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的美國,殺了人可以免於罪刑——只要兇手的智商夠低。1996年,一名叫達裡爾·阿特金斯的人殺害了一名空軍士兵,將被判死刑。但是,因為他的智商測試結果是59,低於死刑最低智商標準———70,僥倖保命。讓人疑惑的是,2005年,阿特金斯再次測試,結果卻顯示,他變聰明了,智商達到了74-76。這就很尷尬了,智商真的可以被測量嗎?這些年風生水起的智商測試,到底靠譜嗎?
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關曉彤智力驚人,分分鐘列出一大堆XY,那一刻,她就是女神本神。
電影《貓鼠遊戲》,講述了高智商逃犯弗蘭克,一邊不斷偽造醫生、
律師
飛行員等身份
逃避FBI的追擊,一邊在世界各地詐騙的故事。
在終於把弗蘭克捉拿歸案之後,探員問了一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你是怎麼騙過那些律師資格考試的法官,成為檢察官助理的呢?」弗蘭克說——
聰明,可以說是人們最渴望的天賦之一。
智商測試也是一個讓大家樂此不疲、津津樂道的「遊戲」。
據說,愛因斯坦智商200、霍金220、達·文西230,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美國天才數學家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他4歲掌握了法文、9歲就在哈佛大學辦講座,智商高達300。
然而,據我們所知,在達·文西的時代,智商測試這種東西還沒有「出生」呢!那麼所謂的分數從哪來?而其他人的「高智商」,又真的靠譜嗎?
最早的智商測試:用來區分低智兒童
實際上,最早的智商測試目的和現在「發現天才」的目的恰恰相反,
它是專門為了區分出智力發育偏低的兒童而生的。
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稱得上是智商測試的鼻祖,
1904年,法國的公共教育部長交給他一個任務——因為課堂上總有一些孩子不能和普通孩子一樣正常接收知識,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所以,他們想在入學前就找出這部分智力發育異常落後的兒童。
於是一年後,比奈和助手西蒙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商測試表,專門用來挑選這部分兒童。
後來,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特恩創造了一種智力水平計算方式——用智力年齡除以實際年齡,
「智商」這個概念正式誕生了。
不過,比奈一直拒絕用IQ給所有孩子做先天智力排序,
他認為智力是一個複雜的概念,而一個測試並不能真實反映全部。
然而,人們對於智力測試的興趣卻只增不減,攀比和好奇心理作祟,越來越多的人都想通過直觀數值窺探神秘。
1916年,美國人路易斯·特曼修改了比奈-西蒙測試表,
將新版本命名為斯坦福-比奈智力測試,
這份更加全面細緻的測試開創了現代智力測試的研究。
現有的智力測試比較出名的還有:瑞文標準推理測驗、韋氏系列量表等等。
踐行「優生學」 智商測試作過最大的惡
儘管並沒有任何證據能完全證實智商測試的可靠,
但它卻被付諸實踐,逐漸演變成一場站在人性對立面的「風潮」。
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爾頓認為,
優秀與生俱來,並會隨著基因不斷傳承。智商測試的出現,正好為這一學說提供了稱手的測量工具。
20世紀初,大量移民進入美國,正好當時美國又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美國人認為,這都是低智基因的鍋。於是,對外,他們出臺了嚴格的移民控制法,很多人因為「智力缺失」被禁止入境;而對內,美國政府開始了一場智商篩選,
給人們做智商檢測,並立法對他們認定的智力缺陷人群實施禁止生育的政策,
在這場風潮中,殘障人群成了第一批受害者,
隨後窮人也被包括其中,共計造成了6萬多人受害。
而把智商測試的負面影響發揮得最惡劣的,無疑還是納粹。
納粹規定,德國的所有醫生,都必須將患有智力殘疾的病人上報,包括各類精神疾病、癲癇、失明、耳聾以及身體畸形,否則將會判處高額的罰款。
據統計,從1937年到戰爭開始,約60萬人受害。
智商測試有多不靠譜?
實際上,別說我們平時在網上做的那些號稱權威智商測試的東西了,就算你花3000多塊專門去做以上說的那些測試,也未必就有多靠譜 。
看看智力測試的一些試題,
比如韋氏成人智力測評裡的一道常識題:"如果你家的水管破裂,你該做什麼?"
還有比如:鐘錶的作用、
月亮在每月的哪一天最圓之類的,
這類題明顯指向人們的受教育程度還有生活閱歷,一位水管工人也許答不出《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誰,
同樣,一名博士也不一定知道水管怎麼修。
測試的形式也並沒有什麼科學嚴謹可言,都是怎麼方便怎麼來。
為應付大規模的測試,才採用單項選擇的形式;
很多圖形題,也是因為當時大量移民不會英語,語言不通。
從l905年比奈發表第一套測試題以來,已經過了上百年,
但是,很多智力測試試卷至今沒發生過什麼變化,基本還是老樣子。
所以,智力測試一直逃不掉「弗林效應」,就是下一代永遠比上一代的分數高。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科學家發現,
智商測試的認知能力只由短期記憶、推理和言語敏捷三個部分組成,大多偏向測試數理能力。
智力究竟是什麼,智商測試的創始人比奈對此沒發表言論;各種智力測評的發明人也沒提出過什麼理論,或極少提及理論。
簡而言之,如今的智力測試沒有理論依據,只不過是人們利用已經掌握的能力對人群草率地加以群分而已。
人有所長 相信智商不如相信自己!
為了探討智商問題,有節目還特地請了7名背景天差地別的精英人士來做智商測試,他們都可以說是各自領域裡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第一名,果然不出所料,是來自量子物理學的賽斯·勞埃德。
不過,他自己都覺得這次測試很不公平。
但是,當他們再參與到另一項包含至少8個方面的智力檢測時,
排名發生了很大的變動,前三大換血,
而之前在傳統單項智力檢測排不上號的戲劇家衝到了第一。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智商測試這事兒就是個死循環嗎?俞敏洪曾調侃:自己和馬雲同樣3年才考上大學,自己考上北大,馬雲只是杭州師範。現在再看,馬雲如何?不過人家也說了,再過30年後,說不定誰對人類的貢獻大呢!所以,永遠不要因為某一個標籤就限制自己,不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