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行為動機研究

2020-11-26 人民網

(浙江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微信」已經日益成為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其中朋友圈是微信的一大主要功能。文章分為現狀——朋友圈的「我」、行為動機分析和過度管理朋友圈行為的危害三部分展開。文章主要結合戈夫曼印象管理、焦點效應和自我表露三個原理進行動機分析,通過分析研究希望能對微信使用的規範性和朋友圈的正面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印象管理;焦點效應;自我表露;微信朋友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2

根據《2018 微信數據報告》可知,微信月活躍人數達到 10.8 個億,微信用戶上至 70 後,下至 00 後,涵蓋各個年齡層。朋友圈是微信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朋友圈的用戶行為可以體現出用戶的心理機制。當今社會中,有這樣一群人時時刻刻都在刷著朋友圈,絲毫感知不到時間的流逝,即使刷朋友圈的這個行為並不能讓人有什麼實質上的獲得,即使他們還有工作、學習的壓力,但是他們依舊不知疲倦的刷著朋友圈。朋友圈就好比一個劇場、一個小型社會,用戶會因為各種動機,做出相對應的一系列的行為。

一、現狀——朋友圈的「我」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每天有 7.5 億人進入朋友圈,平均每人要看十幾次,每天的朋友圈瀏覽總和為 100 億次,朋友圈作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深受用戶的喜愛。用戶的頭像、背景、動態、與好友的點讚、評論和朋友圈的查看權限,構成了一個朋友圈的虛擬的「我」。

二、朋友圈行為動機分析

(一)焦點效應

人們高估別人對自己的外表、舉動的關注度的現象是焦點效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在餐廳滑倒了,你會覺得大家都在看你,覺得尷尬不自在,實際上大家對你的關注度沒這麼高。焦點效應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過度放大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的一種表現。當你曬出一張精修自拍時,你渴望得到公眾的贊和評論,當過了幾分鐘還沒有贊時,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照片,覺得照片上的自己沒有足夠好看了,然後就刪除了這條朋友圈,往往只是你的朋友圈還沒被大家看到,問題就在你過度在意別人對你的關注度。

(二)戈夫曼印象管理

戈夫曼認為,人生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人們都很在意如何在舞臺上與人互動,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更好的形象。他還提出了「前臺」和「後臺」的概念,前臺是表演的場所,是我們讓觀眾看到的自己,而後臺是裝扮自己,為上臺所做的準備。微信朋友圈好比一個「劇場」,微信頭像、背景和動態就是「前臺」[1]。假使塑造自己是一個可愛的女孩,那麼朋友圈頭像和背景就會換成粉色系的、有少女心的內容,動態配圖也會加上可愛的濾鏡,配上各種貼紙來符合自己塑造的可愛形象。不僅如此,根據展現的對象不同,所呈現的朋友圈的內容也是不同的,用戶會通過後臺操作來管理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有些內容是不能展示給工作分組的,有些內容只有好朋友分組可見,通過這種管理來維持自己在不同「舞臺」的身份[2]。

(三)距離感

人是群居動物,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需要陪伴和認同感。回想一下,大家一定有過這種經歷,身邊的人都開始玩一款遊戲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參與,你們之間就缺少了一個共同話題,無法融入他們。刷朋友圈的行為正是這樣一種想要與大家接軌的行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提出了「信息成癮」的概念,一個人如果每天沒有不斷獲得新的信息,就會感到無聊、焦躁、不安。公眾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刷朋友圈,尋求新鮮事物的刺激,證明自己和世界存在聯繫,具體表現為點讚,點讚通常有兩種原因:第一種覺得好看、好玩,被內容吸引;第二種維持聯繫,從眾心理。大家都給他點讚了,我也給他讚一個吧,提升一下自己的存在感[3]。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經過實驗發現,在社交網站上,事先被點讚的評論最終被點讚的分數比平均值高了 25%[4]。在用戶刷到這條朋友圈之前已經有很多人點讚了,那麼用戶有很大的機率也去點讚,甚至都不看它的內容,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驅動下產生的行為。這種「跟風」式的點讚就是為了「抱團」,維持和大家的關係,降低自己被孤立的概率。

(四)自我表露的需求

每個人都有自我表露的需求,所謂自我表露是一個由美國心理學家朱拉德提出來的對他人表達想法、情感和個人信息的窗口[5]。每條朋友圈不管是刻意為之,還是自己的真情流露,都是一次自我表露的過程。用戶可以根據一個人的朋友圈的風格,「考古」他以前發布過的動態,來了解判斷這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等[6]。

1、正向自我表露和負向自我表露

大多數在朋友圈發布的都是正向的自我表露,遇到困難、麻煩的情況下,也會將一部分之前隱瞞的,會破壞自己形象的負面內容表露出來。等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時候,會對當時的自己感到羞恥,就會產生動機,將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僅個人可見或者刪除朋友圈。

2、溝通隱私管理理論

個體通過一種隱私管理系統來控制隱私的流露,這個管理體統由什麼時候分享隱私的原則和什麼時候不分享隱私的原則構成。個體通過這個原則體系來控制自我表露時隱私的滲透和呈現。當用戶添加新的好友的時候,並不想讓陌生人觸及太多癮私,認為過多透露隱私會使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讓自己變得脆弱。正如哲學家傑裡米·邊沁提出的圓形監獄理論那樣,監視者可以監視所有犯人的行動,而犯人卻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監視。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在這個時候就非常有用了,即能保留自己所有的朋友圈內容,日後可以翻閱回憶。又能解決有些內容不想被陌生人看到又無法屏蔽的尷尬處境,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另一方面什麼時候表露隱私原則和什麼時候不表露隱私原則,可以達到吸引別人來關注自己的效果,如果你在乎我,關注我,就能在三天的有效期限內看到我的朋友圈和我互動、給我反饋。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權限在隱私和公開、緊密聯繫和保持距離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3、降低理論

個體在表露過程中會傾向於表露和他人相似的方面,表露自己的信息,從他人的回應中得到信息,降低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強化人際關係。例如在《復仇聯盟 4》上映的時候,很多人會在朋友圈曬票根,發表觀感體驗,從中傳遞的信息就是,我喜歡看復聯繫列電影,你呢?是否和我有一樣的喜好。收到別人認同、讚許的回應的時候,你們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選擇顯而易見的有大部分人喜歡的內容發布朋友圈時,就降低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三、過度管理朋友圈行為的危害

(一)迷失自我

過度的印象管理會迷失自我,失去個性,給人一種不真實、不真誠的感覺,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屏障,導致人際關係僵化等不好的結果。發布與本人相差甚遠的內容,長期沉溺在舞臺上的「我」的虛擬形象中,會使真實的自己感到落差,從而影響自己的狀態。出於欺騙為目的的印象管理,會惡化社會風氣,擾亂和諧社會。

(二)社交恐懼

過度的在意別人對你的關注度,會導致社交恐懼,依賴在朋友圈進行人際關係維繫,使自我認知產生歪曲,三天可見的功能也是一種由於焦慮而產生的逃避行為。這會使人丟失掉原本平等、自由的社交方式。

(三)信息成癮症

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朋友圈中與人的交際上,不斷地刷新朋友圈獲得新的刺激和反饋,一旦得不到新的信息,就會使人感到焦慮和煩躁,這種症狀不僅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還會危害人體健康。

參考文獻:

[1](美)歐文·戈夫曼著. 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8.

[2]劉硯議 . 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行為分析 [J]. 新聞界,2015(3):58-61+66.

[3]鍾浩.微信朋友圈的傳播心理研究綜述[J].新聞前哨,2019(6):36-37.

[4]翟永威,胡素霞.微信點讚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J].青年記者,2017(26):40.

[5]荊玉梅.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動機的心理探析[J].傳媒,2017(05):83-85.

[6]董新夏.三天「朋友圈」:社會性動物的間歇性離群—基於傳播心理學的視角[J].新聞知識,2017(8):48-50.

(作者簡介:潘翌旦,女,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主要從事社交文化與設計表達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微信朋友圈
    朋友圈雖只是微信中的一個插件,但它引發的「朋友圈控」和「點讚之交」的社會現象近來也吸引了大批學者的目光。人們在朋友圈中「曬出」的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曬」,「點讚」又是出於什麼目的,本文選擇從傳播學經典理論符號互動論的角度來對這些問題做出解釋,洞察人們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 淺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傳播的特徵及成因
    本研究從「羅爾事件」出發,對病毒式傳播的特徵加以分析,從微信朋友圈的用戶粘性、人際交往的「六度空間」、網絡社會的盲目從眾、個人的自我呈現等方面具體分析微信朋友圈呈現病毒式傳播的原因,以期為網民能夠理性看待微信朋友圈病毒式傳播的信息提供借鑑。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摘要:近年微信朋友圈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地位躥升,成為社交媒體行業的焦點。作為中國私密社交的領頭羊,微信用戶的使用行為有哪些不同之處?他們的使用動機又是什麼?本研究以北京市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梳理與定量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選取人人網和新浪微博作為對比,總結出各自用戶的使用動機和使用行為,並結合三者特點將結論推廣。分析表明,三個社會化媒體上的用戶群體具有截然不同的個人特點以及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其中開放性越大的媒體,會存在使用深度越低、內容原創性越低的現象,而開放性程度適中的媒體,則會處於用戶使用彈性較大的威脅之中。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腹側蒼白球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
    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目前,關於整合覺醒與動機行為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不明。近日,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課題組聚焦腹側蒼白球對覺醒與動機行為的作用,在該領域取得新突破。
  •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   黃志力介紹,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
  • 科學家證實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和曲衛敏課題組研究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
  • 你在朋友圈打卡讀英語嗎?朋友圈打卡違反微信規定,這些英語學習...
    5月13日下午,微信發文通報@英語流利說、@薄荷閱讀MintReading 、火箭單詞等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行為違規,為非正常營銷行為,嚴重破壞正常的朋友圈體驗,違反了《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等,處罰包括但不限於停止連結內容在朋友圈繼續傳播、停止對相關域名或IP位址進行訪問,封禁相關開放平臺帳號或應用的分享接口等
  • 微信整頓朋友圈打卡!薄荷閱讀、火箭單詞等被點名
    、送實物等方式,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行為違規,嚴重破壞正常朋友圈體驗,微信將對該行為進行處罰,停止連結內容在朋友圈繼續傳播等。微信安全中心表示,微信明確禁止利用微信產品功能進行誘導分享的行為。近期,某些公眾號、APP軟體等主體通過以返學費、送實物等方式,利誘微信用戶分享其連結(包括二維碼圖片等)到朋友圈打卡,嚴重影響朋友圈用戶體驗,違反了《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 用戶驅動:用戶體驗中的「動機理論」
    接下來我們將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闡述動機對設計的影響。什麼是動機?動機是一個心理學術語,這個概念解釋了人類在特定環境下做出特定行為的原因。 簡單來說,動機是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動機的產生和生理、心理、社會關係以及認知水平都有著極大的聯繫。
  • 用戶行為分析:如何高效觸發用戶行為?
    所有我們見過的產品,使用過的產品,如果需要創造價值,無一不需要和用戶建立連接,那麼,用戶行為研究就成了產品經理的必修學科,下面分享下我的觀點,怎麼樣才能高效的觸發用戶行為,我會從幾個方面來講: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它的動機。不僅僅是性。只是性的效果異常明顯罷了。
  • 心理學告訴你行為的四種動機
    戴口罩是一種行為,而行為背後的原因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動機(motivation)。動機就是一種激發行為並使之指向某一目標的需要。而在心理學家的研究範疇中,人的行為動機可以從四種視角進行理解,即本能理論,驅力降低理論,喚醒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
  • 如何區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一、把握考點第一步之辨概念: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來源不同,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指的是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學習動機。外部學習動機,往往由外部誘因引起,與外部獎勵相聯繫。【單選題】由內部動機引發的行為是( )。A.為了不被老師批評,上課認真聽講B.為了得到獎學金而勤奮學習C.為了暑假能跟隨父母出去旅遊,認真複習功課D.為了解飛機起飛原理,樂此不疲的搜集相關書籍和網頁【答案】D。
  • 動機-教招心理學
    所以,一般認為人的動機行為既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外界事物引起,但往往是內在條件與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例題:由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兩個條件(需要的強度、誘因)並不是絕對的,當其中一項達到滿足程度時,另一條件即使不具備或不充分,也能引起人們的動機行為。(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動機。動機產生的條件有需要和誘因。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當微信朋友圈變成社交圈,微信裡的「社交法則」你知道多少?
    當下的社會,微信朋友圈,儼然已經成了最新的社交場所。在這個社交圈子裡,你發動態我點讚,你控訴我安慰,手指動一動,就能讓朋友感受到你的關心。不得不說,在朋友圈裡玩社交,雖然不費事,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關於微信朋友圈的那些「社交法則」,不知道大家清楚多少?
  • 【管理評論】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一致性文化和成就動機對自我導向型工作重塑行為的雙核驅動——基於自我調節理論的實證研究
    一致性文化和成就動機對自我導向型工作重塑行為的雙核驅動——基於自我調節理論的實證研究An Empirical
  • 設計思考:雙擊對方的微信頭像,為什麼會晃?
    單擊查看朋友圈。如果忽然想看某個好友的朋友圈,唯一的入口就是單擊對方頭像進入其名片頁面,點擊「朋友圈」進入這位好友的朋友圈列表頁。雙擊查看即刻視頻。想要查看某個好友的即刻視頻,可以通過雙擊好友頭像查看。
  • 動機理論-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1.享樂主義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英國哲學家邊沁(J.Bentham)認為快樂和痛苦決定人類行為的動機,人都是以快樂作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趨樂避苦求得最大的快樂。邊沁把人類動機過於簡單化了,並且把資產階級的利己本性,普遍化為全人類不變的本性。它的作用相當於動機。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黃志力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腦區中的多巴胺的兩種不同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可調控覺醒和睡眠,而腹側蒼白球(腦區)則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成員」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
  • 微信朋友圈五月十大謠言: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
    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昨天,微信官方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對外公布了2018年5月份朋友圈十大謠言,包括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空姐遇害真正原因是因拼車人數等。