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孩子現狀:在學校被貼上了"壞孩子"標籤

2020-12-01 上海熱線

  【專家觀點】

  上海心理諮詢行業協會會長王裕如:

  幼年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健全,會表現出多動、焦躁等。這本來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把它當作一個醫學問題,坦率地說,這是一個被異化了的主題。一旦我們的方向錯了,錯誤就會產生連鎖反應。

  用多動症來定義一個孩子,是不負責任的。醫學上提到,多動症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的問題,於是你的孩子學習不好,老師就說,你孩子有病,這是多動症造成的。他們不會從自己的工作疏忽去考慮,一股腦兒把責任推向孩子,推向家長。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給孩子足夠的寬容,所有的不愉快都是成長中的煩惱。 

  【相關連結】

  注意力缺陷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也稱多動症,是指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小兒,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情緒衝動並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的一組症候群。ADHA是兒童、青少年最多見的精神行為問題之一。——《兒科學》

  多動症:名詞。注意缺陷障礙的通稱,是一種兒童輕微腦功能失調的疾病,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異常好動,自我控制能力差,但沒有明顯的智力障礙。到青春期症狀一般可自行消失。——《現代漢語詞典》

  下午4點半,校門準時打開,孩子們排著隊,喊著老師再見往校門外走。先是一年級的三個班走完,再輪到二年級的。

  丁強不像別的家長那樣站在校門口最顯眼的地方,唯恐孩子出來看不到。他會有意往外圍站,不僅是為了避開兒子同學的家長們,更擔心被兒子的班主任看到。班主任只要向他一招手,那談話沒準就又得到天黑。

  丁強的兒子丁磊快9歲了。本來要讀三年級,但是因為月份「小」了,只好混在矮他一頭的孩子們當中讀二年級。丁磊身高體壯,站隊總是站在最後一個。在教室裡本來也是坐在最後一排的,但老師為了方便管束,總是將他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靠邊。

  很快,兒子班上的同學開始走出來了。這些孩子,丁強基本上都認識,包括孩子的家長們。有幾個孩子看見丁強了,跟他打招呼:「丁叔叔好,你家丁磊今天沒有打我。」

  另一個孩子說:「你家丁磊今天沒有被罰擦玻璃窗。」丁強有點尷尬。

  這時,丁磊背著大書包,貓著腰,一溜小跑地出了校門。不像別的孩子那樣三五成群,他總是一個人,很少有同學願意跟他在一起。他目光左右張望,然後徑直向丁強跑過來。

  兒子高興地說:「英語老師表揚我了,說我這兩天上課沒有做小動作。」

  丁強沒有吭聲,只是把搭在兒子肩頭的手用勁按了按,表示嘉許。

  兒子高興地說:「今天我擦窗戶,是陸婷婷和張欣悅幫我一起擦的。」

  丁強一愣,把手從兒子的肩膀上拿下來:「不是說老師今天沒有罰你擦窗戶嗎?」

  丁磊委屈地說:「今天擦窗戶不是罰,王老師才派兩個同學幫我一起擦的。」

  丁強把手再次搭到兒子的肩頭。那個圓蓋方瓶白色的藥瓶子在他大腦裡閃了一下。因為沒有買到,這個名叫鹽酸哌甲酯緩釋片的藥,兒子已經停服3天了。

  「也許,兒子已經正常了。」丁強幾乎每天都這樣想。

  但更多的時候,他和妻子的任務,是去兒子的同學家,道歉。

  被欺負的同學

  今年初夏的一個晚上,丁強手裡提著兩隻哈密瓜,一箱阿克蘇蘋果。妻子手裡則提著一箱牛奶,一盒補品。他們來到隔壁小區一戶人家的門口,按下402室的門鈴。這已經是他們第三次上門了。

  對丁強夫婦來說,這樣的拜訪,每個月幾乎都會上演一兩次。他們在晚飯後按響不同人家的門鈴。而這一家,因為來的次數有點多,夫妻倆都覺得很不好意思,甚至為了「誰來按門鈴」,還爭執了一番。

  「王雙雙他爸爸,我是丁磊的爸爸。」

  「丁強,你不用來了。雖然是你的兒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我兒子,但是現在這個事情跟你們沒有關係。」

  「我們負主要責任,跟學校跟老師真的沒有關係。讓我們進去說好嗎?」

  王雙雙的爸爸說什麼都不開門。他告訴丁強,該說的話,下午已經在學校說過了。孩子在做作業,不想讓他們進門,影響孩子學習。

  當天下午兩點鐘,班主任王老師打電話給丁強,讓他趕緊去一下。丁強連忙放下手頭的事,趕到學校。丁磊從幼兒園升入這所雙語學校之後,他隔三差五就被老師喊到學校去,似乎沒有消停過。

  此前一天,丁磊又跟王雙雙動手了。王雙雙的右眼角有一道抓痕。

  王雙雙的爸爸情緒激動地說:「就差一毫米,雙雙的眼球可能就被損傷了,孩子在這裡上學,還有安全感嗎?你們放任其他學生多次毆打我的孩子,而且還庇護著人家。」

  丁強坐在一旁,一個勁地說,是他孩子的問題,不能怪老師,「丁磊這幾天沒有吃藥,可能症狀又出現了」。

  王雙雙說,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他在學校就經常挨打,而打他的那個孩子就是丁磊。一開始,雙雙父母以為是同學之間的打打鬧鬧,就沒在意。後來,雙雙挨打的次數越來越多,雙雙爸爸就有些按捺不住了。

  上學期,雙雙爸爸向班主任詢問情況。班主任王老師說,那個喜歡打人的丁磊,雖然成績也很好,但是自控能力較差,有多動症,平時靠藥物來約束行為,一般的教育方法無法管束,並表示今後會多加關注。

  聽說是一個有病的孩子,雙雙爸爸頓時柔軟起來,表示不再追究。誰知,僅過了3天,雙雙又無故被打,這令雙雙爸爸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處境太過樂觀。

  雙雙說,丁磊幾乎打遍了班上所有的同學,除了他從小一起玩的那兩個同學,幾乎沒有人願意跟他在一起:「他跟你說話,上一秒鐘還好好的,說不定下一秒鐘他就動手了。我們都怕他。老師也拿他沒辦法,有時候搞急了,他連老師都打。」

  雙雙爸爸實在忍無可忍,決定跟學校交涉,跟區教育局交涉。「我真的不想這樣,但是,一個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已經對我們造成了困擾,我這麼做,也是為了孩子。」

  被放大的症狀

  兒子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形象,丁強一直心知肚明:「他們當著我的面,就把丁磊描述成一個『惡貫滿盈』的壞蛋。」

  作為一家網絡公司的老闆,丁強雖然很忙,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裡,不過他跟兒子互動的時間非常少。在多數人看來,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頑皮一點是很正常的。如果男孩太安靜了,反而會引起家長的擔心,尤其在獨生子女佔主流的社會中,父母都對孩子寵愛有加,沒人因孩子好動,而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存在某種疾病。

  然而,丁強對此卻毫不隱晦。

  「丁磊是有多動症,這是經過兒童醫院確診的。」他翻出醫生寫的病歷,還有處方和藥物。那個白色的瓶子上,有4個字非常醒目:精神藥品。

  「一年前,班主任王老師提醒我,丁磊是不是有多動症?」丁強說,在此之前,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孩子在家裡很有禮貌,在學校裡成績也挺好,老師們也挺喜歡他,誰會因為孩子好動,就往有病上想?」

  但最終,他還是決定帶著兒子去醫院檢查。去了多家醫院做了科目繁多的檢查後,最後在市內一家兒童醫院的注意力門診,丁磊被確診為多動症。

  去年11月17日,丁磊開始服藥,至今已連續服藥一年了,每天間隔4小時就要吃一次藥。據老師反饋,丁磊服藥後,的確「乖」了不少,與同學間的衝撞明顯減少,上課注意力也基本上能夠集中了。

  只是,丁磊的病情真的嚴重到必須服藥了嗎?

  丁磊的媽媽無奈地說,按照醫生的建議,丁磊的病情是不用服藥的,「在就診過程中,我們親眼看到一名比丁磊病情更嚴重的女孩都沒有服藥。不過丁磊的身體太強壯了,容易傷人,所以我跟他爸爸商量後,決定讓孩子服藥」。

  讓孩子服藥的另一個原因,還因為頻繁地登門道歉,頻繁地有家長找上門來,頻繁地被老師喊去談話,丁強夫婦也已身心俱疲。

  被損傷的身體

  關於多動症,《兒科學》教科書上這樣說:「國內外調查發現,多動症患病率為3%-5%,部分患兒成年後仍有症狀,明顯影響患者學業、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後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丁強對兒子的病,並非一開始就持開放態度。「我總擔心孩子在了解到自己的病情後,會自暴自棄。所以,也不怎麼公開跟孩子談論這個問題。」

  但是,孩子的情況要跟老師溝通,甚至要請老師督促他準時服藥。有時候在向其他挨打孩子的父母道歉時,他們也會提到孩子的毛病。總之,「他除了認識字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渠道,能得知自己的病情」。

  有一天,兒子看著藥瓶上「精神藥品」這幾個字問爸爸:「我有精神病嗎?」

  丁強說,他當時無言以對。他不知道,該怎麼向兒子解釋這個頗具爭議的病。

  另一方面,藥物的副作用也讓丁強夫婦揪心。

  服藥一學期後,丁磊身體出現了嚴重的藥物反應:消瘦、晚上難以入睡,生長發育遲緩等。醫院多項檢查結果表明,該藥副作用很大,對丁磊的肝臟、心臟產生了傷害,醫生建議立即停藥。但丁強夫婦還是決定,讓孩子堅持服完一個學期。

  因為,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一旦停藥幾天,丁磊的多動症就會復發。一復發,他就會打其他同學:「因為那些家長反映很強烈,都告到教育局去了,要求孩子轉學。我們壓力很大,不得不讓孩子服藥。」

  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丁強夫婦也做了很多嘗試。譬如,他們用原來的小藥瓶裝上安慰劑,像往常一樣每天給孩子吃,讓孩子感覺自己並沒有停藥。他們試圖通過心理暗示,讓孩子減輕對藥物的依賴。

  「(但這一招),完全沒有作用。」丁強說,結果證明吃安慰劑的辦法失敗了,鹽酸哌甲酯緩釋片還得吃下去。

  被扭曲的童年

  那麼,丁磊在家裡會不會也像在學校裡一樣呢?

  丁強和妻子搖頭,兩人均表示,丁磊在家不會到處衝撞,但說話有時聲音很大,「因為我們平時都是大嗓門,孩子可能也受我們影響」。

  丁強一直懷疑,孩子的多動症來自娘胎。「他媽媽懷他的時候,服用過一種補腦產品,說是給胎兒補腦。後來,我在網上看到,那個補腦產品完全是賣一個概念,實際上它可能會對孕婦和胎兒產生副作用。」

  孩子在學校裡其實很孤獨,丁強說:「因為老師經常用『丁磊有病』來安慰別的家長,而其他家長也用『丁磊有病』來告誡孩子,孩子們就會用『你有病』來刺激丁磊。這樣一來,我兒子就會越來越被孤立。我也知道,他們都不是故意的,但是,卻讓我的兒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丁強說,在家裡,他也會跟兒子交流,兒子也會跟他講講心裡話。被孤立的兒子有時候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會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或者對那些有意迴避他的孩子產生報復心理。

  「毫無疑問,我兒子的多動症被他生活的環境放大了。」丁強說,現在困擾他們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多動症,可能更多的還包括孩子心頭的陰影。

  丁強還擔心,孩子在學校經常被人誤解,已經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對孩子心理也造成了影響:「有時壞事明明不是他幹的,但其他同學都說是他幹的,也有人想當然認為是他幹的,他也就承認是自己幹的,不想澄清問題,有點大包大攬。」丁強說,他擔心,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會被扭曲、變形。

  被忽略的優點

  丁強指著家裡電視背景牆上的一幅畫說,這是兒子畫的第一張畫,所以他們認真地裝裱起來,算是給孩子的一點鼓勵。那畫上畫著一隻小小的手掌,和一些雜亂無章的線條。

  「雖然家境不錯,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溺愛孩子。」丁強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諺語深有體會,因為他自己就是在一個幾乎赤貧的家庭裡長大的。

  丁強從來不給兒子穿名牌服裝,上學就一雙鞋,穿壞了再買。孩子也從來不跟別人攀比吃穿用,丁強認為,兒子在家庭的教育下,已經養成了健康樸素的觀念。

  丁強坦言,孩子成龍成鳳是每位父母的心願,但絕大多數孩子其實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樂,我願意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丁磊從小誠實、獨立,對人有禮貌,也不說髒話。丁強說:「我在網上搜集資料的時候看到,多動症兒童有道德障礙,表現之一就是說髒話,但是我家丁磊沒有這一點。」

  丁磊媽媽也說,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吃飯、穿衣,3歲時就自己刷牙。

  關於孩子的獨立能力,夫妻倆津津樂道的是孩子的一次「歷險記」:4歲時,丁磊獨自一人從家走到3公裡之外的外婆家,途經他自己的幼兒園、附近的銀行、醫院,監控視頻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在路上還曾遇到過一個騎三輪車的人,說要帶他走,他沒有答應。後來,他走進一處工地,爬上貨櫃,被趕了下來。他又走到花鳥市場,與寵物狗玩了一會,然後才來到外婆家按門鈴,但沒人應,因為家人都出門找他了。最終,丁磊走到一家超市門口,坐在旋轉木馬上,看其他小朋友玩。超市老闆說,他看見這麼小的孩子,身邊沒有大人,就讓他在那裡玩。等到父母找過來時,他若無其事地說:「媽媽給點錢,我要買水喝。」

  丁強也懷疑,丁磊的好動,是不是跟他的運動能力有關。

  上學前,丁磊其實是個體質虛弱的孩子,經常生病。為了增強體質,父母送他去學遊泳。小學一年級的一次遊泳比賽上,丁磊拿了個第一名,居然贏了五年級的大哥哥,一鳴驚人。

  在跟記者接觸時,丁磊也很快就跟記者親暱起來。他媽媽說,有時候帶他出去玩,見到一些女性朋友,他會大膽地呼叫:「美女,抱抱!」在他的作業本上,記者看見他有時候在末尾會畫個笑臉,表示一項作業做完了,似乎有掩飾不住的愉快。

  丁磊的爸爸說,兒子喜歡看書,對自然探秘、汽車類書籍尤其著迷:「因為我的公司跟汽車有關,所以兒子從小就了解很多關於汽車的理論知識。」但另一方面,丁強也擔心兒子的好奇心會闖禍:「家裡打算買個保險箱來裝車鑰匙。那麼多汽車鑰匙放在那裡,我們不會時刻清點。萬一他把車開出去,就會闖大禍。」

  被異化的主題

  上海一家心理諮詢機構的負責人孫嘉儀認為,丁磊的多動症程度算較輕的,他的某些行為並不典型。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比如玩電腦遊戲,會十分專注。學習成績也比較好。所以,在孫嘉儀看來,這個孩子的病情顯然是被放大了。

  孫嘉儀解釋說,情商是自己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人能否掌控自己的喜、怒、哀、樂,在自己情緒波動時能否協調、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才叫情商。現階段,丁磊的表現還是像小動物一樣,衝動、任性,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這是多動症的典型表現。但他天真、善良、敏感,有時偷懶、躲避困難,也容易情緒化,這些都是這個年齡段小朋友常有的性格和情緒特點。

  上海心理諮詢行業協會會長王裕如也認為,幼年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健全,會表現出多動、焦躁等。這本來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把它當作一個醫學問題:「坦率地說,這是一個被異化了的主題。一旦我們的方向錯了,錯誤就會產生連鎖反應。」

  王裕如對多動症的「症」字一直相當敏感:「我不認為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好動等特點是病。我們更不應該用一個『症』字來給它定性。實際上,孩子的行為是可以幹預,可以引導的。」

  「用多動症來定義一個孩子,是不負責任的。」王裕如直言,「醫學上提到,多動症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的問題,於是你的孩子學習不好,老師就說,你孩子有病,這是多動症造成的。他們不會從自己的工作疏忽去考慮,一股腦兒把責任推向孩子,推向家長。」王裕如認為,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給孩子足夠的寬容,「所有的不愉快都是成長中的煩惱」。

  (文中孩子及家長均為化名)

  【對話丁磊】

  「他們的爸爸媽媽叫他們不要跟我玩」

  記者:同學們都說你經常欺負他們,你心裡怎麼想的?

  丁磊:我並沒有想過刻意要去打哪個同學,只是因為我有時候動作幅度大,碰到了他們。比如上學放學的時候,我跟同學們追逐、奔跑,在同學多的地方,偶爾會撞到人,結果撞疼了對方,他們就向老師告狀,說我打了他們。

  記者:你多次打王雙雙,是不是對他有意見?

  丁磊:我跟王雙雙很好呀。不過我最不喜歡他總是跟老師打小報告。

  記者:於是你就打他?

  丁磊:他們一向老師打小報告,老師就會找我爸,我爸就會打我,爸爸打我,我就打他們。(關於體罰孩子,丁強這樣解釋:「被老師叫到學校去談話已經是家常便飯,經常上別人家裡賠禮道歉也習慣了。只是有時候對方家長不接受,不消氣,感覺我們沒有誠意,我會當著他們的面,狠狠地打兒子的屁股。我知道打孩子不對,但為了做給對方家長看,做給老師看,我們別無選擇。」)

  記者:你在學校裡跟誰玩得最多?

  丁磊:他們都不願意跟我玩。他們的爸爸媽媽叫他們不要跟我玩,說我有病。

  記者:你有病嗎?

  丁磊:有。

  記者:什麼病?

  丁磊:不知道。

相關焦點

  • 31位家長要求多動症孩子離班 學校開「一個人的班級」
    9月1日開學後,全城大部分媒體都接到同一條線索,積玉橋學校三年級(3)班的家長代表挨個給媒體「爆料」——該班有一名多動症兒童浩浩,有動手打同學的習慣,極大地影響了班中的教學秩序。家長集體要求學校給說法。如果該學生不離班,31名家長不能放心,就將陪同孩子一起上課。  家長代表詹先生對記者說,浩浩從小就有多動症,校長在一年級將他收入班級的時候,家長們就不樂意,提了幾次,但在校方的耐心協調下,還是採取觀望態度,讓該生繼續在班上就讀。但隨著浩浩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愛動手,「動不動喜歡推同學,打一下肩膀之類的,出手沒有輕重,同學意見都很大。」
  • 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導語 作為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健康,這幾年來,"多動症"患者很多,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多動症。 但看著孩子每天都特別好動,父母難免會擔憂孩子,認為孩子是得了"多動症"。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 正確認識兒童多動症
    開學了,孩子們都已經回歸學校和課堂。有些孩子不太愛學習,比較調皮好動,家長可能會擔心,這是不是「多動症」啊?其實呢,好動情況和「多動症」並不是一回事,那具體什麼是多動症,有什麼典型症狀,該如何應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德國學校為控多動症使用灌沙外套引爭議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BFMTV電視臺1月22日報導,為了幫助多動症兒童集中注意力,德國近200所學校建議學生穿著重量為報導引述英國《衛報》的消息稱,德國約200所學校建議該校的多動症學生穿著填滿沙子的厚重外套。這些外套重達1.2至6公斤,售價為140歐元(約合人民幣1097.63元)至170歐元。
  • 孩子成績跟不上,可能是小兒多動症
    近日,小齊媽媽帶小齊來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就診,經過兒保科吳亮醫生的詳細問診,原來小齊在讀幼兒園期間,就無法安靜地上課,不能與其他孩子好好玩耍,想要他人東西時就動手打人。而自上小學以來,他的情況越發嚴重,上課總是走神,一節課聽不到10分鐘,小動作多,上課時會在椅子上動個不停,或坐在位置上看著窗外,有時會突然起立,離開位置,無法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必須在家長監督下完成,學習成績波動較大。
  • 22歲準研究生被診斷為多動症
    「我們在臨床上都接診過成人多動症患者,而真正意識到需要來求醫的只是極少數。」武漢多位專家昨天表示,小時候有多動症沒有接受幹預,雖然隨著年齡增長自控力會增強,但和同齡人比起來,還是有不少痕跡存在,嚴重者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大學生愛「走神」是多動症作怪22歲的章帆是武昌一所知名大學的大四學生,已被學校確定保研。
  • 多動症可能會自愈?孩子到青春期後自然會好嗎?
    雖然,也有部分的患兒在成年後,「多動」的症狀會減弱,但其他的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衝動、自控能力差並不能消失,而且也有患兒未經有效治療,病情也會加重,出現各種共患病,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多動症的危害家長不容忽視,家長一定要上正規的醫院給孩子及時的治療,避免加重病情,給下步治療帶來不便,到時候追悔莫及。
  • 多動症兒童遭「驅逐」 學校頂住壓力因材施教
    一些好奇的孩子會闖進浩浩的教室,這時躺在沙發上的浩浩會突然起身,盯著闖入的孩子向前挪動腳步。不等浩浩接近,這些孩子就會轉身跑開,離開這個不屬於他們的「禁地」。浩浩的單獨教室離三(3)班只有大約50步的距離,但他與同學們的精神世界正拉開得越來越遠。一名同學說自己並不討厭浩浩,只是「爸爸媽媽說他有病不治,不讓我跟他玩」。
  • 健識藥師談|孩子多動症,醫生給開了興奮劑?
    原由是孩子診斷為多動症,醫生推薦服用哌甲酯。這個家長比較細心,在網上百度此藥,查到了如下內容:「鹽酸哌甲酯是一個中樞神經興奮劑......」看到這句話,這個家長就有疑問了,我的孩子本來就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還要給其使用興奮劑,豈不是越吃越鬧騰? 這個家長的疑慮似乎很有道理,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得用鎮定劑讓他安靜下來。
  • 智商高但成績差,不愛動卻得了多動 ?|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正如自閉症總被誤認為是「自我封閉」一樣,多動症的行為特徵也一直被我們粗暴地歸為「多動、好動」。 但事實是,它也可能發生在看上去平和安靜,總是乖乖坐好的孩子身上。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麼高智商,學習成績為啥就是上不去? 醫生給出的答案卻讓爸媽又一次大跌眼鏡,小娟患的是多,動,症!
  • 三周歲的女孩多動症表現是哪一些
    多動症3歲以下兒童在疾病的時間,這讓很多家長感到十分擔心和心疼了。多動症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果不及時有效的治療,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三周歲的女孩多動症表現是哪一些?
  • 興奮多動或因高功能自閉症 常被誤診為多動症
    與閉口不言的普通自閉症患兒大相逕庭,這群孩子很可能是班上的「搗蛋王」,活潑好動,不聽指揮,且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看似更像「多動症」,但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阿斯伯格症候群」,即語言發育正常的高功能自閉症。專家介紹,這種病臨床發病率甚至高於普通的孤獨症,而它的危險之處在於:不被老師和家長認知,所以教育手段單薄;表現更易被界定為性格障礙或多動症。
  • 孩子多動症都有什麼表現?這些行為是多動症嗎?
    孩子多動症,是父母比較頭疼的問題,但孩子是否真的是患有多動症先別過早下結論,先來看看孩子的表現。被父母認為有多動症的孩子都有這些表現:首先孩子去到新環境,會迫不及待地去探索新環境的新事物,不管是不是到其他人家做客,東拿西碰,顯得十分沒有禮貌。
  • 兒童多動症咋治?
    兒童多動症咋治?多動症併發症包括:說話能力及語言障礙,學習無能;抵制違抗症,憂鬱症,焦慮症,酗酒,吸菸,吸毒,反社會行為,反社會人格。★學校教育及課堂行為幹預學校老師需要了解在課堂上多動小孩喜歡講話,亂動,提問,爭論,甚至擾亂課堂次序;不容易穩坐安靜的聽講。
  • 多動就是多動症嗎? 多動症的兒童常有4種表現
    那麼如果小孩子多動就是得了多動症嗎?多動症的常見表現又是怎樣?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多動就是多動症嗎?多動並不是小兒多動症的唯一特徵,事實上,在多動症患兒中,有些並沒有活動過多的表現。這種類型多見於女孩。她們平時並不多動,甚至呆滯,看上去很文靜;上課時沒有過多的小動作,能夠安靜地坐在座位上,但是不知道老師講課的內容。
  • 孩子成績老上不去?可能是小兒多動症惹的禍
    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老是不集中,上課開小差,喜歡做小動作,不是玩橡皮,就是在課本上亂花,注意力總不在學習上,成績更是比同班同學落後一大截。
  • 多動症孩子家長,要做好這幾件事
    多動症是一種在兒童期常見的神經和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常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衝動,如不及時治療,症狀會伴隨孩子一生,尤其是經過青春期後,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會出現難以想像有惡化,從而給孩子和家庭造成嚴重的傷害。
  • 維生素缺乏竟會誘發多動症
    義大利科學家對妊娠早期體內缺碘的孕婦進行甲狀腺功能普查,孕婦體內缺碘會促使孩子患維生素缺乏多動症。因此,必須檢查孕婦在妊娠早期是否患有甲狀腺功能衰退,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科學家在10年內觀察了16名因缺碘患甲狀腺功能衰退的情況十分常見地區的孩子,結果發現其中11名孩子患維生素缺乏多動症,這組孩子中7名孩子的母親在妊娠早期被確診為甲狀腺功能衰退。
  • 【答疑】多動症的孩子到底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今天一次說清!
    的確 這位媽媽說的很有道理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很多使得孩子多動症加劇的食物 像甜點心、糖果、飲料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攝入過多,會引起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導致孩子多動興奮。
  • 安靜型多動症最容易被家長忽視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多學科聯合門診的方妍彤醫生說,小娟其實是一名多動症患兒。不同於其他坐不住的多動症患者,小娟患的是安靜型多動症。  自今年9月4日,杭師大附院開設這個聯合門診以來,已經有近百個患有不同類型及程度的多動症孩子來到這裡,而其中2/3是三年級的孩子。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中,90%存在學習困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