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2日新媒體專電 題: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張墨成 吳慧珺 張玉潔
近日,一篇題為《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在「雞湯文」「標題黨」和微商廣告等「佔領」朋友圈的今天,一些網友調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稅」。專家表示,公眾應提高媒介素養,達成朋友圈「共識」,實在不喜歡也可關閉該功能。
北大博士「吐槽」朋友圈
《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流傳開來,引發了網友的討論與思考。
作者「破破的橋」為北大博士。他在文章中稱,生活謠言、偽科學、心靈雞湯等無效信息充斥網絡。這一情況,在朋友圈尤為泛濫。
「破破的橋」說,謠言迎合了人們的刻板印象,瞄準了人們普遍的經驗盲點。打著科普旗號的偽科學帖,瞄準了公眾知識盲點,有時會誘發人們的恐懼心理。心靈雞湯則是摸準了人們的「邏輯缺陷和情感需要」的軟肋,並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破破的橋」對朋友圈無效信息亂象的批判,得到了部分網友的支持。上海網友「烏子虛」說,「微信朋友圈無非幾種:炫富,曬美,炫旅遊;微店,雞湯,求投票」。有網友說,對「全世界震驚了」「是中國人就轉」「馬雲哲學語錄」「不要再吃這些了」已經無力吐槽。網友「Forgetting」直言,自己被朋友圈裡的無效信息「虐得很慘」,大量的信息垃圾耗費了時間和流量,如今他已「退圈」。
也有網友表示,提高自己的辨別力才是關鍵,在轉發朋友圈消息前,要先「過濾」下,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有網友提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中老年微信用戶的朋友圈已成為無效信息的重災區。立即有網友表示,「要把這篇文章轉給我媽。」
「刷屏奇葩」大盤點
當社交網絡給人天涯之遠近如身邊的便利之時,令人困擾的事情也隨之而生。「刷屏奇葩」讓不少網友直呼「不能忍」。
——群發助手檢測刪除,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打開群發助手,群發此信息。彈出來好友驗證就證明對方把你刪了,別讓刪了你的人佔用你的內存。」一年之內,上海市民陳嘉三次收到了同一個人發的這條微信消息。
「第一次覺得沒啥,還挺理解的;第二次覺得有點煩;第三次就把他刪了。」陳嘉說,本來不常見面的朋友發來信息還挺高興的,但一看是群發助手驗證就興趣全無。「老發這樣的信息有點不考慮對方的情緒,感覺對方的信息也比較閉塞,以後交流估計也非常少。」
——微商面膜「三天變臉」,「三無產品」數不完
面膜使用前滿臉痘痕,用後皮膚馬上「吹彈可破」。在從事新媒體運營的高君說,自己的朋友圈之前有不少人在賣面膜、做微商,經常發這樣的對比圖。
較之於一天發15條圖文並茂的動態、「不肯給熟人賺錢,結果被陌生人坑」的道德綁架,高君覺得微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還是產品安全問題。「說什么喝花茶能減肥、能美容,仔細想想,三無產品你敢喝?」
——老人常年「迷路」,孩子經常「被拐」
不轉發錦鯉本月必有災、起底披著國貨外衣的日貨、轉發此信息至微信群可獲得紅包……在廣州某銀行員工穆舒的朋友圈裡,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謠言。
最具迷惑性的是「真假摻半」「舊聞新說」的謠言。穆舒說,「看起來時間地點人物確鑿,但實際上不知道傳播了多少遍,從QQ空間到微博,現在又到了朋友圈。」
穆舒說,對這類謠言長輩最容易中招,「一翻我媽朋友圈,騙局揭秘、老人小孩走失等謠言不少。她也不一定都信,但總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專家建議提高個人媒介素養
針對朋友圈無效信息泛濫等情況,專家建議,公眾可提高個人媒介素養,學會鑑別信息,趨利避害,實在不喜歡,可以考慮關閉該功能。
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紅表示,技術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產生了綁架公眾生活的負面效應。公眾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在信息爆炸的海洋裡,過多的關注朋友圈信息難免浪費時間,但如果不去關注又擔心自己會錯失消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告訴記者,事事都有兩面性,雖然說朋友圈存在很多無效信息,但也不可否認它還是有一些功能性信息的,要看公眾如何用辯證的眼光去鑑別。
朋友圈朋友相對封閉的關係,正是謠言等泛濫的一個原因。「微博、門戶網站等傳播方式是網狀的大水漫灌式,微信朋友圈則像一個孤島,傳播是點塊狀的。它開放也不完全開放,圈子之間重疊部分就是信息傳播的口子,其傳播力不容小覷。」張濤甫說。
對於「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言論,張濤甫認為這屬於個人的選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確實存在眼睛帶著大腦走的問題。公眾要學會去糟粕、取精華地使用朋友圈。」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一位教授表示,使用微信朋友圈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不喜歡可以關閉該功能。不能片面的說它影響智商,「畢竟如何使用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跟個人的媒介素養有關」。
「在信息的海洋裡,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規避無效信息,讓自己的交往更加有效。」該教授說,大眾傳播理論中有一個「知溝」理論,有的人無限制攝入信息,卻沉到了「知溝」的底部,有些人有選擇地讀取部分信息,在增加有效交往的同時,還可以不斷建構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就如何引導朋友圈規避無效信息的問題,姜紅認為,公眾需要時間去認識信息綁架行為,最終達成「行人過馬路需要等紅綠燈」這樣的社會共識,遵守朋友圈不成文的規則,才能避免被各種無效信息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