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遊戲風靡微信朋友圈 網友滿屏刷"8"測肺活量

2020-12-02 騰訊大閩網

海西晨報(微博)訊 記者 雷妤

輸入「8」可以測肺活量?近日,一個小遊戲風靡微信朋友圈,只要閉氣拿起手機打「8」,輸得越多說明肺活量越高。醫生解釋,憋氣時間長並不代表肺活量高,弄不好可能會造成腦出血。

朋友圈內滿屏的「8」

「早上刷朋友圈以為手機中毒了。」昨日上午,市民陳小姐發現,朋友圈內滿屏的「8」,這讓她疑惑不已,大家唱的是哪出戲?

原來,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個測肺活量遊戲:閉氣,拿起手機打「8」,正常人可打5行,超人能打9行,少於5行證明肺活量不行。陳小姐試驗了一下,1分鐘她打了6行,一共198個「8」。張先生也熱衷於這個遊戲,他憋得眼冒金星,打出了23行「8」。

記者的朋友圈也被「8」刷屏,大家樂此不疲玩遊戲的同時,也猜測這個遊戲的來源。

據介紹,這個遊戲是節目主持人何炅發起的,之後被網友們大量轉發。但有網友指出,早在2012年,就有人在天涯社區推出類似的遊戲,只不過當時輸入的數字是「0」。

運動健將只打出5行

該遊戲真的能測肺活量嗎?市民於小姐認為,遊戲本身就是增加娛樂性,沒必要太過認真。也有人指出,輸入「8」的數量除了跟憋氣時間長短有關外,手指按「8」的速度,以及手機的靈敏度,都會影響到結果。

昨日,記者找了兩名35歲男性做這個實驗,兩人身高體重都相差無幾,身體健康。謝先生偶爾踢踢球,並不常運動,劉先生幾乎每天下班都會打球、遊泳。在相同的環境下,謝先生打了13行「8」,劉先生只打了5行。按照結果判定,劉先生的肺活量「低出」了正常人水平。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憋氣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林開敏介紹,肺活量是指一次盡力吸氣後,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部有損傷會影響肺活量。「憋氣時間長,並不代表肺活量就高。」林開敏說,如果要測試肺活量,最好用專用機器檢測。他認為,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適合憋氣,會導致腦壓增加,嚴重時可能會腦出血。

相關焦點

  • 用手機摁「8」測肺活量風靡微信 醫生:毫無科學根據
    映象網訊(記者 董彩紅 邱琦)「打開微信朋友圈,滿屏的阿拉伯數字『8』。」近日,一個測試肺活量的小遊戲席捲了朋友圈:閉氣,拿起手機摁8,正常人是5行,超人是9行,少於5行的證明肺活量不行,身體健康堪憂。大家熱火朝天參與並曬出自己的成績,就連世界遊泳冠軍陳慧佳也參與了一把。為了曬出好成績,很多網友更是把自己憋得眼冒金星。
  • 微信朋友圈遭連串數字8刷屏 網友群測肺活量(圖)
    市民正在朋友圈按「8」測肺活量 記者 鄭旭鵬 攝  這兩天,你打開微信朋友圈,會發現被一連串的原來是比著測試肺活量——憋著氣猛按「8」,發出來越多說明肺活量越大。記者 鄭旭鵬  這個簡便易行的測試方法引起了微信上一場「8」字熱潮,一些旁觀的網友也發出「真想把朋友圈關掉」的感嘆。  不過,按「8」真能測肺活量嗎?昨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微信朋友圈被「8」刷屏 這是測肺活量的節奏?
    浙江在線04月22日訊最近一個「閉氣打『8』測試肺活量」的小遊戲席捲了微信朋友圈。氣喘籲籲之餘,網友不忘曬成績。常人多是10行左右的成績,也有能一口氣打出30多行的,而溫籍世界遊泳冠軍陳慧佳小試了一下,「戰績」平平。醫生解釋,這樣的測試其實並不科學。  「一早醒來打開朋友圈,差點被『8』看噎著了。」
  • 微信火熱的刷「8」測肺活量真的靠譜嗎?
    一大早,一打開微信朋友圈,許多人就被滿眼的"8"刷爆了屏幕。還有人給不懂的朋友掃盲——你憋著氣,往微信裡不停輸入"8",一直到氣憋不住為止,然後看總的輸入了幾行"8",不同的行數代表了肺活量的不同程度,5行是正常人水平,不足5行的說明肺活量有問題了,9行以上你就是超人。
  • 風靡微信朋友圈的憋氣按「8」測肺活量會讓人玩到窒息嗎?
    憋一口氣,你最多能按幾個「8」?最近,一個肺活量測試的遊戲風靡微信朋友圈。遊戲的玩法和原理很簡單:憋住氣,不停按「8」。憋氣時間越久,按得「8」就越多。隨著遊戲的流行,有人發揮想像編出了一些類似這樣的段子:一男子在家中離奇死亡,警方第一時間奔赴事故現場,初步排除他殺可能性。據透露,死者由於窒息而死,死者手機屏幕上有50多行的「8」字。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昨天微信朋友圈被「8」刷屏 你的肺活量有沒有被嘲笑?
    昨天,你的微信朋友圈被「8」刷屏了嗎?  從昨天早上開始,就有不少朋友在朋友圈裡發「8」,後面有一句話解釋:「這是一款測肺活量的遊戲,憋氣(記者註:也有傳是呼氣),拿起手機打「8」,正常人是5行,超人是9行,少於5行的證明肺活量不行要戒菸了,少於3行要去醫院了。」到昨天下午,許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裡已變成了「8」的海洋。
  • 憋氣打「8」測肺活量?醫生:秒表比打8更準確
    憋氣打「8」測肺活量?醫生:秒表比打8更準確   你的微信朋友圈被「8」刷屏了嗎?這兩天,不少人發現微信朋友圈裡出現了一排排的數字8,後面還有解釋:這個遊戲能測你的肺活量。
  • 焦點訪談:微信 「按 8 測肺活量」就是瞎胡鬧
    現在,人們流行在手機上玩微博微信,上面的信息五花八門,其中有關健康養生的內容很多,也很受大家關注,但是這裡面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您還真得留神分辨。比如,最近熱傳的一個健康測試的信息就相當奇葩。最近,你手機上的朋友圈被一串串的「8……」刷屏了嗎?沒有圖片、沒有文字說明,很多人以為是病毒和亂碼。
  • CCTV:【微信按8測肺活量 小心患上腱鞘炎!】前段時間,
    【微信按8測肺活量 小心患上腱鞘炎!】前段時間,微信流傳憋氣按8測肺活量,小張狂摁了一晚上,結果第二天疼得難受,動不了,被診斷為患上腱鞘炎。呼吸科醫生提醒,憋氣需謹慎,不僅練不了肺活量,還有一定風險,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腦血管類病症的,玩這種遊戲有較大風險!
  • 朋友圈遊戲測小孩長相丟照片 微信:謠傳--人民網遊戲_最權威中文...
    原標題:朋友圈遊戲測小孩長相丟照片 微信:謠傳   上周,名為「測未來小孩長相」的遊戲在微信朋友圈瘋轉,與此同時,也有消息稱,使用這款軟體會造成手機照片丟失,昨天微信團隊對此予以闢謠。   在朋友圈大量轉發的「測未來小孩長相」的遊戲為第三方提供。用戶在該遊戲中上傳自己的頭像後,可能生成一張寶寶照片。有消息稱,哈爾濱一用戶玩該遊戲後,手機裡的800多張照片消失。
  • 萌娃爆笑測肺活量 網友:知道你盡力了
    近日,一名小朋友測肺活量時的爆笑表現成為全場焦點網友:看你表情,知道你盡力了。 編輯:張娟
  • APP「吹吹肺活量」 吹iPhone就可以測試肺活量的手機應用
    今天向大家推薦一款關於健身和減壓的小工具 《吹吹肺活量》 ,這款APP能直接在手機上測試你的肺活量,主要就是用你的嘴對準手機話筒,然後往裡吹氣,時間越長就代表你的肺活量越好。  打開這款APP後,可以選擇「測試肺活量」,然後就可以對準手機話筒,先努力吸氣,再呼氣。在這裡要注意一點,如果你想測試的準確,呼氣的中間不能停頓,也不能重新換氣,否則就不準了。
  • 手機按8測肺活量 這種說法不科學(微求證)
    最近微信上熱傳著一個「肺活量測試」:拿起手機,憋氣,同時不停地輸入8,看能打出幾行:能打9行者為超人,正常人打5行,少於4行,就說明肺有毛病需要就醫……就此,專家表示,這種方法不但不科學,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
  • 體測項目1——肺活量評測規則及評判標準
    也就是說:測肺活量,就是為了測試孩子「肺」呼吸的能力水平。肺活量對身體的影響肺活量測量值的大小,反映了肺吸收氧氣的能力。在生理學研究上:人體的各器官、系統、組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氧,人體只有在氧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才能正常工作。
  • 萌娃3秒測肺活量引小女孩爆笑 用嘴巴大口吃空氣
    萌娃3秒測肺活量引小女孩爆笑 用嘴巴大口吃空氣 2020-11-05 15:10:58  來源:海客新聞
  • 全民測肺活量
    肺活量是99健康網開發的一個測試肺活量的工具,您是否會因身體問題導致性生活不美滿,因工作學習緊張、心理壓力大,而疲憊不堪,不思飲食。現在就用肺活量應用讓你學習吹氣是一個深呼吸的過程,可促使肺部清潔、增強免疫力、保護呼吸道不受損傷。還能使人心跳減緩,血壓降低。
  • 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新媒體專電 題: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張墨成 吳慧珺 張玉潔    近日,一篇題為《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
  • 曇花一現集中開 朋友圈裡曇花「開」滿屏(圖)
    這個周末的晚上,綻放的曇花擠爆了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自家的、鄰居家的、朋友家的花兒,開得滿屏都是。網友們驚呼,這是商量好了嗎?  曇花飄香  引來攝影家  「我家開了十三朵,淡雅的香氣瀰漫了老遠。」前晚8點左右,白小姐家的曇花怒放了。
  • 刷爆雲浮市民微信朋友圈的"恐龍骨"真相在這裡!
    民的微信朋友圈,在網絡上被瘋傳,點擊量爆棚。「恐龍骨架」蜿蜒攀嵌於紅砂巖山體中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相關專家處獲悉,除了河源外,這個小視頻在社交網絡上還被冠以韓城、秦皇島、潮州、長治、大理等地名,廣泛傳播,但是視頻中並沒有交代恐龍化石被發掘的具體位置。
  • 微信朋友圈行為動機研究
    關鍵詞:印象管理;焦點效應;自我表露;微信朋友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2 根據《2018 微信數據報告》可知,微信月活躍人數達到 10.8 個億,微信用戶上至 70 後,下至 00 後,涵蓋各個年齡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