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作為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健康,這幾年來,"多動症"患者很多,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多動症。
但看著孩子每天都特別好動,父母難免會擔憂孩子,認為孩子是得了"多動症"。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01、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大家一定想不到,在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文坦也是多動症患者。
他常常找不到鑰匙,也經常迷路,平進總是不修邊幅,他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別人很難和他交流。
因為他的語言晦澀難懂,常人難以理解,從而很少和他交流,他的朋友也很少,因為一般人很難和他交朋友。
和他交朋友的是一些專家類的人物,這些人的思維模式和他差不多,才能聽得懂他晦澀難懂的語言。
後來,他寫了兩部大多數人都難以看懂的《相對論》,也因此成名了。
愛因斯坦從多動症患者到天才,在於他在物理學傾注了很多專注力。
他在工作的時候,會的時間花在了思考、計算、調查,做實驗,才有了如此大的成就。
02、孩子有什麼樣的症狀才屬於"多動症患者"?
很多父母對"多動症"都有些誤解,孩子平時比較好動,父母就覺得孩子這是患了"多動症"。
並不是好動的孩子就屬於多勸症患者,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孩子如果平時有肌肉抽動,也就是有抽動症,比如:面部不受控制地抽動、自控力很差,經常會有坐立難安的情況。
多動症患者注意力會比較渙散,平時容易丟三落四,不懂得注意細節,記憶能力差、專注力差。
小動作會比較多,情緒容易暴躁,脾氣不受控制,甚至還會有暴力傾向,社交能力差,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
有以上病症的孩子,才有可能是多動症患者,父母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如果孩子平時難以控制自己的抽動症,父母可以帶孩子去醫院進行確診,而多動症孩子,只要父母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及時接受治療,遵從醫囑,多動症的孩子也會變得很優秀。
03、好動的孩子,智力更高,更聰明
國外學者鮑爾曾對一些比較好動的孩子,和一些比較文靜的孩子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
他對300個10歲以上的孩子,這些孩子中有些平時比較好動,有些平時並不好動。
他們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智力水平的測試,並將他們的智力進行了歸類,分別歸類為:優秀、高等、正常、中下、遲緩。
他再仔細地了解這些孩子平時的行為愛好,經過實驗結果分析得知:這群孩子中,有在之40的孩子智力處於中下,百分之20的孩子智力處於遲緩,這些孩子平時從不參加體育運動,也不好動,而他們的運動能力也很差。
有百分之20的孩子,他們的智力處於高等,這些孩子平時都會兩項的運動技能,平時也很好動。
其中有百分之10的孩子,他們的智力管於正常階段,這些孩子平時雖然也好動,但行為會受到父母的限制。
有百分之10的孩子,他們的智力處於優秀的階段,這些孩子擅長3種以上的體育技能。
他們平時不但好動,還擅長體育運動,而且也熱愛體育運動,這些孩子的在大腦細胞都很活躍,智商也偏高。
由此可見,好動的孩子智力更高,更聰明。
面對好動的孩子,父母可以多讓孩子進行體育運動,讓孩子把好動用在體育運動上。
孩子熱愛體育運動,不但利於身體健康,也會增加身體的靈活度,還會讓大腦思維更活躍,孩子的智商也會提到提高,孩子也會變得更加聰明。
總結
面對孩子的"多動症",父母們要理性判斷,不要把孩子的好動當成多動症。
有多動症的孩子也不一定沒出息,愛因斯坦也曾是多動症患者。
只要讓孩子好好配合治療 ,父母多鼓勵孩子,多動症的孩子也能變得很優秀。
我是海馬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