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發展,越離不開張江」,38萬張江科技人才已開掛!

2020-12-05 浦東發布

夢想,是張江科學城裡被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在這座城裡,已有各類科技人才約38萬,既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外院士、中國兩院院士,也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創新人才。在這裡,他們開啟新徵程,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

最硬核配置:

頂級科學家的「孵化器」代表國家最高水平

4月10日晚10點,上海科技大學傳來好消息:由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王權教授等組成的「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 科研成果榮登《Science》雜誌。該研究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也是今年以來上科大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布的第四篇重大科研成果。以「科技」命名的這座大學,同樣是建設中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新藥研發平臺等國家級大科學設施和科研機構融為一體,成為了科學城內科學發現的最「硬核配置」。

這在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印傑看來,因為落地在張江,所以讓一切的布局都來得如此順暢。如今上科大頭等大事之一,就是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加速建設,該裝置建成後,將同上海光源、軟X射線、超強超短雷射裝置等,構築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水平最高的光子科學大設施集聚地。

「大科學裝置是基礎原創研究的『眼睛』,是讓科學家獲得世界領先的科學成果、發展引領世界技術的關鍵。」印傑說,「這也代表國家最高水平,推動著國內科學研究從跟跑到領跑。」

2017年9月,張江實驗室掛牌,目標是打造成代表國家最高水平,集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為一體的國家實驗室。張江實驗室主任助理唐錚也跟她的同事們一樣,將張江當成了「第二個家」,她說,能感受科學家在這裡紮根的強烈意願。

「張江實驗室正圍繞光子科學、微納電子、生命科學、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等重大科研方向,在探索創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同時,也聚集國際高水平人才團隊。」唐錚表示,「這都是為早日建成國家實驗室奠定基礎。」

在張江這片創新熱土上,以「全球創新領跑者」為目標的研發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張江科學城內現有市級專業技術服務平臺59個。此外,李政道研究所、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機構和平臺相繼設立。

通過這一顆顆戰略棋子,張江科學城在高水平創新基地布局方面已初步成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成為了頂級科學家的「孵化器」。

浦東的最新科創倍增計劃顯示:到2025年,將建成10個大科學設施,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學設施群,張江科學城打造成為全球綜合能力最強的先進光子科學中心。

最硬核技術:

心懷「中國夢」創新者讓中國創造在全球上市

一個新藥從想法誕生到真正上市,平均需要12年時間,需要高達數十億元的投入,但是,最後成功率卻不到10%。在張江,能夠做到我國每年批准上市的1類新藥,每3個就有1個來自張江,這背後凝聚的是眾多創業者、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藥,是許多新藥研發者一生的榮耀。2011年,剛剛在張江創立華領醫藥的陳力,因為條件限制,只能把車庫封起來做研發。因為堅持,十來年長跑後,華領醫藥的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即將衝過終點線。

「國內首創新藥,在浦東、在張江已經不稀奇了,沒有實驗室的新藥研發企業也已不止華領一家,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全球首創冒出來。」陳力說,「因為浦東張江已經具備了比肩世界製藥的產業能級,做創新藥的生態圈已經成型了。」

晶片一直以來被稱為信息產業的「糧食」,是讓所有的科技創新變成現實的基礎。去年,在中芯國際張江工廠內,14納米晶片已量產,從零開始一步一步走出來,張江「芯」目前的工藝技術已追趕至和世界領先水平差2代左右。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說,以中國心來做中國芯,在上海浦東這一科技高地,中國企業將直追世界領先水平。

30年前,一批留學生回國後,奮鬥首站都選擇了浦東張江。30年後,當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興起之時,年輕的「創新者」們帶來了「活力四射」的新發現、新技術。

20年前,陳運文初次途經張江,便對張江的路名感到分外好奇,「東西走向以中國的科學家命名,南北走向又都是以國際科學家命名的。」5年後,他在張江創立的達觀數據,成為國內首家將RPA引入到文字自動處理的企業,語言理解一直被稱為人工智慧皇冠上的明珠。

在「創新森林」枝繁葉茂下,張江還順勢崛起了一座集聚IBM、微軟AI Lab、ADA Health、平頭哥、移動大數據、英飛凌、雲叢科技、小蟻科技、匯納科技、黑瞳科技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張江人工智慧島。

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頻頻冒尖的張江,讓更多的中國創造在全球上市。

最硬核環境:

生態引來「金鳳凰」 越發展越離不開張江

「越發展,越離不開張江。」紫光展銳CEO楚慶曾寫下這樣一段話。3月,展銳剛剛發布了新一代5G終端晶片,他說,「找人才,就一定要圍著張江找,展銳在張江的公司方圓十公裡內,與晶片有關的企業就有上千家,我們也希望能成為生態的核心,帶動周邊產業一起走到全球領先的行列。」

四年前,留學回國創業的張少典和馬漢東在考察了三個地方後就決定留在張江創業,他們想做的行業非常新——醫學信息學領域,「我們需要的人才要求非常高,既要有醫療背景、數據背景,還要有人工智慧技術,在張江竟然能找到所有符合條件的人才,對我們來說,太驚喜了。」馬漢東說。

30年前,張江還是一個典型的農田鄉村,賣醬菜、種菱角撐起當地百姓的生活。30年後,築巢引鳳,張江科學城正在從 「園區」 向 「城區」 華麗蛻變,也成為了38萬人才來了就不願意離開的地方。

今年,科學城又一次吸引了外界的目光:50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啟動,涉及創新研發平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及城市功能提升等多個領域,著力營造生活便利、生態優美、服務到位、生活舒適的綜合發展環境。

2020年是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上海科創辦專職副主任、自貿區張江管理局局長吳強說,十四五規劃編制正在抓緊推進,希望各類企業、人才都參與到謀劃中,獻計獻策。未來,張江科學城將全力打造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努力建設成為「科學特徵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部分攝影:朱泉春

編輯:鄒瑩

你在看嗎?

相關焦點

  • 上海張江科學城:生產穩定有序 科技創新不停歇
    此次30個籤約項目和20個開工項目,主要圍繞張江科學城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主導產業,涉及總部、科研攻關、產業提升、科技產業轉化創新、基礎設施和商業配套等項目。「我們將繼續集聚提升張江的科技能級,為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 推出AI人才賦能計劃!位於張江的這個微軟全球最大實驗室,今天又放...
    這一落地張江人工智慧島的實驗室總面積達到近2800平方米,是微軟全球第4家,也是截至目前規模最大的一個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實驗室,主要聚焦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技術與製造、零售、醫療、金融、城市建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及創新發展。
  • 今日張江數字報-張江實驗室正式掛牌
    張江實驗室近日掛牌。
  • 《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新聞發布會
    159名院士、380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2萬多名歸國海外留學人才匯聚張江示範區創新創業。   第二板塊是指導思想、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主要明確了發展思路和實施步驟。「即貫徹張江規劃的實施意見」和「張江示範區空間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建設國際化人才試驗區的實施意見」;二是抓緊梳理股權激勵、科技金融、人才試驗區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的在張江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需求;三是抓緊推進行政審批權下放園區試點和股權激勵試點等工作。這些工作目前都在實施之中。
  • 李政道研究所、張江科學園建設指揮部赴張江科學城展示廳、張江...
    2018年11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張江科學城考察,在張江科學城展示廳參觀期間,他談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
  • 張江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共同為張江實驗室揭牌,白春禮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分别致辭。  白春禮在致辭時說,建設張江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重大決策的切實舉措,是院市雙方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
  • 張江實驗室將繼續全力參與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上證報訊(記者 宋薇萍)張江實驗室管理委員會2月14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總結過去一年工作,謀劃部署今年工作。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白春禮,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應勇出席並講話。白春禮指出,過去一年,張江實驗室的集中度和顯示度不斷提升,體現了「上海速度」,進展令人振奮。
  • 張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晴雨表和未來科技創新的風向標!張江指數...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碩)有望成為張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晴雨表和未來科技創新風向標的張江指數今天正式對外發布。該指數由匯添富基金向中證指數公司定製,是我國資本市場支持區域經濟和科技產業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又一舉措。張江指數包括兩條指數,即具表徵屬性的「中證全球張江自主創新綜合指數」,以及具投資屬性的「中證滬港深張江自主創新50指數」。
  • 張江6家企業完成新一輪融資
    新的一年,張江企業在資本市場上也是大放異彩。上周,張江6家企業完成新一輪融資,分別是和譽醫藥完成D輪1.23億美元融資,科越醫藥獲得5350萬美元的B+輪1期融資,拓臻生物完成8700萬美元C輪融資,卓道醫療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再極醫藥完成近2億元C輪融資,昂科信息完成億元B輪融資。張江企業的融資能力真的是不容小覷,這個冬天,張江企業不怕「冷」啦!
  • 【中國科學報】上海張江實驗室正式成立
    白春禮在講話中回顧了中科院和上海市精誠合作的歷程,介紹了中科院在推進張江實驗室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面作出的努力。他指出,張江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重大決策的切實舉措,是院市雙方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的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必將在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徵程中發揮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
  • 張江示範區,做少數人才能做的事(調結構轉方式·國家高新區調研行)
    量子通信產業園、太赫茲技術產品中試基地、幹細胞轉化醫學產業基地、膠囊內鏡機器人試生產線……當今世界最新潮最尖端的項目,出現在這裡;7萬餘家科技型企業、1400餘個研發機構、44所高校、佔全國1/3的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坐落在這裡;上海80%以上的高端人才,19.3萬件智慧財產權
  • 韓正:張江國家實驗室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
    中國證券網訊 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暨張江科學城建設推進大會23日下午舉行,會議在評估前階段工作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部署推進下一階段工作。據解放日報24日消息,上海市委書記、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指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每一個階段都要有集中度和顯示度,進一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提升影響力。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要抓好骨幹項目,張江國家實驗室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張江科學城功能性項目要儘快落地。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資源,事關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 上海張江實驗室持續發力 看齊國際先進水平
    上海方面的消息顯示,2018年,張江實驗室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硬X射線、超強超短雷射、上海光源等光子科學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初步成型;布局類腦、微電子、生命科學等重大研究方向,並順利組建一批研究機構;一批優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加盟張江實驗室;實驗室各項運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 張江實驗室在滬成立
    本報上海9月27日電  (記者姜泓冰)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院市合作建設的張江實驗室揭牌成立,將在光子科學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及其交叉方向類腦智能等方面開展研究。  張江實驗室選址在上海「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內。
  • 探索國家實驗室建設新機制 張江實驗室擼起袖子這麼幹
    科技日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過去一年,張江實驗室瞄準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目標,在各部門通力合作下,取得了重大階段性進展和成果,組織框架已基本成形。目前,張江實驗室依託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作為承建法人主體,聘請中科院王曦院士擔任首任主任,已經開展了各項實質性的工作。
  • 張江實驗室成立:2030年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
    大科學設施群作為實驗室「基石」 張江實驗室將聚焦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和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實現重大基礎科學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建成跨學科、綜合性、多功能的國家實驗室,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 張江實驗室位於「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內。
  • 上海市長應勇視察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李政道研究所建設
    李政道研究所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市領導來到研究所項目工地,察看建設進展,聽取人才團隊、科學研究等方面情況,關切詢問還有什麼需要推動解決的問題。應勇指出,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聚焦重點領域,找準目標定位,明確發展路徑,集中力量攻堅突破。
  • 張江實驗室正式揭牌 建跨學科、綜合性、多功能國家實驗室
    張江實驗室將聚焦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創新領域和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實現重大基礎科學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建成跨學科、綜合性、多功能的國家實驗室,力爭成為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
  •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
    以張江科學城為核心載體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如今已初具形態。 據上海自貿區張江管理局副局長付軍介紹,目前上海已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個、在建9個,共14個,數量、投資額和建設進度均領先全國。
  • 張江實驗室在上海成立 計劃2030年躋身世界前列
    白春禮在致辭時說,建設張江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站在國家科技創新總體布局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張江實驗室建設,出臺了一批重要創新政策和切實有效的推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