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預測2年後症狀!復旦科學家揭示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關鍵腦區

2021-01-13 瀟湘晨報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單位合作,研究青少年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發現左楔葉結構不僅和多動症的認知和動機功能受損相關,還與多動症的遺傳風險相關,並且可以預測2年後的多動症症狀,很可能提供了多動症的一種影像學標記物。

5月7日,這一研究成果以《青少年中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dual pathway model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dolescents」)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在全球,約有5.9%–7.1%的少年兒童受到多動症影響,其中高達50%–66%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我國,多動症患病率約為6.3%。

多動症症狀可能表現在很多方面,最常見的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難以持續,多動、衝動、學業成績較差。

此次的研究利用大型的歐洲青少年群體神經科學影像學隨訪隊列,發現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的症狀越嚴重。

圖1: 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症狀越嚴重

研究人員利用心理認知表型測試工具,詳細評估了工作記憶、注意管理、反應抑制、延遲折扣等,通過關聯分析,進一步發現,在多動症中,認知通路損害以及動機通路損害有共同的腦關聯——左楔葉偏小。

研究發現多動症遺傳風險越高,多動症症狀越嚴重、工作記憶越差、延遲厭惡越明顯,並且該遺傳風險僅和左楔葉的灰質體積表現出顯著的統計相關性。

「通過隨訪隊列數據分析,我們還進一步發現14歲時的左楔葉灰質體積可以顯著提高對2年後多動症症狀的預測準確率。」羅強說。

「這項重要研究為多動症治療藥物確實可以挽救多動症患者關鍵腦區中的灰質體積過小提供了全新的證據。」英國國家學術院及醫學科學院兩院院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劍橋大學榮譽博士、精神醫學系教授芭芭拉薩哈金評論。

該研究表明,多動症的雙通路模型同時存在分離的和共同的腦結構基礎。左側枕葉灰質體積和多動症症狀相關,和認知與動機兩條通路的受損情況相關,和多動症遺傳風險相關,對多動症的症狀具有預測性,並且與多動症藥物治療緊密相關。

據馮建峰介紹,該研究的發現或有助於構建多動症的影像學標記,幫助精確診斷和療效評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計劃等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full/10.1176/appi.ajp.2020.19020183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6.羅強研究組通過青少年腦影像學隨訪隊列分析揭示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關鍵腦區2020年5月7日,《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發表了題為《青少年中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dual pathway model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 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類腦研究院團隊通過青少年腦影像學隨訪隊列分析揭示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關鍵腦區▲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症狀越嚴重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單位合作,研究青少年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發現左楔葉結構不僅和多動症的認知和動機功能受損相關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類腦研究院團隊通過青少年腦影像學隨訪隊列分析揭示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關鍵腦區>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單位合作,研究青少年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發現左楔葉結構不僅和多動症的認知和動機功能受損相關,還與多動症的遺傳風險相關,並且可以預測2年後的多動症症狀,很可能提供了多動症的一種影像學標記物。
  • 研究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自閉症(ASD)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的發育性疾病,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患者常伴隨強迫症(OC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等併發症,給臨床診斷和病理機制研究帶來巨大挑戰。  研究團隊在以上前期工作基礎上(IEEE TMI, 2015),探索靈長類物種間可能的進化保守特徵,假設以保守的腦區功能為基礎,構建可跨物種遷移的精神疾病分類預測模型(圖A)。
  • 研究表明:狗狗可以減輕兒童的多動症症狀
    在一項隨機試驗中,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治療犬可以減輕兒童的注意力不足/多動症(ADHD)症狀。在麻薩諸塞州薩布麗娜·EB·舒克(Sabrina EB Schuck)博士的領導下,該試驗發現接受犬類輔助幹預(CAI)的多動症兒童可減少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的提高以及行為問題的減少。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這些兒童的胃腸道問題,比如便秘、腹瀉和胃痛等,也急劇減少了80%;同樣,典型的自閉症行為和症狀在治療後也有所改善。最重要的是,治療結束後,這種益處似乎可以持續至少兩年。 2017年埃及的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籤臨床研究發現,使用由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和長雙歧桿菌組成的複合益生菌幹預三個月後,自閉症兒童的表達/語言溝通能力、社交能力、感知/認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患者的便秘、大便性狀、脹氣和腹痛症狀也得到明顯改善。
  • 正確認識兒童多動症
    有些孩子不太愛學習,比較調皮好動,家長可能會擔心,這是不是「多動症」啊?其實呢,好動情況和「多動症」並不是一回事,那具體什麼是多動症,有什麼典型症狀,該如何應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專家認為,神經生物學的假設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女孩子的多動症發病率相對較低:女孩不同於男孩,她們能夠製造更多的多巴胺受體,正是這種受體使她們相對受到了保護。 還需要注意的是,多動症女孩表現出來的症狀不同於男孩,不像男孩那麼吵鬧,症狀更加隱秘,注意力不足可能在其諸多症狀中排第一位。但是也有極端「運動功能障礙」的女孩。
  • 鄒小兵:竟然高達一半的自閉症譜系伴隨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通常而言,注意缺陷障礙(ADHD)意指包含過動症狀在內的所有ADHD類型,而注意力缺失症(ADD)則是不含過動症狀(活動量過多或自制力弱主導型)的ADHD。  不少ADHD(多動症)患者(尤其女性)並無過動症狀,甚至是非常安靜,沒有破壞性的,而過去對此症的認識總是集中在過動症上,使得這一類過動患者甚少被診斷出來。
  • 多動症年少不治,長大後易犯罪?專家闢謠
    多動症年少不治,長大後易犯罪?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專家告訴記者,約50%-60%較重症患兒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甚至終身。多動症不能和犯罪畫上等號,但成年後的一些「壞毛病」也許就是從兒童期的多動症遷延而來的。
  • 維生素缺乏竟會誘發多動症
    義大利科學家對妊娠早期體內缺碘的孕婦進行甲狀腺功能普查,孕婦體內缺碘會促使孩子患維生素缺乏多動症。因此,必須檢查孕婦在妊娠早期是否患有甲狀腺功能衰退,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科學家在10年內觀察了16名因缺碘患甲狀腺功能衰退的情況十分常見地區的孩子,結果發現其中11名孩子患維生素缺乏多動症,這組孩子中7名孩子的母親在妊娠早期被確診為甲狀腺功能衰退。
  • 孩子成績跟不上,可能是小兒多動症
    經過臨床檢查與評估,小齊被診斷為「小兒多動症」。平時家長在養育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小兒多動症,將各類病症表現歸為小孩的正常表現,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小兒多動症是什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俗稱小兒多動症,是以注意缺陷、多動和衝動為核心症狀的精神行為異常。全球兒童發病率約為7.2%,60%~80%可持續至青少年期,50.9%持續為成人ADHD。約65%的患兒存在一種或多種共患病(學習障礙、抽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焦慮等)。
  • 多動症兒童擁有異常大腦功能模式
    大腦功能的這種根本區別可能是漫不經心、衝動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難以讓多動症兒童在教室集中精神的問題的根源。共有31,000名腦科學研究者參加了本次大會。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在這個大腦區域的功能以及結構上是與眾不同的;這也許能解釋他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認知問題。       在美國,共有約兩百萬名兒童被診斷為多動症,這種病症從2003年開始愈加常見。
  • 太原多動症ADHD要做哪些檢查
    後來在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小孩竟是患上了多動症ADHD,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太原天使兒童醫院多動症ADHD治療醫師指出:兒童多動症ADHD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疾病。
  • 健識藥師談|孩子多動症,醫生給開了興奮劑?
    實踐是檢驗臨床療效的唯一標準,1937年Bradley 發現中樞興奮劑(苯丙胺)可改善患者多動障礙,從此多動障礙治療進入了新的篇章。 01 為什麼中樞神經興奮藥可以治療多動症?
  • 智商高但成績差,不愛動卻得了多動 ?|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welcome 本文大概 1352 字 2.5 分鐘 有一個民間說法,「基本上所有男孩的一生中,在杭州上小學三年級的小娟,是老師家長眼中的乖乖女,從不調皮搗蛋,可成績卻一直很差,排名總是靠後,成了班裡的後進生。
  • 電子遊戲當處方藥治療兒童多動症
    監管的開放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始於兒童期,影響了約400萬6-11歲的兒童。症狀包括難以集中精力和注意力,難以控制行為以及活動水平很高。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ADHD的診斷應由訓練有素的衛生保健專業人員進行,並評估對症狀或症狀模式的影響,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和衝動會干擾功能或發育。
  • 多動症可能會自愈?孩子到青春期後自然會好嗎?
    研究表明,有70%左右多動症患兒的症狀持續到青春期,30%左右的患兒症狀持續到成年期。雖然,也有部分的患兒在成年後,「多動」的症狀會減弱,但其他的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衝動、自控能力差並不能消失,而且也有患兒未經有效治療,病情也會加重,出現各種共患病,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 22歲準研究生被診斷為多動症
    可上大學後,章帆發現自己的急躁脾氣變得越來越難控制,特別是今年開學以來,像個「炮仗」一點就著,經常為點小事跟同學爭吵。讓他感到害怕的是,不管自己怎麼努力,上課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越來越吃力。上周四他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兒童康復部主任湯珺接診了這個「超齡兒童」。章帆告訴她,自己打小上課就愛「走神」,從小到大都學得很辛苦,現在的成績是比同學多付出二三倍的努力才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