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準研究生被診斷為多動症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22歲準研究生被診斷為多動症

本報記者劉璇 通訊員鄧盛強 張璟禕

越變越衝動,動不動就跟室友發生衝突,上課心不在焉,越來越無法集中注意力……飽受同學關係和學業雙重折磨的準研究生章帆(化名)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想紓解自己的情緒障礙,但專家診斷為 「多動症」,一種常被人們認為小孩子才會得的病。

「我們在臨床上都接診過成人多動症患者,而真正意識到需要來求醫的只是極少數。」武漢多位專家昨天表示,小時候有多動症沒有接受幹預,雖然隨著年齡增長自控力會增強,但和同齡人比起來,還是有不少痕跡存在,嚴重者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大學生愛「走神」是多動症作怪

22歲的章帆是武昌一所知名大學的大四學生,已被學校確定保研。在父母眼中,從小到大他都是個乖寶寶,學習也很努力。可上大學後,章帆發現自己的急躁脾氣變得越來越難控制,特別是今年開學以來,像個「炮仗」一點就著,經常為點小事跟同學爭吵。讓他感到害怕的是,不管自己怎麼努力,上課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越來越吃力。

上周四他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兒童康復部主任湯珺接診了這個「超齡兒童」。章帆告訴她,自己打小上課就愛「走神」,從小到大都學得很辛苦,現在的成績是比同學多付出二三倍的努力才換來的。

經過嚴格的量表測評,章帆被診斷為「多動症」。湯珺告訴他,這是由於小時候的多動症沒有及時治療,延續到成人期。章帆小時候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學習吃力,正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症的「信號」。

多動症不僅是「兒童病」

湯珺介紹,多動症又叫「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以往認為是個兒童病,在最新版的美國和中國指南中,已經把「兒童」兩個字去掉了。她指出,多動症既可以表現為多動,也可以表現為注意力缺陷,還可以兩者同時都有。多動的孩子因為調皮和不遵守規則,很容易被老師和家長發現。而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只是表面上看著乖,但小動作不斷,因為沒有影響到旁人,經常被忽視了。

門診中經常有家長說,伢長大了情況就好多了。湯珺解釋,進入到成年後,他們更是在人前克制自己,但別人看不見的時候,還是會思想開小差,工作不專注易分心。遺憾地是,很少有成人多動症主動到醫院來就診的,大家並不認為這些是問題。

帶伢看病

意外發現父母也是多動症

記者曾在市心理醫院兒少病區碰到過一對父子,爸爸是同濟醫學院的教授,8歲的兒子在光谷一寄宿學校上學,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頻頻鬧課堂被老師勸轉學。經過詳細問診和量表測評,主任馬筠診斷孩子患有多動症。深入交談後爸爸坦承,兒子的多動症狀在妻子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馬筠坦言,門診觀察發現,多動症確實有遺傳傾向。絕大多數成人多動症是在帶孩子來看病時無意中發現的。

武漢市兒童醫院康復科主任林俊對此也表示認同。她告訴記者,門診中經常碰到帶孩子來看多動症的父母,自己根本坐不住,手腳不停地動,跟醫生說不了幾句話注意力就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不少家裡的老人總會說,「這伢跟他爸媽小時候一個樣。」

「低效工作狂」

是典型成人多動症

成人多動症的「多動」症狀會減弱,但人際關係不好、衝動易怒、做事沒耐心、辦事效率不高等情緒特徵會增強。「很多人都把這誤當做是情緒問題。」

湯珺指出,「低效工作狂」就是典型的成人多動症。這些人經常陷入忙碌的「工作狂」狀態,但最後的成效卻微乎其微,根本癥結是注意力不專注。一些人頻頻跳槽、衝動消費、超速駕車、愛開「鬥氣車」等,很可能都是多動症在作祟。

湯珺介紹,多動症如果不幹預,自己是不會好的,還會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她解釋說,多動症人群體內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不足,國際上主要通過藥物治療,臨床已經使用多年,療效肯定,僅極個別人出現了食欲不振等副反應。

林俊提醒說, 四年級是個分水嶺,如果發現孩子上課注意力仍不集中,做作業拖沓,成績明顯下滑,對學習提不起勁,經常說不想上學,就要警惕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症的可能,及時到醫院診斷,儘早幹預治療。一般建議服藥一年以上。多動症的發病率在3%-6%,平均下來一個班上至少有1-2個多動症的孩子。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兒童多動症
    有些孩子不太愛學習,比較調皮好動,家長可能會擔心,這是不是「多動症」啊?其實呢,好動情況和「多動症」並不是一回事,那具體什麼是多動症,有什麼典型症狀,該如何應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此外,早產兒及剖宮產兒患多動症的概率較高,大約在60%以上。綜合國內外兒童多動症流行病學研究,較為一致的結果是:兒童多動症發病的高峰年齡集中在8~9歲。城市患病率高於農村;家庭不和睦、低社會階層、兒童發育性遲滯或者軀體疾病將增加兒童多動症的患病率。而隨著生活方式、環境及飲食結構的變化,兒童多動症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 孩子玩遊戲很專心卻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重慶小米熊專家揭秘...
    但小威的父母反映,小威玩遊戲很入神啊,而且,孩子並沒有「好動」的現象,怎麼會和「多動症」扯上關係? 3為什麼不多動的孩子也是「多動症」? 小威的媽媽提到,小威並沒有多動的現象,為何還是被診斷為多動症呢? 這就得提到多動症的幾種類型了。
  • 太原多動症ADHD要做哪些檢查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8歲,平時很好動,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總喜歡在座位上扭來扭去,之前學習成績還排在班級中上遊,可是近幾次考試都排在了班級末尾,這讓王女士百感交集。後來在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小孩竟是患上了多動症ADHD,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透過眼球運動診斷多動症,「Braingaze」讓眼睛成為大腦的窗戶
    於是,二人以Hans研究方向和成果為中心,合夥開始創業,建立了Braingaze公司。基於上面的專利,Braingaze開發的方案能夠快速、高效診斷多動症和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症狀。該方案不需要藥物,又能達到相似效果的治療方案:分配給患者一些認知任務和遊戲,訓練眼球進行「正確」的運動,從而緩解症狀。
  • 孩子成績跟不上,可能是小兒多動症
    經過臨床檢查與評估,小齊被診斷為「小兒多動症」。平時家長在養育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小兒多動症,將各類病症表現歸為小孩的正常表現,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小兒多動症是什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俗稱小兒多動症,是以注意缺陷、多動和衝動為核心症狀的精神行為異常。全球兒童發病率約為7.2%,60%~80%可持續至青少年期,50.9%持續為成人ADHD。約65%的患兒存在一種或多種共患病(學習障礙、抽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焦慮等)。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似乎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自閉症之謎 即使自閉症會伴隨一生,但自閉症通常與兒童聯繫在一起,因為只有在三歲前表現出明顯的自閉症症狀,才能得到診斷。近二三十年來,自閉症的發病率迅速增長,現在據估計,每68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自閉症。這種疾病在男孩中更為常見,被確診的人數是女孩的四倍。
  • 自閉症患兒的誤診經歷:精力旺盛被診為多動症
    雙胞胎精力旺盛被誤診為多動症,2歲孩子被診斷為智力發育遲緩,錯過黃金恢復訓練期……一項數據顯示,因為兒童自閉症的臨床診斷標準並不容易掌握,專業人士很少,超半數的自閉症患兒都曾有過誤診經歷。  溫州市區一家康復中心,一名自閉症患兒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
  • 電子遊戲當處方藥治療兒童多動症
    6月15日,FDA批准了Akili Interactive公司旗下一款叫做EndeavorRx的「數字治療設備」上市銷售,用於改善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兒童的注意力功能。Akili稱,EndeavorRx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FDA批准的通過視頻遊戲為多動症兒童提供注意力的處方藥。
  • 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導語 作為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健康,這幾年來,"多動症"患者很多,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多動症。 但看著孩子每天都特別好動,父母難免會擔憂孩子,認為孩子是得了"多動症"。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 研究表明:狗狗可以減輕兒童的多動症症狀
    在一項隨機試驗中,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治療犬可以減輕兒童的注意力不足/多動症(ADHD)症狀。在麻薩諸塞州薩布麗娜·EB·舒克(Sabrina EB Schuck)博士的領導下,該試驗發現接受犬類輔助幹預(CAI)的多動症兒童可減少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的提高以及行為問題的減少。
  • 七歲小孩多動症的表現是哪些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了兒童多動症,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並且使得自己的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家長如果發現了孩子有多動症的症狀,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七歲小孩多動症的表現是哪些?
  • 多動症兒童擁有異常大腦功能模式
    大腦功能的這種根本區別可能是漫不經心、衝動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難以讓多動症兒童在教室集中精神的問題的根源。共有31,000名腦科學研究者參加了本次大會。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在這個大腦區域的功能以及結構上是與眾不同的;這也許能解釋他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認知問題。       在美國,共有約兩百萬名兒童被診斷為多動症,這種病症從2003年開始愈加常見。
  • 太原天使兒童帶您判斷多動症ADHD與抽動症的區別
    太原天使兒童帶您判斷多動症ADHD與抽動症的區別 時間:2020-12-01 16:16:59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多動症ADHD和抽動症都是常見的兒科病之一,但是很多人總是將抽動症和多動症ADHD混淆,也常常會出現誤診。那麼,抽動症和多動症ADHD的區別在哪呢?
  • 健識藥師談|孩子多動症,醫生給開了興奮劑?
    原由是孩子診斷為多動症,醫生推薦服用哌甲酯。這個家長比較細心,在網上百度此藥,查到了如下內容:「鹽酸哌甲酯是一個中樞神經興奮劑......」看到這句話,這個家長就有疑問了,我的孩子本來就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還要給其使用興奮劑,豈不是越吃越鬧騰? 這個家長的疑慮似乎很有道理,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得用鎮定劑讓他安靜下來。
  • 德國學校為控多動症使用灌沙外套引爭議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BFMTV電視臺1月22日報導,為了幫助多動症兒童集中注意力,德國近200所學校建議學生穿著重量為報導引述英國《衛報》的消息稱,德國約200所學校建議該校的多動症學生穿著填滿沙子的厚重外套。這些外套重達1.2至6公斤,售價為140歐元(約合人民幣1097.63元)至170歐元。
  • 鄒小兵:竟然高達一半的自閉症譜系伴隨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通常而言,注意缺陷障礙(ADHD)意指包含過動症狀在內的所有ADHD類型,而注意力缺失症(ADD)則是不含過動症狀(活動量過多或自制力弱主導型)的ADHD。  不少ADHD(多動症)患者(尤其女性)並無過動症狀,甚至是非常安靜,沒有破壞性的,而過去對此症的認識總是集中在過動症上,使得這一類過動患者甚少被診斷出來。
  • 工作總是摸魚、走神,你可能得了「成人多動症」
    那麼,你可能患有成人多動症,在醫學上也被稱為「成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ADHD。你沒聽錯,多動症竟然也有「成人版」,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成年人也會得多動症嗎?1972年,一位美國醫生首先報導了成人多動症病例,醫學界對成人多動症的認知和研究從此拉開序幕。
  • 多動症年少不治,長大後易犯罪?專家闢謠
    一篇有關多動症的文章引發家長關注,專家表示60%多動症行為會帶入成年,但犯罪和疾病本身無關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最近果殼網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那些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症)的兒童,如果在少年時代得不到科學有效的治療,那他成年後,走上犯罪道路的比例要比普通人高得多。
  • 興奮多動或因高功能自閉症 常被誤診為多動症
    ●阿斯伯格症候群常見於調皮兒童,易被誤診為多動症或性格障礙●患兒本身可能很聰明並具備特殊才能,如悉心引導,長大後從事的職業有可能與兒時特長相關,可以積極化弊為利剛剛過去的「世界自閉症日」,讓社會對不肯開口說話、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小天使們有了更多的認識和關注。但你聽說過「高端自閉症」嗎?
  • 智商高但成績差,不愛動卻得了多動 ?|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正如自閉症總被誤認為是「自我封閉」一樣,多動症的行為特徵也一直被我們粗暴地歸為「多動、好動」。 但事實是,它也可能發生在看上去平和安靜,總是乖乖坐好的孩子身上。 看來大家對多動症的誤區還不少,那小編在這裡就給大家講講它的類型和特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