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單位合作,研究青少年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發現左楔葉結構不僅和多動症的認知和動機功能受損相關,還與多動症的遺傳風險相關,並且可以預測2年後的多動症症狀,很可能提供了多動症的一種影像學標記物。
5月7日,這一研究成果以《青少年中多動症雙通路模型的神經基礎》(「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dual pathway model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dolescents」)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在全球,約有5.9%–7.1%的少年兒童受到多動症影響,其中高達50%–66%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我國,多動症患病率約為6.3%。
多動症症狀可能表現在很多方面,最常見的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難以持續,多動、衝動、學業成績較差。
此次的研究利用大型的歐洲青少年群體神經科學影像學隨訪隊列,發現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的症狀越嚴重。
圖1: 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症狀越嚴重
研究人員利用心理認知表型測試工具,詳細評估了工作記憶、注意管理、反應抑制、延遲折扣等,通過關聯分析,進一步發現,在多動症中,認知通路損害以及動機通路損害有共同的腦關聯——左楔葉偏小。
研究發現多動症遺傳風險越高,多動症症狀越嚴重、工作記憶越差、延遲厭惡越明顯,並且該遺傳風險僅和左楔葉的灰質體積表現出顯著的統計相關性。
「通過隨訪隊列數據分析,我們還進一步發現14歲時的左楔葉灰質體積可以顯著提高對2年後多動症症狀的預測準確率。」羅強說。
「這項重要研究為多動症治療藥物確實可以挽救多動症患者關鍵腦區中的灰質體積過小提供了全新的證據。」英國國家學術院及醫學科學院兩院院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劍橋大學榮譽博士、精神醫學系教授芭芭拉薩哈金評論。
該研究表明,多動症的雙通路模型同時存在分離的和共同的腦結構基礎。左側枕葉灰質體積和多動症症狀相關,和認知與動機兩條通路的受損情況相關,和多動症遺傳風險相關,對多動症的症狀具有預測性,並且與多動症藥物治療緊密相關。
據馮建峰介紹,該研究的發現或有助於構建多動症的影像學標記,幫助精確診斷和療效評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計劃等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full/10.1176/appi.ajp.2020.19020183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