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歲時被高校心理專業的師生判定為低智商,孩子因此深受打擊。好在孩子小沒有記太久,而父母則一直用努力來勉勵孩子前行,現孩子在港讀博士。其實,國內的智力測驗多數不規範,父母不要輕易被左右,當孩子沒有與其他小朋友太大不同時,不要在孩子很小時去測。
近日,南京一位61歲的母親,在網絡討論版發帖稱,兒子曾被測為低智商,現在博士在讀。帖子引發強烈反響。專家認為,學齡前測智商毫無意義,且測智商會給孩子貼上標籤,對孩子成長不利。
4歲被指「低智商」孩子深受打擊
張琳(化名)今年61歲,退休前在政府機關工作。「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心中仍有幾分酸楚。」張琳說,1984年,兒子周偉(化名)在淮安出生,3歲進入淮安最好的一所公辦幼兒園。
周偉上小班時,有一天,他拿著一張紙回家,帶著哭腔告訴媽媽,他是班上唯一一個低智商的孩子。當時,北京一所高校心理學專業的師生來他們幼兒園做抽樣調查,給小朋友們測了智商。「別看才4歲,他很懂。」張琳說,兒子哭得特別傷心,她也沒多看,就把那張寫有「智商偏低」的紙扔進了垃圾桶。
時隔20多年,張琳仍然很憤怒,「我百思不得其解,當年他們憑哪一條斷定我兒子是低智商」
如今在香港讀博士
「我從來沒有因為這個智商測試對他喪失信心。」張琳說,幸虧當時孩子年紀小,這件事他並沒有一直記著,「至今我們也沒在他面前提起過。」
張琳坦言,兒子的平衡能力差,「上小學後,寫字很慢,還常常將左偏旁寫到右邊、右半邊寫到左邊。」雖然語文成績不太好,但周偉的數學成績一直優異。兒子小學4年級時,他們舉家搬遷到南京,後來兒子考取了金陵中學,並且在高二「開竅」,成績突飛猛進,最終考取香港科技大學。
「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你這麼聰明,只要再努力一點就能學好,但我從不這樣對周偉說。」張琳說,「我告訴他,你既不聰明也不笨,但必須努力。」
如今,28歲的周偉在香港科技大學讀博士,研究生物科學。
「我並不是覺得讀到博士有什麼了不起。」張琳解釋發帖原因,人生就像馬拉松,小時候「跑得快」不代表未來就「跑得快」,「當然,現在也還在半路上,無論智商怎樣,都需要努力,才能成功。」
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 學齡前測智商無意義
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陳圖農介紹,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構成。一般因素是完成任何活動都必備的共同因素,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種活動必備的特有因素。目前大部分智力測驗測出的都是一般智力。
另外,陳圖農指出,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6歲之前,智商的變化也較大。4歲就給孩子測智商是沒有意義的。測得智商高,不能表明將來孩子的智商一定高。測得智商低,也無法說明將來智商就低。「家長帶孩子測智商,很容易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30%取決於智商,70%取決於情商。智商更多取決於先天,而情商可以更好地靠後天培養。
國內智商測驗多不規範 家長不要輕易被影響
相比於過去,現在的父母更注意科學餵養和教養,孩子也更早、更多地接受到新鮮的刺激,這會使得孩子的智力相應得到更早更好地開發,但製造出「神童」或「天才」的概率還是極少的。大多數兒童的智商在80~120這個正常水平內,智商達到120~130的約佔5%,極少數人才能達到130甚至140。
目前國內為孩子測智商的機構不少,但真正權威的不多,其科學性和嚴肅性也大打折扣。因為,測智商,絕不能像查視力、測身高、體重那麼簡單和機械。
在發達國家,智商的測定是極其嚴格的:測試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有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懂得孩子的心理;有標準的設備,整個測試區域的環境和氛圍必須「到位」,甚至對光線、室內陳設、溫度、溼度等都有明確的界定;測評人員說話的方式、速度、聲調、面部表情等都可能對被測試的孩子產生影響;而孩子當時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都直接影響到測試結果。智商測定絕不是一知半解的人就可以隨便進行的。目前在國內,極少有機構和個人能達到如此「過硬」的「指標」,包括硬體和軟體。
正規的智力測驗對被測者的年齡有相當嚴格的規定,比如,韋氏智力測驗就分別有4~6歲半、6~14歲、16歲以上三種版本。作為一個輔助診斷與治療的手段,智力測試可以及時發現孩子存在某一方面的問題。因此,對於那些想給孩子做智力測試的家長來說,需要掌握一條原則,那就是,如果和同齡孩子比起來,自己的孩子在動作發育、言語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注意,是明顯,而不是一般)差異,這種差異可以被與孩子密切接觸過的成人感受到,那麼可以考慮帶孩子做一個智力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