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9日 07: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9月19日第648期 作者:唐紅麗
字號內容摘要:內蒙古大學原副校長呼格吉勒圖,現被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周邊語言文化協同創新中心聘請為「銀齡學者」,主導該中心相關課題研究。
關鍵詞:阿爾泰;語言;蒙古;研究;中國民族
作者簡介:
內蒙古大學原副校長呼格吉勒圖,現被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周邊語言文化協同創新中心聘請為「銀齡學者」,主導該中心相關課題研究。他的研究範圍涉及現代蒙古語、蒙古語方言、蒙古語標準音、蒙古文正字法、中世紀蒙古語、八思巴文、17—18世紀蒙古文獻語言、阿爾泰語系諸語言(包括蒙古語族、突厥語族、滿-通古斯語族)比較研究等。近日,記者就當前我國蒙古語族整體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重點等問題,採訪了呼格吉勒圖。
蒙古語族語言研究由分散走向系統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關於蒙古語族的現代語言學研究歷程。
呼格吉勒圖:對蒙古語族展開現代語言學意義上的研究,始於19世紀初期的歐洲語言學界。早在1832年,俄羅斯學者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撰寫了第一本蒙古語語法的著作。
按照研究順序,歐洲學界首先對分布在俄羅斯南部(歐洲部分)的卡爾梅克語展開研究,隨之對分布在俄羅斯貝加爾湖周圍地區的布裡亞特語進行了研究,其後對與俄布裡亞特地區接壤的喀爾喀蒙古語和偏中國西部的衛拉特蒙古語方言進行研究,最後才對中國內蒙古境內的蒙古語和分布在青海、甘肅以及中國東北地區蒙古語族諸語言和方言展開研究。
可以說,這個研究歷程伴隨著歐洲近代擴張、國際形勢發展而發展,伴隨著社會變遷、文化接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伴隨著現代語言科學發展而發展。對蒙古語族這一概念的認識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不規範到規範的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報》:很多國內學者將國內的蒙古語族所屬語種列為7種,分別是蒙古語、達斡爾語、土族語、東鄉語、保安語、東部裕固語、康家語。其中康家語屬於新發現語種。您怎麼看待這種分類?
呼格吉勒圖:最早沒有「蒙古語族」這個概念,而是把一些蒙古親屬語言看成是「蒙古語方言」或「近似於蒙古語的某種話」。直到1955—1956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全國語言普查工作結束後,在總結蒙古語族語言調查結果時,才比較科學地提出了蒙古語方言劃分和蒙古語族語言劃分的意見。著名蒙古語言學、阿爾泰學家清格爾泰先生在《現代蒙古語》序言中提出蒙古語族包含9種語言的概念,即包括分布在我國和蒙古國境內的蒙古語、達斡爾語、西拉裕固語(現稱東部裕固語)、東鄉語、保安語、土族語,以及分布在俄羅斯境內的布裡亞特語、卡爾梅克語和分布在阿富汗境內的莫戈勒語。
至於康家語,是否可以成為一種獨立語言,我們還要做更多研究才能確認。
《中國社會科學報》:整個蒙古語族語言研究是否已經全面、系統化?
呼格吉勒圖:應該說,在中國的阿爾泰語系研究中,研究最好、成果最多的是蒙古語族。
起步於歐洲的研究基本屬於分散研究或單一語言的描寫研究,系統研究很不夠。20世紀50年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系統調查研究蒙古語族語言和方言,也是世界上首次對蒙古語族進行的系統調查。通過這次調查,學術界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對蒙古語族語言和方言的區分有了更可靠的依據和科學認識。
第二次系統調查是1980年,內蒙古大學蒙古語文研究所的相關研究人員對達斡爾語、東部裕固語、東鄉語、土族語、保安語以及蒙古語巴爾虎—布裡亞特方言和衛拉特方言展開田野調查,基本涵蓋了我國境內蒙古語族的全部語種。調查結束後,對這五種語言、兩種蒙古語方言編寫了三種資料:調查報告(包括語音、語法)、詞彙集和話語材料,共出版21本著作。這套「蒙古語族語言方言研究叢書」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高度評價。日本學者認為,這套叢書的出版使蒙古語族語言研究進入可進行比較研究的階段。同時,參加此次調研的研究生對這些語言分別做了比較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語言比較研究解決了哪些蒙古語族的學術問題?
呼格吉勒圖:根據比較研究結果,證明蒙古語族諸語言都是從原始蒙古語發展而來的,也基本捋清了蒙古語族各語言之間的親疏關係。
比如,我通過對蒙古語族基本元音的比較研究,特別是通過圓唇元音的比較發現,東鄉語、土族語、保安語比較親近。這樣的比較研究,弄清了蒙古語族語言基本元音的歷史發展軌跡,從而科學論證了蒙古語族語言之間的相互關係。整個蒙古語族的比較研究,都是通過對各個親屬語言的語音、詞彙和語法進行抽絲剝繭的研究,才逐漸達到如今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