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首個!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啟動

2021-01-19 中國教育在線

  1月12日,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正式啟動。該卓越中心的設立是實施聯合國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氣候變化應對巴黎協定、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全球重大發展議程的重要舉措。

  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ISC)和聯合國減災署(UNDRR)共同建立的一項國際綜合研究計劃。復旦大學國際卓越中心是IRDR在中國大陸設立的首個卓越中心,也是IRDR國際卓越中心體系下唯一的跨氣候變化應對、大氣環境災害風險響應、公共衛生治理等諸多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跨)專業中心。

  依託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全球建立大(跨)專業卓越中心體系是IRDR推動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集成創新、知識輻射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科技支撐與實踐的重要舉措。

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揭牌

  卓越中心揭牌,專家探討全球可持續發展,為提升中國乃至全球應對災害系統風險、構建韌性社會作貢獻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IRDR科學委員會主席Riyanti Djalante,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副部長王慶林,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在授牌和啟動儀式上致辭。

  焦揚、張全、張忠偉及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IRDR國際辦公室(IPO)執行主任韓群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主任張人禾共同為中心揭牌。

  焦揚在致辭中指出,極端天氣氣候與環境風險正深刻影響甚至嚴重威脅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對世界各國的治理能力提出重大考驗。建設「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國際卓越中心,是復旦大學面向世界科技減災需求、應對環境災害挑戰、履行大學使命的主動擔當。IRDR中國大陸首個卓越中心選擇落戶復旦,並成為IRDR國際卓越中心體系下唯一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專業中心,是對復旦大學的認可和信任。

  焦揚強調,復旦大學將勇挑重擔、不負使命,推動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集成創新、知識輻射和全球治理實踐,為進一步提升中國乃至全球重大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水平作出貢獻。一是努力打造融合創新先行區,充分發揮復旦大學的學科綜合優勢,強化跨學科融合創新機制,使中心真正成為凸顯集群效應、注重專精攻關、具備一流水準的融合創新高地;二是全力推進一流人才蓄水池建設,以合作開放的態度,對標最高學術標準,加快匯聚全球一流科研力量,力爭成為全球應對自然和人類引發環境災害領域的中堅力量;三是著力構築國際合作大平臺,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作好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南南合作提供支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Riyanti Djalante 表示,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共同創立,旨在通過全球性跨學科研究來應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問題並減少災害影響、提升相關政策制定水平。作為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一環,國際卓越中心致力於創新科學知識,提升能力水平,同時也是促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她很高興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能夠成為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大家庭中的新成員,並稱該中心高質量的科研水平、跨學科的研究背景給評審委員會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在當前疫情下,公共衛生問題和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兩大社會性挑戰,她對復旦能夠致力於攻克這兩項重大難題表示讚賞,希望中心未來能取得更多緊扣政策發展並及時有效的科研成果,從而為全球的社會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王慶林在視頻致辭中指出,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是IRDR在中國大陸設立的首個且唯一一個卓越中心,這是對復旦大學在該領域科研實力的認可,也是對復旦大學參與國際治理能力的認可,將為中國更深入參與全球減少災害風險的治理工作,發揮中國作用、貢獻中國智慧提供平臺。他強調,希望卓越中心在減少災害風險領域當好服務國家和全球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者,加強源頭創新和集成創新,產出有影響的國際成果,助力國家和世界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希望卓越中心堅持主動作為的國際合作方針,積極參與各種渠道氣候變化對話磋商和全球治理,為建立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體系做出重要的貢獻;希望復旦大學大力支持卓越中心開展工作,在交叉學科和跨學科人才隊伍的建設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以開闢適應全球氣候治理與一體化健康治理新格局的需要。

  張全表示,建立卓越中心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的生動實踐,也是上海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快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他希望,以此為契機,打造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平臺,形成遵循科技創新規律、人才規律的治理安排,促進多學科交叉,推進跨學科研究;持續產出高水平的成果,有效提升我國乃至全球極端氣候的處置能力和防範風險能力;構建國際科技開放平臺的大網絡,吸引更多優質國際科技組織和機構來滬發展,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張忠偉表示,「風險、治理、卓越」是卓越中心的三個關鍵詞,通過聯合研究實現卓越的風險治理,是卓越中心建立的最終目標。他說,對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而言,風險防控極為關鍵,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需建立一套韌性體系,保持城市的功能韌性和系統韌性。卓越中心的建立正逢其時,相信卓越中心團隊將為上海建設「韌性城市」和長三角構建「區域韌性」提供支撐,並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災害風險等重點領域以及在中國履行全球發展議程中的承諾做出貢獻。

  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IRDR-IPO執行主任韓群力,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執行主任、聯合國特別機構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服務司前司長湯緒,世界氣象組織研究司環境氣象研究科學主管Alexander Baklanov,聯合國減災署全球風險分析與報告辦公室主任Marc Gordo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助理總幹事、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院長Gretchen Kalonji分別圍繞「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IRDR 科學計劃及科學議程制定情況介紹」「復旦IRDR國際卓越中心介紹和2021年工作計劃」「全球大氣環境監測-城市環境氣象與健康研究介紹」「風險與系統思考」「科研與高等教育的跨國和多學科途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經驗和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帶來特邀報告。

  卓越中心為中國大陸首設,院士出任中心主任,多國多學科團隊聯合發力

  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國際計劃(IRDR)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ISC)和聯合國減災署(UNDRR)共同建立的一項國際綜合研究計劃。

  2020年10月26日,IRDR科學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復旦大學「極端天氣氣候與人體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國際卓越中心」(簡稱復旦大學國際卓越中心)的建設方案,批准在復旦大學設立IRDR國際卓越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 ICoE)。

  依託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全球建立大(跨)專業卓越中心體系是IRDR推動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集成創新、知識輻射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科技支撐與實踐的重要舉措。復旦大學國際卓越中心是IRDR在中國大陸設立的首個卓越中心,也是IRDR國際卓越中心體系下唯一的跨氣候變化應對、大氣環境災害風險響應、公共衛生治理等諸多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跨)專業中心。

  作為國際創新合作平臺,復旦大學國際卓越中心由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牽頭,公共衛生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數據學院、發展研究院等院系參與聯合共建。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出任中心主任,復旦發展研究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聯合國特別機構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司前司長湯緒為執行主任。

  全球變暖與健康風險預警與治理創新團隊、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預警與治理創新團隊、大氣環境與健康風險預警與治理創新團隊、風險互聯大數據分析與建模創新團隊、多風險互聯與一體化健康治理集成創新團隊分別由復旦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副系主任溫之平、大氣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建民、大數據學院院長馮建峰以及湯緒擔任負責人。

  據介紹,卓越中心將整合全校有關資源,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建立集大氣科學、氣候變化、大氣與海洋環境、公共衛生、大數據、全球治理研究等為依託的大(跨)專業創新支柱平臺,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信息流分析等新手段新工具,重點開展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汙染風險與公共健康治理,以及多災種風險互聯、群症識別與一體化健康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推動融合創新,強化認知與把握全球風險及其互聯群侯特徵的能力。

  在強調多學科交叉集成的同時,卓越中心將加強與國內外研究機構以及相關國際組織、國際研究計劃的深入合作,聚焦集成創新平臺和國際合作網絡建設,把科研教學能力及其成果轉化為應用於國際治理實踐的實際能力,大力提升多災種大氣環境災害及公共衛生安全風險應對和治理領域的科技研究、專業支持、決策諮詢(公共治理)、最佳實踐、組織領導和技能培訓等六大能力與基礎設施水平,積極引導復旦相關學科師生參與國家發展和全球治理實踐,進一步提升復旦大學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相關焦點

  • 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在中國大陸設首個卓越中心,落戶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卓越中心主任湯緒教授12日上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上海在極端天氣氣候與公共健康方面的城市治理方面已有國際上領先的探索,通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協同創新,將有望進一步升級,為中國在國際治理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提供支撐。
  • 科學網—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在中國大陸設立首個卓越中心
    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在中國大陸設立首個卓越中心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2019考研:2018考研初試已經結束,2019考研的同學們也開始起了前期準備工作,中公考研小編今天給大家普及一下考研經驗,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更多2018考研複習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復旦大學大氣學科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
    原計劃2020年6月舉辦第二屆「復旦大學大氣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因受疫情影響,本屆研討會將延期至2021年6月。2020年11月,將聯合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共同舉辦以化學天氣分析與預報為主題的國際會議,這將是國際上第一個以「化學天氣」為主題的國際會議,目前正在積極籌辦中。科研合作和人員交流有利於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產出,也有利於高水平人才培養。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上海首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在復旦大學啟動
    1月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啟動。這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揭牌之時,線上線下20多位院士共同見證。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在復旦大學...
    1月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在復旦大學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領導、上海市科委相關領導、復旦大學校領導及各級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和主要研究人員、項目特邀專家等共60餘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本次會議。
  • 「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在滬啟動
    8位「大牛」專家壓下啟動裝置。  25日,上海市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項目在復旦大學啟動。該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共同承擔。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它將聚集國內外百餘名科學家,通過對人體從宏觀至微觀的多個層次的表型特徵進行跨尺度多維度研究,首次在國際上建立先進的人類表型組學研究平臺,全面制定我國人群健康表型組標準化技術體系,構建中國首例健康人群表型圖譜及資料庫。
  • 復旦大學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批立項
    近日,復旦大學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批立項。復旦大學化學系官網顯示,該項目資助周期5年,直接經費6000萬元,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 剛剛「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出爐,復旦又落後了…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總後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0個、上海工程研究中心2個。此外,同濟大學建設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首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1月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正式揭牌。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啟動
    央廣網上海1月9日消息(記者傅聞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今天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復旦大學召開。不久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正式獲批立項。該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共同為科學中心揭牌,張人禾為科學中心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何鳴元及委員頒發聘書。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院士匯報了項目的基本情況及具體實施方案。
  •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國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曙光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 復旦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牌成立!
    復旦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牌成立!▲揭牌儀式(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會議現場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由復旦大學和張江實驗室共建,是復旦張江腦與類腦國際創新中心的核心技術平臺之一,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的影像前沿技術實驗共享平臺。中心以腦測量為基礎,建立具備超高空間與時間解析度,能解析精細腦結構與功能的國際最先進、亞洲規模最大的科研型無創掃描硬體系統中心。
  • 上海獲批的首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落戶復旦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落戶復旦大學,這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在科學中心啟動儀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負責人同時透露,未來將不斷完善重大項目的立項機制,並重點加強兩大計劃,一是原創探索計劃,另一個是人才資助體系的升級計劃。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規模會擴大,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的強度會增加,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定位會有所調整。
  • 全球首個ICCA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落戶成都
    全球首個ICCA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成立籤約儀式。(成都市博覽局供圖)人民網成都12月17日電(記者宋豪新)今日,全球首個ICCA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在成都正式成立。這是由成都市貿促會(市博覽局)聯合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成都大學、《會議》雜誌社共同成立的全球唯一一個ICCA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也是國內首個創新的政、校、會、媒深度融合國際合作模式。該中心的成立,將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會議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諮詢服務。
  • 歷時四年 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全新投入使用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歷時四年,由該校和張江實驗室共建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已經建成,從今年5月起已逐步投入使用。眼下,該中心正圍繞腦發育與老化過程、腦疾病的早篩及預後等問題,開展一系列前沿合作與研究。
  • 沈丁立: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沈丁立是復旦大學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前常務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前主任,以及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榮譽訪問教授。他在中國、美國以及「海上學府」從事過關於國際安全、中美關係、以及中國外交的教學。他的研究與發表集中於中美安全關係、地區安全和國際戰略、軍控與防擴散、中美外交與防務政策等。他是中國南亞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國學會副會長、上海聯合國研究副會長、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副會長。他是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前副會長、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前副會長、上海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前副會長。他於1989年從復旦大學取得理學博士學位。1989-1991年,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軍備控制博士後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啟動
    1月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正式啟動。該項目團隊有能力在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合作單位的支持下,建成國際領先的功能介孔材料研究中心,為我國能源和材料科學的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 國際雷電科學蘇州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8月28日凌晨,全球第二個「國際雷電科學蘇州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據悉,該研究中心由國際防雷三大組織授權、國際大電網組織認證、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組建,是目前獲得國際支持力度最大的雷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