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四年 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全新投入使用

2021-01-08 央廣網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歷時四年,由該校和張江實驗室共建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已經建成,從今年5月起已逐步投入使用。眼下,該中心正圍繞腦發育與老化過程、腦疾病的早篩及預後等問題,開展一系列前沿合作與研究。

  緊鄰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與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等多個國家大科學設施呼應,未來,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將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的影像前沿技術實驗共享平臺,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打造亞洲最大的科研型無創掃描硬體系統中心

  近年來,復旦大學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積極攻關突破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的難點痛點。在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布局了「一計劃兩中心」,即國際人類表型組重大科學計劃(生命與健康)、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信息技術)、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交叉)。

  在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下,目前已建成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將和尚在建設的張江國際腦庫兩個重大實驗技術平臺一起,進一步推動教育部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的建設,進而躋身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據了解,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全球科創中心市級重大專項共同投入4億元,於2016年投入建設,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該中心以腦測量為基礎,建立具備超高空間與時間解析度,能解析精細腦結構與功能的國際最先進、亞洲規模最大的科研型無創掃描硬體系統中心。

  依託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還將搭建國際最大的多疾病、多模態腦科學資料庫,開發一系列國際領先的類腦智能算法。另外該中心還將與多個全球領先的腦科學研究中心建立合作關係,致力於發起腦與類腦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為中國乃至世界腦與類腦前沿科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多項「利器」投用,為攻克腦科學前沿增加砝碼

  目前,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已擁有從小動物到人體全套磁共振成像設備。探秘大腦工作和發病機制,該中心的幾大「利器」功不可沒。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國內目前場強最高的活體磁共振機器,11.7T高場小動物磁共振系統已運行一年,主要是將老鼠作為實驗對象,研究大腦工作和發病的機制。「我們還做了腦腫瘤切除、腦血管病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關於腦腫瘤的相關研究已經發表成功和處於投稿中。」

  據馮建峰透露,目前一臺臨床型高端3T磁共振系統各方面預備工作已經完成,正在開展預實驗,它將是未來科研的主要工具。「國際上主要的腦科學數據都使用這一機型進行採集,中心也將使用這一機型採集大學生隊列,評估四年大學教育對大學生腦方面的影響,從而更好地規劃大學教育。」

  高場7T人體磁共振系統預期本月投入使用,它是目前亞洲第一臺同類機型。馮建峰介紹,各類腦疾病的根源在於神經遞質的失衡,這臺機器可以更清楚地呈現大腦各種神經遞質的分布。與此同時,它還可以讓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從而在降低、預防腦疾病方面邁出堅實一步。另一方面,利用它的高信噪比和高磁敏感對比,可以更好地解碼人類的思維過程,為攻克腦科學的最後堡壘增加砝碼。

  超高梯度場強3TConnectome磁共振系統目前也已勵磁完成,預計今年9月投入使用。據介紹,這是一臺為科研定製的儀器,全世界共有四臺。「人類大腦信息處理的奧秘在於它複雜的網絡結構。」馮建峰告訴記者,這臺機器可以實現以最高精度重構人腦的網絡聯結結構,為解秘大腦提供更多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它還能使我國與美國、英國等高校站上同一起跑線,共同攻關科研難題。

相關焦點

  • 復旦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牌成立!
    復旦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牌成立! 2019年7月30日,在上海推進科技創新建設辦公室第十次全體會議上,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上海市副市長吳清,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共同為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牌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腦科學和類腦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這讓張旭倍感興奮,他認為浦東,尤其張江,已代表了國際水平,已建成或在建的大科學設施,對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微電子等研究將發揮出重要作用。「腦科學本身就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沒有這樣的大型裝備支撐是做不到微觀研究的。深入探索神經遞質受體等,不僅僅對藥學有作用,對未來智能分子、分子機器人的設計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張旭說。
  • 張江實驗室將繼續全力參與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上證報訊(記者 宋薇萍)張江實驗室管理委員會2月14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總結過去一年工作,謀劃部署今年工作。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白春禮,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應勇出席並講話。白春禮指出,過去一年,張江實驗室的集中度和顯示度不斷提升,體現了「上海速度」,進展令人振奮。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
  • 「越發展,越離不開張江」,38萬張江科技人才已開掛!
    這也是今年以來上科大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布的第四篇重大科研成果。以「科技」命名的這座大學,同樣是建設中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新藥研發平臺等國家級大科學設施和科研機構融為一體,成為了科學城內科學發現的最「硬核配置」。
  •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等擔任專家組成員。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發改委、上海市科創辦、上海科創投集團、上海投資諮詢公司、張江實驗室等相關部門領導出席。專項各方向負責人、核心研究骨幹、博士後、研究生以及合作單位與協作單位研究人員共200餘人參加會議。
  • 今日張江數字報-張江實驗室正式掛牌
    張江實驗室近日掛牌。
  • 上海市長應勇視察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李政道研究所建設
    配合張江科學城規劃,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正在加緊建設,將打造超快科學中心、材料基因組聯合創新科學中心、同步輻射診療和醫學影像科學中心等項目。應勇登高俯瞰科學園建設情況,鼓勵上海交大高起點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實施。
  •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首屆國際分子影像臨床應用學術論壇圓滿舉辦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醫療負責人牛阿娜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感謝各位專家對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一路以來的支持與指導。牛阿娜表示,近年來醫學影像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尤其是分子影像學的出現,提高了臨床診斷疾病的水平,推動了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成為醫學影像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希望與各位專家攜手,聚焦行業發展,為推動中國醫改時代健康事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 上海張江國際醫學園區將打造「亞洲一流」
    2020年4月,上海市正式批准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張江院區建設立項報告。今天,這一上海市重大工程的順利開工,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的關於「到2020年,建成以國家中心為引領,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為骨幹的國家、省、地市、縣四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又一重要新舉措。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全新人類腦圖譜,這是研究中心的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6年努力繪製出來的,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多模態連接模式該圖譜,比傳統布羅德曼圖譜精細4—5倍,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也是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張江實驗室成立:2030年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
    上海是國內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最多、最為先進的地區之一,在張江建有「上海光源」和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設施「蛋白質設施」等一批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 張江實驗室把大科學設施群作為實驗室的「基石」。
  • 張江實驗室:打造充滿活力科創「試驗田」—新聞—科學網
    ,「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和「微電子研究院」順利組建,「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掛牌成立;一批國內外優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加盟張江實驗室;各項運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為爭取獲批成為首批國家實驗室奠定堅實基礎。
  • 中科院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246個精細亞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它團隊通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