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是張江科學城裡被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在這座城裡,已有各類科技人才約38萬,既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外院士、中國兩院院士,也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創新人才。在這裡,他們開啟新徵程,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
最硬核配置:
頂級科學家的「孵化器」代表國家最高水平
4月10日晚10點,上海科技大學傳來好消息:由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王權教授等組成的「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 科研成果榮登《Science》雜誌。該研究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也是今年以來上科大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布的第四篇重大科研成果。以「科技」命名的這座大學,同樣是建設中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新藥研發平臺等國家級大科學設施和科研機構融為一體,成為了科學城內科學發現的最「硬核配置」。
這在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印傑看來,因為落地在張江,所以讓一切的布局都來得如此順暢。如今上科大頭等大事之一,就是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加速建設,該裝置建成後,將同上海光源、軟X射線、超強超短雷射裝置等,構築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水平最高的光子科學大設施集聚地。
「大科學裝置是基礎原創研究的『眼睛』,是讓科學家獲得世界領先的科學成果、發展引領世界技術的關鍵。」印傑說,「這也代表國家最高水平,推動著國內科學研究從跟跑到領跑。」
2017年9月,張江實驗室掛牌,目標是打造成代表國家最高水平,集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為一體的國家實驗室。張江實驗室主任助理唐錚也跟她的同事們一樣,將張江當成了「第二個家」,她說,能感受科學家在這裡紮根的強烈意願。
「張江實驗室正圍繞光子科學、微納電子、生命科學、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等重大科研方向,在探索創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同時,也聚集國際高水平人才團隊。」唐錚表示,「這都是為早日建成國家實驗室奠定基礎。」
在張江這片創新熱土上,以「全球創新領跑者」為目標的研發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張江科學城內現有市級專業技術服務平臺59個。此外,李政道研究所、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機構和平臺相繼設立。
通過這一顆顆戰略棋子,張江科學城在高水平創新基地布局方面已初步成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成為了頂級科學家的「孵化器」。
浦東的最新科創倍增計劃顯示:到2025年,將建成10個大科學設施,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學設施群,張江科學城打造成為全球綜合能力最強的先進光子科學中心。
最硬核技術:
心懷「中國夢」創新者讓中國創造在全球上市
一個新藥從想法誕生到真正上市,平均需要12年時間,需要高達數十億元的投入,但是,最後成功率卻不到10%。在張江,能夠做到我國每年批准上市的1類新藥,每3個就有1個來自張江,這背後凝聚的是眾多創業者、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藥,是許多新藥研發者一生的榮耀。2011年,剛剛在張江創立華領醫藥的陳力,因為條件限制,只能把車庫封起來做研發。因為堅持,十來年長跑後,華領醫藥的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即將衝過終點線。
「國內首創新藥,在浦東、在張江已經不稀奇了,沒有實驗室的新藥研發企業也已不止華領一家,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全球首創冒出來。」陳力說,「因為浦東張江已經具備了比肩世界製藥的產業能級,做創新藥的生態圈已經成型了。」
晶片一直以來被稱為信息產業的「糧食」,是讓所有的科技創新變成現實的基礎。去年,在中芯國際張江工廠內,14納米晶片已量產,從零開始一步一步走出來,張江「芯」目前的工藝技術已追趕至和世界領先水平差2代左右。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說,以中國心來做中國芯,在上海浦東這一科技高地,中國企業將直追世界領先水平。
30年前,一批留學生回國後,奮鬥首站都選擇了浦東張江。30年後,當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興起之時,年輕的「創新者」們帶來了「活力四射」的新發現、新技術。
20年前,陳運文初次途經張江,便對張江的路名感到分外好奇,「東西走向以中國的科學家命名,南北走向又都是以國際科學家命名的。」5年後,他在張江創立的達觀數據,成為國內首家將RPA引入到文字自動處理的企業,語言理解一直被稱為人工智慧皇冠上的明珠。
在「創新森林」枝繁葉茂下,張江還順勢崛起了一座集聚IBM、微軟AI Lab、ADA Health、平頭哥、移動大數據、英飛凌、雲叢科技、小蟻科技、匯納科技、黑瞳科技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張江人工智慧島。
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頻頻冒尖的張江,讓更多的中國創造在全球上市。
最硬核環境:
生態引來「金鳳凰」 越發展越離不開張江
「越發展,越離不開張江。」紫光展銳CEO楚慶曾寫下這樣一段話。3月,展銳剛剛發布了新一代5G終端晶片,他說,「找人才,就一定要圍著張江找,展銳在張江的公司方圓十公裡內,與晶片有關的企業就有上千家,我們也希望能成為生態的核心,帶動周邊產業一起走到全球領先的行列。」
四年前,留學回國創業的張少典和馬漢東在考察了三個地方後就決定留在張江創業,他們想做的行業非常新——醫學信息學領域,「我們需要的人才要求非常高,既要有醫療背景、數據背景,還要有人工智慧技術,在張江竟然能找到所有符合條件的人才,對我們來說,太驚喜了。」馬漢東說。
30年前,張江還是一個典型的農田鄉村,賣醬菜、種菱角撐起當地百姓的生活。30年後,築巢引鳳,張江科學城正在從 「園區」 向 「城區」 華麗蛻變,也成為了38萬人才來了就不願意離開的地方。
今年,科學城又一次吸引了外界的目光:50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啟動,涉及創新研發平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及城市功能提升等多個領域,著力營造生活便利、生態優美、服務到位、生活舒適的綜合發展環境。
2020年是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上海科創辦專職副主任、自貿區張江管理局局長吳強說,十四五規劃編制正在抓緊推進,希望各類企業、人才都參與到謀劃中,獻計獻策。未來,張江科學城將全力打造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努力建設成為「科學特徵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部分攝影:朱泉春
編輯:鄒瑩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