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小娟(化名),平時考試總是在班上的下遊。父母一度懷疑她智商有問題,結果帶去一檢查,竟然高達130,比正常人還高出30。高智商卻沒有一個好成績,在很多人看來是個矛盾的事情,其實這樣的情況都是成年人的認識誤區造成的。
安靜也可以是多動症,外向的人也會孤獨、自卑
經過檢查,小娟被認定是多動症。可能是多動症中這個「動」字誤導了很多人,總覺得多動症一定是好動的才是,其實不然。這個「動」更針對的是精神上的不集中,不能安靜的思考保持注意力。直觀的多動,反而容易被人察覺及時治理。倒是是小娟這種安靜型的多動症,也許很早就開始了,但成年人不容易察覺或者疏於察覺,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就變得有些根深蒂固了。這種安靜型的多動症常常變現為「看著文靜聽話,但是做事拖拉效率低、磨嘰、閱讀困難、與人交流困難等等等」。同樣的,我們也常認為自卑的人是沉悶和安靜的,實際也不是。現在有許多人表現為外向型自卑或者外向型孤獨。越自卑的人反而有時越容易表現為自強和自信,越孤單的人也會竭力讓自己看起來很熱鬧。不只是小孩子有,成年人身上更嚴重。
四年級以下完全不用在意成績,「標籤化」是一種傷害,「聽」課對低齡孩子本身就不是好方式
社會競爭大,家長們在意成績的心情當然能理解,可是小朋友們畢竟年齡還不夠。應試教育的老套模式,灌輸的太嚴重,而現在的小孩子接觸的卻是各種豐富而活躍的信息,兩者產生不了好效果真的很正常。在我們的學生中,但凡是出類拔萃的,幾乎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靠著家教和孩子自己的天賦。許多時候,一些老師和成人對低齡孩子們的標籤化認識,讓他們最終沒有找到自己擅長的東西,從而走上了平庸之路。單方面的「聽」,就是一個成年人去聽都不見得有多好,何況孩子呢?按照學習規律來說,即使按照應試的成績要求,五年級開始慢慢提出成績概念是合理的,前面只需要給他樹立一些正確的生活認知和判斷,何愁學習不會上去?
孩子比你認為的還要「狡猾」,真正走進他們內心而不是只關注外在
現在有些孩子早早就學會了交換,比如家裡帶過去的蘋果不吃,和同學交換作業或者讓同學幫抄作業。一些社會上的不好風氣早就滲透進了學生當中。甚至有的孩子在二年級就開始知道要和檢查作業的班幹部關係打好。有些孩子成績考差了,自己回家就先做出一副「傷心欲絕」的樣子,這樣家長就不好再說他們什麼,甚至把家長搞得很愧疚。其實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孩子們的高智商都用來應付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和人了,關注成績的當然只有小部分。這些孩子常常產生很多的心理問題,只是大人們經常小瞧了。成年人不知道,這些看起來和他們小時候差不多的心理問題,在以前有飢餓貧寒和很多的兄弟姐妹來分散消化了,這代孩子卻始終要面對全部。曾聽過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怪」,但凡說怪的父母,已經就很失敗了,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其實今天很多人壓力大,生活忙碌。但是已經都忙了,何不多那麼一點的時間跟自己的孩子聊聊天,關注一下他們的內在呢?現在的他們就跟成年人們的兒時一樣,需要傾聽和訴說,幫助他們構建一個世界起來。不然,後面花再大的力氣,可能都無濟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