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牽頭!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2020-11-30 澎湃新聞

復旦牽頭!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

2019-12-26 2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23至24日,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2019年度工作匯報會在復旦大學召開。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等擔任專家組成員。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發改委、上海市科創辦、上海科創投集團、上海投資諮詢公司、張江實驗室等相關部門領導出席。專項各方向負責人、核心研究骨幹、博士後、研究生以及合作單位與協作單位研究人員共200餘人參加會議。

專項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潘雲鶴充分肯定了專項一年多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專項項目組在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世界科學領域的重大難題。復旦大學領銜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國的力量,布局和推動這個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無論對於腦科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攻關突破和原始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傅國慶出席會議並代表項目推進部門致辭。他指出,專項作為上海市腦與類腦領域布局的第一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意義重大。要進一步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對標國內國際腦科學的最新進展,取得更多重要的原始創新和突破;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集中攻關,通過成果的動態積累實現我國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以重大專項為牽引,不斷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與上海市其他腦科學研究團隊加強溝通與合作;努力為解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做出科學家應有的貢獻。

專項執行負責人、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從總體目標、考核指標、項目和課題設置以及項目進展等方面介紹了專項的總體情況。他表示,專項涵蓋腦與類腦基礎轉化應用全鏈條研究,交叉科學特色明顯,聯合攻關任務艱巨。希望通過本次工作匯報和學術研討,總結和考核各個任務和課題一年多來的工作進展,更好地促進各個方向、各個課題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核心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的凝練和攻關,加速重大成果的產出和產學研技術應用場景的驗證和落地轉化。

五個方向負責人和34個課題負責人分別從腦智能理論基礎研究、腦智能理論算法與技術、腦疾病精準診療、類腦智能研發與應用等方面匯報了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工作亮點和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

在專家點評和交流研討環節,項目組圍繞「全腦計算」「乾濕腦庫的共建共享」「腦疾病合作研究閉環」「類腦智能重大產業應用場景」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專項下一步研究工作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與舉措。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於2018年7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覆立項,由復旦大學和張江實驗室牽頭,中科院微系統所、華山醫院共同承擔。目前,項目組參與研究人員1200多位,國際合作參與的專家70多位,覆蓋到國內外近百個大學、科研院所、醫院和企業。復旦大學高度重視專項的推進和執行工作,成立了復旦大學類腦晶片與片上智能系統研究院、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同時,將腦與類腦重大專項實施任務納入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三大主攻方向之一,加強科研組織戰略規劃能力建設,制定重大任務推進保障的專門政策,通過張江校區功能轉型推進專項研究人員科研、生活配套設施的落實,構建科技融合創新的一流平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

專項實施一年半以來,發表了包括國際頂級期刊《自然》、《自然·神經科學》、《自然·生物醫學工程》、《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會刊等頂級刊物的學術論文110多篇,其中影響因子10以上的21篇。已引進腦與類腦領域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等國際頂尖科學人才8名,全球青年拔尖人才30多位。依託專項建設的重大技術設施和研究平臺已初步建成,並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亞洲規模最大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投入試運行;張江國際腦庫六大隊列共入組1700餘人,完成各模態採集累計5455人次;複雜體系多尺度精密成像平臺完成2臺核心設備入駐;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復旦華山西院)投入使用。在產業對接服務社會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與國家電網合作研發智能電網系列機器人,與上汽合作研發智能物流規劃管理系統,自主研發腦卒中診療決策智能系統,基於仿生雙目的城市軌道交通實時在線監測系統在上海、廣州、西安等地初步規模性產業應用,基於仿生雙目的視覺慣性多導機器人定位導航系統成功運用到半導體晶圓生產工廠的自動搬運機器人。同時,以專項為依託,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籤訂了認知神經科學、類腦智能等領域的合作備忘錄,初步構建了腦與類腦領域高層次國際合作網絡。

來 源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編 輯

嚴奕晨

原標題:《復旦牽頭!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攀登腦與類腦研究高峰!復旦這支"科研夢之隊"認識一下
    腦與類腦研究是世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類腦智能引領人工智慧,實現人工智慧普適化,將引起經濟社會變革性發展,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入啟動日程。2015年6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
  • 引領科技!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在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介紹,「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以前沿科學中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依託,組織重大前瞻基礎研究項目,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承接「珠峰計劃」申報工作的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將瞄準腦科學國際前沿,凝聚全校腦科學與相關學科力量,引進傑出人才,推動跨單位和國際合作,在若干研究領域形成有重大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優勢研究團隊,承擔國家腦科學重大任務;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跨學科、開放的腦科學研究平臺;以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腦科學基礎研究為主線,形成腦科學研究的優勢方向和國際領先的重要進步,推動新型類腦晶片研發以及類腦智能技術的醫學轉化應用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在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介紹,「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以前沿科學中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依託,組織重大前瞻基礎研究項目,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承接「珠峰計劃」申報工作的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將瞄準腦科學國際前沿,凝聚全校腦科學與相關學科力量,引進傑出人才,推動跨單位和國際合作,在若干研究領域形成有重大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優勢研究團隊,承擔國家腦科學重大任務;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跨學科、開放的腦科學研究平臺;以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腦科學基礎研究為主線,形成腦科學研究的優勢方向和國際領先的重要突破,推動新型類腦晶片研發以及類腦智能技術的醫學轉化應用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主攻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等
    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 主攻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等 早在2006年,我國就開始前瞻布局腦科學研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腦科學與認知」列入基礎研究8個科學前沿問題之一。
  • 復旦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牌成立!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上海市副市長吳清,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共同為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牌。▲揭牌儀式(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會議現場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由復旦大學和張江實驗室共建,是復旦張江腦與類腦國際創新中心的核心技術平臺之一,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的影像前沿技術實驗共享平臺。中心以腦測量為基礎,建立具備超高空間與時間解析度,能解析精細腦結構與功能的國際最先進、亞洲規模最大的科研型無創掃描硬體系統中心。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近年來,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牽頭承擔了腦科學領域的多項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重點項目、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重大研究計劃等任務,在腦神經環路發育,感知、記憶機制以及腦損傷和功能重建等領域取得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積累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上海腦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上海腦功能研究計劃經過一年左右的討論,將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四所大學牽頭,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從四個方面開展。該計劃將對接中國腦計劃,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上海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科學向未來】   編者按  腦與類腦研究是世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類腦智能引領人工智慧,實現人工智慧普適化,將引起經濟社會變革性發展,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入啟動日程。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面向2030年,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其中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是重點方向之一,重點圍繞腦認知、腦醫學、類腦研究開展研究,搭建關鍵技術平臺,搶佔腦科學前沿研究制高點。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實施《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圍繞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開展探索,加強對腦科學等重大科學問題的超前部署。
  • 中國腦計劃的研究進展
    當前,我國已經把腦科學研究列為了「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中國腦計劃如何實施?具體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成為了我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近期在上海舉行的「腦信息與人工智慧」科技論壇和復旦腦科學研究發布會上,與會專家表示中國腦計劃將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展開研究,逐步形成腦認知原理的基礎研究、腦重大疾病、類腦人工智慧三者緊密結合為「一體」「兩翼」的研究格局,即以腦認知原理基礎研究帶動腦重大疾病研究和類腦人工智慧研究。
  • 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發「英雄帖」,今年將從國內外招聘優秀人才
    4月24日下午,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工作協調會議召開,共商未來工作整體思路和主要舉措。腦科學研究旨在闡明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是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多年以來,上海在腦科學相關領域形成了各具優勢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成果。
  • 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今日成立
    為了將其更好地服務國家需求,助推我國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12月15日,由四川省發改委支持,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四川省腫瘤醫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等在川從事腦科學、腦疾病和類腦智能技術的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共同成立了「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
  • 北京腦科學研究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新聞—科學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等相繼資助的多項重點支持腦科學基礎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的應用研究項目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閆傲霜表示,在腦認知領域,北京擁有兩個國家級腦科學重點實驗室,分別在北京師範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分別成立了腦科學研究所。
  • 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馮建峰課題組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能力...
    復旦大學5日披露,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攜手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為這些問題給出答案,在大規模人群中揭開了兒童發育時期的睡眠時長與腦結構,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關係。
  • 復旦科學家揭示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關鍵腦區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單位合作,研究青少年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發現左楔葉結構不僅和多動症的認知和動機功能受損相關,還與多動症的遺傳風險相關,並且可以預測2年後的多動症症狀,很可能提供了多動症的一種影像學標記物
  • 我國首個類腦智能國家實驗室落戶合肥
    ,人工智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實驗室將通過建立腦認知和腦模擬技術研究與實驗平臺,主動承擔國家和行業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一批關鍵技術並成功轉化,構建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領域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標準體系,形成可持續的產學研系統創新機制,為推動類腦智能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重點任務  ●建立四大類腦計算研究平臺,營造類腦計算的基礎研究環境  ●研製兩類類腦計算核心晶片,掌握類腦計算技術主動權  ●實現三類典型類腦智能應用,在大規模智能應用中發揮關鍵作用  「腦認知與腦醫學」重點任務  ●推動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研究支撐平臺  ●開展八類重大關鍵技術研究,為腦醫學研究提供理論和臨床基礎
  • 成渝攜手「出圈」|全國人大代表堯德中:川渝可在基礎腦科學與類腦...
    5月23日,記者採訪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堯德中。談及西部科學城的建設及未來川渝、成渝科技領域合作,堯德中說,雙方優勢學科不同,合作空間巨大,「成渝的科研水平在全國屬於中上水平,各自為戰,較難在國內達致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