
  • 中國粒子加速器研究「加速」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今天從此間開幕的第二屆亞洲粒子加速器會議上獲悉,中國正在為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加速」。  蘭州重離子冷卻儲存環、合肥同步輻射裝置二期工程等大型加速器工程,已在緊張進行當中。
  • 科學家發現新型基本粒子 或改寫物理定律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自信認為他們理解亞原子物理,50年代,先後共發現數十種新基本粒子,迫使科學家重新改寫物理理論模型。目前,2007年發現的一種新粒子現證實具有亞原子結構,將挑戰當前物理理論模型。
  •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中新網10月9日電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研究團隊去年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觀測,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成為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學者恩格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
  • 看似不相干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為什麼存在深刻的聯繫?
    凝聚態物理學家做研究的動力一般來自凝聚態現象本身非常有趣。誰不會被超導、超流或是量子霍爾效應這樣的奇異現象吸引呢?但另一方面,我認為粒子物理學家一般不會對他們研究的現象感到興奮。這些粒子本身毫無特色,每個電子看起來都和其他電子一模一樣,非常無聊。凝聚態物理的另一個目標是發現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