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小娟(化名)明年小升初,上課很喜歡神遊,三年前她經過智商測試,130的高分讓家長和老師又是驚喜又是不解:既然智商這麼高,那為什麼成績還是班裡中下遊?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多學科聯合門診的方妍彤醫生說,小娟其實是一名多動症患兒。不同於其他坐不住的多動症患者,小娟患的是安靜型多動症。
自今年9月4日,杭師大附院開設這個聯合門診以來,已經有近百個患有不同類型及程度的多動症孩子來到這裡,而其中2/3是三年級的孩子。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中,90%存在學習困難的情況。方妍彤醫生提醒,如果確診多動症,應儘快幹預治療,從治療角度來說,學齡前就應介入,拖到三年級已經有點晚了。
智商130的小姑娘上課喜歡神遊
上課開小差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上課表現,有的輕有的重,但如果神遊到老師叫喚也不聽,必須輕碰才能回過神來,問題可能有點嚴重了。小娟是2014年方妍彤前往拱墅區各大小學做多動症流調時遇到的一名小患者。
「當時老師說小姑娘上課常常開小差,神遊到不知哪個角落,做作業也是磨磨嘰嘰,家長也說女兒常寫作業到半夜,」方妍彤說,經過測試後,發現小娟智商高達130,是非常有天賦的那一類人群,然而另一份檢查說明,小娟同時患有注意力缺陷,也就是安靜型多動症。
一般人認為,多動症兒童表現活動過多,不論在何種場合都處於不停活動的狀態。但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症,多安靜,不造成別人困擾,反而容易被忽略,這類型的多動症多見於小女孩。
方妍彤說,自己跟小娟有過幾次接觸交流,發現小娟說話溝通非常有條理、清晰,眼神對視很正常,在自己喜歡的歷史話題上也顯得很專注。「但是她的注意力就是集中不了,這也是她為什麼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明顯的『高智商低成就』。」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方妍彤對小娟家長提出讓她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生物反饋訓練時,家長拒絕了,覺得吃藥會讓孩子變笨。三年來,方妍彤逮著機會就勸說小娟家長,可惜後者始終沒有答應。
「其實多動症的發病機制很複雜,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等,一旦確診,藥物治療是首選,再輔佐行為矯正,而且根據北大六院一項研究,多動症孩子在接受藥物治療3個月後,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大腦體積增厚、表面積增大,糖代謝、氧代謝都同步提高,這說明大腦運轉比之前快了。所以其實藥物並不會讓孩子變笨,反而是種『聰明藥』。」短期的效果是使的神經遞質水平增高,減輕多動症的核心症狀,長期的效果是促使神經網絡和腦神經的發育,到達功能的緩解。
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也可能讓孩子患上多動症
相比較而言,門診中好動的多動症患兒要更多一些。
貝貝(化名)今年3年級了,在他幼兒園時,老師發現貝貝不聽指示也不愛集體活動,曾委婉地提醒家長,家長覺得小男孩皮了點,長大了就會好的。等到小學入學面試時,貝貝完全不理會面試老師,顧自玩耍,學校組織了評審小組對貝貝進行智商鑑定,證明智商不存在問題才最終入學。入學後也不省心,一度發生過全校師生尋找他的事件。
眼看著孩子一天天大起來了,不聽話的行徑卻依然,加上成績始終在班級末尾,貝貝媽媽帶著他輾轉了兩家醫院後,多動症得到了確診,最終在杭師大附院兒童保健科接受了藥物治療,以及生物反饋行為矯正訓練。同時,媽媽放棄了工作,開始了陪讀生涯,到現在已經是第三年了。
多動症,也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衝動障礙,是常見的兒童時期行為障礙性疾病之一。90%的多動症患者存在學習困難的情況。多數不能治癒,只能通過藥物緩解病情。根據目前研究發現,兒童多動症患兒中有70%會發展為青少年多動症,這其中又有30%直到成人依然患有多動症。成人多動症,則存在更多的社會功能問題,如工作困難、人際交往差,自我評價低、物質濫用、交通事故等等。
「多動症與遺傳有很大的相關性,80%為遺傳性,20%為外界因素影響。之前接診過一個15歲的孩子,母親早逝,每次過來複診時,父親都對他不假辭色,教育方式非常簡單粗暴,並且不認為自己存在問題。實際上,恰恰是父親的這種粗暴教育方式,催生了孩子多動並伴有對立違抗症狀,表現為藐視權威、不服管教,甚至撒謊等不良品行,未來成年後社會功能會受到極大影響。」方妍彤強調。
方妍彤說,當發現孩子出現有多動、注意力集中困難、衝動任性、學習困難等情況時,最好帶孩子到專業的醫生做檢查,並儘可能提供豐富翔實的資料。包括學校對他的成績評價、人際關係評價等,平時家長注意到的一些類似表現,醫生會給孩子做量表測試,以確認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症。一旦確認後,應儘快接受藥物治療及相應的生物反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